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家翠 《现代医学》2009,37(6):480-481
目的评价新的用于锁骨骨折手术麻醉阻滞方法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锁骨骨折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颈6(C6)横突点阻滞组和对照组(肌间沟阻滞+颈浅丛阻滞),每组30例。两组神经阻滞均采用0.66%利多卡因和0.25%布比卡因的混合液25~30m1(内含1:20万肾上腺素),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术中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脉氧饱和度(SpO2)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麻醉满意率均为100%。对照组有3例术中发生寒战,C6横突点阻滞组为1例;对照组2例发生Homer综合征,c6横突点阻滞组为1例。结论C6横突点阻滞效果满意,安全性高,是锁骨骨折手术值得选择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
颈丛与硬膜外阻滞对甲状腺手术中血糖和循环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丛、硬膜外阻滞对甲状腺手术中血糖和循环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ASAI-II级,年龄22-55岁,甲状腺手术的女性患者30例,随机分为颈丛阻滞组(颈丛组)15例,硬膜外阻滞组(硬膜外阻)15例,颈丛阻带选用0.8%利多卡因和0.25%布比卡因混合液,以C4一点法行双侧深浅丛阻滞,硬膜外阻滞选用1.3%利多卡因和0.15%丁卡因混合液,穿刺点选择C5-6间隙,采用侧卧位直入法,并向头置管3cm,分别测定并记录麻醉前,麻醉后,20min,切皮,分离甲状腺上极,切腺体和术毕血糖,血压及心率的变化。结果:两组各时段血糖均逐步上升,于分离甲状腺上极后各时点值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硬膜外阻只在分上极进SBP值明显高于麻醉前值(P<0.05),其余各时点血压,心率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颈丛组在分离甲状腺上极,切腺体时DBP,SBP,MAP均分别明显高于麻醉前值(P<0.05,P<0.01),结论:颈丛阻滞,硬膜外阻滞均不能完全抑制甲状腺手术中血糖上升,现象,相比心血管反应而言硬膜外阻滞优于颈丛阻滞。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是治疗颈动脉高度狭窄的一种有效方法,适当的麻醉方法是保证围手术期安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关于CEA是采用全麻麻醉还是颈丛麻醉,尚有争论。2004年9月-2005年2月,我院应用颈丛阻滞麻醉行动脉内膜剥脱术5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颈丛麻醉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萍 《浙江医学》2006,28(1):36-37
颈动脉内膜剥脱一。近年来,随着对缺血性脑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是用于治疗和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外科手术方法之卒中主要病因为颈动脉狭窄认识的提高,该技术在我国发展很快。同时随着麻醉和监测技术的改进,手术的安全性也已大大提高。对麻醉方法多数人主张使用气管内插管全麻,亦可用全麻加控制性加压。我们对17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症的病人采用颈丛麻醉行CEA,麻醉效果良好,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颈丛一点法阻滞麻醉用于颈椎病手术鲜有报道。1994年7月至1996年12月,我们将该法用于颈椎病手术3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36例均为择期手术,ASA互~D级,男性27例,女性9例;年龄29~70岁,平均48.9岁;体重47~KO切。合并高血压病3例,冠心病1例。颈椎前手术(仰卧位)20例.颈椎后手术(俯卧位)16例。手术时间75~8)min。无麻醉意外和井发症发生。术前用本巴比妥销101则.阿托品0.5叩肌肉注射。预丛一点法阻滞麻醉按常规方法操作.用)25%丁赈卡因10ml作双侧阻滞。术中静脉辅助用药:静脉注射吸替陡、氟吸吨醉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三重麻醉方法的效果。方法:对58例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实施CEA采用全麻、颈丛神经阻滞和颈动脉窦浸润复合三重麻醉的方法。在病变侧行颈丛神经阻滞,全麻诱导,安氟醚吸入麻醉,术中局麻药浸润颈动脉窦,间断注射芬太尼和维库溴铵维持麻醉。结果:颈动脉阻断时间平均为(28.3±3.5)min,术后1例出现谵妄,5例出现高血压,对症处理后,均康复出院。结论:全麻、颈丛神经阻滞和颈动脉窦浸润复合三重麻醉方法应用于CEA是比较安全的麻醉方法,术中血流动力学和生命体征均平稳。  相似文献   

7.
