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经后路全脊椎截骨(posteriorvertebralcolumnresection,PVCR)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采取后路顶椎区全脊椎截骨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13~61岁,平均27.5岁。术前后凸Cobb’s角平均116°(85~175)°,侧凸Cobb’s角平均16°(0~40)°。对临床结果进行评估,并对围手术期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时间平均312(210~47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089(800~4500)ml,随访时间平均43.5(6~72)个月,术后脊柱后凸Cobb’s角平均43.6°(10~98)°,矫正率为62.4%;术后侧凸Cobb’s角平均5.2°(0~12)°,矫正率为67.5%。16例(42.1%)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5例(13.2%),包括完全性脊髓损伤1例,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4例;非神经系统并发症早期9例(23.7%),包括胸腔积液2例,硬膜损伤2例,螺钉拔出3例,伤口表浅感染1例,胃肠道功能障碍1例;中期并发症2例(5.3%),包括内固定棒断裂1例,后凸加重1例。结论 PVCR是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有效手术方法,但其潜在的严重并发症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阶梯治疗方案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方法对24例重度脊柱侧后凸患者应用阶梯手术治疗方案进行矫形。其中男性9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18岁。术前主侧凸Cobb角128.8°±19.4°(93°~165°),后凸Cobb角108.8°±36.5°(36°-170°)。所有患者术前均存在不同程度肺功能障碍,NFVC%为62.0%±13.4%(29.0%~85.4%),FEVI%为63.9%±12.2%(32.3%-83.1%)。第一阶段于主弯上下方行双切口,应用后路双棒内撑开方法进行矫形;相隔4.4个月(2.8—6.5个月)后,第二阶段应用后路截骨行再次矫形。评估2次术后侧凸及后凸Cobb角矫正率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前与第二阶段术前肺功能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外观畸形明显改善。第一阶段手术治疗后,测量术后主侧凸Cobb角为76.9°±18.2°(43°-110°),矫形率40.6%.后凸Cobb角为62.3°±20.9°(19°-110°),矫形率41.3%。其肺功能也有所改善,第二阶段手术前复查肺功能显示FVC%为72.1%±10.8%(57.3%-103.8%),FEVI%为79.6%±12.6%(58.3%-121.0%)。第二阶段术后测量主侧凸Cobb角为44.5°±10.1°(21°-60°),后凸Cobb角为30.9°±9.7°(10°-46°)。综合统计2次手术矫形效果,主侧凸矫正率为65.6%,后凸矫正率为70.1%。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9.2个月(3—24个月),最终侧凸矫形率为63.5%,后凸矫形率为67.0%。其中1例患者在第二阶段术后出现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2例患者出现左下肢根性疼痛及麻木,1例出现第一阶段术后断钉,无严重神经及脏器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可采用阶梯手术治疗方案,可安全、有效地进行侧弯及后凸矫形,同时可避免严重神经及脏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进展期结核性脊柱后凸后路手术矫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0月~2006年10月25例采用后路手术治疗进展期结核性脊柱后凸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0例,女15例。平均年龄36.1岁(12~62岁)。病程平均4年3个月(2年7个月~11年)。病变累及椎体平均2.2节段(1~4节段),病变部位T7~L3。术后抗结核治疗时间平均9.4个月(7~23个月),随访时间平均24.3个月(9~59个月)。其中后凸21例,侧后凸4例,术前脊柱后凸角平均60.3°(19°~130°)。结果21例患者行一期后路结核病灶清除,椎管减压及椎体截骨、Luque棒结合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及植骨矫正,4例进行了二期前路椎间植骨。除2例患者失去随访外,其他患者随访时x线片均显示截骨区骨融合良好,25例患者术后脊柱后凸角度平均17.3°(-10°~60°),后凸矫正率平均71.3%(53.9%~152.6%)。19例随访患者的后凸矫正丢失率平均5.8%(3.6%~9.3%)。结论进展期结核性脊柱后凸患者可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截骨、椎管减压及Luque棒结合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手术。