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S—TIA)是一种少见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类型,极易被误诊为局灶性运动性癫痫发作或锥体外系疾病。现将我院1例病例报道如下,以增强临床医生对KS-TIA的认识,避免漏诊或误诊。  相似文献   

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一过性供血不足,导致供血区的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出现相当的症状和体征。我院对2034年10月-2006年9月收治的3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以探讨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姜国林   《中国医学工程》2011,(6):171-172
目的通过对两例急性脑梗死合并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imb shaking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LS-TIA)的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我科2010年1-3月收治的2例急性脑梗死合并LS-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探讨。结果 2例患者均在急性脑梗死基础上出现LS-TIA,通过颈动脉超声及头颅MRI等检查确诊,经抗血小板等治疗有效。结论对于表现为急性脑梗死合并LS-TIA为临床少见,其发作形式为在急性脑梗死基础上出现发作性、无意识的单肢体无力及抖动,和局灶性运动性癫痫发作相似,易误诊为局灶性癫痫。通过脑电图及颅内血管学等筛查可以明确诊断,从而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率,防止漏诊及误诊。  相似文献   

4.
刘运宝  李应宏  莫晔  王霞   《四川医学》2017,38(11):1320-1323
目的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imb-Shaking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LS-TIA)是临床很少见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作类型,通过探讨老年患者LS-TIA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至2016年年间诊治的9例老年LS-TI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患者均表现为肢体发作性短暂性不能控制的抖动,6例发作有明显诱因。所有患者均有抖动肢体对侧至少1条以上颅内和(或)颅外动脉的严重狭窄或闭塞,所有患者发作期脑电图检查均未见癫痫样波。经扩容、抗血小板聚集、血管重建术等治疗后,症状均消失,8例患者病情稳定。结论低灌注是LS-TIA可能的发病机制,LS-TIA通常提示大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扩容、抗栓或血管重建术是其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于血管病变导致的局灶性脑或视网膜缺血所致,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24h,多表现为神经系统缺失症状,如肢体无力、言语不清、感觉减退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眩晕症状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影像学特征、TCD改变、颈椎病与TIA眩晕症状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颈内动脉系统TIA及椎基底动脉系统TIA(VB-TIA)进行对比。结果 VB-TIA是颈内动脉系统TIA的3.2倍,占总发病率76.3%,VB-TIA并眩晕症状占92.2%,152例TIA并眩晕症状118例,占77.6%。结论 TIA患者并眩晕症状突出,高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均为TIA的危险因素。影像学特征,多为腔隙性梗死,部位多在基底节。脑动脉硬化、TCD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生最终导致长期脑血流低灌注,即慢性脑供血不足,特别是颈椎病与TIA患者的眩晕症状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林峰  薛俊玲 《新疆医学》2007,37(3):66-67
TIA是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一过性供血不足,导致供血区的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其病因有微栓塞、血液动力学改变、颈部动脉受压、脑血管痉挛等学说。早在1914年Hunt氏提出“脑性间歇性跛行”为颈内动脉疾病的一个症状。直到1950年Denny Brown氏认为这种发作,可由魏利氏环缺血发作引起,并在暂时性脑缺血发作动力学方面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方法比较60例TIA患者(TIA组)发病1~2周内颅内外动脉CTA及同期54例患者因头晕、肢体麻木住院患者(对照组)CTA。结果TIA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48例(80%);对照组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10例(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IA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28例,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10例,同时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10例。结论TIA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imb-shaking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LS-TIA)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 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两家三甲医院前瞻性卒中登记库中连续性LS-TIA的患者,研究其TIA特点、头颅影像学表现,并予以药物和/或支架置入治疗,随访1年时用改良的Rankin评分(mRS)。结果共纳入10例LS-TIA患者,多于活动时诱发(7例),以下肢抖动(8例)伴无力(7例)为主要表现,持续时间<5min,颈内动脉重度狭窄(7例)和大脑中动脉狭窄(3例),MRI仅2例显示分水岭脑梗死,8例示腔隙性脑梗死,4例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经过药物联合支架治疗,5例颅内血管狭窄经过强化药物治疗随访1年mRS为0分,1例颈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单纯药物治疗,1个月后发生同侧脑梗死,1年后mRS为4分。结论对于MRI仅显示腔隙性脑梗死的肢体抖动患者需警惕为LS-TIA,对颅外颈动脉狭窄的LS-TIA支架置入治疗和颅内动脉狭窄的LS-TIA采取积极的药物具有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S-TIA)的脑动脉病变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北京协和医院2005~2008年间诊治的20例LS-TI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存在对侧颅内外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其责任血管分布:颈内动脉虹吸段6例;颈内动脉末端或大脑中动脉起始部6例;大脑中动脉的M2段1例;颈内动脉起始部7例.8例头颅磁共振显示典型的分水岭脑梗死.6例行血管重建治疗,临床未再发作.结论 颅内动脉包括颈内动脉虹吸段、颈内动脉末端和大脑中动脉起始部可能是中国人群LS-TIA的主要血管病变特征;血管重建术可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1.
后循环系统TIA的TCD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勇  孙燕嫦 《河北医学》2008,14(1):66-67
目的:了解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TIA)的TCD表现。方法:用TCD检测76例TIA患者椎-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系统各分支血管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及脉动指数(PI)等有关血流动力学的数值。结果:76例中有69例(90.79%)TCD异常,主要为椎-基底动脉分支血流动力学异常;1个月TIA发作较频繁(≥3)的患者TCD的异常率明显高于发作较少(<3)的患者。结论: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TCD检测结果与临床判断的符合率较高,TCD检查结果可作为评价椎-基底动脉系统分支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情况的一项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2.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40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分析,通过测定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收缩期最大流速(VS):平均流速(Vm):舒张期最小流速(Vd);脉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结果椎基底动脉的异常率为80%。为临床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指标。  相似文献   

