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手术病人行中心静脉穿刺术的最佳径路.方法 351例择期行神经外科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117例,分别采用不同的穿刺径路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A组行股静脉穿刺置管术,B组行右中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C组行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观察3组病人一次置管成功率、导管到位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气胸、血肿和血栓形成).结果 与B组相比,C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较大,P<0.05;与A组相比,B组与C组发生术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几率较大,P<0.05;B组与C组的导管到位率比较没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 右锁骨下径路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用于神经外科手术病人,一次置管成功率高,术后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少,是这类手术理想的穿刺置管径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技术在锁骨下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40例需行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0例:A组用超声引导技术行锁骨下静脉置管,B组应用盲探技术行中心静脉置管。结果 A组锁骨下静脉置管成功率为96.67%,而B组成功率为8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有4例需更换穿刺部位。而B组中有22例,A组并发症误穿动脉、气胸、血肿明显小于B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行之有效,提高了穿刺、置管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技术在锁骨下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40例需行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0例:A组用超声引导技术行锁骨下静脉置管,B组应用盲探技术行中心静脉置管.结果 A组锁骨下静脉置管成功率为96.67%,而B组成功率为8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有4例需更换穿刺部位.而B组中有22例,A组并发症误穿动脉、气胸、血肿明显小于B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行之有效,提高了穿刺、置管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颈外静脉穿刺置管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进行对比,探讨中心静脉置管的最佳途径.方法:对200例需行中心静脉置管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行颈外静脉穿刺置管,B组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记录总成功率,一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上腔静脉到位率、操作时间、留管时间.结果:A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短,且并发症少.结论: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具有操作简便,一次置管成功率高,完成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对比,它是一种安全实用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在彩超引导下穿刺锁骨下静脉的可行性及成功率,并与锁骨下传统盲插法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法进行比较。方法50例拟行胃癌、直肠癌等较大手术患者,按穿刺方法不同随机分为2组。每组25例。A组:在彩超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B组:锁骨下盲插法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结果①A组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B组(P〈0.05);(参两种方法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并发症比较,A组并发症显著少于B组(P〈0.01)。结论在彩超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伟  刘景利  邢巨影 《吉林医学》2009,30(10):925-926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在肿瘤患者静脉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如何减少化疗患者静脉炎及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次静脉穿刺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方法:142例确诊为恶性肿瘤需行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72例PICC置管为A组,70例锁骨下静脉置管为B组,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一次成功率,静脉炎、疼痛及主要并发症发生情况、留置时间。结果:A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8%,B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7%;A组留置时间长于B组留置时间;A组静脉炎发生率大于B组静脉炎发生率;A组疼痛率小于B组疼痛率;A组并发症率小于B组并发症率。结论:在恶性肿瘤患者静脉化疗中,选用PICC置管效果明显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189例交通伤院前急救中心静脉置管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陆海华  史忠  刘波  周坤  李霞 《重庆医学》2006,35(23):2167-2168
目的探讨多种体位下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在交通事故伤患者院前急救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厦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89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术的交通伤患者。按在院前急救过程中穿刺部位及操作者的不同分为A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住院医师操作,40例),B组(股静脉穿刺置管,住院医师操作,27例),C组(锁骨下静脉穿刺,主治医师操作,96例),D组(股静脉穿刺,主治医师操作,26例),A组成功率95%,B组成功率88.9%。C组成功率100%,D组成功率96.2%;早期并发症A组6例,B组5例,C组1例。D组2例。结论在严重道路交通伤患者的院前救治中,快速建立有效静脉通路是救治成功的关键。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是一种快速、方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熟练掌握并应用于严重道路交通伤患者的早期救治,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石燕 《海南医学》2004,15(11):108-109
目的 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 (PICC)和锁骨下静脉插管两种方法在食道疾患病人治疗中的优缺点。方法  2 0例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术组为A组 ,2 0例经锁骨下静脉置管组为B组 ,记录穿刺成功率、留管时间、封管时间及并发症。结果 A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 95 % ,B组为 85 % ,P <0 .0 1;A组平均留管时间为 12 6天 ,B组为 12天 ,P <0 .0 1;A组并发症 1% ,B组并发症 10 % ,P <0 .0 1;A组封管时间 3天 ,B组封管时间 1天。结论 A组较B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 ,留置时间长 ,并发症少 ,安全性强 ,护士易掌握 ;B组较A组在手术中能快速输液或行CT加压泵入造影剂 ,可解决抢救病人急救时给药及测中心静脉压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锁骨下深静脉置管与股静脉置管在急诊抢救急危重病人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11年10月~2013年11月共62例行深静脉置管术患者,按穿刺置管方法不同分为两组,A组37例行股静脉置管术,B组25例行锁骨下深静脉置管术。比较两种深静脉置管术的首次穿刺成功率、置管完成时间、误穿动脉率、并发症、留置导管时间、导管相关感染率、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病人舒适度。结果股静脉置管术与锁骨下深静脉置管术相比,首次穿刺成功率高,置管完成时间短,误穿动脉率低,并发症少,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导管相关感染率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病人舒适度差。结论临床若保留深静脉置管时间比较短(<3天),选择股静脉置管术简便、风险低、并发症少,对抢救急危重病人有临床应用价值;而对需较长时间深静脉置管患者,则选择锁骨下静脉置管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0.
