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与VEGF和MVD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与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表达的关系。方法对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腺癌17例,鳞癌15例)采用LDP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标本中VEGF和MVD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术前CT征象的关系。结果VEGF与MVD值呈正相关关系(r=0 6 91,P <0 0 1) ,VEGF和MVD表达与周围型肺癌的组织学类型无关(P >0 0 5 ) ,与肿瘤的大小、分叶征、棘状突起、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纵隔淋巴结转移及胸腔积液等CT征象均有关(P <0 0 5 )而与毛刺征无关(P >0 0 5 )。结论周围型肺癌的部分CT征象与VEGF和MVD表达密切相关,当肿瘤直径>3cm、或出现分叶征、棘状突起、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纵隔淋巴结转移及胸腔积液等征象,提示肿瘤可能有较高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2.
动态增强CT功能成像评价肺癌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使用动态增强CT功能成像(DCE-CT)方法评价肺癌肿瘤血管生成。方法对34例肺癌进行动态CT扫描,记录强化峰值(PH)、肿块强化达到峰值时间(Tp),计算肿块与主动脉强化峰值之比(M/A)、灌注值、相对血管容积(rBV)和毛细血管通透值(Pm),将各值分别与肺癌微血管密度(MVD)做相关性分析;将34例肺癌分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阳性组和VEGF表达阴性组,分析2组MVD、各成像参数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差异。结果PH、M/A、灌注值、rBV、Pm分别为(26.17±9.17)HU、0.12±0.05、(0.31±0.08)ml.min-1.ml-1、(26.85±11.52)%、(191.20±132.65)μl.min-1.ml-1。PH、M/A、灌注值、rBV与MVD呈正相关,其中灌注值与MVD相关性最高(r=0.76,P<0.0001),Pm值与MVD无相关性(r=0.30,P>0.05);VEGF阳性组MVD和CT功能成像参数高于VEGF阴性组,两组淋巴结转移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09,P<0.05)。结论DCE-CT技术可获得较为全面的肺癌血供信息,有望成为评估肺癌肿瘤血管生成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CT征象和动态CT增强表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的关系。方法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周围型肺癌,术前行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并观察其征象并测量感兴趣区CT值。病理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表达抗体CD34,并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肿瘤微血管密度与周围型肺癌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与肿瘤的分化程度、CT影像上肿瘤直径、分叶征、棘状突起、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纵隔淋巴结转移均有密切相关(P<0.05),而与毛刺征无关(P>0.05);肺腺癌的强化幅度略高于鳞癌,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腺癌与鳞癌的强化幅度均与其MVD值呈正相关(r=0.619,P<0.05;r=0.586,P<0.05)。结论周围型肺癌CT征象和动态CT增强有助于对肺癌的血管密度和预后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周围型肺癌p16表达与血管生成及CT增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中p16表达与血管生成及CT增强的关系。方法23例周围型肺癌术前进行动态CT扫描,测各延迟时间段的CT增强值;术后组织标本的MVD、VEGF表达、p16表达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p16表达与VEGF表达有负相关趋势,但无显著性。病灶在延迟30s时间段的CT增强值与MVD的相关系数最高,Ρ=0.9364。p16表达阴性组的平均MVD、延迟30s段的平均CT增强值高于p16表达阳性组,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16表达缺失对周围型肺癌的血管生成可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MSCT廓清参数与肿瘤内部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用16层CT扫描机对肺癌行平扫和增强后20、30、45、60、75、90、120、180、300、540、720、900和1200 s 13个序列扫描,非离子型对比剂以4 ml/s的流率从肘静脉注入,注射量为420 mg I/kg.分别计算20 min的廓清值、廓清率和廓清率线性斜率等参数.用肺癌间质内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双染色法,对肺癌内部纤维化程度进行分级,分析肺癌组织间质内纤维化程度与各参数的相关性.用非参数统计方法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分析各参数与肺癌间质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共获得29个肺癌病灶的廓清参数值和间质纤维化分级资料,其中纤维化分级Ⅰ级10个病灶,Ⅱ级14个,Ⅲ级5个,20 min廓清值为12.1(0.32~58.0)HU,20 min廓清率中位数为15.3%(0.3%~39.2%),20 min廓清率线性斜率中位数为0.0152%/s(0.0007%/s~0.0561%/s).相关性分析发现20 min的廓清值(r=-0.402,P<0.05)、廓清率(r=-0.372,P<0.05)和廓清率线性斜率(r=-0.459,P<0.05)与肺癌中纤维化程度有相关性.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间质内纤维化程度影响CT对比剂廓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与CCR7(CC chemokine receptor 7,CC类趋化因子受体7)表达的关系.方法 收集资料完整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26例.全部患者术前均行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术前未进行放射治疗或化疗.