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多巴胺转运体(DAT)是位于多巴胺神经元突触前膜的糖蛋白分子,在多巴胺的回收中起着重要作用,与帕金森病密切相关。为进行βCIT的核素显像检查打基础,我们进行了本课题研究。方法:用125IβCIT作示踪剂,进行大鼠脑DTA的放射自显影及时间放射性分布研究。结果:125IβCIT能成功地分布到大脑纹状体部位;时间放射性分布图象显示纹状体部位与大脑颞叶皮质(靶/非靶)光密度比值的最高值出现在静脉注射示踪剂后20h左右。结论:βCIT是一种有潜力的DAT显像剂,其显像的最佳时间在注射后20h左右。这一实验结果为今后进行帕金森病βCIT的核素显像检查及其早期诊断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美多巴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脑多巴胺转运体的影响。[方法]立体定位右侧纹状体注射6—羟多巴胺制备偏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模型成功后给予美多巴灌胃治疗5周。分4组(正常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经美多巴治疗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未治疗组)行脑多巴胺转运体^99mTc-TRODAT—1放射自显影,每组4只。图像分析得到左、右侧纹状体及小脑的光密度值,计算左、右侧脑多巴胺转运体的特异性放射性摄取比值(纹状体/小脑—1),比较各时间点(正常、术后4周、术后9周)多巴胺转运体比值的变化。[结果]正常大鼠脑多巴胺转运体对^99mTc—TRODAT—1的特异性摄取比值左、右两侧无显著性差异;术后4周大鼠成为帕金森病模型后,大鼠两侧脑多巴胺转运体的比值较正常均降低,右侧(损毁侧)降低明显。术后9周未治疗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双侧脑多巴胺转运体的比值均较4周刚成为模型时明显升高;经美多巴治疗后,双侧的比值均较未服药组明显降低,右侧(损毁侧)降低幅度更大。[结论]长期美多巴治疗可能会使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脑多巴胺转运体的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3.
美多巴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脑多巴胺转运体影响的自显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美多巴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脑多巴胺转运体的影响。【方法】立体定位右侧纹状体注射6-羟多巴胺制备偏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模型成功后给予美多巴灌胃治疗5周。分4组(正常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经美多巴治疗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未治疗组)行脑多巴胺转运体99mTc-TRODAT-1放射自显影,每组4只。图像分析得到左、右侧纹状体及小脑的光密度值,计算左、右侧脑多巴胺转运体的特异性放射性摄取比值(纹状体/小脑-1),比较各时间点(正常、术后4周、术后9周)多巴胺转运体比值的变化。【结果】正常大鼠脑多巴胺转运体对99mTc-TRODAT-1的特异性摄取比值左、右两侧无显著性差异;术后4周大鼠成为帕金森病模型后,大鼠两侧脑多巴胺转运体的比值较正常均降低,右侧(损毁侧)降低明显。术后9周未治疗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双侧脑多巴胺转运体的比值均较4周刚成为模型时明显升高;经美多巴治疗后,双侧的比值均较未服药组明显降低,右侧(损毁侧)降低幅度更大。【结论】长期美多巴治疗可能会使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脑多巴胺转运体的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左旋多巴(L-dihydroxy-phenylalanine,LD)对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多巴胺转运体的影响。方法采用脑部偏侧注射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制备PD模型,并将成功模型随机分为PD模型组、LD治疗组,并以正常大鼠作对照,每组9只。其中LD治疗组大鼠给予腹腔注射左旋多巴/苄丝肼(50mg/kg左旋多巴和12.5mg/kg苄丝肼即左旋多巴和苄丝肼溶于含0.05%的乙醇和0.1%的抗坏血酸的注射用水中,配成10mg/ml),每日两次;PD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给予腹腔注射等量的含0.05%的乙醇和0.1%的抗坏血酸的注射用水,每日两次。