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肝细胞肝癌患者血清AFP值与HBV感染模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到2011年6月于我院就诊并手术的所有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有217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纳入研究:肝细胞肝癌(HCC)组176例,非HCC组41例.HCC组中HBV感染模式前三位的分别是HBsAg,HBeAb和HBcAb阳性(小三阳)(30.7%),HBsAg和HBcAb阳性(25.6%)及HBsAg,HBeAg和HBcAb阳性(大三阳)(20.5%).HCC组血清AFP值高于非HCC组血清AFP值(P <0.001),但HCC组内HBV感染组与非HBV感染组之间血清AF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 =0.147),三种主要HBV感染模式之间血清AFP值也无统计学差异(P=0.578).同样的,无论在AFP阴性组(<20ng/ml)还是AFP阳性组(≥20ng/ml),三种主要的HBV感染模式之间的血清AFP值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HCC的血清AFP值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肝脏恶性肿瘤血清AFP值,但HCC组内HBV的各种感染模式之间AFP值水平无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HBV感染血清学模式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方法 :分析 1996年 6月~ 2 0 0 0年 9月我院收治的 50 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HBV感染血清学模式 ,与同期收治的 50 0例其他恶性肿瘤患者的HBV感染血清学模式进行比较。结果 :原发性肝癌患者HBV感染率为 89 6% ,显著高于其他恶性肿瘤患者。HBsAg和HBcAb同时阳性者占HBV感染肝癌的 79 9% ,占HBV感染其他恶性肿瘤的13 3%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出现HBsAb者占原发性肝癌中HBV感染病例的 8 5% ,其他恶性肿瘤中HBV感染病例的 75 1% ,两者差异亦有极显著性 (P <0 0 1)。“大三阳”、“小三阳”和 (HBsAg HBcAb )者与肝癌相关的OR分别为 13 85、6 95和 14 69。结论 :HBsAg和HBcAb同时阳性的患者患肝癌的危险性最高 ;血清出现HBsAb的HBV感染者不易发展成肝癌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预防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HBV激活的效果.方法 治疗组30例舍并HBv感染的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前1周开始口服拉米夫定治疗,并持续用至化疗结束后6个月;历史对照组40例患者未接受拉米夫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化疗前后血清HBV DNA、肝功能的动态变化.结果 化疗结束后的HBV濑活率:历史对照组为52.5%,治疗组仅为10%;化疗后肝炎的发生率:历史对照组为55%,治疗组为16.7%;历史对照组22.5%延迟化疗,12.5%中断化疗,死亡率5%;治疗组仅3.3%延迟化疗,无中断化疗或死亡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预防性应用拉米夫能明显减少合并HBV感染的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的HBV濑活,进而减少化疗后肝毙的发生率和化疗延迟或中断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HBV感染血清学模式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方法:分析1996年6月-2000年9月我院收治的5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HBV感染血清学模式,与同期收治的500例其他恶性肿瘤患者的HBV感染血清学模式进行比较,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HBV感染率为89.6%,显著高于其他恶性肿瘤患者,HBsAg和HBcAb同时阳性者占HBV感染肝癌的79.9%,占HBV感染其他恶性肿瘤的13.3%,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出现HBsAb者占原发性肝癌中HBV感染病例的8.5%,其他恶性肿瘤中HBV感染病例的75.1%,两者差异亦有极显著性(P<0.01),大三阳,小三阳和(HBsAg HBcAb )者与肝癌相关的OR分别为13.85,6.95和14.69。结论:HBsAg和HBcAb同时阳性的患者患肝癌的危险性最高;血清出现HBsAb的HBV感染者不易发展成肝癌。  相似文献   

5.