对部分多节段椎体破坏严重的患者,需同期或二期行前路椎间植骨,以免融合及内固定失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I型神经纤维瘤病(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伴脊柱侧凸患者胸椎椎弓根分型的特点。方法2005年7月至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NF1伴脊柱侧凸者采用螺旋CT行胸椎连续扫描。在Lenke分型基础上对其进一步细化,将椎弓根形态分型为:A型(正常型);B型(狭窄型);C型(峡部硬化型);D型(完全硬化型);E型(椎弓根缺如型)。A、B、C、D、E型胸椎椎弓根分别为911个、561个、334个、422个和172个,共2400个。按照上述分型标准,在图像编档和通信系统( PACS )上逐层阅片,选择胸椎椎弓根显示最清楚的层面对椎弓根横径进行测量并分型,分别统计不同组别的 NF1伴脊柱侧凸( scoliosis secondary to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S )患者胸椎椎弓根类型发生率,并对其畸形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0例 NF1-S 中,畸形率( B~E )为62%;其中非萎缩性脊柱侧凸15例,胸椎椎弓根畸形率为41.1%;萎缩性脊柱侧凸85例,胸椎椎弓根畸形率为65.7%,萎缩性脊柱侧凸的胸椎椎弓根畸形率明显高于非萎缩性脊柱侧凸(χ2=78.8,P<0.001)。凹侧、中立椎和凸侧椎体的胸椎椎弓根畸形率依次下降(80.8%>66.8%>47.9%,P<0.001)。(40°~59°)组、(60°~79°)组与≥80°组间胸椎椎弓根畸形率依次上升(50.7%<59.6%<69.2%,P<0.001)。≥18岁组的胸椎椎弓根畸形率(55.3%)明显低于<18岁组(63.5%, P=0.001);此外,不同性别间胸椎椎弓根畸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63.4%,女60.4%,P=0.13)。结论在NF1-S患者中,胸椎椎弓根畸形率为62%。其中萎缩性脊柱侧凸中胸椎椎弓根畸形率明显高于非萎缩性脊柱侧凸;凸侧胸椎椎弓根畸形率明显低于凹侧;随着Cobb’s角的增大,胸椎椎弓根畸形率明显增加;在成人NF1-S患者中胸椎椎弓根畸形率明显低于未成年患者;不同性别NF1-S患者胸椎椎弓根的畸形率相似。  相似文献   

5.
研究设计回顾性比较研究。目的评估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侧凸角度>90°的重度脊柱畸形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背景对于侧凸角度>90°的重度脊柱畸形的标准手术方式仍存争议,传统术式包括围手术期牵引辅助和分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方法回顾性分析由同一术者采取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40例侧凸角度>90°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资料,侧凸角度平均为111.4°(91~175)°,平均随访31(6~60)个月。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凸27例,先天性9例,神经肌肉型3例,症状性1例。40例中,25例行多节段Ponte截骨术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另15例则行全脊椎切除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分析影像学结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影像学结果表明,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矫形术可使主弯平均矫正率术后8周达49%,而末次随访时为47%(P<0.001)。总畸形角度(主弯Cobb’s角+最大后凸角)术前平均为160°,而术后8周和末次随访时,平均矫正率分别为50%和48%(P<0.001)。有7例(18%)术中运动诱发电位(motorevokedpotential,MEP)消失,而4例(10%)术后出现暂时性脊髓神经损伤。1例术后并发伤口感染。另1例术后2年随访时发现内植物断裂,予以观察随访。结论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有效治疗角度>90°的重度脊柱侧凸,其可避免前路手术或围手术期牵引,达到理想的矫形效果,且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胸椎及胸腰椎后凸型休门病患者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发生率,并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14年7月,于我院接受后路内固定矫形融合手术治疗、术后随访2年以上的60例休门病后凸畸形患者,手术年龄为13~24岁,平均(17.6±4.1)岁。根据后凸顶椎位置不同,将患者分为胸椎组(顶椎位于T9及以上)和胸腰椎组(顶椎位于T10及以下),其中胸椎组25例,胸腰椎组35例。