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苦辛法即辛开苦降法,就是将辛味、苦味药物有机地配伍,以开结散邪,降逆泄热。本法源于《素问·脏气法时论》“辛散、酸敛、苦坚、咸软”之说。所谓“辛散”是指辛有发散宣通的作用;“苦坚”是指清热泻泄而达坚阴的目的。而张仲景又首开广泛系统运用此法之先河,配伍极其精妙,匠心独具,得其神韵,广泛用于伤寒及杂病。本文将《伤寒论》运用苦辛法之范例归纳以下数端,供同道参验。和脾胃,复升降太阳病误下,在表之邪乘虚内陷,影响脾胃升降功能,气机痞塞,遂成痞证。治疗此证的方剂有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等。现以半夏泻…  相似文献   

2.
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疾病是吴鞠通的主要临床经验之一。吴氏在《温病条辨》一书中,以辛开苦降为主的方剂有78首,占全书方剂总数的23.5%,其治法有苦辛温法、苦辛寒法、苦辛淡法、苦辛甘法、苦辛通降法等37种。纵览《吴鞠通医案》,其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内科疾病达32种之多,所治疾病遍及上、中、下、三焦及五脏六腑。辛开苦降法的运用范围是如此广泛,笔者在此试作粗略的概括。一、辛开苦降法在温病临床上的运用辛开苦降法是治疗温病的一大法则,辛散可祛邪,苦降可燥湿,病在上焦者以苦辛宜发之,病在  相似文献   

3.
辛开苦降法又名苦辛通降法或苦降辛通法,指将苦寒与辛温两类不同性味与功用的药物相互配合应用的一种治法,用以调和寒热,畅通气机,升清降浊,消痞除满。笔者临证体会,采用辛开苦降法治疗胃脘痛,能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正辛开苦降法源于《黄帝内经》,辛、苦二味,一阴一阳,一开一泄,一升一降,可升降条达气机。仲景创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叶天士言"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吴鞠通又进一步提出"苦与辛合能降能通",揭示了辛开苦降法的实质内涵。至此,辛开苦降法理论逐渐完善~([1])。现代医家不断探索辛开苦降法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使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痤疮的发病与气机升降失常相关,临床上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应用辛开苦降法治疗,常取得满意效果。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初探仲景辛开苦降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开苦降法 ,是利用辛、苦两类不同性味药的配伍方法 ,属于“八法”中“和法”、“消法”的范畴 ,仲景半夏泻心汤为代表方。1 再识辛开苦降法辛开苦降法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首先提出了“气味辛甘发散为阳 ,酸苦涌泄为阴”。《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阳明之复 ,治以辛温 ,佐以苦甘 ,以苦泄之 ,以苦之下。”指出了辛苦两类不同性质的药物可以合理配伍。辛苦合用实质上并非是辛苦两类药物简单累加。张仲景列“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 ,是辛开苦降法的典范 ,开创了辛开苦降法运用于临床之先河。此后 ,成无己、…  相似文献   

6.
苦辛开泄法是以苦味辛味药物为主,通过药物气味化合产生药势厚薄差异而达到调理气机升降、燮理阴阳等作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其中含义可分轻苦微辛法、辛开苦降法和苦降辛通法三端。本文指出癃闭的核心病机为"三焦气化不利",基于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及气化理论,从药物气味化合的角度出发探讨苦辛开泄法治疗癃闭的作用机制,并结合临床实际分析轻苦微辛法、辛开苦降法和苦降辛通法在癃闭治疗中的具体适应症及用药,有望进一步开拓癃闭的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7.
张滨 《陕西中医》2012,33(2):243-243
<正>辛开苦降最早源于《伤寒杂病论》,经过后世的继承创新,应用于临床许多病症,相信随着传统中医理论的发展,辛开苦降的配伍将应用于更广的领域。辛开苦降"法又称"辛苦通降"法,属中医八法中"消法"、"和法"范畴,是用辛热、苦寒两种药性相反的药物配伍组方,一辛一苦,一开一降,相反相成,起到调和阴阳、调解寒热、调畅气机的作用。因能奏效于治疗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升降失常等病证而被广泛用于临床。1辛开苦降法的历史渊源辛开苦降法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首先提出了"气味辛甘  相似文献   

8.
辛开苦降法为中医临床常用治法。本文通过探析辛开苦降法的源流和内涵,总结辛开苦降法在慢性肾小球肾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辛开苦降法以苦辛之药配伍应用,具有燮理阴阳、平调寒热、调运气机、清利湿热、清化瘀热之功。慢性肾小球肾炎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病机特点,以机体阴阳失衡、肺脾肾三脏亏虚为本,以气机不调与湿热、瘀血阻滞为标。辛开苦降法可调补肺脾肾三脏之虚平燮阴阳,又可调运气机以清湿热、化瘀热,颇合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机特点。辛开苦降法在慢性肾脏病中的应用,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最后附典型病案1则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9.
《内经》对于五味功效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耎……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奥,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归纳《内经》所述,辛味有发散、散郁、润燥的作用,所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相似文献   

10.
<正> “辛开苦降”,就是用辛苦的药味组方,用以治病。辛味能行能散,具行气活血之功;苦味能泄能坚,有燥湿和中之效。二者合用,一辛一苦,一开一降,相反相成,共奏和胃散痞之功。《伤寒论》第一百五十四条日:“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可见痞乃胀满不痛之证。胀满一证,病因复杂,病机各异,决非一方一法所能统治。辛开苦降法所治之痞证,是由胃中不和,寒热互结,升降失常所成。叶天士曰:“苔白不燥,或黄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乱投苦泄,虽脘中痞满,宜从辛开苦泄。”即是教后人从舌苔上辨认寒热互结之痞,选用辛开苦降之法。  相似文献   