Liu WH  Yu F  Li J  Zhang FX  He ML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9):611-613
目的探讨颈动脉严重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术前、术中颅内侧支循环的判断。方法1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前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判断前交通动脉(ACoA)、后交通动脉(PCoA)和眼动脉(OA)开放情况。术中阻断颈动脉后测量残端返流压(SP),同时TCD监测手术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vMCA)变化。结果术前TCD判断ACoA开放3例(占20%),PCoA开放5例(占33.3%),ACoA和/或PCoA开放共6例,其中有3例OA也参与了代偿,OA开放6例(40%),无侧支开放7例。术中SP≥50mmHg(1mmHg=0.133kPa)8例,SP〈50mmHg7例。mvMCA下降〈30%11例,mvMCA下降〉30%4例。判断代偿充分与否,术前TCD判断与术中SP一致9例,占60%,术中mvMCA下降与SP判断结果一致12例,占80%。术后全部ACoA、OA侧支关闭。结论术前TCD判断侧支代偿有一定帮助,但术中监测更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杨勇  伍湘伊 《新疆医学》2006,36(5):97-98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团塞症引起栓塞性中风的外科方法。患者多为老年人,合并症多。我院自2003年以来实施CEA11例,8例行颈丛麻醉,3例行颈丛加全麻进行CEA。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内膜剥脱预防缺血性脑卒中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应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改善大脑血液循环、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进行评价。方法:1999年10月~2002年6月经MRI筛选对46例颈动脉狭窄度超过50%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所有病例均采用颈丛阻滞麻醉,对双侧颈动脉均有狭窄者,采用术侧颈动脉临时转流术。结果:随访2~24个月,45例(98.7%)患者术后恢复良好,1例(2.2%)术后30d死于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结论: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预防性内膜剥脱术,对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具有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2月在我科行CEA的126例患者临床资料,122例均是初次手术,4例为双侧狭窄对侧治疗后再次手术;108例术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17例术前曾患脑梗死,1例术前无症状(狭窄率〉90%)。所有患者术前经选择性颈动脉造影证实狭窄率70%~99%。其中35例患者术前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合并冠心病,6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围术期1例患者因脑出血死亡。其余术前有临床症状的患者术后有较明显改善,TIA消失。术后随访2~24个月,1例在随访期间因心脏病死亡,其余患者病情稳定。结论CEA是治疗颈内动脉重度狭窄主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穴位内注射麻醉联合颈丛阻滞麻醉应用于甲状腺手术的疗效。方法 选择ASAⅠ~Ⅱ拟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3组,A组为单纯颈丛阻滞麻醉;B组为穴位内注射生理盐水联合颈丛阻滞麻醉;C组为穴位内注射麻醉联合颈丛阻滞麻醉。术中连续监测MAP,HR和SPO2,分别于麻醉前,游离瘤体或甲状腺时术中及术终测血糖浓度,并评价麻醉效果。结果 3组在剥离瘤体或甲状腺时,MAP、HR均明显高于术前,但C组增高的程度明显低于A组和B组。3组手术前后SPO2的变化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组术中血糖水平与术前相比均增高(P〈0.05),但C组升高幅度低于A组和B组(P〈0.05),A、B两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麻醉效果(优良率93%)好于A组(优良率70%)和B组(优良率75%),A、B两组麻醉效果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甲状腺手术中,穴位内注射联合颈丛阻滞麻醉不仅效果可靠,术中生命体征平稳,并降低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2.
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效果。方法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下,对47例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并进行围术期观察。结果颈动脉平均阻断时间为(27±6)min,术后2例出现谵妄,16例出现高血压,对症处理后均康复出院。31例术前有症状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好转。结论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安全、有效,使术中持续检测神经功能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郑永波  刘文东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9):1079-1080,1091
目的研究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对颈动脉窦和迷走神经的影响,探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引起心血管副反应的原因。方法杂种犬20只,通过对犬实施一点法颈深丛神经阻滞麻醉,解剖颈内动脉起始部和颈部迷走神经,观察该麻醉下颈动脉窦和颈部迷走神经被麻醉药物浸润情况;观察麻醉前后颈动脉窦按摩,及麻醉后刺激颈部迷走神经对犬血压及心率的影响。结果颈内动脉起始部距离第4颈椎(C4)横突1.0-1.4cm,而一点法颈深丛阻滞麻醉后距离C4横突约4.0cm范围内组织均明显被麻醉药物浸润。显微镜下观察:颈内动脉起始部血管壁和迷走神经均明显被麻醉药物浸润。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前按摩颈动脉窦可引起明显的减压反射,而阻滞后按摩颈动脉窦或刺激迷走神经均未引起明显的血压及心率变化。结论颈丛神经阻滞麻醉致颈动脉窦和迷走神经阻滞是引起心血管副反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相同浓度利多卡因加罗比卡因与利多卡因加布比卡因用于颈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将98例ASAⅠ~Ⅱ级甲状腺肿物切除患者随机分为利多卡因加罗比卡因组(Ⅰ组)和利多卡因加布比卡因组(Ⅱ组),每组49例。两组分别用0.75%利多卡因加0.25%罗比卡因10ml和0.75%利多卡因加0.25%布比卡因10ml阻滞颈深丛神经,随后分别以相同浓度局麻药液10ml阻滞颈浅丛神经,观察麻醉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麻醉效果相同,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Ⅱ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组对抬头肌的影响显著弱于Ⅱ组(P〈0.01)。结论:两种方法用于颈丛神经阻滞均产生较好的麻醉效果,利多卡因加罗比卡因对运动神经阻滞较弱,更适用于颈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5.