HBV感染与淋巴瘤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恶性淋巴瘤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207例淋巴瘤患者的乙肝五项指标并常规检测肝功能,以同期住院的207例其他恶性肿瘤患者为对照进行比较.结果:淋巴瘤患者HBV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恶性肿瘤患者(19.8%vs 9.7%,P=0.004).HBsAg阳性淋巴瘤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HBsAg阴性者(58.5%vs 27.7%,P=0.000),且明显高于HBsAg阳性的其他恶性肿瘤患者(58.5%vs 30.0%,P=0.036).淋巴瘤患者化疗后发生肝功能损害与HBV感染密切相关(P=0.000),而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免疫分型、临床分期、PS评分、是否应用激素等均无关.结论:携带HBV的淋巴瘤患者接受化疗时更易引发肝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肝癌与其他恶性肿瘤患者HBV及HCV感染率。方法 :对 15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786例其他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乙肝五项指标及抗HCV检测 ,并与 18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 :三组资料的HBV感染率分别为 80 .13%、2 3.92 %和 10 .56% ,差异有显著性 ;HCV感染率分别为5.13%、3.94 %和 2 .78% ,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原发性肝癌与其他恶性肿瘤患者的HBV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HCV感染率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恶性淋巴瘤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恶性淋巴瘤(ML)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06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确诊时的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以106例健康体检者和106例其他恶性肿瘤(排除原发肝脏的恶性肿瘤)为对照。结果106例恶性淋巴瘤患者中伴HBV感染者65例,占61.3%,与两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HbsAg阳性24例,阳性率为22.6%,与两组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恶性淋巴瘤患者中,Ⅲ期、Ⅳ期的患者伴HBV感染明显高于Ⅰ期、Ⅱ期的患者(P<0.01)。结论恶性淋巴瘤患者中伴HBV感染高于一般人群及其他肿瘤患者,HBV感染可能在恶性淋巴瘤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恶性淋巴瘤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恶性淋巴瘤患者中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方法对连续收治的114例恶性淋巴瘤患者进行乙肝三系及肝功能的检测,并随机抽取同期的121例其他恶性肿瘤患者(原发肝脏的恶性肿瘤除外),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进行比较.结果3组患者乙肝阳性率分别达54.4%、24.8%和9%;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淋巴瘤患者的HBV感染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和一般肿瘤患者人群(肝癌除外),化疗容易引起有HBV感染患者的肝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肝癌是常见的 10种恶性肿瘤之一 ,已占我国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的第 2位 [1 ] 。病毒性肝炎则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 ,我国年罹患率高达 10 0 / 10万~ 2 0 0 / 10万 ,在国际上被划为高度流行区 [2 ]。乙型肝炎病毒(HBV)在肝癌病因学的作用已得到肯定。但丙型肝炎病毒 (HCV)、丁型肝炎病毒 (HDV )与庚型肝炎病毒 (HGV )是否具有促进 HBV的致癌作用则报道甚少。为了解肝癌高发区启东地区 HBV、HCV、HDV与 HGV感染对肝癌发生的意义 ,我们采用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对 10 0例肝癌患者 HBV、HCV、HDV与 HGV血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HBV感染的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及肝功能损害的发生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经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且需化疗的患者80例,其中观察组40例,HbsAg阳性;对照组40例,HbsAg阴性,HBV-DNA阴性。结果观察组20.0%(8/40)患者出现乙肝病毒激活,化疗后HBV-DNA水平较化疗前增高(P<0.001);观察组化疗后肝功能损害发生率达57.5%(23/40),明显较对照组[27.0%(10/40)]高,P=0.033。化疗后HBV激活者肝功能损害较HBV非激活者明显,P<0.001。激素和蒽环类的应用,是乙肝病毒激活的高危因素。结论 HBV感染的癌症患者接受化疗时存在HBV激活,肝功能损害较非HBV感染者严重,激素与蒽环类的应用是HBV再激活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率一直居高不下,许多罹患其他疾病的患者均合并有HBV感染,在血液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就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NHL)合并HBV感染.用来治疗淋巴瘤的药物可能会引起HBV不同程度的再激活,严重者甚至可导致肝功能衰竭或者死亡.目前,有关利妥昔单纯和(或)化疗对NHL合并HBV感染患者肝炎病毒再激活的研究,已日益受到学者的关注.本文旨在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肝癌的分子靶向治疗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以下简称肝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中90%为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呈现上升的趋势。在欧美国家,肝癌已是第5位常见的恶性肿瘤;而中国、蒙古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发病率最高,达到98.9/10万人。我国是肝癌大国,也是全球肝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在常见肿瘤中仅次于肺癌,居第二位。