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癌中BTAK基因扩增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问的关系.方法采用半定量PCR法检测42例胃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中BTAK基因拷贝数。结果本组42例胃癌中BTAK基因相对拷贝数为2.833±0.963.相应癌旁胃黏膜BTAK基因相对拷贝数为2.065±0.39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931,P〈0.001)。胃癌中BTAK基因扩增率为16.67%.肿瘤直径大于或等于5cm时BTAK基因扩增率高于肿瘤直径小于5cm者.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85)。结论胃癌组织中BTAK基因相对拷贝数明显增高:本研究并未发现与BTAK扩增相关的胃癌临床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2.
应用PCR-SSCP技术对16例胃癌原发灶及淋巴淋巴结中P53基因第7外显子进行了检测,发现2例原发灶及8例转移淋巴结中存在着P53基因的改变。结果提示P53基因的改变是胃癌的晚期事件,与胃癌转移的形成以及胃溃疡的恶变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3.
Jiang Y  Wan YL  Wang ZJ  Zhao B  Zhu J  Huang YT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5):914-917
目的 研究遗传性弥漫型胃癌上皮型钙黏素基因(CDH1)种系突变情况。方法 对符合初筛标准的5个胃癌家系(A、B、C、E、F)先证者取血,提取基因组DNA,利用PCR方法扩增上皮型钙黏素基因的16个外显子,以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对可疑突变者双向测序。结果 B家系先证者CDH1基因第10号外显子1507位碱基出现杂合性C→T转换,导致编码谷氨酸的密码子CAG转变为终止密码子UAG,从而产生截短蛋白。该先证者异时性患有乳腺侵润性小叶腺癌和弥漫型胃癌,免疫组化研究显示乳腺癌组织中上皮型钙黏素表达完全缺失,表明乳腺癌组织中CDH1基因完全失活。结论 中国胃癌家系中存在遗传性弥漫型胃癌家系,并检测到一种新的CDH1基因种系截短突变,乳腺侵润性小叶腺癌可能系遗传性弥漫型胃癌肿瘤谱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肿瘤抑制基因P53突变与原发性胆囊癌发生的关系.本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9例石蜡包埋的原发性胆囊癌组织进行P53基因第7外显子249~250位密码子HaeⅢ酶切位点有无突变的检测.1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作为对照。结果无1例发生该酶切位点的突变。原发性胆囊癌的发生与P53点突变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癌中CAS基因扩增情况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37例胃癌中CAS基因DNA拷贝数.结果 原发性胃癌中CAS基因平均拷贝数显著高于癌旁组织(0.771比0.437,P<0.05) CAS扩增率为29.7%(11/37).淋巴结转移者CAS基因扩增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45.0%比11.8%,P<0.05).结论 CAS基因可促进胃癌的形成,并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癌中CAS基因扩增情况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37例胃癌中CAS基因DNA拷贝数.结果 原发性胃癌中CAS基因平均拷贝数显著高于癌旁组织(0.771比0.437,P<0.05);CAS扩增率为29.7%(11/37).淋巴结转移者CAS基因扩增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45.0%比11.8%,P<0.05).结论 CAS基因可促进胃癌的形成,并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8.
肿瘤中特定染色体位点上的基因丢失或失括,反映发生癌过程中的重要遗传学变化。P53基因为癌抑制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7P13,有11个外显子,约20kb大小。P53在不少肿瘤中频发失活,且其突变的高额区非随机地分布在该基因第5~8外显子。  相似文献   

9.
胃癌组织中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其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其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并分析Runx3基因异常甲基化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胃癌及其配对正常胃黏膜组织中Runx3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和Runx3蛋白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Runx3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发生频率(55.0%)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12.5%)(P〈0.01);胃癌组织中Runx3蛋白表达阳性率(37.5%)明显低于正常胃黏膜组织(100%)(P〈0.05);Runx3基因甲基化与肿瘤的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数目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P〈0.01)。结论启动子区高甲基化是胃癌组织中Runx3基因表达失活的主要机制,有望成为胃癌分子诊断和病期评估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胃癌中同源盒基因IRX1的表达并分析该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特征。方法:从NCBI基因数据库中提取IRX1基因(NM-024337)编码序列及5’端转录起始点上、下游各3,000bp,利用生物信息学程序进行基因结构与蛋白同源性分析;对7株人胃癌体外培养细胞株及57例胃癌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IRX1基因mRNA表达。结果:IRX1基因转录起始点上游富含CpG岛;基因编码蛋白质含有HOX与IRO两个模序,3’端第400~450氨基酸为富含脯氨酸区域;IRX1~IRX6为高度同源性蛋白。7株胃癌细胞株中4株IRX1表达消失,3株表达降低。57例正常胃粘膜有IRX1mRNA表达,但对应的胃癌组织中20例(35.09%)mRNA表达下降。其中肠型胃癌占65%。结论:IRX1基因在胃癌中呈不同程度的表达下调,并与胃癌的形态学表型,尤其是肠型胃癌明显相关。IRX1基因转录起始点上游存在高甲基化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11.
