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献提到,我国可能存在精神分裂症(下简称分裂症)诊断扩大化和情感性精神病(下简称躁郁症)诊断过低的倾向。说明过去诊断躁郁症的标准与国外目前使用者(如DSM—Ⅲ)有较大出入。为使躁郁症的诊断统一和规范化,1984年在安徽黄山召开的全国情感性精神病专题学术会议上,制定了我国躁郁症的临床诊断标准(下简称国内现行  相似文献   

2.
精神分裂症与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简称躁郁症)是临床常见的重症精神病,由于两者诊断概念的变更和临床症状中存在许多相同点,故常发生误诊。为探讨误诊原因,提高诊断水平,本文对我院近两年来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的30例躁郁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资料分析一、一般资料本组男性22例,女性8例,根据全国12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裂样精神病与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为分裂样精神病分类与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将112例首次发病诊断为分裂样精神病患者,按病程达1mo痊愈否分为分裂样精神病组(痊愈者)43例,精神分裂症组(未愈者)69例,于入院初1w内开始收集入组患者的阳性家族史,Schneider一级症状的频度等临床资料,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定精神症状,根据DSM-Ⅳ分别标明是否伴有预后良好的4项特征。结果分裂样精神病组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分关心健康、焦虑、敌对、猜疑及定向障碍因子分显著高于精神分裂症组(P<0.01),而动作迟缓、情感平淡、不合作因子分显著低于精神分裂症组(P<0.05或0.01);4项预后良好特征及患者合作率均显著高于精神分裂症组(P<0.01);初诊前症状持续的平均时间及同一患者Schneider一级症状≥2条的频率均显著低于精神分裂症组(P<0.01)。结论分裂样精神病仅用病程标准区别于精神分裂症而不附加上述的内涵特征,则可能会包含异源性患者。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分裂样精神病与精神分裂症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对25例分裂样精神病、115例精神分裂症及60例健康人做血液流变学检测的前瞻性研究。结果,无论分裂样精神病与精神分裂症的全血粘度、刚性指数、低切还原牯度、纤维蛋白原、电泳率都显著高于正常人。分裂样精神病与精神分裂症比较,除全血粘度(1.01/s)、血浆压积的改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以及前者的血小板粘附率高于后者外,其余各项指征相似,说明分裂样精神病与精神分裂症具有相似的血液流变学改变,从一个侧面提示两者可能是同源性疾病。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精神分裂症和分裂样精神病前躯症状诊断价值,对80例首次诊断为分裂样精神病,复发后改诊为精神分裂症病人(SC组)与60例维持诊断分裂样精神病的病人(SCF组)的前躯症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前躯症状的发生率,尤其是不恰当行为、性格改变、讲话离题、躲避亲人或与人疏远、敏感、多疑、怪异想法、无端恐惧、强迫症状等发生率SC组显著高于SCF组。提示精神分裂症与分裂样精神病的前躯症状确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精神疾病是和躯体疾病相对应、相联系的一类常见病。精神疾病包括精神病、神经症、精神发育迟滞和人格障碍。根据近几年国内部分地区精神病流行病学调查,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等)的总患病率为5~7‰,对精神疾病患者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加强正确认识精神疾患  相似文献   

7.
躁狂抑郁症系常见精神病,简称躁郁症,临床上最易误诊为精神分裂症。我院32年来收住的入院3次以上的躁郁症患者,按中华医学会1984年10月在黄山制订的躁郁症诊断标准,进行回顾复查,曾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的共158例。占住院3次以上的躁郁症总病例的17.6%。现将误诊原因特作分析探讨。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158例中,男96例(60.8%),女62例(39.2%),男女之比1.5:1。初发年龄14~54岁,平均年龄28.5岁。有精神病家族遗传史的52例(32.9%)中,一级亲属37例(71.2%),二级亲属12例(23.1%),三级亲属4例(7.7%)。病前个性按神经活动强度在有记录的145例(91.8%)中,强型75例(51.7%),弱型47例(32.4%),中间型23例(15.9%)。有诱发因素的134例(84.8%)中,精神因素112例(83.6%),躯体疾患16例(11.9%),精神因素加躯体疾患6例  相似文献   

8.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诊断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分裂情感性精神病诊断的稳定性与诊断准确率。方法 对 6 3例分裂情感性精神病患者的首诊与末诊进行分析。结果 首次诊断为分裂情感性精神病 2 9例 ,其中 2 0例 (6 9.0 % )始终维持原诊断 ,9例 (31.0 % )诊断发生变化 ;原诊断为其他精神疾病 ,末次诊断为分裂情感性精神病 30例。将诊断变化仅与精神分裂症有关者同诊断仅与情感障碍有关者比较 ,在性别、学历、家族史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在起病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具有一定的诊断稳定性 ,尤其是首诊为分裂情感精神病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分裂样精神病与精神分裂症的血液流变性改变。方法 对25例分裂样精神病,115例精神分裂症及60例正常健康人做血液流变学检测 的前瞻性研究。结果 分裂样精神病与精神分裂症的全血粘度、刚性指数、低切还 原粘度、纤维蛋白原、电泳率都显著高于正常人,分裂样精神病与精神分裂症比较, 除全血粘度(1.0s-1)、血浆压积的改变存在程度上的差异外,其余各项无显著差 异。结论 分裂样精神病与精神分裂症具有相似的血液流变性改变,从一个侧面提 示两者可能是同源性疾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裂样精神病的临床特征和转归,为分裂样精神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106例首次入院诊断为分裂样精神病的患者进行为期3~5年的随访。结果33例分裂样精神病维持了原诊断,65例改诊为精神分裂症,6例改诊为分裂情感性精神病,2例改诊为心境障碍。分裂样精神病和精神分裂症在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分裂样精神病很有必要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单元存在。  相似文献   

