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透明血管型Castleman 病的CT 及MRI 影像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透明血管型Castleman 病的CT 及MRI 资料,总结其特征。结果:左锁骨上窝1 例,纵隔1例,肠系膜1 例,肝胃间隙1例,4例临床类型均为局限型,4例病理分型均为透明血管型。 CT表现为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平扫与肌肉相比呈等密度,动态增强4例肿块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时期均表现为持续强化。MRI 检查T1WI 病灶呈等信号,T2WI 呈高信号,增强表现与CT 近似。结论: 透明血管型Castleman 病有一定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需病理性确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小儿颈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s)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6例经病理证实的PNETs的MSCT及MR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和明显的软组织肿块,骨质破坏区无骨膜增生、骨质硬化和瘤骨形成,软组织肿块的密度不均匀;2例CT表现为相对较小的软组织肿块影,其内见明显坏死,相应骨质未见明显破坏;4例MR表现为颈部较大的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相应骨质在T1WI、T2WI呈混杂等高信号。2例表现为颈部见相对较小的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结论]PNETs的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性,但MSCT的后台处理技术及MR的多层面扫描能较好地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明确肿瘤范围,对鉴别诊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摘 要:[目的] 分析单中心型Castleman病的CT影像特点,提升对该病的认识以及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手术及病理证实为Castleman病患者的CT影像及临床资料,观察病灶部位、大小形态、密度、边界边缘、强化方式、供血血管及卫星灶等影像表现,总结单中心型Castleman病的CT影像特点及其病理分型。[结果] 23例患者临床分型为单中心型,病理分型均为透明血管型,其中胸部病灶8例,腹部14例,颈部1例,表现为单发软组织结节或肿块,类圆形或者类椭圆形,边界清楚、边缘大多光整,10例病灶内分枝状、斑点状或结节状钙化,13例病灶周围结节状“卫星灶”;增强扫描病灶多呈动脉期较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不消退,19例病灶见一条或多条供血血管,9例病灶内见条状或星芒状“裂隙征”。[结论] 单中心型Castleman病在CT图像上具备一定影像特征,多呈单发的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通常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其内可有分支状、斑点状钙化,周围可见结节状卫星灶,常有粗大的供血血管,病灶大多呈现较明显、持续强化;其CT影像表现与病理分型密切相关,几乎均为透明血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颅内淋巴瘤的MRI、CT表现特征,以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回顾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单发原发性颅内淋巴瘤的MRI、CT表现。[结果]18例病变位于幕上,3例病变位于幕下。CT平扫多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肿块,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低或稍高信号,信号均匀或不均,DWI呈稍高或高信号,瘤周水肿较明显。CT和MRI增强扫描肿块均较明显强化,边缘光整或呈分叶状,出血、坏死囊变、钙化少见。[结论]颅内淋巴瘤的MRI、CT表现虽具有多样、重叠性,在部位、形态、信号或密度改变及强化形式仍具有一定的特征性,通过其影像鉴别分析,在术前作出定性诊断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肉瘤样恶性间皮瘤的CT与MRI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肉瘤样恶性间皮瘤的CT与MRI资料.5例发生在胸膜,1例发生在腹膜.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1例行MRI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 5例胸膜肉瘤样恶性间皮瘤全部发生在左胸,广泛不规则胸膜增厚、胸腔积液.其中,3例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平扫密度不均,增强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伴纵隔多发淋巴结肿大.1例腹膜肉瘤样恶性间皮瘤表现为大量腹腔积液,腹膜不规则增厚,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平扫密度不均,增强不均匀强化,腹腔、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MRI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T1加权像(T1 weighted imaging,T1 WI)等低信号、T2抑脂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ighted imaging,DWI)高信号,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 CT与MRI表现能较准确显示肉瘤样恶性间皮瘤的病变特征,对定性诊断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雷  范林音 《肿瘤学杂志》2013,19(11):884-887
[目的]探讨子宫肉瘤的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子宫肉瘤MRI资料,分析病灶部位、浸润深度、信号特点以及动态增强表现,DWI图信号表现,是否存在出血、坏死或囊变。[结果 ]肿瘤多呈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多数位于宫体(90%),浸润子宫肌层。病灶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表现为混杂高信号。所有病例肿瘤实质均可见动脉期明显强化,并呈持续强化特点。出血及坏死、囊变多见。7例(32%)强化幅度达到或超过子宫肌层,15例(68%)可见网格状强化。9例(40%)病例可见明显强化区内条索状低信号影,呈"漩涡征"。DWI呈明显高信号。[结论]子宫肉瘤MRI表现出一定特点,其T2WI信号及动脉增强方式对诊断具有一定意义,结合DWI有助于该疾病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7.
摘 要:[目的] 分析局限型腱鞘巨细胞瘤(L-GCTTS)的影像表现,提高对其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1例L-GCTTS患者的X线、CT及MRI表现。[结果] 17例X线显示稍高密度软组织肿块,其中7例跨关节生长,4例并相邻骨质压迫性吸收,边缘硬化,无骨膜反应,3例伴骨质小囊状破坏。10例X线未见异常表现。5例CT平扫显示软组织肿块和骨质改变较X线更清晰。14例MRI中,T1WI上10例呈等信号,4例呈等低信号;T2WI上信号高低混杂,12例T1WI及T2WI上均见低信号病灶。增强扫描后,8例呈明显强化,4例呈中度强化。[结论] 腱鞘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且其对诊断、指导临床治疗和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手足腱鞘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s of the tendon sheath,GCTTS)的MRI表现,以提高对其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手足部GCTTS患者的MRI表现特点。[结果]25例手足部GCTTS中,局限型20例,弥漫型5例,所有病例均可见软组织肿块紧贴或包绕肌腱生长,其中5例可见邻近骨质侵蚀。病灶信号与正常骨胳肌相比,T1WI上19例呈等信号,4例呈等低信号,2例呈低信号;T2WI上信号表现多样化,9例呈混杂信号,6例呈高信号,4例呈稍高信号,6例呈低信号;12例增强扫描后,9例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3例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手足GCTTS以局限型多见,MRI上表现有特征性,MRI检查对疾病诊断、治疗方案制定等可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陆峰  庄强  马震 《肿瘤学杂志》2015,21(3):255-257
[目的]探讨回盲部常见恶性肿瘤的CT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3例回盲部恶性肿瘤,对其C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43例回盲部恶性肿瘤中腺癌26例,多数CT表现为偏心性肿块或肠管局限性增厚,密度不均,中度或明显强化,浆膜面浸润;淋巴瘤7例,CT表现为肠壁弥漫性增厚或腔内息肉样肿块,密度均匀,轻中度强化;转移瘤3例,CT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块,无特异性;恶性间质瘤3例,CT表现为类圆形肿块,密度欠均,周边明显强化;平滑肌肉瘤2例,CT表现为较大混杂密度块,实质部分明显强化;类癌2例,CT表现为阑尾中远端显著强化小肿块。[结论]回盲部恶性肿瘤类型多样,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熟悉CT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大量信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和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S门P的I临床及CT和MRI表现.分析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信号以及强化方式,并将CT与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结果]SPTP好发于胰头,影像学表现为境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胰腺肿块,瘤体通常比较大。CT主要表现为囊实性混杂密度影,部分实性结构呈乳头状或壁结节样突起,增强后实性部分呈渐进性强化;MRI表现为肿块在T1WI、T2WI上呈不均匀混杂信号,可识别肿瘤内部的坏死囊变及出血等特异性征象,实性部分增强呈渐进性强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其诊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