于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上测量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s角(global kyphosis,GK)、近端交界角(proximal junctional angle,PJ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rsis,LL)、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和最上端固定椎(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UIV)-C7矢状面距离参数,对比两组间PJK发生率和矢状面形态的影像学参数。结果本研究平均随访(31.1±11.9)个月。胸椎组和胸腰椎组GK矫正率分别为(39.8±10.5)%和(48.6±14.4)%(P=0.012),末次随访时,后凸矫正丢失分别为(4.2±7.1)%和(9.3%±8.6)%(P=0.018)。术后随访中,19例发生了术后PJK,发生率为31.7%,最常见的原因为PJK I型(后方韧带破坏型)。其中胸腰椎组的PJK发生率显著高于胸椎组(42.9%vs.16.0%,P=0.027)。2例因进展性PJK接受支具治疗,1例因PJK伴顽固性背痛进行翻修手术。自术前至术后,胸腰椎组UIV-C7矢状面距离绝对值始终大于胸椎组。胸腰椎组的UIV位置和融合节段均显著低于胸椎组[T(6.0±1.9)vs.T(2.7±1.1),(10.2±1.8)vs.(12.4±0.9),P0.001]。UIV使用钩的PJK发生率显著高于使用椎弓根螺钉患者(80%vs.27.3%,P0.001),使用卫星棒者无一例发生PJK。结论休门病后凸畸形术后PJK的发生率为31.7%,主要发生于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UIV位置低及使用钩、过大的后凸矫正率和UIV-C7矢状面距离等可能是胸腰椎后凸患者并发PJK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重度脊柱畸形的定义目前仍存在分歧,过去一般认为脊柱侧凸Cobb’s角〉80°即为重度脊柱侧凸,如果同时合并凸侧Bending像上柔韧性90°~100°,伴或不伴脊柱后凸畸形[2-3]。笔者认为,一味强调畸形角度的大小有失偏颇,而应该全面关注畸形的程度、僵硬度、心肺功能及营养状况、既往治疗史以及伴随的椎管内脊髓病变,将其定义为重度复杂脊柱畸形可能更为恰当。20世纪70、80年代,欧美国家的一些学者开始关注重度脊柱畸形,并发表了一系列相关研究[4-8]。然而,随着对畸形早期治疗的重视,欧美国家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逐渐减少。相反,诸如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和医疗体制原因,部分脊柱畸形患者,尤其是早发型脊柱侧凸( early onset scoliosis,EOS )早期未能得到恰当处理,使得目前有一大批重度脊柱畸形患者急需诊治。对于我国脊柱外科医生而言,重度脊柱畸形的处理面临巨大挑战,其在诸多方面尚存不少问题,值得关注。重度脊柱畸形的处理是当前脊柱外科的难点,其围手术期处理、治疗方式的选择以及预后仍存在诸多争议,笔者结合自己有限的临床实践,就相关问题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两种截骨矫形术式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将2009年5月至2013年12月,33例后凸>70°的AS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根据截骨术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双节段( 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 )组(18例):均为男性,年龄19~47(平均34.8±10.6)岁;脊柱后凸Cobb’s角(82.6±17.5)°(70~108)°;C7铅垂线与骶骨后上角之间的垂直距离( 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 )为(18.3±14.8) cm (11~35) cm;站立位颌眉垂线角为(67.2±21.9)°(43~130)°;单节段( closing-opening wedge osteotomy,COWO )组(15例):男13例,女2例,年龄22~43(平均31.2±8.5)岁,脊柱后凸Cobb’s角(76.3±11.2)°(73~98)°;SVA为(16.7±7.3) cm (10~26) cm;颌眉垂线角为(63.5±15.6)°( 47~86)°。比较两组的临床矫形效果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双节段PSO组脊柱后凸角、颌眉垂线角以及SVA矫正率分别为(74.2±8.3)%,(86.2±9.5)%和(83.6±10.2)%;COWO组脊柱后凸角、颌眉垂线角以及SVA矫正率分别为(70.2±6.5)%,(86.6±8.3)%和(88.0±8.7)%,以上矫正率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在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上,两节段PSO组明显高于COWO组( P<0.05)。COWO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双节段PSO组( P<0.05),尤其以术中螺钉松动和截骨断端移位发生率高。