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此受五脏浊气”置于“传化之府”条文中属于错简,运用医、文、哲理方法进行剖析。证明“此受五脏浊气”实质是奇恒之府接受五脏的精气,因而提出,将“此受五脏浊气”移至”奇恒之府“条文中”名曰奇恒之府“句后,句式上,上下经文形成了完好对仗,医理上,补充了奇恒之府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此受五脏浊气:一语见于《素问·五脏别论》传化之府条中。本文认为此句置于传化之府条中似属不当,应该重新考虑其归属。传化之府是以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五者的功能和功能特点为依据所赋予的一个结论性的概念。所谓传化:传,传导;化,变化物。经文中“泻而不藏”是五者功能特点的总括。“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一语概括了五者的功能。无论是精微物质还是糟粕物质,均是水谷在这些器官中加工产生的变化物和终了物,一存概括为“化”。这些是被转输和传导  相似文献   

3.
4.
"生病起于过用"理论提出了疾病起于饮食、气候、劳倦、情志等过用的观点,揭示了内在或外界各种因素都有致病与非致病的二重特点,是《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发病学的重要思想。"生病起于过用"不仅对中医病因观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也对现代病因学研究有着现实价值。基于藏象理论,分别从五志、五味、五劳及脏腑生理特性等角度来归纳总结"过用"对五脏的损害,对中医理论的发展与临床中防病与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魄门位居下极 ,为消化道的终未之门 ,但它并非仅为传送糟粕的通道 ,而是与五脏的内在变化息息相关 ,忽视了这一点 ,临床辨证施治将失去依据。笔者试析《内经》“魄门亦为五脏使”一语的内涵 ,意在与同道探讨中医学的整体观。1 辨识“魄门”的命名  “魄门”的所处位置 ,历代医家的观点是没有分歧的 ,即肛门也。但从生理功能的角度去理解 ,却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其中以王冰、张景岳为代表者认为 ,肺藏魄 ,肛门系于大肠 ,与肺相表里而命名。另一种观点是以丹波元简为代表者认为“魄”通“粕” ,魄门为传送糟粕之门而命名。  魄 ,《说文…  相似文献   

6.
从"五脏相关"论治疑难病二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正华 《中医杂志》2007,48(4):335-335
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先生曾说过:“研古渐深方悟细,临证愈久始知难。”的确,临床疾病众多,证候错综复杂。笔者依据《内经》“五脏相关,移皆有次”之旨,辨治疑难病,略有体会,今不揣浅陋,略陈管见,以飨同道,敬请斧正。  相似文献   

7.
论《内经》五脏调控系统观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论《内经》五脏调控系统观苏晶(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北京100029)关键词内经,五脏调控,系统观《黄帝内经》的成书,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不仅为中医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而且两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8.
五脏致喘病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内经及历代医家关于喘证病机认识的归纳,总结出喘证的发病与五脏病变皆有关联,并详细阐述五脏致喘的机理。  相似文献   

9.
论《内经》五脏神的同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认为 ,心与神的关系最为密切 ,心是精神活动的主宰。但精神活动又不仅仅与心有关 ,《内经》又进一步将神分为五种 ,即神、魂、魄、意、志 ,后世称之为“五神” ,五神分藏于五脏。《素问·宣明五气篇》说 :“心藏神 ,肺藏魄 ,肝藏魂 ,脾藏意 ,肾藏志 ,是谓五藏所藏。”后世对五神的涵义及区别 ,心藏神与五脏藏神的关系 ,以及五脏神理论的临床应用等问题 ,颇多争议。而问题的关键 ,就在于对五脏神的认识上 ,这是一个需要澄清的重要理论问题。1 五脏神的涵义神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说 :“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灵枢·…  相似文献   

10.
王周全 《河南中医》1997,17(2):70-71
试论“魄门亦为五脏使”王周全郑州纺织工学院(450007)主题词《内经》中医名词“魄门亦为五脏使”一语,出自《素问·五脏别论》,它指出了魄门在生理上和五脏的密切关系,对于临证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祖国医学对机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是通过观察其在功能上...  相似文献   

