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识别、分析和评价该建设项目可能产生及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建设项目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采用现场调查、现场检测等方法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价。结果该建设项目的选址与总体布置、生产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要求、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等基本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要求。该建设项目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和噪声。结论该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基本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2.
任平平  何鸿先 《预防医学论坛》2012,(10):748-750,754
[目的]识别建设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为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建设项目提供依据。[方法]2010年依据GBZ 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T 197-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GBZ 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等规范,采用现场调查、现场检测、检查表等方法对某氧化铝厂300kt/a氧化铝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评价。[结果]该建设项目的选址与总体布置、生产设备布局、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等基本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该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毒物、噪声等,其中,粉尘检测点TWA合格率为75.00%,毒物检测点、噪声检测点各有5个超标作业点。[结论]该项目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基本可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识别、评价、控制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并为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建设项目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采用现场调查、现场检测、检查表等方法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价。结果 该建设项目的选址与总体布置、生产设备布局、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生活饮用水、辅助用室等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该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索有:粉尘、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与热辐射、紫外线、工频电场、电离辐射等。结论该项目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识别、评价、控制建设项目(某电解铝厂)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为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建设项目提供依据。方法依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102)、《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采用现场调查、现场检测、检查表、定量分级等方法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价。结果该建设项目的选址与总体布置、生产设备布局、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生活饮用水、辅助用室等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该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与热辐射、紫外线、工频电场等。结论该项目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识别禹州市某煤矿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和评价控制效果。方法现场职业卫生调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该建设项目选址与总体布局、生产工艺、设备布局、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体使用的防护用品等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的要求,该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毒物、噪声与振动、工频电场等。结论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基本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识别、评价、控制某氧化铝厂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为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建设项目提供依据。方法依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采用现场调查、现场检测、定量分级等方法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价。结果该建设项目的选址与总体布置、生产设备布局、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辅助用室等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该项目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辐射热、工频电场、电离辐射等;粉尘检测点TWA、STEL合格率分别为87.2%和82.1%;噪声检测点合格率为83.3%;毒物均符合标准。结论该项目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7.
某采油厂联合站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识别、评价某采油厂联合站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为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建设项目提供依据,为企业提出控制职业病危害的建议。方法依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采用现场检测、检查表等方法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价。结果该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等方面符合国家有关法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总烃、硫化氢、氨、二氧化硫、噪声等,共检测40个工作点,合格率100%,其中硫化氢最高浓度3.02 mg/m^3,非甲烷总烃最高浓度16.09 mg/m^3。结论该项目存在急性中毒的潜在风险,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某企业汽车空调管生产线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和评价,以确保项目正式投产后,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控制效果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从而保护劳动者健康;同时该评价报告也为卫生行政部门对该建设项目的职业卫生竣工验收提供科学的技术依据。方法通过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对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并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结果该项目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已达到预期的评价目标,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的要求。结论该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措施基本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识别、评价该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制定职业病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GBZ/T196-2007进行评价。结果该项目生产过程中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铅烟、二氧化锡、噪声等。结论该项目属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其选址与总体布局、生产设备布局等基本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在各项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落实到位的情况下,该项目就职业卫生方面而言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建设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为卫生行政部门对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国家相关标准,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及检查表分析法等方法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价。结果该项目在职业病防护设施、建筑卫生学、辅助用室、应急救援、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方面基本符合职业卫生的要求,在个体防护用品的配置及警示标识的设置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结论该建设项目在设备布局、毒物危害控制、应急救援、建筑卫生学和辅助用室等方面符合法律、法规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某连续油管生产线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为卫生行政部门验收建设项目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采用定量分析法进行评价。结果该建设项目的选址与总体布局、生产设备布局、职业病防护措施、个人防护用品、辅助用室和职业卫生管理等符合国家有关法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金属尘、电焊尘、砂轮磨尘、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生产性噪声、电离辐射(X射线)、工频电场、高频电磁场、高温、振动等,除个别作业点噪声强度超标外,绝大多数作业点检测结果符合国家标准。结论该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饮料生产过程的职业危害因素,评价所采取的职业危害防护措施的效果,探讨职业危害关键控制点和防护的特殊要求。方法对某饮料厂进行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采样与实验室检测分析,开展职业健康检查。结果饮料生产过程中产生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有高温、噪声、二氧化锰、电焊烟尘(总尘)、活性炭粉尘(总尘)、次氯酸钙粉尘(总尘)、盐酸、氢氧化钠、丁酮、氨、二氧化碳。各接触或工作岗位空气中总尘、盐酸、氢氧化钠、氨、丁酮、二氧化锰浓度均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中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和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的卫生限值。44个噪声接触岗(区域)中的25个点超过《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卫生限值。No.L6线注入机操作台二氧化碳浓度超过GBZ2-2002中PC-TWA、PC-STEL的卫生限值,No.L4-L5线注入机操作台二氧化碳浓度超过PC-TWA的卫生限值。结论饮料生产过程中职业危害因素多,应重视噪声、二氧化碳危害的控制。建议加强培训,提供必要的保护措施,减少职业病危害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刘丽芬  张海  王致  邓颖聪  陈菊艳 《职业与健康》2010,26(13):1525-1527
目的对某二甲醚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采用职业卫生调查法、职业卫生检测法、检查表分析法和职业健康检查法相结合。结果该建设项目化学毒物、噪声、高温、粉尘、工频电场、紫外线辐射等浓(强)度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有关要求。结论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良好可行。  相似文献   

14.
俞太念 《职业与健康》2012,28(18):2238-2240
目的为卫生行政部门对某工程压路机新建设项目的职业卫生竣工验收提供依据,以保护劳动者健康。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检查表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该建设项目的厂址选择、总平面布置及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职业卫生防护设施、职业卫生管理等基本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要求,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电焊烟尘、砂轮磨尘、其他粉尘),甲苯、二甲苯、异丙醇、乙酸丁酯、铅尘、铬酸盐、过氧化氢、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锰及其无机化合物、臭氧、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噪声、紫外辐射、工频电场等。结论该项目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基本有效,符合我国相关卫生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刘川  朱锡生 《职业与健康》2012,28(15):1801-1805
目的通过对某可发性聚苯乙烯(EPS)生产企业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了解其职业病危害现况,以提出合理的职业病防治措施。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检测检验、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该EPS生产企业的选址与总体布局、生产设备布局、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卫生辅助设置等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规定;该EPS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粉尘、毒物、噪声、工频电场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其中生产性粉尘、噪声、工频电场作业场所相关职业病危害因素符合国家卫生标准,戊烷有部分作业场所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结论该EPS生产企业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可行、有效,但部分场所仍需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某多层线路板生产线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进行评价。方法依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进行评价。结果化学性有毒气体、粉尘和噪声是线路板生产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其中,盐酸的浓度为0.53~15.60mg/m^3,超过国家卫生标准(7.5mg/m^3);其余作业点粉尘和化学性有毒气体浓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噪声作业点合格率为96.3%。结论该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护措施可行、有效,但需加强对化学性有毒气体及噪声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7.
茅辉军  刘仁平  王胜利 《职业与健康》2010,26(23):2846-2848
目的对某特种合金焊接材料生产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进行评价。方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进行评价。结果噪声和粉尘是特种合金焊接材料生产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噪声为73~95dB(A),30.7%(4/13)的岗位超标;粉尘和毒物浓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结论该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护措施可行,有效,仍需加强完善对噪声和粉尘岗位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