肾癌p53蛋白表达及其点突变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发病机制中致癌基因突变规律。方法以p53蛋白表达及其点突变率为实验观测指标,对以往116例各类肾肿瘤以免疫组化ABC法检测病理切片的p53表达。并以PCRSSCP观测59外显子点突变,并以12例非瘤新鲜肾组织作对照。结果三类恶性肾细胞癌的p53阳性表达率介于42%~54%之间,且随癌细胞恶性度增加及分期增加而升高,而良性瘤及正常肾组织为阴性。点突变率介于25%~71%之间,与恶性度及分期相关。第9外显子点突变率明显高于其它区域,良性瘤及正常肾无点突变。结论肾癌发病机制与p53基因突变密切相关。p53蛋白阳性表达与其点突变相辅并存,协同一致,二者阳性率与生存期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nm23H1基因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及淋巴结转移规律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nm23H1基因产物/核苷二磷酸激酶(nm23/NDPK)在75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胃癌nm23/DNPK表达阳性率为59%,在浸透浆膜(T3、T4),淋巴结转移5个以上及Ⅱ站以远者,Ⅲ、Ⅳ期和伴腹膜转移的胃癌中表达明显减低(P<005)。在不同大体类型、分化程度和生长方式的胃癌中,nm23H1表达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nm23H1阳性组和阴性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61%和35%,二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nm23H1基因表达与胃癌浸润转移和预后有关,对评估淋巴结转移程度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p16基因缺失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p16基因的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改变。方法 应用多聚酶链(PCR)和多聚酶链-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方法对3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标本p16基因的缺失、突变进行分析。结果 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p16基因缺失率为18.42%,未观察到突变。缺失、突变率明显低于培养的膀胱癌细胞系。结论 肿瘤细胞自原体转入培养环境的适应阶段p16基因缺失或突变可能有助于肿瘤细胞的增殖,在膀胱肿瘤细胞传代中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FRZB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和在细胞内的定位及其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法(SP法)对90例胃癌组织及正常胃黏膜组织FRZB基因的表达进行分析。通过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胃癌细胞株和胃上皮细胞株GES-1的FRZB表达,并用免疫荧光技术对FRZB的细胞内定位进行研究。结果FRZB在胃癌中的表达高于正常胃黏膜,在胃癌组织中,FRZB表达阳性率为92.2%,而正常胃黏膜中除了1例(10.0%)为弱阳性表达外,其余均为阴性。FRZB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化程度(P=0.220)和Lauren分型(P〈0.01)相关,与其他的临床病理参数不相关。免疫荧光和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FRZB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有表达。定量PER结果显示,在胃癌细胞株中FRZB表达高于GES-1。结论FRZB与胃癌的分化和肠型及弥漫型的发生相关,FRZB在细胞核的定位可能与其在胃癌中的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构建携带沉寂Survivin基因的特异性siRNA的表达质粒,鉴定其在胃癌细胞内对Survivin基因表达的沉寂以及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方法合成Survivin基因特异性siRNA,插入到表达载体pAdGFP中构建成pAdGFP—siRNA。培养人胃癌细胞SGC-7901,转染pAdGFP—siRNA,研究该载体在人胃癌细胞内对Survivin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以及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转染pAdGFP—siRNA后,胃癌细胞SGC-7901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抑制率为68.2%。免疫组化检查显示,特异siRNA显著降低了癌细胞Survivin基因的表达。结论siRNA技术能够沉寂Survivin基因的表达,抑制癌细胞的生长,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瘢痕疙瘩人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 MTHFR)基因677及1298位点的突变,以及对瘢痕疙瘩形成的作用.方法 收集瘢痕疙瘩标本20例,设患者自身静脉血标本为正常对照,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MTHFR基因677及1298位点片段,DNA测序,将测序结果与人类基因库(GenBank)比较.结果 20例瘢痕疙瘩标本中有17例被检测出677位点基因突变,突变率为85.0 % ( 17 /20),有13例被检测出1298位点基因突变,突变率为65.0 % ( 13/20 ).突变类型主要为点突变、插入、缺失,为多位点、多类型,呈多态性.正常对照静脉血标本中均未检出突变.结论 MTHFR基因677及1298位点突变与瘢痕疙瘩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胃癌患者门静脉血中p53和K-ras基因突变,探讨其与胃癌肝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SSCP技术检测62例胃癌手术患者门静脉血中p53和K-ras基因的突变率.结果 外周血和门静脉血中的p53和K-ras突变阳性率分别为8%、5%和39%、34%;有无肝转移p53和K-ras突变阳性率分别为92%、77%和24%、22%;剖腹后探查前或胃癌探查后门静脉血p53和K-ras突变阳性率分别为39%、34%和56%、63%,上述两组指标之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的分化程度之间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 门静脉血内微转移癌细胞的基因突变检测有助于判断胃癌临床分期,对预测胃癌肝内微小转移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胃癌属于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以及高致死率。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在胃癌的免疫治疗中取得了重大进展。然而整体单药有效率仍较低,也常伴随不同程度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因此,亟需寻找准确可靠的生物标志物筛选免疫治疗的潜在获益患者。以肿瘤基因变异数目为特征的肿瘤突变负荷(TMB)显示出与ICI疗效的相关性,笔者就TMB与胃癌临床病理关系、免疫治疗效果预测及其他生物标志物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胃疾病的可行性与手术方法,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为20例胃疾病患者行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19例腹腔镜手术获成功,1例胃穿孔患者快速病理示恶变遂中转开腹,无肠粘连、残端漏等并发症发生。手术平均时间(203.2±52.5)min,术中平均出血(235.6±95.7)ml,术后平均住院(8.0±1.6)d。随访3~24个月,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腹腔镜胃手术定位准确,安全、可靠,患者创伤小,康复快,疗效确切,尤其适于早期胃癌及胃良性疾病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