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内经》中关于脾胃的理论虽散于各篇,认识却是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是后世“脾胃乃后天之本”理论的渊源,更是现代中医脾胃理论的基础,一直指导着中医理论的发展与临床的诊疗实践。  相似文献   

2.
总结中医脾胃论的经典理论,探讨中医脾胃失和与现代胃炎胃溃疡的发病的关系。本文主要是从脾胃的气机升降、脾胃病与其他脏腑病因病机关系、脾胃病的临床表现、治法等方面探讨了胃炎胃溃疡的发病与中医脾胃的关系,为临床上治疗胃炎胃溃疡提供理论和实证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医脾胃理论中的化工热质传递过程。方法:搜集,归纳相关文献资料,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对命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中医脾胃功能的本质是脾、胃以及环绕脾胃的经络里的流体三者所构成的既传质又传热地平衡过程。  相似文献   

4.
脾胃外感论     
脾胃学说历来重视"脾胃内伤",为进一步推动中医脾胃学说理论创新,作者结合现代临床和病因学研究成果,首次明确提出"脾胃外感"论,是从新的视角阐述脾胃病发生原由,为临床解决问题提供新的思维角度。  相似文献   

5.
通过发病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等方面的比较,发现中医脾胃内伤病与现代慢性疲劳综合征两大疾病具有相似之处。可以借鉴中医辨治脾胃内伤病的方法,开创慢性疲劳综合征治疗领域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氧化三甲胺依赖肠道菌群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减少氧化三甲胺形成,可能成为防治心血管疾病新的有效途径。现代中医学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与脾胃关系密切;临床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失调是中医脾胃失其健运的一个生物学基础,临床从脾胃论治动脉粥样硬化显示有一定疗效。本文拟从氧化三甲胺与肠道菌群、中医脾胃、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入手,结合中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认识,论述中医学从脾胃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脾虚证实验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象学说是中医的理论核心,脾胃是脏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脾虚证是中医临床上常见的一类证候。脾虚证的现代研究,一直是学术界所瞩目的课题,所取得的累累硕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脾胃学说。除理论研究探讨以及临床经验总结外,脾虚证的实验研究也积累了丰富资料,为深化脾虚证的认识提供了实验数据。现将近年来实验研究方面的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周真 《河南中医》1999,19(4):9-9,19
将传统的中医诊断方法与现代诊断手段相结合,发现中医证型与其客观指标有对应关系,对于临床诊断脾胃病有较大参考价值。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种及所处的阶段不同,其舌象有规律性变化,病理学,生化学,超声显象,胃电图等检查均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各种脾胃病证型有相应规律性变化,这些对应的变化规律可作为脾胃病辨证及微观辨证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痞满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痞满是常见的中医脾胃病证,近年来对痞满中医病机与治则、辨证论治、有效方药及现代机理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痞满具有特色,疗效可靠。提示:研究痞满应从胃肠动力、胃肠激素、胃肠神经等方面深入研究;并对以痞满为主症的西医相关痰病群进行系统的中医病机及现代发病机理研究.使中医药治疗该病的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0.
调理脾胃法,是中医治疗老年病的重要思路。调理脾胃之"脾胃"应包括现代人体学的消化系统。人体进入老年以后,消化系统功能衰退,对营养吸收差,排泄"浊物"差,就会影响疾病的治疗和预后。调理脾胃对老年病的调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查阅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小儿脾胃虚寒证方面的相关文献,总结归纳近年中医药在小儿脾胃虚寒证的病因病机上的认识及在辨证论治、中医方剂、中成药、外治方法、中西医结合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分析、总结、归纳,了解目前国内小儿脾胃虚寒证的中医中药治疗现状,从而为中医中药治疗小儿脾胃虚寒证提供更多理论依据,为中医药治疗小儿脾胃虚寒证水平的提高提供帮助。方法对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医方剂、中成药、外治方法、中西医结合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分别从病因病机认识上及在辨证论治、中医方剂、中成药、外治方法、中西医结合等方面论述了小儿脾胃虚寒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从而肯定中医药治疗小儿脾胃虚寒证的疗效。结论中医药治疗小儿脾胃虚寒证具有多途径、多环节的特点,应用的方法和药物丰富,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动力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通过探讨中西医病理机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提供新的思路与治疗方法。方法:搜索近几年的国内外文献,通过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理论思想将其辨证分型;运用西医生理病理学基础归纳总结出肠易激综合征的西医病因病机和发病机制。结果:总结出中医辨证分型为肝郁脾虚、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西医病因病机分型主要为胃肠动力异常、脑-肠轴异常、内脏感觉异常、胃肠道激素异常、肠道感染与炎症等多重因素。结论:IBS病位虽在胃肠,但多有肝失条达、肝郁气滞,肝郁脾虚是其主要病机。西医发病机制为以精神心理因素刺激为主导,伴有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异常的身心疾病。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DOP)是糖尿病(DM)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DM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现代医学目前尚无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中医药治疗DOP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中医在治疗DOP时多从“肝肾”论治,忽视了“脾”的重要作用。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脾主肌肉充养四肢为后天之本,先天与后天相互资生、互惠互利,维持人体肌肉骨骼系统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 两者病理上亦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先天不足致后天失养,脾气虚弱,脾虚则肌肉削,肉削则骨枯。故从“脾肾论治”DOP亦尤为重要。现从“脾肾论治” DOP出发,结合现代中医药研究基础,探讨中医药从“脾肾论治”DOP的相关机制及必要性,为中医药防治DOP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在如今亚健康的大环境下,高血压病已经不单是指血压升高这一症状所带来的危害,其影响更大的是其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长期慢性损害。现代医学的相关研究表明,血压升高可通过改变血管结构进而影响大脑的认知功能,已然成为诱发血管性痴呆的重要危险因素。就目前来看,西医对靶器官损害的治疗还只是针对症状治疗,很难从根本病因上进行突破。而近年来中医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和认可,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病以及预防延缓并发症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与成果。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又是一身气血运行的关键。脾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脾居中焦,维系五脏,统摄全身气血运行。故笔者认为,从脾论治高血压病可体现"治病求本"的理论,而高血压作为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与脾功能失常也是密切相关。二者同为血管性疾病,都离不开"脾主统血"与"脾主调节气机",沈明宗在《金匮要略编著》中曰:"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主要从中医角度探究以脾脏象理论为基础的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确定高血压病、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具有相关性,总结提出从脾论治高血压病与延缓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发展的可行性。为临床治疗高血压病提供新的思路,以及预防和延缓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5.
姜松鹤教授是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工作指导老师、博士生导师,是大连市中医药学会顾问,大连大学中医研究所所长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临床工作50余年,对《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精研不辍,临床治疗内科、妇科等疑难杂症屡获奇效,尤其精通脾胃病的诊治,对于泄泻的治疗,姜教授重视脏腑辨证,并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泻,非独脾也”。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糖尿病的发病趋势越发递增,然而西医用药尚未满意,中医对糖尿病认识研究颇为丰富,故而人们转向从传统中医药中寻求帮助。传统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身脱离母体后的正常生命活动、生长发育均需后天脾胃的滋养、运化。胰附属于脾,脾胃受损时,水谷精微运化所需的脾主分泌的津液减少。脾的运化功能受损,导致胰岛素相对或绝对减少,血糖散溢血脉,引起糖尿病。  相似文献   

