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蒋美媛  庞明  陈敏  严红  余艳  黎华 《广西医学》2013,(6):672-674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内膜斑块的作用。方法将96例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成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普罗布考组,每组32例,共观察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3组患者的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x-LD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IMT、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结果治疗6个月后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组ox-LDL、hs-CRP、TC、TG、LDL-C水平明显降低,颈动脉IMT、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明显减少,并且效果好于阿托伐他汀组及普罗布考组(P<0.01)。结论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作用. 方法 入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122例,入院后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62例,A组)和常规治疗组(60例,B组).在常规降压,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阿托伐他汀组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1次.共20周,观察治疗前后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记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 结果 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能明显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1.24±0.13)比治疗后(0.98±0.19)]mm,P均<0.05.降低TC,TG,LDL- C水平(P<0.05),升高LDL-C水平.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改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效降低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血脂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8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高血脂患者予晚上临睡前服阿托伐他汀,剂量20 mg,共24周,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LDL-C)、动脉硬化指数(TC-HDL-C)/HDL-C、脂蛋白a[Lp(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能明显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治疗后为(0.68±0.18)mm,与治疗前(1.26±0.02)mm比较,P<0.05,降低TC、LDL-C、TG、(Tc-HDL-C)/HDL-C、LP(a)水平(P<0.05),升高HDL-C水平,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效降低血脂水平,且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4.
蒋美媛  庞明  黄东挺  郭清  陈敏  严红  王希  余艳 《广西医学》2012,34(10):1325-1326,1328
目的 观察普罗布考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丁治疗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5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给予罗布考、阿司匹林、阿托伐他丁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斑块面积、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血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hc-CRP的水平.结果 治疗后颈动脉IMT降低,颈动脉粥样斑块面积减少,血清ox-LDL、TC、TG、LDL-C、hc-CRP含量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 普罗布考、阿司匹林、阿托伐他丁联合应用可以减少颈动脉中层厚度及斑块面积,明显降低血脂、ox-LDL及hc-CRP水平,有效改善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5.
赵耀 《当代医学》2013,(25):145-146
目的分析脑心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福州市第二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74例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脑心通胶囊。6个月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的大小。结果两组患者的TC、TG、LDL-C水平均较服药前有所降低,HDL-C较治疗前升高,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明显缩小。但是治疗组的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心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比单纯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效果更好,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闫伟  王有恒  冯军鹏  陈岚  林小娟 《吉林医学》2013,34(23):4698-469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169例冠心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每晚1次,治疗12个月,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同型半胱氨酸(HCY)、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最大长度和厚度。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12个月后,患者TC、TG、LDL-C、HDL-C、HCY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的调脂、稳定斑块作用对预防冠心病终点事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对患者血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10月-2011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7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检测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面积。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TC、TG、LDL-C、HDL-C、IMT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两组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可以起到较好的降脂、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郭玉雪  胡英允 《吉林医学》2013,(34):7183-718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将IMT≥0.9 mm的高血压患者98例随机分为常规组(降压治疗)和治疗组(降压治疗加阿托伐他汀)各49例,对比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结果:治疗组IMT、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略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降低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延缓或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片与通心络胶囊联用对高脂血症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炎症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70例高脂血症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睡前顿服;通心络胶囊每次4粒,3次/d。对照组单独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睡前顿服,两组疗程均为12周。治疗前、治疗12周后留取血标本作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等血脂分析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测定,并通过颈动脉彩超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治疗12周后,TC、TG、LDL—C水OF均显著降低(P〈0.05),但治疗组下降程度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HDL—C均升高(P〈0.05),但治疗组升高程度更明显(P〈0.05);hs-CRP、TNF-α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但治疗组降低程度更明显(P〈0.05);两组颈动脉IMT均变薄(P〈0.05),但治疗组明显变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通心络胶囊具有调脂及较强抗炎、抗动脉硬化作用,可逆转或延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烟酸缓释片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效果. 方法 7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对照组(38例),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d;(2)治疗组(38例),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d和烟酸缓释片1000mg/d.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的改变;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厚度(Tmax)、颈动脉斑块面积(Smax)变化.结果 (1)经过6个月治疗,两组TC、TG、LDL-C均有明显下降(P <0.05),但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01).治疗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C)升高20.7%,对照组无明显变化.(2)治疗后,治疗组的 IMT、Tmax、Smax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对照组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 P>0.05). 结论 烟酸缓释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疗效较单独使用阿托伐他汀好,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尿酸(SUA)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2011年8月~2012年6月内分泌科住院的157例T2DM患者,分为高血尿酸组(68例)及正常血尿酸组(89例)。记录患者身高、体重、腰围和臀围,测定空腹血糖(FBG)、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胰岛素(FINS)、IMT,并计算相应的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高血尿酸组BMI、WHR、FINS、HOMA—IR、LDL—C、TG、IMT较正常血尿酸组升高(P〈0.05),而FBG、TC、HDL—C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2型糖尿病高血尿酸组更易出现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及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降脂同时对血脂异常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选取血脂异常患者26例为血脂代谢紊乱组,口服氟伐他汀40mg每晚1次,共12周;血脂正常者26例为正常对照组.2组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IM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i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检查.结果血脂代谢紊乱组治疗12周后血脂各项指标明显改善,颈动脉IMT显著变薄(P<0.05),凝血系统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结论氟伐他汀在有效降脂同时可逆转或延迟颈动脉IMT的进程,并可改善凝血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13.
