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告十指肠上动脉压迫综合征35例,其中经内科保守治疗26例,经手术治疗19例,病程为16h到30年。 相似文献
2.
3.
4.
5.
目的:认识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CT表现.方法:选用11例临床资料较完整,经钡餐检查诊断为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病例行上腹部CT扫描(9例平扫,2例增强,2例同时行俯卧位平扫)观察胃及十二指肠有无扩张,肠系膜上动脉对十二指肠的压迫以及小肠内造影剂情况.结果:①11例胃及十二指肠球部,降段及部分水平或升段有不同程度扩张;②11例肠系膜上动脉对十二指肠水平或升段形成明显光滑压迹,压迹前后肠管管径差异明显,有截然分界现象;③进入小肠内造影剂较少,2例俯卧位时见小肠造影剂明显增多.结论:CT可以直接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对十二指肠的压迫,同时对非血管性压迫引起的十二指肠梗阻有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先天性狭窄并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MACS)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例成人十二指肠先天性狭窄并SMAC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因间断恶心、呕吐30年,加重6 d入我院消化内科。胃镜示,十二指肠降部中下段管腔狭窄(先天性可能)。转入我科进一步治疗。术中见肠系膜上动脉右侧十二指肠扩张显著,术中补充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遂行十二指肠狭窄隔膜切除并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术后患者恢复顺利。结论:对十二指肠先天性狭窄合并SMACS的治疗,应采取狭窄隔膜切除并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而仅采用其中之一的手术方式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7.
8.
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手术方式有多种,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尤其是对症状重、病程长、反复发作的病例,改良十二指肠引流术能取得满意的疗效,且更符合胃肠道生理要求。笔者自1995年5月至1999年5月采用改良十二指肠引流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11例,均获得治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1例,其中男5例,女6例。年龄28~55岁,平均36.5岁。病程1.8~7年,平均3.2年。11例均为症状较重,反复发作性餐后上腹部慢性纹样疼痛,饱胀感,伴频繁恶心、呕吐,变… 相似文献
9.
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善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9(4):304-305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病因和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8例。空肠与十二指肠端侧Roux-Y吻合3例,空肠与十二指肠侧侧吻合5例。结果采用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8例均治愈,其中仅1例术后近期效果不好,经支持治疗1个月后方治愈出院。结论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既简便易行、又效果可靠的常用术式,但该手术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和对症治疗同样也不可轻视。 相似文献
10.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是由于该动脉压迫十二指肠横部引起梗阻而出现的一组临床病症,此病国内文献报告较少,Colcocr氏等在5年期间的38000次上消化道X线钡警造影检查中发现率亦仅为0.013%[1]。本文就我院1990年至1994年收治本病5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例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2例,女3例;年龄:20岁~30岁2例,30岁~40岁2例,46岁1例;病程最短6天、最长达20”年;2例急性起病,3例表现为慢性过程;病程中4例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上腺癌和呕吐大量酸食物,且吐出物中含有胆汁,1例无呕吐表现,但长期以来,只能吃流汁饮食;体征:5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 对该院2005~2007年诊治过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患者均行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9例明确诊断;10例均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2例同时行血管造影,明确诊断;10例患者均先行内科保守治疗,其中9例因无效而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包括十二指肠空肠Roux-en-Y吻合术5例,十二指肠空肠侧侧吻合术3例.十二指肠血管前移位术1例.术后患者全部随访,均痊愈.结论 消化道钡餐造影、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简单、可靠的诊断手段,十二指肠空肠Roux-en-Y吻合术是其有效、易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报道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 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1例脉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临床特点。结果11例中8例首诊者均经上消化道钡餐确诊,余3例经外院手术诊断。单纯保守治疗5例中痊愈3例。保守治疗无效而行手术的6例中痊愈4例。结论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目前主要依靠上消化道钡餐检查,腹腔血管彩超及动脉薄层CT也有助于诊断;保守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3.
