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视矫正前后对立体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近视眼的立体视功能和近视矫正前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颜少明等《立体视觉检查图》对50例正常青少年及90例矫正视力正常的近视眼初诊及截矫正眼镜后立体视阈值测定。结论 初诊立体视功能≤60S者为35人(38%),戴矫正眼镜3个月后立体视阈值≤60S者79人(87.5%),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5)。结果 近视可影响立体视阈值,除因远视力减退外,还与调节、辐辏等因素有关。建议近视虱应及时矫正或中高度近视应该经常配戴矫正眼镜。  相似文献   

2.
兰小川  石春和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2):2356-2358
目的:观察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双眼视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40例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观察配戴前和配戴3 mo 后裸眼视力(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屈光参差度、同视机双眼视功能、近立体视功能的变化。结果:配戴前平均UCVA为4.0±0.2,BCVA为4.96±0.2,屈光参差度-4.64±1.52D;配戴3mo后平均UCVA为4.97±0.07,BCVA为4.99±0.1,屈光参差度为0.23±0.12D;配戴3mo后与配戴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前拥有同时视者36例、融合功能21例、远立体视功能13例。配戴3 mo后分别为40例、36例、23例。配戴后获得融合功能和远立体视者较配戴前增加,与配戴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配戴角膜塑形镜前,框架眼镜矫正后近立体视正常者14例,近立体视异常者26例(13例黄斑立体视,7例周边立体视,6例立体盲)。配戴3 mo后近立体视正常者27例,近立体视异常者13例(7例黄斑立体视,3例周边立体视,3例立体盲)。配戴后3 mo的近立体视与配戴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性屈光参差3 mo后,不仅裸眼视力得到提高,而且可以改善立体视功能。  相似文献   

3.
儿童屈光参差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162例屈光参差患儿在视力、眼位、立体视功能、屈光参差演变四方面的临床观察结果及治疗情况。结果表明:屈光参差患儿应尽量配戴足矫眼镜,获得最佳视力,以利弱视治疗。合并斜视者首先采用非手术治疗,如斜视矫正无效则行手术。屈光参差对立体视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矫正视力、眼位及双眼屈光度差值大小  相似文献   

4.
两种检测方法对PRK后及光学矫正近视的立体视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同一近视患者接受传统光学矫正及PRK手术治疗后立体视功能恢复情况,以进一步评价PRK手术.方法采用S.AWAYA立体图(检测阅读距离立体视)及同视机随机点立体图(检测模拟5米距离立体视),对依次使用普通眼镜及/或角膜接触镜、PRK手术治疗的101例近视患者(屈光度为一2.00D~一10.50D,双眼屈光度差<1.50D者60人,≥2.00D者41人)测定其治疗前、后的立体视锐度.结果PRK手术后矫正视力均≥0.8.两检测方法均印证,无论是采用PRK手术治疗,还是传统光学矫正后立体视功能与矫正前有显著差异(P<0.005);PRK手术与普通眼镜矫正后的立体视功能差异有显著性(屈光参差组P<0.01);PRK手术与角膜接触镜相比,矫正后的立体视锐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RK手术治疗近视眼,可矫正屈光度范围较大,不受屈光参差度及散光度的限制,术后立体视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患者接受一次性治疗,终身受益,比之传统光学方法矫正近视眼在此等方面占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5.
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的眼位回退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探讨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眼位回退的因素,我们对137例随访5年以上的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进行分析。随访期间,23例戴完全矫正眼镜者不能再控制内科,出现了调节性内斜视的眼位回退,眼位回退发生率为16.8%。结果表明:抗调节治疗晚和双眼单视功能不良者易发生眼位回退,斜视发生年龄、屈光状态和双眼视力参差大小与眼位回退发生无关。及早发现并配戴屈光矫正眼镜和维持正常的双眼单视功能是防止眼位回退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经高透氧硬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联合常规弱视治疗并随访3年的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最佳矫正视力、立体视功能变化,评价RGP联合常规弱视治疗对屈光参差性弱视治愈后立体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3年1月-2004年12月在我科门诊诊断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43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22例.配戴高透氧硬性角膜接触镜;B组21例.配戴框架眼镜.戴镜后两组同时进行正规弱视综合治疗,总共随访3年。当弱视矫正后行远立体视、近立体视检查,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组治愈率分别为90.91%(20/22)和61.91%(13/21),A组明显高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4.18,P〈0.05)。A组立体视出现平均时间为治疗后(7.00±0.45)个月,B组立体视出现时间为治疗后(13.00±0.53)个月.A组早于B组。经秩和检验,A组具有的远立体视功能和近立体视功能均优于B组(P〈0.01)。结论RGP矫正屈光参差性弱视安全、有效,有利于弱视矫正后双眼立体视功能的建立,为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治疗提供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7.
屈光不正对儿童立体视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立体视觉是双眼视觉的高级部分 ,是人类和高等动物在三维空间中后天获得的一种视功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它作为从事许多职业 ,特别是各类精细工作的必要条件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儿童期是视功能发育完善的敏感时期 ,对影响儿童立体视觉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对 1 5 2例矫正视力良好的屈光不正患儿和 86例正视眼儿童的立体视锐度进行对照研究 ,以了解屈光不正对立体视功能的影响。对象与方法1 对象 :1 999年 1 0月至 2 0 0 0年 1 0月来我院门诊就诊经散瞳验光确诊为屈光不正、双眼矫正远近视力均 >4 9、两眼屈光…  相似文献   