颈丛神经阻滞手术后头痛原因探讨林彦(内蒙古第二毛纺织厂职工医院)颈丛神经阻滞是颈部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但术后常并发头痛,我院自1993~1995年用颈丛麻醉方法做颈部手术58例,术后述头痛25例,占43.1%,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全组病人男11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与地氟醚和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年龄18~65岁(男27例,女17例)择期行鼻内镜手术的病人44例,随机分两组: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加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组(TCI组)24例,地氟醚加芬太尼静吸麻醉组(DF组)20例。于麻醉诱导前及术后1、3、24h应用mini—mental state(MMS)测试方法评定其认知功能。比较两组术后麻醉苏醒恢复情况及手术后并发症。【结果】①两组病人在相同麻醉深度下,即脑电双频指数(bispeetral index,BIS)术中维持在40~60,各时间点MM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仅在术后1h均较术前显著降低,术后3h即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1h TCI组有6例(25%)、DF组有9例(42.9%)病人有明显的认知功能降低,术后3hDF组有2例(10%)病人的MMS值较低(〈28分),而TCI组所有病人认知功能已恢复。②TCI组呼吸恢复时间、听从指令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早于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2,0.03和0.02)。拔管时间,呼之睁眼时间也早于DF组,但无统计学意义。③TCI组在拔管即刻的OAAS评分高于DF组,有统计学意义(P=0.007)。④两组病人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无差异,两组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鼻内镜手术可引起一过性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与地氟醚和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相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早期疗效和体会。方法 4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行CEA手术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病例均具有脑缺血的临床症状。全组均经颈部彩色多普勒成像、经颅多普勒超声初期筛查检出,9例、3例、28例分别应用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并颈动脉狭窄。40例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程度均≥70%,其中合并溃疡病变5例,一侧颈内动脉狭窄伴另一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1例。患者全部行全身麻醉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术中全部放置动脉临时分流管,行颈动脉血管补片成形术32例。结果全组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脑缺血症状明显改善31例(77.5%),症状好转9例(22.5%)。术后并发高灌注综合征1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1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围手术期并发症5.0%(符合美国AHA≤6%的标准)。40例均获随访,在术后6周及3个月复查双侧颈部血管超声,无1例血管再狭窄发生。结论 CEA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前、后交通动脉开放性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中选择性分流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拟行CEA手术的25例患者行TCD检测,术前通过压颈试验对前交通动脉(ACOA)及术侧后交通动脉(PCOA)的开放性进行定性评估,根据交通动脉开放情况预测术中是否需要转流。ACOA或术侧PCOA不开放者列入术中需转流患者;前、后交通动脉均开放者列入术中非转流患者。术中应用TCD于颈动脉夹闭前后即刻记录同侧大脑中动脉(MCA)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根据MCA在夹闭前后血流速度下降的程度选择是否行转流术,将术前TCD预测转流的结果与术中行转流术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25例行CEA手术患者,术前TCD评估非转流患者18例(72%),转流患者7例(28%);(2)术中行转流术者6例(24%),非转流者19例(76%);(3)与手术结果比较,术前TCD评估预测术中转流术的准确度为88%,敏感度为83%。结论 术前通过TCD对前、后交通动脉开放性进行评估,对CEA术中选择性分流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与地氟醚和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年龄18~65岁(男27例,女17例)择期行鼻内镜手术的病人44例,随机分两组: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加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组(TCI组)24例,地氟醚加芬太尼静吸麻醉组(DF组)20例。于麻醉诱导前及术后1、3、24h应用mini—mental state(MMS)测试方法评定其认知功能。比较两组术后麻醉苏醒恢复情况及手术后并发症。【结果】①两组病人在相同麻醉深度下,即脑电双频指数(bispeetral index,BIS)术中维持在40~60,各时间点MM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仅在术后1h均较术前显著降低,术后3h即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1h TCI组有6例(25%)、DF组有9例(42.9%)病人有明显的认知功能降低,术后3hDF组有2例(10%)病人的MMS值较低(〈28分),而TCI组所有病人认知功能已恢复。②TCI组呼吸恢复时间、听从指令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早于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2,0.03和0.02)。拔管时间,呼之睁眼时间也早于DF组,但无统计学意义。③TCI组在拔管即刻的OAAS评分高于DF组,有统计学意义(P=0.007)。④两组病人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无差异,两组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鼻内镜手术可引起一过性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与地氟醚和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相似。  相似文献   

20.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麻醉选择的临床对比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全麻和颈丛神经阻滞在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拟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Ⅰ、Ⅱ组选用0.25%布比卡因 1%利多卡因共30ml行双侧颈丛神经阻滞,Ⅰ组于术前30分钟肌注氟芬合剂2~3ml;Ⅱ组手术开始时静脉注射氟芬合剂2~3ml,术中用微量泵以1~2mg.kg^-1/h的速度持续输入芬太尼至手术结束;Ⅲ组用气管插管全麻。监测术中血压和心率,记录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Ⅰ组病人血压和心率分别增加24.1%和39.9%,30%以上主诉疼痛难以忍耐,75%病人有牵拉反应;Ⅱ组病人血压和心率分别增加6.3%和9.5%,有1例疼痛主诉,3例有牵拉反应;Ⅲ组病人在麻醉诱导后血压下降,但手术开始血压恢复至麻醉前水平,手术结束前至拔管血压升高、心率增快,但术后35%病人有恶心呕吐、50%主诉咽部不适。结论:在加强辅助用药和监护的条件下,仍以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为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