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双气囊电子小肠镜诊断118例不明原因小肠出血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检出率、诊断率,探讨小肠出血病因.方法 对118例有消化道出血症状,胃镜、结肠镜及全消化道钡餐检查阴性的患者行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结果 118例患者中,46例经肛进镜,37例经口进镜,25例分别经口及经肛进镜检查.118例发现病灶,其检出率为100%;107例可解释出血原因,病因诊断率90.68%.确诊病因的107例患者中血管病变42例(39.25%);肿瘤27例(25.23%);小肠憩室23例(21.50%);克罗恩病7例(6.54%).结论 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对小肠出血具有较高临床诊断价值.小肠血管病变、小肠肿瘤、小肠憩室及小肠克罗恩病为不明原因小肠出血最常见病因.  相似文献   

2.
内镜配合下急诊手术治疗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1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配合手术治疗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始内镜配合下急诊手术治疗13例不明原因小肠病变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均查出出血部位及出血原因,均为单一出血灶;术中平均内镜检查时间20 m in,术后经对症治疗均痊愈出院;随访无再出血及死亡病例。结论对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患者,当非手术方法检查失败时,术中内镜检查是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诊疗。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1年8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内科治疗无效的30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病灶主要集中在小肠(83.3%),主要病变有肠间质瘤(56.7%)、血管畸形(16.7%)、憩室出血(13.3%)等;以35~60岁人群好发(70%),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1.7:1。各种辅助检查在其诊断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阳性定位诊断率达80%,核素扫描及CT增强扫描66.7%,胶囊内镜在急性出血期阳性率可达100%。结论(1)中年人群、男性是内科治疗无效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高危因素,小肠间质瘤、血管畸形、憩室出血是其可能主要病因;(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核素扫描、胶囊内镜、小肠镜是目前辅助诊断中较为有效的手段;(3)外科手术探查仍是最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行胶囊内镜检查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62例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检查均顺利,无明显不适反应,对出血诊断阳性结果率为67.7%,其中血管畸形21例,小肠隆起型病变7例,新生物4例,寄生虫2例,溃疡4例,活动性出血1例,克罗恩病3例。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无创,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有较高的诊断率,易耐受,可作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术中应用内镜对术前诊断不明的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作用,评价其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术前诊断不明并行术中内镜诊断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其诊断明确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联合内镜诊断患者术中明确病灶24例(77.4%,24/31);手术治愈27例,术后再出血4例,无术中死亡;术后腹腔感染4例次、腹腔出血1例次、切口并发症6例次.结论 开腹手术中联合应用内镜诊断,可以有效提高病灶检出率.对诊断不明的消化道疾病患者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镜对Dieulafoy病诊治方法。方法 内镜下对41例Dieulafoy病病灶分别行微波、射频或高频电凝、注射1:10000肾上腺素高渗盐水或5%鱼肝油酸钠、应用金属钛夹等治疗手段及对9例镜下见先明显出血仅给予常规静脉输液及洛赛克等内科药物治疗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评价内镜下对Dieulafoy病诊治价值。结果 内镜下止血治疗32例中,镜下即止血26例,成功率达81.3%(26/32)。常规药物治疗9例中仅1例于内镜检查1天后再出血,给内镜下病灶周边注射1:10000肾上腺素高渗盐水并钛夹止血成功。结论 内镜诊治是Dieulafoy病的首选手段。  相似文献   

7.
下消化道出血相对上消化道出血临床上较少见,文献报道其发病率(20-27)/10万。在诊断和处理上比上消化道出血更加困难,随着电子结肠镜的广泛使用,确诊率有了很大提高。我科2002年1月~2006年12月间,对189例以便血为主诉的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分析下消化道出血常见原因,并对不同年龄组的出血原因加以比较,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8.
上消化道出血的紧急内窥镜检查对提高出血原因的诊断正确率,以及估计预后、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院自1980年1月至1994年12月,共作紧急胃镜检查250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讨论DSA诊断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情况。方法从我院资料库中随机抽取33例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并行DSA的患者,所有病例在血管造影检查和介入治疗前生命体征平稳,全部病例均局部麻醉后,常规穿刺患者股动脉,经动脉鞘插入导管,均行DSA检查,动态记录造影过程再进行减影处理。结果33例患者中19例造影发现异常,阳性率为57.6%,14例无发现异常,占42.4%。结论 DSA不仅能明确的找到出血部位,还能根据出血部位找到病变的性质,可为进一步治疗节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其具有实质性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介入诊断及治疗。方法36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造影检查,查明原因的进行栓塞或外科手术止血,仍然不明原因的,于造影血管灌注加压素及立止血后,结合内科治疗。结果有17例病人查明出血原因,介入或手术治疗后止血。19例不明原因的出血,灌注加压素及立止血后,结合内科治疗,15例止血。结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造影能明确诊断并指导治疗,对造影仍不明原因的出血,局部用止血药也能达到止血目的,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1.