结论对AS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单节段COWO可以取得与双节段PSO相似的临床效果,且单节段COWO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但围手术期并发症相对要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三柱截骨矫形术的疗效、神经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2006年1月至2017年9月采用脊柱后路三柱截骨矫形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患者67例,其中男39例,女28例;年龄9~62岁,平均47.6岁。神经肌肉性脊柱侧凸畸形2例,先天性脊柱侧凸和侧后凸畸形5例,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8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和侧后凸畸形10例,脊柱结核后凸与侧后凸畸形22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和侧后凸畸形20例。术前脊柱后凸畸形46例,侧凸畸形14例,侧后凸畸形7例;其中主弯侧凸畸形16例,Cobb’s角平均(75.9±13.5)°;主弯后凸畸形51例,Coob’s角平均(118.6±28.8)°。术前已有脊髓功能损害者24例(35.8%);行经后路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17例,经椎弓根椎体椎间盘截骨术(bone-disc-bone osteotomy,BDBO)13例,全脊椎切除术(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22例,多节段椎体截骨术(posterior multilevel vertebral osteotomy,PMVO)15例,联合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矫形固定植骨融合,唤醒试验监测截骨术中脊髓神经功能。结果术后随访24~98个月,平均32个月,主弯侧凸畸形Cobb’s角(26.1±10.5)°,矫正率65.2%,冠状位垂直轴距(coronal vertical axis,CVA)由术前平均12.1 cm矫至术后4.8 cm,P<0.01;主弯后凸畸形Cobb’s角(32.8±9.1)°,矫正率67.67%,矢状位垂直轴距(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由术前平均18.9 cm矫至术后6.4 cm,P<0.01;术后末次随访较术后1年主弯侧凸畸形与后凸畸形矫正Cobb’s角丢失平均值分别为2.1°和1.6°。术后并发症共16例20种,发生率23.9%;神经并发症9例(13.45%),其中2例不全性截瘫行手术探查后大部恢复,余7例非手术治疗神经功能恢复正常。24例术前已有脊髓神经根损害者术后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功能分级较术前平均提高2个级别。结论后路三柱截骨矫形术是治疗严重僵硬性脊柱畸形最有效的方法,可达显著的脊柱三维矫形效果,但手术难度高、风险大,截骨矫形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高是影响疗效最严重的问题。针对这些因素采取严密的术前设计、个体化截骨方式、规范的手术操作和脊髓神经根的保护,维持正常有效循环血容量和早期发现与处理脊髓神经等并发症是保证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后路脊柱截骨术在治疗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随访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接受后路截骨矫形固定融合术并随访2年以上的53例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男13例,女40例,平均年龄31.2岁(20~48岁)。按照弯曲部位分别为单胸弯23例,胸腰弯15例,双胸弯7例,胸腰双弯8例。术前平均胸椎Cobb角58.8°(44~93),腰椎49.5°(35°~79°),平均柔韧度胸椎28.2%,腰椎37.1%。躯干偏移平均38mm(3~79mm)。本组中37例术前合并腰背痛,5例合并椎管或神经根管狭窄所致的下肢症状。所有患者接受一期后路选择性经关节突椎板截骨矫正、经椎弓根固定融合术。通过病例查阅、X线片测量以及问卷随访,评价矫正情况和功能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无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截骨节段3.1个(2~5个),平均手术时间3.5h(2.8~5.2h),平均出血量892ml(750~l520m1)。所有患者均获得2年以上随访(2~5年)。术后胸椎侧凸平均17.2°(19°~47°),最终随访时平均19.8°(11°~49°)。术后腰椎侧凸平均16.7°(7°~23°),最终随访时平均l8.9°(8°~26°)。术后躯干偏移平均为l1mm(0~2lmm),平均矫正71%。37例术前存在腰背痛者35例最终随访时腰背痛消失,5例术前存在下肢症状者术后完全消失。结论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行后路经关节突和椎板截骨可以获得满意矫正,疼痛症状缓解,是治疗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正退变性胸腰椎/腰椎后凸畸形(thoracolumbar/lumbar degenerative kyphosis,TL/LDK)是脊柱因退变性改变所引起的脊柱结构性畸形,主要表现为脊柱矢状面上胸腰椎或腰椎生理性前凸角度的减少或丢失,随后进一步发展为胸腰椎或腰椎后凸畸形[1]。