11.
蔡光斗 《光明中医》1997,12(6):29-30
蔡友敬应用辛开苦降法举隅蔡光斗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362000)关键词辛开苦降/蔡友敬/临床应用辛开苦降法是辛开法和苦降法的配合,是用苦寒药与辛温药配合使用治疗寒热错杂,胃逆不降所致痞满吐利症的一种方法。苦寒药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坚阴止利,并有健...  相似文献   

12.
唐虹 《中医研究》2010,23(5):59-60
辛开苦降法是在中药理论指导下,运用辛温、苦寒两类药物组方,以调理脏腑气机,尤其是斡旋脾胃气机,治疗寒热错杂、虚实并见之证的一种治法,属中医八法中消法、和法范畴。该法理论源于《内经》,立方用药首创于《伤寒论》。本文就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病简略述之。  相似文献   

13.
从辛开苦降法之源流、辛开苦降法治疗糖尿病胃轻瘫之机理、辛开苦降法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应用等方面论述了寒热温清并用,并以辛散之、苦以泄之辛开苦降法对糖尿病胃轻瘫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辛开苦降法是利用药物的性味特性来调整气机病变。升降出入是人体气机运动的基本形式,是新陈代谢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辛味药行气、发散,苦味药降泄、通下,升浮药多具辛、甘味及温热性,沉降药多具苦、酸、咸味及寒凉性,辛属阳、苦属阴,辛苦相合,共同完成气机疏通,宣发、降逆、排泄功能。辛开苦降法最早见于《伤寒论》的泻心汤证,又经历代医家的改革与完善,形成了一种独特  相似文献   

15.
《神农本草经》序例载:“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古人在长期实践中通过实际品尝和无数次的疗效观察,知道药物有五种味道,而不同味道的药物又各有不同的作用,并将它进行归纳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素问·藏气法时论》)及经后世医家的补充发挥,对五味的作用又有了更全面的概括,如“辛能行能散、甘能补能和、苦能泄能燥、酸能收能涩、咸能软能下”。不但如此,味还是药物归经的重要依据,如“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素问、宣明五气篇》)。因此,味是中药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解释中药药理作用的说理工具,也是指导中药临床运用的用药规律。可见中药性味学说中的五味同四性一样的重要。遗憾的是:古代本草对某些中药性味的记载很不一致,如郁李仁的味,《本经》载酸,《药性论》载苦辛、《蜀本草》载甘酸;现代的《中药大辞典》、《中药志》、《全国中草药汇编》、高校教  相似文献   

16.
一论坚是苦味的主要作用苦味具有能坚、能燥、能泄作用,目前出版的各种中药学教材及中药参考书,均把燥和泄作为苦味的主要作用。对于“苦能坚”这一作用则放在次要的地位,几乎不用苦能坚来说理。其实,这违背了《内经》原意,是本末倒置。《内经》是中药五味学说的源泉,对于五味作用作了系统地阐述。例如,说苦味具有“燥”的作用,是根据《素问·藏气法时论》“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等经文确定的。说  相似文献   

17.
苦辛法浅析     
苦、辛味是中医遣方用药常相配伍的两味,辛温与苦寒药物配伍称为辛开苦降法,广义的苦辛法不仅限于辛温与苦寒配伍。苦辛法始于《黄帝内经》,经后世医家不断发扬。两者一阴一阳、一升一降,具有相反相成的作用。两者配伍的作用基础是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开郁散结。根据不同的病邪与病位,辛温、辛凉与苦寒、苦温不同的药物配伍,可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辛温与苦寒配伍能够平调阴阳、通阳散结、清利湿热、发散郁火;辛温与苦温配伍能够化痰除湿;辛凉与苦寒配伍有清热透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栾奕博  张伟  董彦君 《新中医》2019,51(10):31-36
辛开苦降法属中医八法之"和法""消法",指以脾胃升降理论和中药药性药味学说为基础,将辛味与苦味药物同组一方的中医治疗法则。中医治法与中医基础理论、临证实践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辛开苦降法立法源于理,理法方药相结合,起到调和寒热、调畅气机和调理虚实的作用。笔者从历史渊源、立法之理、配伍特点、临床运用和现代应用等方面讨论辛开苦降法,进一步为医者了解并在临床上运用此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辛开苦降发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除热淫于内均有辛苦相配;张仲景宗《内经》意,创建辛苦并用半夏泻心汤类方,首用方剂践行辛开苦降,叶天士提出"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和"仿内经苦与辛合,能降能通",进一步明确机理,后世医家阐述多依据于此。辛开苦降属寒热并用,热为阳,寒为阴,寒热并用体现阴阳互根互用辨证思维;味辛能行,味苦能泄,苦辛相和,能降能通,辛开苦降并非寒热药简单叠加,乃体现阴阳交感,化生万物之象。主要作用是恢复脏器功能,调畅气机。虽以仲景半夏泻心汤类方为辛开苦降代表,然并不局限于治虚痞,很多方剂中寒热药并用都体现出辛开苦降之意。气机不畅引起疾病,可用苦辛相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
五味是药性理论的主要依据之一。运用五味来辨识药物的性能是中药具体应用的一大特点。《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在五味之中,作用之广,囊括药物之多,皆以苦味为首。可见,苦味的重要地位。笔者试从中药的药性理论出发,探讨苦味作用的阴阳属性。苦味的作用,渊薮于《内经》之中尚简,理论之整理、深化于唐后。如王冰注《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皆自然之气也。然辛味苦味,匪唯坚散而已。辛亦能润能散,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