在可导致HCC的多项危险因素中,HBV、HCV感染和酒精分别依次位列前三位。由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黄曲霉素、环境污染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我国肝癌发病率仍呈上升势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免疫治疗期间发生肝不良事件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54例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免疫治疗,记录治疗3个月期间肝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根据患者肝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统计2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有无HBV感染、合并慢性疾病、是否使用保肝药物、吸烟史、既往有无肝损伤史、是否发生肝转移,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免疫治疗期间发生肝不良事件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54例恶性肿瘤患者中,免疫治疗期间有32例发生肝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78%(32/154)。发生组感染HBV、未使用保肝药物、既往有肝损伤史、发生肝转移占比均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性别、年龄、是否合并慢性疾病、吸烟史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HBV、未使用保肝药物、既往有肝损伤史、发生肝转移是恶性肿瘤患者免疫治疗期间发生肝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免疫治疗期间易发生肝不良事件,感染HBV、未使用保肝药物、既往有肝损伤史、发生肝转移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HBx与肝细胞肝癌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居我国癌症死亡的第三位.大约80%的HCC与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有关,但HBV蛋白在HCC中的具体作用依然不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血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S antigen,HBsAg)阳性持续感染者比非感染者的HCC的发生率高100倍以上.乙肝病毒X蛋白(hepatitis B virus X protein,HBx)作为恶性转化肝细胞中唯一表达的蛋白质,与HCC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深入研究HBx有助于揭示HCC的发生机制,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广西肝癌高发现场自然人群HBV、HCV感染现况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西某地是我国肝癌高发地区之一,肝癌死亡率高达57 .80/10万.乙肝病毒(HBV)和丙肝病毒(HCV)感染是肝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本文探讨该地区自然人群HBV、HCV感染的流行特征和分布特点,及其与肝癌发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四川地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关系。方法:对160例NHL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ELISA方法测定确诊NHL时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两对半情况,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160例其他恶性肿瘤患者(排除原发肝细胞肝癌),1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进行比较。结果:160例NHL患者伴HBV感染者39例(占45%),其他恶性肿瘤患者HBV感染者19例(占11.9%),健康体检者HBV感染者17例(占10.6%),与肿瘤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NHL组HBV感染率高于该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和Ⅳ期NHL患者HBV感染率明显高于Ⅰ期和Ⅱ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川地区NHL患者中HBV感染率高于一般人群和非原发性肝细胞肝癌肿瘤患者,HBV感染与NHL发病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隐匿性HBV感染与肝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长期存在,而HBsAg阴性的感染状态称为隐匿性HBV感染.隐匿性HBV感染有时由于病毒变异导致HBsAg不能被检测到,但通常是由于病毒基因的复制和表达被严重抑制.隐匿性HBV感染在许多疾病中都存在,包括输血和器官移植引起的感染以及免疫抑制状态的急性期反应.此外,许多证据表明隐匿性感染还促成了肝纤维化的发生,最终导致肝癌形成.  相似文献   

18.
近来越来越多的证据加强了乙肝病毒(HBV)持续感染和肝细胞癌(HCC)发生之间存在关系这一观点。现就原发性肝癌(PHC)与其它恶性肿瘤患者及正常人血清中HBV标志物检测结果作一对比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王欢  左斌 《肿瘤防治研究》2012,39(8):1029-1032
0引言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高。我国是HCC的高发国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感染是其首要原因,其重要机制之一是病毒基因组能够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中造成DNA损伤,并影响受损DNA的修复,从而导致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与其他恶性肿瘤患者HBV及HCV感染率,方法:对15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786例其他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乙肝五项指标及抗HCV检测,并与18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三组资料的HBV感染率分别为80.13%,23.92%和10.56%,差异有显著性;HCV感染率分别为5.13%,3.94%和2.78%,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原发性肝癌与其他恶性肿瘤患者的HBV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HCV感染率与健康对照组相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