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MaxVisionTM二步法)检测26例周围型肺癌中CCR7的表达水平,并将肺癌的CT征象与CCR7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进行比较,检测所得数据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率的比较用fisher精确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①周围型肺癌中,CCR7表达在腺癌中阳性表达率75.0%(15/20),鳞状细胞癌33.3%(2/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CCR7在肿瘤≤3.0cm者阳性表达率75.0% (15/20),而>3.0cm者仅33.3%(2/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CCR7表达与瘤体深分叶征、棘状突起、空泡征、胸膜凹陷征、毛刺征、纵隔淋巴结转移等CT征象无关(P>0.05).结论 周围型肺癌CCR7的阳性表达与病理类型有关,与有诊断价值的CT征象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CT表现及与血清肿瘤标志物SCC-Ag浓度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周围型肺癌CT表现及与血清肿瘤标志物SCC-Ag资料,对比分析其病理、CT表现与血清肿瘤标志物SCC-Ag关系。结果:30例腺癌血清SCC-Ag浓度为(1.04±0.75)ng/ml,11例鳞癌血清SCC-Ag浓度为(5.57±5.39)ng/ml,腺癌与鳞癌血清SCC-Ag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肺癌的分化程度与血清SCC-Ag浓度相关系数r值为0.269。有空泡征或毛玻璃征的肺癌,其血清SCC-Ag浓度较无空泡征或毛玻璃征的肺癌低。肺癌有无深分叶征、胸膜凹陷征、瘤体直径≥3 cm、毛刺征、支气管气相、增强值≥20 HU、空洞、钙化或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与血清SCC-Ag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癌Ki-67抗原阳性百分率与血清SCC-Ag浓度相关系数r值为0.118。26例p53表达阳性肺癌SCC-Ag浓度(1.70±2.11)ng/ml,22例p53表达阴性肺癌SCC-Ag浓度(2.49±4.17)ng/ml。结论:肺癌的空泡征或毛玻璃征与其血清SCC-Ag浓度有一定负相关性;肺癌的分化程度、Ki-67抗原及p53表达与血清SCC-Ag浓度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周围型肺腺癌p16表达与CT征象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腺癌的CT征象与p16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4 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腺癌用S P法对肿瘤标本的p16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其中 36例术前进行了CT扫描。结果 :肺癌组织中p16表达阴性率在低分化组、有淋巴结转移组、Ⅱ期组显著高于高分化组、无淋巴结转移组、Ⅰ期组 (P <0 .0 5 )。p16蛋白表达阴性率在瘤体直径 >30mm、有深分叶征组、平扫CT值≥ 4 0HU组显著高于瘤体直径≤ 30mm组、无深分叶征组、平扫CT值 <4 0HU组 (P <0 0 5 ) ;而在有无毛刺征、空泡征、血管束征、胸膜凹陷征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周围型肺腺癌瘤体直径 >30mm、有深分叶征、平扫CT值≥ 4 0HU与p16蛋白表达缺失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癌双源CT灌注成像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方法 搜集经胸部X线平片或CT平扫发现肺部肿块并行双源CT容积灌注成像,后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0 ~ 77岁,平均58.01岁.将CT图像传至Siemens工作站进行图像处理.计算靶层面感兴趣区(ROI)的时间-密度曲线(TDC).通过最大斜率法获得血流量(BF)、血容量(BV)、对比剂的平均通过时间(MTT)、峰值时间(TFP)和表面通透性(PS)等灌注参数及灌注图像.30例病理标本行常规HE染色病理学检查,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MVD计数和VEGF的表达情况.分析周围型肺癌双源CT灌注参数与MVD、VEGF表达的关系,比较周围型肺癌有无淋巴转移及与MVD、VEGF表达的关系. 结果 (1)周围型肺癌的MVD、VEGF与CT灌注参数值BF、BV呈正相关;与MTT之间无相关性,与TTP之间呈负相关,MVD与PS无相关性,VEGF与PS呈正相关.与MVD及VEGF具有相关性的CT灌注参数中以BF的相关性最高.(2)有淋巴结转移组肺癌MVD值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肺癌(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肺癌VEGF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肺癌(P<0.05).结论 双源CT灌注成像可评价周围型肺癌的肿瘤微血管生成,有助于在活体评价肿瘤血管生成.MVD、VEGF可作为评价周围型肺癌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周围型肺癌与肺炎性假瘤的动态CT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癌 (PLC)与肺炎性假瘤 (IPT)的动态CT特征。方法  2 3例PLC和 6例IPT术前或抗炎前均行以下方案的动态CT扫描 :病灶层平扫、注射造影剂后 3 0s开始 ,在 180s内间隔 3 0s的病灶序列扫描。结果 PLC和IPT的平扫CT值 ,3 0s时间段的CT增强值、90s以后的CT增强值均有显著差异。病灶达峰强化后在 3min内IPT无明显下降 ,而PLC有明显下降。结论 综合分析平扫CT值、3 0s时间段的CT增强值以及 90s以后的造影剂消退速度有助于PLC和IPT的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与E钙黏附蛋白(E-cad)表达间的关系. 方法 本组58例周围型肺癌患者,均采用螺旋扫描.标本4 μm连续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肿瘤组织E-cad的表达.实验数据经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E-cad异常表达32例,细胞分化Ⅰ~Ⅱ级组和Ⅲ~Ⅳ级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63%和73.08%,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E-cad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大小、棘突征、胸膜侵犯、淋巴转移明显相关(P<0.05).而与毛刺征、血管集中征、空洞征、胸膜凹陷征、分叶征无关(P>0.05). 结论 E-cad异常表达在肺癌的发生、发展及CT表现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CT动态增强扫描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CT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直径≤ 4cm的孤立性肺结节 42例行动态CT增强研究 ,其中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周围型肺癌 3 0例 ,测量其增强前后各时间段扫描的CT值变化 ,绘制时间 -密度曲线 ,分析肺癌的增强特征。结果 孤立性肺结节静注碘剂 10 0ml后 ,所有肺癌均显著强化 ,分 3个类型 :均匀小结节状强化 19例 ,不均匀中心团块状强化 5例和周边不规则强化 6例。结论 动态CT增强扫描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极具价值  相似文献   

13.