11.
《临床荟萃》2005,20(11):i001-i001
精神病学(上接第10期)汉文名英文名青春型精神分裂症hebephrenicschizophrenia残留型精神分裂症residualschizophrenia潜隐型精神分裂症latentschizophrenia晚发性精神分裂症lateschizophrenia精神分裂症样精神病schizophreniformpsychosis分裂情感性精神病schizoaffectivepsychosis情感障碍affectivedisorder,mooddisorder快速循环型情感障碍rapidcyclingaffectivedisorder躁狂抑郁症manic depressiveillness躁狂症mania轻躁狂hypomania急性躁狂acutemania谵妄性躁狂deliriousmania慢性躁狂chronicmania忧郁症melancholia抑郁[症]depressio…  相似文献   

12.
精神病早期干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神分裂症病人,从精神病性症状出现到第一次得到有效的治疗的时间-未治疗精神病期(Duration of untreat psychosis,DUP),平均约为1-2年。在精神病性症状出现以前的较长时间内还存在前驱期症状,而精神分裂症病人的DUP越长,远期预后越差。因此,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精神分裂症有一定的症状标准和病程标准,如分裂样精神病就可以看作是精神  相似文献   

13.
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精神病患者直立时血压下降 ,严重导致心脑缺血症状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药物治疗依从性。这不仅关系到临床医生的药物选择 ,还波及护理工作者的整体护理效应。因此 ,对精神病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导致血压的变化、严重程度调查应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 ,我们对此进行研究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为 1999年 1月~ 2 0 0 0年 1月住我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和分裂样精神病患者。入组标准 :(1)符合CCMD - 2 -R中精神分裂症和分裂样精神病的诊断标准 ;(2 )入院前未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及影响血…  相似文献   

14.
利培酮 (Risperidone)是一种 5 -羟色胺 (5 -HT)受体和多巴胺 (DA)受体的平衡阻滞剂 ,其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阴性症状及情感症状均有效[1] 。本研究旨在评价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副反应。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入组对象均为本院的首发住院精神分裂症或精神分裂样精神病患者 ,年龄、性别不限 ,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 3版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样精神病的诊断标准。须排除患有严重的肾、心、肝疾病 ,严重内分泌疾病 ,严重神经系统疾病 ,高血压病、血液疾病、青光眼、妊娠期或哺乳妇女 ;入选前一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及分裂样精神病患者分别接受帕利哌酮及利培酮治疗的疗效及社会功能改善情况。方法将2015-07—2016-09入院就诊的精神分裂症及分裂样精神病患者96例予以随机分组,分别给予利培酮治疗(A组)和帕利哌酮治疗(B组),每组48例,对比组间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ANSS及PSP评分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PAN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PSP评分相对更高(P0.05);B组的TESS评分为较A组下降明显(P0.05)。B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08%显著低于A组的1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利哌酮及利培酮对于精神分裂症及分裂样精神病均有一定疗效,但帕利哌酮有更优疗效,且对于患者社会功能改善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6.
对74例首次入院的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样精神病患者脑电地形图(BEAM)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占33.8%的患者,脑电地形图出现阳性结果,这说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电生理功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证实了脑电地形图对精神分裂症的辅助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c)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本症可发病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最多。我们对2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并  相似文献   

18.
条例颁布实施前后精神科临床用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院2002—01-2002-06《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简称条例)实施前后住院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样精神病患的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分裂样精神病的转归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138例入组病人分别于首次诊断、病程6个月及病程2年时进行3次随访调查。出院病人由精神科医师电话随访或根据其门诊记录进行测评,同时采用ICD-10诊断标准进行再诊断。结果 病程6个月时,138例分裂样精神病转归为精神分裂症者93例(67.4%),转归为心境(情感)类障碍者11例(8.0%),转归为分裂情感类障碍者3例(2.2%),转归为器质性精神障碍者1例(0 7.%);病程2年时,又有13例(14 0.%)精神分裂症转归为分裂情感类障碍,4例(2 9.%)分裂样精神病转归为心境(情感)类障碍。年龄〈45岁、性格内向、慢性起病、起病无诱因、缺乏活力评分较高、阴性症状量表评分较高的分裂样精神病以后可能会转归为精神分裂症;慢性起病、女性、焦虑抑郁评分较高、思维逻辑评分和阳性症状量表评分较低的分裂样精神病以后可能会转归为心境(情感)类障碍;慢性起病、阴性症状量表评分较高的分裂样精神病以后可能会转归为分裂情感类障碍。结论 首次诊断为分裂样精神病的病人在2年内会转归为多种疾病,过分依赖目前诊断标准可能造成误诊,追踪观察对确诊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20.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持续、慢性的重大精神疾病,是精神病中最严重的一种,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碳酸锂有明显抑制躁狂症的作用,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症的情感障碍,治疗剂量时对正常人精神活动无影响,对躁狂和抑郁交替发作的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有很好的治疗和预防复发作用,对反复发作的抑郁症患者也有预防发作的作用,也用于治疗分裂一情感性精神病。然而,近年来有关抗精神病药物引起患者肝功能异常的报道日益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