8.
牛燕  姬娜  蒋玲玲  李宁  贾松 《眼科》2012,21(6):384-386
【摘要】 目的 观察单眼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的近立体视功能。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 究对象 苏州市眼视光医院在2009年10月到2011年12月期间配戴角膜塑形镜的23例单眼近视患者, 平均年龄(12.28±2.41)岁(8~17岁)。患眼平均屈光度(-2.71±1.09)D(-1.25~-4.875 D) 。方法 配戴前检查最佳矫正对数视力,戴框架眼镜矫正后近立体视功能(Titmus立体视图),并 于配戴后1周、1个月、3个月进行上述检查。主要指标 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及框架眼 镜矫正后近立体视功能。结果 配戴前平均裸眼视力4.26±0.23,最佳矫正视力5.02±0.07;配戴 后1周、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分别为:4.97±0.07、5.03±0.08、5.05±0.06;配戴后1周裸眼视 力较配戴前最佳矫正视力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配戴后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与配 戴前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7,0.090)。单眼近视程度与近立体视呈负相关 ,近视度数越高,近立体视功能越差(r2=0.726,P=0.000)。配戴前9例(39%)患者有中心凹立 体视;异常立体视者14例(61%),其中8例黄斑立体视,4例周边立体视,2例立体盲。配戴后1周 中心凹立体视者10例(43%),与配戴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500)。配戴1个月后中心凹立体 视者13例(57%),与配戴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88);配戴3个月后中心凹立体视者17例 (74%),与配戴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 配戴角膜塑形镜后3个月的多数单眼近视 患者在提高裸眼视力的同时可获得近立体视。(眼科,2012, 21: 384-386)  相似文献   

9.
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对儿童双眼立体视觉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对儿童立体视觉发育的影响.方法 通过观察79例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儿童不同发病年龄、不同戴镜年龄、不同斜视程度、戴镜及治疗前后的立体视功能、及与65名正常儿童立体视功能的比较,分析各种因素对儿童视觉发育的影响.结果 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儿童的双眼视觉较正常儿童比较明显异常;发病年龄越小,立体视功能越差;戴镜年龄越小,双眼视觉的发育与恢复越好;眼位偏斜程度对双眼视觉的影响差异不显著.结论 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严重影响儿童双眼视觉的发育:发病年龄越小,戴镜年龄越大对立体视功能影响越大;反之发病年龄越晚,及时佩戴合适的矫正眼镜,立体视功能恢复的就越好.显斜及屈光不正都会严重影响儿童立体视功能的发育.  相似文献   

