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医张仲景     
《中国药店》2004,(2):82-82
张仲景二十几岁在京城行医的时候,有一天在街上遇见了年轻有为的侍中王仲宣。两人虽交情不深,但对彼此都素有敬仰之意,(张仲景正式行医之前,曾在长沙当过太守。只因后来看不惯当时官场角逐、欺上瞒下的风气,才辞官回家,专门从事他十分喜爱的医学。)又加上年龄相当,王仲宣便邀请张仲景到府上小坐,两人叙些旧情。  相似文献   

2.
《中国药店》2005,(8):100-101
东汉末年,华夏大地天灾人祸不断,仁人志士纷纷谋求救世之道.进士出身的张仲景毅然辞去长沙太守之位,回到南阳研究医学济世救人.公元195年,45岁的张仲景已是名扬四海的神医了.  相似文献   

3.
《首都医药》2004,11(2)
张仲景辞官回到家乡后,便开始为百姓治病。一天,他来到一个叫侯家冲的村子,听见有几个人在说着什么鬼魂附身的事,他正想问个明白,谁知人家看见来了生人,便不说了。这时,有人拍了他肩膀一下,张仲景扭头一看,原来是同族胞兄张仲文,他又惊又喜,拉着仲文的手说:“想不到在这里会碰见大哥,你何时来的?”仲文笑笑说:“这个鬼世道,城里容不下身,住到这深山老林里图个清净。你不在长沙当太守,跑到这里来做啥?是私访吗?”张仲景苦笑着摇摇头说:“我早就辞官不做了!回家乡给父老乡亲们看看病,比做官强百倍啊!我这次进山是边采药边为人治病的,刚才听见…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应用附子非常广泛,现就其用附子的配伍方法进行全面分析介绍。  相似文献   

5.
南郡涅阳(据考证,属南阳镇平)有位名张机,字仲景的人,仗义疏财,见义勇为,悯老爱幼,事母至孝,在这一带享有盛名。 一日,张仲景在路上行走,见一位老人躺在路旁,奄奄待毙,于  相似文献   

6.
《首都医药》2004,11(3):50-50
传说,张仲景青年时期就成了远近有名的医生,但他非常谦虚,只要听说哪位医生在某一个方面有特长,他就隐瞒姓名,大老远地去求师学艺。有一天,他听说襄阳城有一位姓裘的老医生,医术非常高超,当地人称“裘神仙”,张仲景马上打点好家里的一切,去襄阳找“裘神仙”学艺去了。到了襄阳,他找到裘老医生开的药铺,说自己叫“张二”,是前来学医的,裘老医生看他年轻,就让他先到药房当学徒,学着抓药。张仲景一边在药房抓药,一边用心观察裘老医生给病人看病,只要发现裘老医生在某一病理方面有独到见解,就悄悄记在心里,夜里记录整理,一晃一年过去了,张仲景学…  相似文献   

7.
南阳市东郊,有个医圣祠,这里长眠着的是我国伟大的医学大师张仲景。 张仲景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医学家,他创立了中医的理、法、方、药的辩证论治体系,对祖国医学有着卓越的贡献。 据说,张仲景从小博览群书,经、史、子、集几乎无所不读。当他从史书中看到名医扁鹊从远处一望人的气色,便知道了该人的疾病时,心里十分钦佩。他立志要做一名良医,用自己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8.
张仲景是东汉南阳(今河南南阳市)人。他的籍属也是东汉光武帝的故乡,史称帝乡,南都。这里自古山青水秀,人文荟萃,张仲景又出身于大族之家,因此自幼就在诗书的熏陶下成长。他天资聪颖,好学博闻,醉心于寻阅各种医藉,探求着医学的奥秘。  相似文献   

9.
李晋 《中国药店》2004,(10):88-89
话说,张仲景青年时期就成了远近有名的医生,但他非常谦虚,只要听说哪位医生在某一个方面有特长,他就隐瞒姓名,老大远地去求师学艺.有一天,他听说襄阳城有一位姓裘的老医生.医术非常高超,当他人称"裘神仙",张仲景马上打点好家里的一切,去襄阳找"裘神仙"学艺去了.  相似文献   