我科 198 1~ 2 0 0 1年共收治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 16例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一般情况 :本组 16例中男 10例 ,女 6例 ;年龄18~ 5 4岁 ,平均 31岁。病程 1个月~ 15年。临床特点 :上腹胀痛或隐痛 11例 ;呕吐 11例 ;变换体位可使症状缓解 3例 ;上腹膨满 ,下腹扁平 ,无腹肌紧张 ,压痛不明显 ,叩诊鼓音。部分病人可见胃型 ,时有震水音 ,肠鸣音无改变。严重者出现消瘦10例 ;贫血 5例。X线钡餐检查 :16例均显示胃及十二指肠第 1、2部扩张 ,钡剂在第 3部停留较久 ,取俯卧位时钡剂可顺利通过梗阻部位进入空肠。术中所见 :16例十二指肠均有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MAS)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总结2000年8月—2012年8月安徽省立医院儿外科收治20例SMAS患儿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就其病因、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经18年随访,保守治疗9例,6例痊愈,3例复发;手术治疗11例(包括屈氏韧带松解、空肠十二指肠吻合术4例,Ladd手术7例)均痊愈。结论本综合征临床症状无特异性,确诊依靠上消化道钡剂造影,B型超声、CT血管成像可直接测定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保守治疗无效应手术治疗,Ladd手术可彻底解除肠系膜上动脉对十二指肠压迫,且无需肠吻合,手术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并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自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42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患者使用彩超进行诊断,并通过放射线胃肠钡餐透视进行进一步确诊.结果:本研究中超声显像诊断符合率达到100%.在十二指肠通过段的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的距离与夹角均变小,患者饮水后十二指肠下水平部近端呈显著扩张,而且反复的逆蠕动较强烈.患者在处于左侧卧位或俯卧位时其十二指肠潴留现象消失.结论:通过彩超对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具有无损伤、准确性高以及实时等优点,而且能够方便地显示出肠管的形态并易于判断血管所在位置. 相似文献
16.
1 病例患者 ,男 2 6岁 ,主因恶心、呕吐 ,腹部胀痛 6d而于 1 998年 3月 2 6日入院。 1 4年前 ,因食入柿子皮后感上腹部胀痛 ,恶心 ,呕吐 ,不思饮食。此后 ,每遇食入硬面条 ,凉食 ,韭菜等难消化性食物后均出现以上症状 ,且以胀痛为主。被当地医院诊断为胃痉挛。采取禁食 ,俯卧位休息 ,补液等处理后均能缓解。本次因食入较多的面拌苜蓿菜后又出现上腹部憋胀 ,隐痛等不适。数小时后反复恶心、呕吐 ,吐出苜蓿碎屑及隔宿食物等和胆汁后稍感轻松 ,但不能进食 ,口喝 ,饮水后上腹有重压和振水音。查体 :T37℃ ,P 80次 /min ,BP1 2 .6/1 0 .…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5例十二指肠血管前移位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4例痊愈,1例因术式选择不当而未愈。文中介绍了手术方法;讨论了手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以及手术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8.
彩超对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对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研究。方法:应用彩超诊断的40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均经放射线胃肠钡餐透视检查证实。结果:本组超声显像诊断的符合率为100%,肠系膜上动脉(SMA)与腹主动脉(AA)之间夹角及十二指肠通过段距离变小,饮水后其近端二十指肠扩张明显,左侧卧位时十二指肠潴留消失。结论:彩超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高、无损伤、实时。能同时显示肠管形态,判断血管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MAS)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38例经X线钡餐透视证实为SMAS患者及38例正常人的肠系膜上动脉(SMA)与腹主动脉(AAO)夹角、十二指肠在SMA与AAO夹角处内径(d)、夹角前内径(D)及D/d比值.结果 38例患者中36例CDFI清楚显示SMA,2例因肠胀气SMA显示不清,SMA显示率为94.7%.36例中4例SMA与AAO夹角在 20°~30°之间,18例在15°~20°之间,14例﹤10°.34例十二指肠于SMA与AAO夹角处受压变窄,近段扩张,呈漏斗形征,d﹤10mm,D>30mm,D/d比值3.0.2例未记录十二指肠受压征象及D/d比值.38例正常人均显示SMA与AAO夹角﹥30°,无十二指肠受压征象,d﹥10mm,D﹤30mm,D/d比值﹤3.0.结论 SMA与AAO夹角小和十二指肠受压征是超声诊断SMAS的重要征象,有助于SMAS的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MAS),亦称良性十二指肠瘀滞证,是肠系膜上动脉或其分支与腹主动脉之间的距离变小,致夹在其中的十二指肠水平部或升部受压而造成的排空困难,出现间歇性发作的慢性肠梗阻。发病以体型瘦长的女性为多,罹患年龄多在20~40岁,儿童亦可患此疾病。本病也见于体质量快速下降、长期卧床或有脊柱前突的病人。临床主要表现为逐渐发生的上腹胀痛或绞痛、恶心、呕吐,于食后数小时或更短时间发作,俯卧位或胸膝位可以缓解症状。X线钡餐透视检查可见十二指肠近段扩张,钡剂瘀滞,胃与十二指肠排空延缓。笔者在实习期间遇到SMAS病案1例,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