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及其对食管、胃、结肠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例健康体检者,39例疑患小肠疾病的患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结果44例患者进行了45次胶囊内镜检查,1例因胶囊内镜滞留在胃内而进行第二次检查,检查过程中患者无任何不适。胶囊内镜顺利通过回盲辩41例,2例胶囊行至回肠末端,1例胶囊滞留于胃内。全部胶囊在检查结束后.排出体外。检出了15种病变:食道静脉曲张、糜烂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胃黄色瘤、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溃疡、小肠肿瘤、小肠血管畸形、克罗恩病、小肠单发及多发息肉、非特异性小肠炎、吸收不良综合征、小肠憩室、结肠黑病变、结肠癌。结论胶囊内镜检查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对消化道疾病尤其是小肠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研究采用DSA诊断以及介入治疗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给予所有患者进行DSA造影诊断以及介入治疗,并采用回顾性的方式进行分析其治疗后的效果。结果患者经DSA造影诊断后,有60例阳性,10例阴性;在60例阳性患者中有40例是介入栓塞或者灌注治疗,有33例首次止血成功,7例复发,未有严重并发症出现,如穿孔和无肠管坏死等。通过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分别有10例。结论对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积极采用DSA诊断,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将其患者出血的具体位置以及导致的因素进行确定;采用介入治疗后,取得优质的临床疗效,值得广泛应用和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上消化道出血100例经急诊內镜检查结果显示,此法可提高诊断阳性率,检查时间愈早,阳性率愈高。病因前两种疾病顺序为出血性胃、十二指肠炎占首位;胃、食管癌占第二位,与一般文献报告不同。它优于X线和常规内镜检查,可及时确诊并指导正确的抢救,缩短治疗时间,并为局部止血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4.
消化道出血是常见的临床病症,大部分患者通过常规的内镜和影像学技术能够探明出血的部位和原因,其中约5%的病人经常规检查未能确定出血的部位和原因,且常常是反复出血.近年来,随着小肠检查技术的发展,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5.
赵晓慧 《工企医刊》2010,23(5):45-45
本组95例病员,其中男81例,女14例,年龄18岁~86岁,平均47岁。病程3小时~15年,出血情况:单纯黑便63例,呕血9例,二者兼有15例,全部病例都有不同程度的面色苍白,出冷汗,其中13例有失血性休克。内镜检查时间:在出血24小时内检查者54例,24小时~48小时者28例,48小时~72小时者13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下消化道出血99mTc-RBC检测的定位价值.方法 72例拟诊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99mTc-RBC显像,并将定位结果参照手术、肠系膜血管造影术或肠镜检查进行评价.结果 72例患者中99mTc-RBC显像阳性者61例,阳性率为84.7%,其中40例位于右下腹部(包括麦克尔憩室32例和结肠腺瘤8例),11例位于脐周(小肠重复畸形3例,结肠癌4例及回肠平滑肌肉瘤4例),10例位于上腹部(空肠黏膜下血管畸形3例、空肠血管瘤5例和慢性溃疡2例);40例明确出血灶的显像阳性病例,33例99mTc-RBC出血定位诊断与实际出血病灶基本符合,定位准确率为82.5%.99Tc-RBC显像阴性者11例,经手术及肠镜证实肠息肉8例,肠平滑肌瘤2例,麦克尔憩室1例.结论 99Tc-RBC检测具有无创、简单易行、快速可靠的特点,对临床下消化道出血有较好的定位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慢性腹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行胶囊内镜检查的不明原因慢性腹泻患者30例(腹泻组),无症状体检者22例(对照组),对其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腹泻组和对照组胶囊内镜在胃通过时间分别为(43.133±29.493)、(59.100±24.946) min,小肠通过时间分别为(328.000±98.638)、(338.900±80.334)min,胶囊完全排出体外时间分别为(1374.800±854.333)、(945.000±466.897) 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腹泻组26例(86.67%,26/30)发现小肠病变,其中小肠非特异性炎性反应16例,小肠息肉12例,小肠血管畸形4例,克罗恩病2例.对照组12例(54.55%,12/22)发现小肠病变,其中小肠非特异性炎性反应6例,小肠息肉6例,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2例,小肠淋巴管扩张症2例.腹泻组小肠病变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慢性腹泻尤其是小肠病变的临床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王芳 《药物与人》2014,(10):209-210
目的:总结胶囊内镜的护理心得提高胶囊内镜检查的成功率。方法:对32例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慢性腹泻、腹痛、克罗恩病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并认真做好检查前健康教育及检查中护理、检查后护理。结果:检查成功率100%,检出病变26例,检出率81.25%。结论: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患者顺利完成检壹、获得清晰图像、提高病变检出率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结肠镜检查对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46例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行结肠镜检查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检出肠癌128例(37.0%),息肉82例(23.7%),结肠炎性病变94例(27.2%),肛管疾病25例(7.2%),未发现明显病变17例(4.9%).结论 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以肿瘤常见,应常规进行结肠镜检查,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汪迎春 《现代保健》2010,(9):133-134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检查的临床护理。方法应用胶囊内镜对32例原因不明的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检查,检查过程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结果32例患者中,一次顺利完成检查31例,另1例患者行第2次检查成功,病变检出阳性率为75%,检查过程中患者无任何不适。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方便,运用护理程序可以提高胶囊内镜检查病变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