10.
《中国药店》2004,(11):92-93
诗人王粲生活在东汉时期,其时也是一个文化科技大发展的汉唐文明时期.王粲才秀出众,但英年早逝,在医人张仲景的意料之中.  相似文献   

11.
王玄 《中国医药指南》2012,(26):608-609
《内经》所说的阴阳平衡是动态平衡,是阴阳在相互对立斗争,依存互根,消长转化的运动发展中取得的平衡。医圣张仲景继承了《内经》的哲学思想,其所著《伤寒杂病论》之方药组成,处处体现了组方用药之间的动态平衡规律。掌握张仲景用药组方的动态平衡规律,是理解仲景辨证论治思想及灵活运用"经方"进行临床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郭海英 《中国药店》2008,(11):63-64
文化和服务成为张仲景大药房脱颖而出的两大法宝。  相似文献   

13.
<正>大黄,乃中国的特产药材,不仅临床常用,而且是中医治疗急症的常用药物之一,本文就张仲景对大黄的配伍特应用特色论述如下。1大黄配桂枝方如桂枝加大黄汤。功具表里双解。主治太阳病误下后,邪陷阳明,而表证未除,又见腹中大实痛,按之痛不止,脉沉实。故仲景以大黄推导其滞,桂枝解表祛邪。药虽两味,使表里之邪,各有出路,合而成为表里双解之剂。  相似文献   

14.
东汉末年,由于连年战乱,疾病大流行,老百姓死亡惨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合门而殪,或覆族而丧。真是“千里无鸡鸣”、“白骨蔽原野”。尤其农村缺医少药,巫神、巫医乘机兴风作浪,有许多无辜百姓丧命于他们的恶作剧之下。有一天,张仲景自长沙返乡探亲,临近涅阳张庄,忽闻乐琴大作,喧嚷之声惊天动地,空中乌烟滚滚,弥漫方圆一里有余,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这时,侍从过来,方知有一老妇整日啼啼哀哭,时而说玉帝请她赴宴,时而又说小鬼判官拉她到阴曹地府,村人以为有鬼魂作祟,特请巫婆做道场,驱鬼消灾。张仲景进入村中,只见村中老老少少围…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人药房改写了河南省作为全国人口大省,中医药资源大省却任全国药品零售行业中没有一家具有一定规模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连锁企业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有很多"糖友"好奇:古人也有得糖尿病的吗?他们得了糖尿病又是如何治疗的呢?古人确实也会得糖尿病,即中医所说的消渴病。而我国古代名医——医圣张仲景,就对治疗消渴病有着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中国药店》2004,(5):82
张仲景挂冠归里之后,便在家乡行医,为老百姓治病.时至金秋时节,他到伏牛山采药.  相似文献   

18.
东汉年间,民间大疫流行,因伤寒而死者十有其七。百姓慑于疫病之害,谈疾色变,纷纷避而远之,甚至有患者被弃于荒野,待毙而终。南阳郡涅阳郎中张仲景不为疫病所畏,终日奔波于乡邻之间,访疾问苦,全然不顾染疾之忧,但药不敌病,收效甚微。张仲景日久志坚,继定八百里伏牛山  相似文献   

19.
《首都医药》2003,10(19):51-51
医圣张仲景有著名的《伤寒杂病论》传世。传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曾有一段神奇之遇。 东汉年间,民间大疫流行,因伤寒而死者十有其七。百姓慑于疫病之害,谈疾色变,纷纷避而远之,甚有患者被弃于荒野,待毙而终。南阳郡涅阳郎中张机,字仲景,师从本郡张伯祖,得真传而名扬乡里,不为疫病所畏,终日奔波于乡邻之间,访疾问苦,望闻问切,全然不顾染疾之忧。但药不敌病,收效甚微。张仲景日久志坚,断定八百里伏牛山必有解疫之药,遂奔走于伏牛山麓,苦苦寻觅,历尽艰辛。  相似文献   

20.
10月17日和18日上午,河南省南阳影剧院内座无虚席。在这里举办的张仲景健康养生大讲堂深深吸引了广大市民朋友,个个聚精会神倾听。南阳市政协副主席赵秀玲主持讲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