13.
影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90 d内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162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90d随访,应用SPSS 13.0软件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TIA后90 d内有柏例(24.7%)患者发生脑梗死,发病后30d内脑梗死风险较大.发作持续时间(RR=17.172,P<0.01)、高纤维蛋白原血症(RR=3.071,P<0.01)、血糖异常(RR=2.651,P<0.01)和高血压(RR=3.356,P<0.01)是与TIA后90 d内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发作持续时间、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血糖异常和高血压是与TIA后90 d内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脑脉泰胶囊联合磷酸川芎嗪片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2例TIA患者随机分成3组:脑脉泰胶囊组患者给予脑脉泰胶囊1.0g,口服,3次/d;磷酸川芎嗪片组患者给予磷酸川芎嗪片100mg,口服,3次/d;联合用药组患者给予脑脉泰胶囊联合磷酸川芎嗪片,用法及用量同上。治疗后比较3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脑脉泰胶囊组、磷酸川芎嗪片组和联合用药组有效率分别为64.54%(91/141)、34.15%(56/164)、90.45%(142/157)。联合用药组的疗效最佳。结论脑脉泰胶囊联合磷酸川芎嗪片治疗TIA效果显著优于单独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严重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72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严重颈动脉狭窄所致,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7例),分别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手术前后分别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颈动脉狭窄段管腔内径测量,经测量和比较可得存在明显差异,手术后管腔内径明显增大(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对两组进行NIHSS评分,经评分和比较可得,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与本组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对照组与观察组同一时间进行组间比较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率100.0%。经随访,术中有1例发生基底节栓塞,经积极治疗后痊愈。1例患者出现再狭窄,再狭窄率为2.70%(1/37)。结论对严重颈动脉狭窄所致的TIA患者实施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效果确切,术后并发症少,可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温阳通脉汤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常规予以抗血小板聚集和扩血管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温阳通脉汤,每日1剂,分2次服,疗程4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及症状、体征、舌象、脉象复常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体疗效、愈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阵发性眩晕、一过性偏身瘫软、倦怠嗜卧、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黯苔薄白的复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温阳通脉汤能有效防治TIA。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综述旨在探讨抖动性TIA病人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数据来源:以肢体抖动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检索词,在两大医学中文检索库(CNKI和万方)中检索的1986年至2013年6月发表的文献。 文章选择:关于抖动性TIA和论著和病例报告。 结果:从19篇文献中提取的63个符合要求病例纳入最终的分析。颈内动脉系统的高度狭窄和闭塞和烟雾病分别占95.2%和4.8%。在63例病人中,11例(17.5%)曾被误诊为癫痫。多因素逻辑回归结果显示:与药物治疗的病人相比,经过血管重建的病人预后更好(OR 0.20, 95%CI 0.05-0.74, P=0.016)。 结论:慢性颈动脉系统低灌注会诱导产生肢体抖动,可能会伴随缺血性卒中。对于抖动性TIA的病人,责任血管的重建比传统药物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颈部动脉彩超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红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1):68-69,97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及椎动脉的改变,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12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及100例健康对照组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的内中膜厚度、有无硬化斑块、狭窄率、血管走行及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所探查到的大部分观测项目在两组问有明显差异。两组间椎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存在明显差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椎动脉出现盗血现象7例。结论颈部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动态测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双下肢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hort-1atency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LSEP),探讨其变化意义。方法以P40、N8和N50潜伏期的数值差为观察指标,分别对51例住院的TIA患者在入院时及发病30 d后进行双下肢SLSEP的检测。根据30 d内是否发生脑梗死,将患者分为A组(TIA无脑梗死组)34例与B组(脑梗死组,病前有TIA史)17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TIA患者下肢SLSEP的检查中以P40的改变具有临床意义,有66.7%(34/51)的TIA患者入院时P40潜伏期差值出现异常。A组中,16例有TIA再发,其中N8、N50和P40潜伏期的数值差30 d后均略为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梗死出现在TIA后2 d内3例(5.9%,3/51),7 d内2例(3.9%,2/51),1个月内12例(23.5%,12/51)。B组30 d后P40潜伏期的数值差不仅较入院时明显延长(F=12.9,P<0.05),且和A组30 d后的值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4.35,P<0.05)。结论 TIA中短期发展为脑梗死的患者P40潜伏期差值明显延长,下肢SLSEP中P40的检测或为观察TIA患者的病情演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相对于上肢SLSEP的检测,P40更为方便,值得临床推广或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与CTA对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的诊断与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椎-基底动脉TIA病人进行CDFI和CTA检查并进行对比,其中10例病人有明显的颈椎退行性改变.结果 30例患者中,CDFI的椎动脉狭窄阳性率为66.67%,其中:左侧椎动脉(LVA)有9例狭窄(30%),右侧椎动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