分别于4、6、8周,每组各取3只大鼠,行脑纹状体内多巴胺转运体125I-β-CIT放射自显影,同时用γ-计数器测定纹状体内多巴胺转运体放射活性,计算每克纹状体含放射性占注射剂量的百分比(%ID/g)。结果损毁侧在不同时间段,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D模型组、LD治疗组DAT数量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D治疗组随时间的延长,呈现递减趋势,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在6周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D模型组及LD治疗组DAT数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治疗组DAT数量有递减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纹状体自显影结果与纹状体内标志物放射活度测定结果基本一致。结论长期每日应用50mg/kg LD治疗PD模型大鼠可能会使纹状体内多巴胺转运体的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不同损毁程度的帕金森病 (PD)小鼠模型纹状体多巴胺D2 受体 (DR)功能变化 ,探讨12 5I IBZMD2 R功能显像的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注射MPTP(30 0mg·kg-1·d-1)天数的不同将小鼠分为MPTP1,3,5和 7d模型组和对照组 ,静脉注射12 5I IBZM 2 0 μCi,1h后行放射自显影。高效液相色谱 电化学法 (HPLC ECD)检测纹状体多巴胺 (DA)及其代谢产物浓度。免疫组化酪氨酸羟化酶 (TH)染色观察黑质和纹状体的病理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MPTP损毁 1,3,5d组的纹状体 /皮层感兴趣区放射活性比值分别增高 8% ,16 %和 17% ,而MPTP损毁 7d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MPTP损毁各组的纹状体DA浓度分别降低 47% ,75 % ,95 %和 95 %。TH染色可见黑质TH阳性神经元随MPTP损毁加重而数量减少。结论 MPTP损毁的PD小鼠模型纹状体D2 R功能在损毁程度轻时逐渐增强 ,呈上调现象 ;而在损毁程度严重时则降至正常。表明在PD早期宜使用DR激动剂。在体动态监测纹状体的D2 R功能状态有助于了解在疾病的不同阶段PD患者对多巴制剂及DR激动剂的治疗反应性。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偏侧帕金森病(PD)大鼠纹状体多巴胺D2受体(D2R)的功能变化,评价25I-IBZM D2R显像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6-羟基多巴胺(6-OHDA)建立部分和完全损毁的偏则PD大鼠模型,静脉注射^125I-IBZM50-80μCi2h后进行脑组织放射自显影;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HPL-ECD)检测纹状体多巴胺(DA)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免疫组化酪氨酸羟化酶(TH)染色观察黑质方状体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从形态学角度进一步研究钙离子在心肌细胞中的转运机制和分布规律 .[方法 ]以放射性钙离子为放射源 ,利用电子显微镜放射自显影和冷冻蚀刻 电子显微镜放射自显影方法对小鼠心肌细胞进行研究 .[结果 ]电子显微镜放射自显影实验结果显示 ,正常组的线粒体嵴完好 ,缺血对照组的线粒体肿胀 ,嵴不完整 ;腺苷三磷酸氯化酶组的线粒体较缺血对照组破坏较轻 ,嵴较完整 ;同位素标记的正常、缺血对照组、腺苷三磷酸氯化酶组中可观察到菊花状的银丝团散布于组织切片上 ,且主要分布于内质网和线粒体上 ,缺血对照组的线粒体上有较多的银丝团 .冷冻复型 电子显微镜放射自显影结果显示 ,缺血对照组细胞核膜的E片劈裂面和P片劈裂面上核孔稀少 ,分布不均匀 ;腺苷三磷酸氯化酶组质膜蛋白颗粒丰富 ,且分布均匀 ;在各组复型膜上可见到菊花状银丝团 .缺血缺氧时细胞质膜蛋白颗粒减少 ,提示做为钙通道的糖蛋白受体减少 ,而此时线粒体钙却增加 .[结论 ]钙离子的进入更多地依赖于钠、钙交换 ,而不是钙通道 .高能磷酸盐制剂改善了细胞膜的功能 ,防止了钙离子在线粒体内的聚集 .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从形态学角度进一步研究钙离子在心肌细胞中的转运机制和分布规律,方法 以放射性钙离子为放射源,利用电子显微镜放射自显和冷冻蚀刻电子显微镜放射自显影方法对小鼠心肌细胞进行研究。