流行病学调查发现,TL/LDK常见于中老年女性,男女比例约1∶4.5,平均发病年龄多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应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疗效。方法共治疗29例患者76处脊柱转移瘤病灶,男11例,女18例,年龄30~82岁,平均63.7岁。影像学检查及术后病理证实有脊柱转移瘤。临床伴有明显持续性骨痛,症状持续时间为1~18个月,平均5.2个月。29例患者76处脊柱转移瘤病灶均给予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治疗前后观察疼痛强度的变化情况、患者的止痛药使用评分并行SF-12健康状况调查。结果29例患者76处病灶手术顺利完成。疼痛评分由治疗前的5.0~9.6,平均7.8±1.3减少为治疗后的2.8~5.5,平均3.9±0.9(P〈0.01)。止痛药使用评分由治疗前的3~4,平均3.3±0.4,减少为治疗后的1~3,平均1.9±0.8(P〈0.01)。SF-12健康调查评分治疗前为-17~-34,平均-29.1±4.3,治疗后为-15~-33,平均-22.6±3.8(P〈0.05)。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8.7个月,患者疼痛症状及生活质量较术前改善满意。结论应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可有效的缓解疼痛,改善患者后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加强脊柱侧凸的病因学和治疗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脊柱侧凸是指冠状面上Cobb角大干10°的脊柱畸形,这是一种临床诊断而不是病因学诊断,可以由很多种不同的疾病引起。其中最常见的是发病原因不明的一种类型,即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AIS在青少年中的发病率约为2%~3%,好发于女性,目前其病因学研究以及临床治疗方法的改进是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骨肿瘤骨病》2013,(4):187-187
由南京鼓楼医院脊柱外科举办的第十三届国家级《脊柱畸形》学习班暨成人脊柱畸形研讨会,将于2013年7月12~15日在南京举办,届时将邀请国内外著名脊柱外科专家作专题报告。学习班授课内容:(1)理论授课:脊柱畸形的临床评价和支具治疗原则;脊柱畸形矫形的美学与平衡理念;脊柱畸形微创矫形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全脊柱椎体切除技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胸腰椎侧后凸畸形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9月至2016年9月期间,我科行全脊柱椎体切除技术治疗的13例重度僵硬性胸腰椎侧后凸畸形患者,其中女9例,男4例;年龄12~18岁,平均16.1岁。所有入选患者均于手术前后行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及双侧Bending位X线检查并测量手术前后的侧凸Cobb’s角、最大后凸Cobb’s角、骨盆参数、冠状面平衡参数即C7铅垂线至骶骨中垂线的距离(C7 plumb line-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7PL-CSVL)和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及脊柱柔韧性等影像学相关参数,同时分别在手术前后采用SRS-22、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SF-36等量表评估其临床效果。结果术后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手术时间240~580 min,平均(426.8±86.2)min,术中出血量1500~11 000 ml,平均(6086.0±3024.6)ml。术前侧凸Cobb’s角(95.6±10.1)°,后凸Cobb’s角(103.6±16.8)°,柔韧性为(26.2±4.3)%,C7PL-CSVL(62.4±11.3)mm,SVA(54.6±26.2)mm;术后侧凸Cobb’s角(29.2±7.7)°,后凸Cobb’s角(28.1±10.4)°,C7PL-CSVL(18.8±6.2)mm,SVA(28.1±10.8)mm,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s角(31.1±10.1)°,后凸Cobb’s角(29.3±4.0)°,C7PL-CSVL(21.9±4.6)mm,SVA(32.1±6.7)mm,所有患者术中脊髓监测未发现有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异常改变,术中唤醒试验患者下肢运动感觉功能正常。1例出现胸膜撕裂伴左侧血胸,4例出现下肢远端一过性感觉功能减退,2例置钉位置不良,术后SRS-22、VAS、SF-36量表评分较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一期脊柱椎体切除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胸腰椎侧后凸畸形可有效矫正冠状位及矢状位畸形,术后整体平衡性重建效果良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同时应注意避免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伴有呼吸功能障碍的严重僵硬脊柱畸形(不包含半椎体畸形)患者行经后路全脊椎切除(posteriorvertebralcolumnresection,PVCR)脊柱矫形,对术前、术后肺功能检查(pulmonaryfunctiontest, PFT)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其变化规律。