10.
目前常用的近视矫正方式有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以及屈光手术三种.框架眼镜安全廉价,可作为中低度近视且无屈光参差患者的首选,而高度近视或屈光参差近视患者配戴角膜接触镜(包括角膜塑形镜、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软性角膜接触镜等)更易获得良好的双眼视功能.在减少屈光参差对近视者双眼视功能损害方面,屈光手术也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配戴角膜塑形镜对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性屈光不正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效果。

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选取2019-06/2020-12期间我院手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患者60例120眼,根据家属和患者的意愿,分别将术后配戴角膜塑形镜和单焦框架眼镜的患者分为治疗组(A组30例60眼)和对照组(B组30例60眼),随访时间6mo。分别于术前、术后6mo观察两组患者的同视机三级视功能、Titmus近立体视功能。

结果:术前,A组与B组各观察指标均无差异(P>0.05)。术后6mo,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眼位得到矫正的同时,双眼视功能获得明显改善; A组在融合范围、近立体视功能方面均优于B组(P<0.05),两组同时视、同视机立体视功能均无差异(P>0.05)。

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双眼视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配戴角膜塑形镜能够有效改善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患者术后的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12.
近视性屈光参差与双眼视功能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李林  孙省利  卢炜 《眼科》2006,15(5):324-326
目的探讨近视性屈光参差对成人双眼视功能的影响。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研究对象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100例,不伴有斜视和弱视。方法测定屈光参差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状态、最佳矫正视力、矫正前后同视机双眼视功能和颜少明《随机立体检查图》近立体视功能,分析屈光参差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主要指标屈光参差度及双眼三级视功能。结果(1)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戴镜后双眼视功能明显好于裸眼,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2)具有正常立体视功能者的屈光参差度小于(3.329±0.137)D;具有次正常立体视功能者的屈光参差度小于(4.145±0.217)D;无立体视功能者的屈光参差度大于(5.271±0.351)D。结论近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功能有显著性影响,屈光参差度越大,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也就越大。(眼科,2006,15:324-326)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的状况。方法对我院2001年3月至2008年4月110例间歇性外斜视行矫正手术的患者的双眼单视功能进行分析。结果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后双眼单视功能均有所改善;用同视机进行训练后可以建立融合功能和立体视功能。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应常规进行同视机检查,发现有异常,应及时行手术矫正眼位,有利于双眼单视和立体视觉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调节性内斜视是儿童最常见的内斜视类型,常需配戴远视矫正眼镜矫正眼位,以提高视力和双眼视功能。但调节性内斜视的病程较长,需要长期监测患者屈光状态的变化,维持远视足矫会干扰眼球的正视化发育过程,而远视低矫又有内斜视失代偿的风险,临床医师在治疗时常有困惑。同时高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的调节性内斜视配戴双光镜的收益以及三棱镜对残...  相似文献   

15.
孙省利  卢炜  李林  林楠 《国际眼科杂志》2008,8(6):1208-1210
目的:观察远、近视性屈光参差对患者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颜少明等的《立体视觉检查图》和同视机,对矫正视力≥0.9的近视和远视性屈光参差患者174例,分别测定其近立体视和同视机三级视功能。结果:(1)远、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视力矫正后双眼视功能明显好于裸眼,两者矫正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矫正后近视性屈光参差近立体视及融合功能正常者的例数明显多于远视性屈光参差者(P均=0.000);远视性屈光参差远立体视功能正常者的例数明显多于近视性屈光参差者(P=0.000)。(3)矫正后近视性屈光参差者的近立体视锐度与屈光参差差值大小相关(P=0.000),屈光参差差值越大,近立体视功能越差;远视性屈光参差者的近立体视锐度与屈光参差差值大小相关性不明显(P=0.159)。(4)远、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矫正后,近立体视正常患者的构成比小于正常范围为17%及44%。结论:(1)远、近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不相同,远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大于近视性屈光参差。(2)无论近视或远视性屈光参差,其对双眼视觉的损害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6.
为观察近视眼的进展情况,将240名轻度近视眼学生(9~11岁)分成3组:Ⅰ组,持续戴充分矫正的近视眼镜;Ⅱ组,仅当视远时戴用充分矫正近视的眼镜;Ⅲ组,配戴附有+1.75D的双焦眼镜。随访3年,结果发现:球镜度数的加深在右眼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左眼,Ⅱ组明显高于Ⅰ组。学生的功课和作业负担越重,近视眼的进展就越快。近视眼进展与调节非正相关,但平均阅读距离越近,近视眼就进展越快。采用配戴双焦眼镜或阅读时不戴镜的方法来减少调节,对减慢近视发展未见明  相似文献   