结果 电子显微镜放射自显影实验结果显示,正常组的线粒体嵴完好,缺血对照组的线粒体肿胀,嵴不完整,腺苷三磷酸氯化酶组的线粒体较缺血对照组破坏较轻,嵴较完整同位素标记的正常、缺血对照组、腺苷三磷酸氯化酶组中可观察到菊花状的银丝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左旋多巴对帕金森病大鼠脑内多巴胺转运体的影响,探讨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右侧毁损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采用左旋多巴(20mg.kg-1.d-1)治疗1个月,停药2d后断头取脑,处死前3h尾静脉注射131I-FP-β-CIT,纹状体部位冠状振动切片,磷屏显影。图像分析系统分析每个切片中左、右纹状体区单位面积的特异性放射性摄取,用比值R左/右来评估多巴胺转运体的数量及功能。结果 (1)假手术组大鼠左右两侧右纹状体区多巴胺转运体对131I-FP-β-CIT特异性放射性摄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为419.407±14.267,右侧为437.604±19.046,P〉0.05),R左/右=0.96±0.044;图像清晰,对称分布于基底节纹状体区。(2)帕金森病模型鼠损伤侧(右侧脑)放射性摄取明显减少(右侧284.052±105.84,P〈0.01),R左/右值升高(R左/右=1.495±0.25,P〈0.01),图像明显稀疏;(3)左旋多巴治疗组部分鼠损伤侧(右侧脑)放射性摄取进一步减少(右侧221.799±75.346,P〈0.01),R左/右值较帕金森病模型组进一步升高(R左/右=2.06±0.60,P〈0.05);图像中右侧基底节纹状体区更加稀疏,临床观察评分有异动症发生(53%)。结论经左旋多巴治疗后部分帕金森病鼠脑内多巴胺转运体的数目及功能进一步下调,对多巴胺能神经元有毒性作用,易促发异动症。  相似文献   

11.
用放射自显影术对杏仁核的传出投射作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杏仁核具有广泛的传出联系,主要包括:①额叶,终纹,终纹床核;②丘脑内、外侧核;③下丘脑内、外侧核,未定带;④黑质致密部,兰斑,脑干网状结构,迷走神经背核,孤束核。实验结果为杏仁核参与内脏活动的调节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用氚——胸腺嘧啶核苷作示踪物,注入小鼠体内,于不同时间活杀,应用放射自显影术观察空肠上皮细胞更新时间。实验结果表明:氚标记细胞从空肠腺体部出现、渐往绒毛底部及顶部移动,最后向肠腔脱落,共持续72小时,于96小时氚标记细胞降至本底水平,故认为小鼠空肠上皮细胞更新时间为72~96小时。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研究人肝组织α1-肾上腺素受体分布及密度。方法;光学显微镜放射自显影术。结果;每1000μm^2α1-肾上腺素受体密度;肝细胞125.50±15.14、肝动脉70.50±18.86,门静脉40.99±8.87、肝静脉33.92±10.85。结论;α1-肾上腺素受体广泛分布于肝细胞和肝内各血管壁,但前者受体密度明显高于后者(P〈0.01);肝内血管中肝动脉壁受体密度显著高于门静脉及肝静脉(P〉  相似文献   

15.
16.
帕金森病(PD)是黑质纹状体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及其通路变性性疾病,黑质DA能神经元缺失,突触前膜的多巴胺转运蛋白(DAT)会发生相应的密度变化,其变化将是反映DA能神经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探讨PD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监测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判断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放射性DAT配体123IβCIT[甲基3β(4碘苯基)托烷2β羧酸盐][1]观察偏侧PD猴模型DAT的变化,以探讨123IβCI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SPECT)临床应用价值。一、材料与方法1偏侧PD猴模型制备:正常恒河猴3只(M1M3),年龄8…  相似文献   

17.
18.
多巴胺转运载体基因多态性及帕金森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多巴胺转运载体(DAT)基因3’VNTR多态性与帕金森病(PD)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确诊的PD患者171例和正常人180名,利用PCR扩散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FLP)技术检测DAT基因3’VNTR多态性,并分析比较PD组与对照组之间多态性频率的差异。结果 发现PD组和对照组之间DAT基因3’VNTR多态位点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DAT基因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用放射自显影观察了自羊提取的抗人胃腺癌免疫核糖核酸对人胃腺癌细胞株(7901)的作用,结果表明,抗胃腺癌免疫核糖核酸能通过致敏淋巴细胞对胃腺癌细胞的生长代谢起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