方法将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收治的除半椎体畸形外的严重僵硬脊柱畸形患者中伴有肺功能障碍的24例纳入本研究。男11例,女13例,年龄11~45岁,平均(18.9±8.0)岁;术前侧凸Cobb’s角平均(110.1±14.6)°(94~170)°,后凸Cobb’s角平均(80.6±29.2)°(42~160)°。所有患者均行PVCR术,以术前肺功能肺活量(vitalcapacity,VC)分为中度呼吸功能障碍组(40%~60%)和重度呼吸功能障碍组(低于40%)。术前、术后2周、3个月、6个月、1年、2年行肺功能检查,评估患者的肺功能状况,分析肺功能各参数(肺活量-VC,VC实测值与预计值的百分比-VC%,用力肺活量-FVC,FVC实测值与预计值的百分比-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实测值与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与术后恢复时间的关系,患者术前、术后自觉症状改善(呼吸窘迫、肺部感染、体力、生活质量)与术后恢复时间的关系。结果终末随访24个月。术后2周,肺功能参数FVC、FVC%、FEV1、FEV1%,重度呼吸功能障碍组分别为:(0.92±0.04)L、(26.55±0.67)%、(0.98±0.06)L、(25.48±0.41)%,明显低于术前(1.13±0.06)L、(28.27±0.55)%、(1.04±0.06)L、(27.42±0.36)%(P<0.05),中度呼吸功能障碍组分别为:(1.28±0.06)L、(38.83±1.00)%、(1.05±0.03)L、(35.43±0.36)%,明显低于术前(1.42±0.04)L、(40.33±0.79)%、(1.33±0.04)L、(37.38±0.47)%(P<0.05),动脉血气分析均提示异常,肺功能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患者的肺功能参?  相似文献   

17.
正成人脊柱侧凸是指骨骼发育成熟的患者伴有Cobb’s角10°的脊柱畸形~([1])。成人脊柱侧凸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所有原因引起的脊柱畸形,根据Aebi分型~([2]),可在病因学角度将成人脊柱侧凸分为4型(表1)。I型: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通常50岁以后起病,被认为源于非对称性的椎间盘和关节突退变,进而导致脊柱节段受力失衡,常伴有侧方椎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胸腰段脊柱侧凸行后路选择性矫形融合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畸形的状况,并探讨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5年接受后路选择性融合手术的42例胸腰段脊柱侧凸患者,观察其矢状面上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度的变化情况;观察时间点至少包括术前、术后2周、术后3个月、术后1.5年及末次随访。结果所有42例患者平均随访2.5年,其中13例(31%)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畸形,但是没有患者接受翻修手术。发生后凸畸形的13例患者术前平均腰椎前凸角度为48.7°,术中前凸平均减少14.3°。42例患者中7例术前近端交界区的后凸角度大干10°,术后均发生了近端交界区后凸畸形。结论对于胸腰段脊柱侧凸患者的手术入路选择上,后路节段性融合术适用于术前局部交界区后凸角度小于10°的患者,同时术中应尽量避免对腰椎生理前凸的破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影像学参数以及椎弓根钉棒系统相对位置与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患者术后上位固定椎(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UIV)骨折的相关性以及UIV骨折的危险因素,并计算相关危险因素的准确阈值。方法 对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64例AD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获取相关影像学数据:冠状位脊柱侧凸Cobb’s角(coronal Cobb’s angle,CA),矢状位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冠状位垂直轴(coronal vertical axis,CVA),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投射角(pelvis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s tilt,PT),尖顶距(tip-apex distance,TAD),UIV前后...  相似文献   

20.
由南京鼓楼医院脊柱外科举办的第十三届国家级《脊柱畸形》学习班暨成人脊柱畸形研讨会,将于2013年7月12~15日在南京举办,届时将邀请国内外著名脊柱外科专家作专题报告。学习班授课内容:(1)理论授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