11.
简论五脏精气阴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内经》中有关精、气、阴阳的概念,对现行的五脏气血阴阳理论的不足之处作了评论,并在此基础上,依据五脏主藏精,精化为气,精与气皆可分阴阳等基本观点,重构了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以较确切地表达五脏的生理病理特点和临床证型,为脏腑证型的规范化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素问·五脏别论》曰 :“五脏者 ,藏精气而不泻也……六腑者 ,传化物而不藏。”指出“魄门亦为五脏使 ,水谷不得久藏。”那么 ,五脏何以使魄门 ?1 脾使魄门1 1 靠脾之运化《素问·经脉别论》曰 :“脾气散精” ,就是指脾有运化水谷精微的作用。若脾不散精 ,魄门失其滋养濡润  相似文献   

13.
中药中的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分别依次归属于肺、脾、肝、心、肾五脏,《内经》对此称为“五味所入”。如《素向·宣明五气篇》中就提出:“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也是后来形成药物归经学说的理论依据之一。据此理论,五味对五脏当分别有特定的选择作用,在众多的药物中应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内经》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最鲜明特点之一,本文就脏腑生理、病理的整体联系以及五脏与自然界的整体性,阐述了《内经》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思想。  相似文献   

15.
《内经》时代古人非常重视"时脏脉"的临床价值,目前很多医家公认"时脏脉"中蕴含科学性。然而由于"离圣久远",《内经》时脏脉的痕迹渐渐模糊,所以后世医家对时脏脉的看法各异,时脏脉诊法在临床上也很少运用。本文主要根据《内经》经文,参考注家的注释,以探索时脏脉的原貌。  相似文献   

16.
从《内经》五脏痹理论探讨风湿病多系统损害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振华 《北京中医》2006,25(6):347-350
根据《内经》五脏痹理论,对五脏痹的成因、病机、证治及其与现代风湿病多系统损害的关系均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认为五脏精气亏损、气机逆乱是痹病发生和传变的关键因素,辨识五脏痹的证候必须与五体痹结合起来,治疗也应以调整和恢复五脏正常功能为主。提出《内经》的痹病是一个全身性疾病,病情发展到五脏痹阶段,与现代风湿病导致的多系统损害非常类似,可以应用五脏痹的理论指导其治疗,并结合现代治疗五脏痹的医案以阐明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浊阴走五脏""此受五脏浊气"分别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素问·五脏别论》。"浊阴走五脏""此受五脏浊气"都与五脏有关,存在关联性。联系《内经》其他篇章内容,认为"浊阴走五脏"中的浊阴广义指营养物质,狭义指五味;而"此受五脏浊气"中的浊气具有精微物质、代谢产物、病理性产物、邪气、失常的气机、七情过度等含义。  相似文献   

18.
粟栗 《辽宁中医杂志》2010,(7):1255-1256
《内经》中五脏五味理论对后世方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从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的方面阐述了《内经》药物性味组方原则,并列举了后世在此指导下的配伍严谨,适用有效的方剂,剖析其配伍理论。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在全世界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率的31%~([1]),目前西医采用冠心病二级预防策略,纵然美国的冠心病的死亡率近10年有所下降,但是仍是全美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在中国心血管病死亡率居城乡居民死亡原因的首位~([2]),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真心痛"等范畴。文章从浊的广泛性及专指性的角度出发,试探讨浊在人体的发病机制,认为脾虚生浊,浊气归心,拥阻脉道,而发胸痹,结合外泌体的生物学特性,为探索外泌体在冠心病的发病过程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从刘向父子五脏配五行观谈《黄帝内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树仁  马润娣 《河南中医》1998,18(3):138-139
刘向父子的五脏配五行观是心配土说,这与西汉“国运”为土德有关,因此认为《黄帝内经》当是心配土说体系。东汉初改“国运”为火德,且东汉重文治,重视图书的整理编校工作,因而产生了与“国运”一致的包括《灵枢》、《素问》在内的许多心配火说的书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