17.
施晓萍  顾勤 《环球中医药》2013,(12):948-951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较常见的慢性胃肠功能紊乱疾病,发病率高,目前尚无一种药物对IBS有确切疗效,而中医在IBS的治疗方面有良好的疗效。本文检索了近5年有关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的文献,发现肝郁脾虚证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类型。目前中医药不仅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而且在作用机制研究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拟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中医药治疗及作用机制等作一概述,并简要分析了目前中医药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今后中医中药的进展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安云  曹勇 《新中医》2012,(12):143-145
目的:观察健脾疏肝解毒方对原发性肝癌大鼠免疫系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二乙基亚硝胺(DEN)中药高剂量组、DEN中药低剂量组。采用自由饮用DEN的方法建立原发性大鼠肝癌模型,分别给用药组灌服中药高剂量30g/kg(临床成人日用量的17.96倍),中药低剂量10g/kg(I临床成人日用量的6倍)。观察健脾疏肝解毒方对原发性大鼠肝癌一般情况及体重、肝指数、脾指数的影响。结果:造模大鼠13天、73天、163天体重,模型组与DEN中药高、低剂量组有均数上的差异,但是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脾指数、肝指数DEN中药高剂量组、DEN中药低剂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健脾疏肝解毒方能有效地抑制大鼠肝癌的发生,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大鼠免疫功能、减轻肝脏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19.
徐志鹏 《四川中医》2013,(10):87-89
目的:比较疏肝健脾法应用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本院内科病房收住的106例IBS—D患者,将患者分为疏肝健脾组和西药组,治疗1个月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疏肝健脾组和西药组患者疾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2.1%、70.90%,健脾疏肝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中医证候治疗1个月后疏肝健脾组、西药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39%、70.90%,疏肝健脾组优于匹维溴胺西药组(P〈0.05)。结论:疏肝健脾法对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较佳,其临床有效率及中医证候治疗情况明显优于西药组.能明显改善临床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为了评价健脾补肾解毒法中药对猴艾滋病的干预效果。该实验选用8只同期SIV感染恒河猴,随机分为2组:健脾补肾解毒法中药组(以下简称中药组)和抗病毒药组,分别给予中药及抗病毒治疗8周,每4周采集外周血检测。结果显示,健脾补肾解毒法中药虽然不能像HAART一样明显降低血浆病毒载量,但可以升高外周血CD4,该亚群主要为CD4纯真细胞;使CD4和CD8功能细胞数量增加,增强对病原体的免疫应答;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脾虚的出现和进展。表明该药有较好的免疫调节作用,具有相当的临床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