葛君  汪朝晖  宣玲 《中华全科医学》2019,17(7):1138-1141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8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12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60例,IMT>0.9 mm)与正常组(60例,IMT≤0.9 mm),将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依据IMT检查结果分为内膜增厚组(30例,0.9 mm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组hs-CRP、Hcy、UA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均P<0.05)。内膜增厚组hs-CRP、Hcy、UA水平均显著低于内膜斑块组(均P<0.05)。内膜稳定斑块组hs-CRP、Hcy、UA水平均明显低于内膜不稳定斑块组(均P<0.05)。 结论 血清hs-CRP、Hcy、UA水平可反映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血清hs-CRP、Hcy、UA水平越高,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越严重,三者对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对1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110例健康体检者均进行颈动脉彩超多普勒检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同时进行Hcy、hs—CR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测定。结果脑梗死组Hcy、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健康体检者),两组浓度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颈动脉有无斑块将脑梗死组分为两个亚组:有斑块组、无斑块组,脑梗死有斑块组Hcy、hs—CRP浓度明显高于脑梗死无斑块组,两组浓度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cy、hs—CRP升高具有一致性。结论Hcy、hs—CRP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炎症反应参与了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且Hcv、hs—CRP之间亦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 D[25(OH)D]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23名(DM组)其中男74名,女49名。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两组受试者血清25(OH)D 水平,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根据25(OH) D 不同水平将患者分为三组,即维生素 D 缺乏组:25(OH)D <20n g/ml(n =43);维生素 D 不足组:20 ng/ml ≤25(OH)D <30 ng/ml(n =68);维生素D 充足组:25(OH)D ≥30 ng/ml(n =12)。分别检查各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分析各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及血清25羟维生素 D 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三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G 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25(OH)D 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保护因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25(OH)D 呈显著负相关(P <0.05),与 TG 和 HDL -C 呈显著正相关(P 均<0.05)。结论:25(OH)D 为 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6.
周泉  杨瑜莹 《医学争鸣》2004,25(23):2167-2168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内膜 中层厚度 (IMT)及凝血系统的变化及其非调脂作用 .方法 :高脂血症患者 4 6例口服辛伐他汀 2 0mg ,Qd ,12wk ,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IMT、血脂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纤维蛋白原 (FIB)、凝血酶原时间 (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 (PT)改变 .结果 :血脂紊乱组治疗 12wk后的颈动脉IMT变薄 (P <0 .0 0 1) ;TC ,TG ,LDL C ,FIB均有显著降低 (P <0 .0 0 1) ,HDL C升高 (P <0 .0 0 1) ,TT ,APTT均有显著延长 (P <0 .0 0 1) .PT升高 (P <0 .0 0 1) .结论 :调脂作用的辛伐他汀有效调脂同时可发挥其非调脂作用 ,干预、延迟颈动脉IMT的进程 ,改善凝血系统 ,减低血液黏稠度 .  相似文献   

17.
金涛  王晓梅 《河北医学》2009,15(11):1280-1282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在糖尿病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评价吡格列酮在降糖效应以外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作用。方法:84例糖尿病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常规对照组,干预组给予吡格列酮治疗1年,所有受试对象干预前后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同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糖化血红蛋白、hs—CRP均明显下降,颈总动脉IMT降低。结论:吡格列酮能明显改善糖尿病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糖,并具有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新  唐洁  王素 《武警医学院学报》2010,19(10):777-779,782
【目的】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改变及与各种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204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超测量IMT,并分成A和B两组(组A IMT〈0.065 cm;组BIMT〉0.065 cm),探讨其与年龄、体重指数、腰围、臀围、腰臀比、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等的关系。【结果】IMT≥0.065 cm患者的年龄、收缩压、脉压、体重指数、腰围、臀围、低密度脂蛋白、明显高于IMT〈0.065 cm者,而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无统计学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IMT与收缩压、脉压、体重指数、腰围、臀围、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呈显著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年龄、体重指数、低密度脂蛋白是IM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肥胖和低密度脂蛋白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股总动脉内—中膜厚度等检测指标与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DAO)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把DAO患者分为血瘀证和湿热证两型,选取股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股总动脉管腔内径、股总动脉管腔狭窄度、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g)等12项实验室相关指标及彩超检查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初步探讨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筛选出对DAO中医证型贡献度大的优化指标,即IMT、Fg、TC、HDL,建立了最优回归预测方程。结论 IMT、Fg、TC、HDL可作为评定DAO中医证型的微观辨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