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肺癌的初探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研究动态CT增强对肺癌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对25例肺癌及35例肺良性病变行CT增强扫描,并对照其病理标本进行分析,研究肺癌动态增强的表现与病理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肺癌组CT强化峰值、病灶与主动脉比值、强化形态及时间密度曲线与肺良性病变组存在明显差异。CT强化峰值与肺癌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之间密切相关。结论CT动态增强检查可以反映肺癌的血供特点,可根据强化峰值来推测肿瘤的侵袭及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14.
周围型肺癌SCT增强扫描与血管超微结构和密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与周围型肺癌微血管超微结构和密度相关性。方法对31例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术前进行螺旋CT增强扫描;电镜观察离体肺癌血管超微结构,并对肺癌标本用SP法进行Ⅷ因子免疫组化染色。结果①肺癌微血管内皮细胞间形成缺口,基底膜断裂或缺乏,癌细胞间隙较大。②周围型肺癌螺旋CT扫描增强程度与微血管密度(MVD)呈正相关(r=0.926,P<0.01)。结论周围型肺癌螺旋CT增强扫描的增强程度,反映了肺癌血管超微结构异常和富血管度。  相似文献   

15.
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与PCNA和nm23表达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nm23表达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对33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标本中的PCNA和nm23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术前CT征象间的关系。结果 PCNA表达与肺癌的组织学分型无关(P>0.05),而nm23表达与肺癌的组织学分型有关,鳞癌nm23表达较高(P<0.01)。PCNA表达与瘤体大小、深分叶征、棘状突起、空泡征、胸膜凹陷征、纵隔淋巴结转移等CT征象有关(P<0.05或P<0.01),与毛刺征无关(P>0.05);nm23表达与上述CT征象均无关联(P均>0.05)。结论 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中瘤体直径>3cm,或出现深分叶征、棘状突起、空泡征、胸膜凹陷征和纵隔淋巴结转移者,具有较高的恶性度。  相似文献   

16.
CT增强扫描在评价NSCLC血管生成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水平与CT增强程度的关系 ,从影像学角度评价肿瘤血管生成在肺癌诊断、治疗及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30例NSCLC病人进行动态螺旋CT扫描 (SCT) ,测量病灶增强幅度 ,并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VEGF。对病灶增强值、VEGF阳性表达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0例肺癌病人CT增强值均数为 (36 .2 8± 6 .41 )HU ,VEGF阳性表达 2 1例 ,阴性表达 9例。VEGF在中晚期的阳性表达高于早期病人 (Ρ<0 .0 5) ,淋巴结转移组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 (Ρ <0 .0 5) ;癌灶增强值与VEGF阳性表达、肿瘤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亦呈正相关。结论 NSCLC的CT增强程度能够反映肿瘤的血管生成 ,并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有助于肺癌的诊断、TNM分期 ,而且可以从肿瘤分子生物学行为方面补充目前肺癌分期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周围型小肺癌的CT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小肺癌CT表现方法对34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肺癌(首次检查≤2.0cm)行HRCT追踪扫描并回顾性分析CT表现男19例,女15例,年龄38~82岁结果腺癌25例,肺泡癌5例,鳞癌4例;混合磨玻璃密度11例,实性23例结节分叶征25例,毛刺征27例,胸膜凹陷征20例,血管集束征20例,空泡征7例,支气管气相4例7例出现淋巴结转移,8例出现骨或脑转移13例复查1次以上,2例出现密度或大小改变,其中1例实性7年内由0.7cm增大至2.8cm结论肺癌以腺癌最多,部分小肺癌生长缓慢HRCT可以提高显示小肺癌的CT征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