17.
代诚  刘梦  李宾中 《国际眼科杂志》2021,21(11):1997-2000

目的:探讨多焦点设计的硬性角膜接触镜对近视患者双眼视功能的影响。

方法:自身前后对照研究。于2020-07/08在川北医学院招募近视学生15人作为试验者,试验者首先配戴框架眼镜行双眼视功能检查,然后分别配戴单焦点与多焦点硬性角膜接触镜(间隔1wk),每种镜片配戴2wk后行双眼视功能检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多焦点硬性角膜接触镜(MFRGP)、单焦点硬性角膜接触镜(SVRGP)和框架眼镜双眼视功能的差异。

结果:三种镜片立体视、远距水平隐斜、远距正融像性聚散、远距负融像性聚散、近距正融像性聚散、聚散灵活度、集合近点、调节幅度、调节灵活度、负相对调节比较均无差异(P>0.05)。与框架眼镜相比,配戴MFRGP近距水平隐斜、近距负融像性聚散、调节滞后、正相对调节增大,AC/A降低(P=0.023、0.048、0.001、0.013、0.046); 与SVRGP相比,MFRGP近距水平隐斜、调节滞后、正相对调节增大,AC/A降低(P=0.014、<0.001、0.001、0.009)。

结论:配戴MFRGP会引起近距水平隐斜、调节滞后、正相对调节增大和AC/A降低,这些变化可能对配戴者近距离用眼产生一定影响,在临床应用中要考虑这些预期的变化,以便正确评估和管理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斜视儿童手术前配戴压贴三棱镜对手术后双眼单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53名内斜视儿童术前配戴压贴三棱镜待双眼视功能好转后手术,对照组为87例内斜视病人直接行内斜视手术。比较两组术后远、近立体视锐度。结果压贴三棱镜组患者术后有立体视者52例(小于800″),对照组64例(小于800″)。结论内斜视术前压贴三棱镜可能有利于手术后建立立体视功能,提高功能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的青少年近视性屈光参差者予框架眼镜与角膜塑形镜矫正后的近立体视功能。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7-03/2018-12于我院眼科确诊的年龄在10~20岁的近视患者220例,其中双眼屈光参差度数的差值<1.00D为无屈光参差组76例;1.00~<1.75D为轻度屈光参差组60例;2.00~<2.75D为中度屈光参差组51例;≥3.00D为重度屈光参差组33例。根据近视矫正方式分为角膜塑形镜组88例与框架镜组132例,比较两组患者在近视矫正3mo后近立体视功能。结果:框架镜组中,不同程度屈光参差组间的近立体视功能有差异(P<0.001)。角膜塑形镜组中,不同程度屈光参差组间的近立体视功能无差异(P=0.765)。在无屈光参差组与轻度屈光参差组中,角膜塑形镜组与框架镜组之间的近立体视功能无差异(P=0.109、0.052);在中度与高度屈光参差组中,角膜塑形镜组的近立体视功能好于框架镜组(P<0.001)。结论:青少年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在近立体视功能方面优于框架眼镜,特别在中度与重度屈光参差组。  相似文献   

20.
压贴三棱镜辅助治疗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儿童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压贴三棱镜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对53例3~13岁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在全部屈光矫正的基础上,依据同视机及三棱镜检查结果,配戴压贴三棱镜矫正残余斜视度,观察3~6月后,在配戴压贴三棱镜状态下,斜视度矫正及双眼视功能改善情况。结果配戴压贴三棱镜后,患儿残余斜视度矫正,双眼视功能改善,改善率在年龄≤6岁组(81.58%)高于〉6岁组(46.67%)(χ2=6.46,P〈0.05)。结论压贴三棱镜在临床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治疗中,可以矫正残留斜视度,帮助重建双眼视功能,且年龄越小,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