侯恒声 《中外医疗》2012,31(2):57-57
目的探讨馈骨上进路进针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方法,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方法随机选100倒需作铰骨下静脉穿刺的患者,分为:I组,50例患者锁骨上进路。Ⅱ组,50例患者锁骨下进路组。对成功率,并发症等方面举行对比观察。结果I组的总成功率高达98%,仅l侧并发症,Ⅱ组的总成功率为82%并发血肿7倒,气胸2例。结论成功率与并发症I组明显优于Ⅱ级,锁骨上进路法行锁骨下静脉穿刺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特殊患者在B超引导下穿刺锁骨下静脉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成功率,并与传统盲穿法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进行比较。方法 40例拟行胃癌、肺癌(其中包括肥胖、胸廓畸形、恶液质)等较大手术患者以及恶性肿瘤化疗后晚期(血小板计数30×109/L)等住院患者,根据不同方式的穿刺,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20例。A组:锁骨下静脉穿刺是在B超引导下进行并置管;B组:锁骨下静脉穿刺是按传统方法盲穿并置管。结果在B超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率提高、并发症减少,更加安全:A组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B组(P0.05);两种方法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并发症比较,A组并发症显著少于B组(P0.05)。结论 B超引导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简单、直观、安全,置管成功率高,尤其对于那些如恶性肿瘤化疗后血小板低、肥胖、胸廓畸形、恶液质患者,可减少置管失败和穿刺并发症的发生,对提高临床救治质量、降低医疗风险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常规经验性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失败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5年5月-2007年6月本院实施经验性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失败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均采取锁骨下入路,观察组在彩色多普勒引导下实施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采用常规经验性盲穿在穿刺失败的相应的对侧再次实施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比较两组置管一次性成功率、总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所应用的时间。结果:观察组一次性成功率(100%)显著高于对照组(35.7%)(P〈O.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手术总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对经验性锁骨下穿刺置管术失败患者再次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其效果明显优于再次经验性盲穿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经锁骨上入路给予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的安全性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有中心静脉置管适应证的患者120例,分为锁骨上入路组(A组)、锁骨下入路组(B组)和颈内静脉穿刺组(C组),每组40例。A组患者准备体位后常规消毒、铺巾,局麻后右侧行锁骨上入路锁骨下静脉穿刺,进针回抽见血,确定在静脉后置管。B组患者常规准备后行右侧锁骨下入路锁骨下静脉穿刺进针回抽见血,确定在静脉后置管。C组患者常规准备后选择右侧颈内静脉穿刺进针回抽见血,确定在静脉后置管。比较3组患者穿刺成功率、误入动脉发生率、神经异感发生率、气胸发生率、置管后导管留置时间、穿刺点疼痛、活动是否受限。结果:穿刺成功率A组患者高于B组和C组。误入动脉发生率A组和C组患者低于B组。神经异感发生率A组和B组患者低于C组。气胸发生率A组和C组患者低于B组。导管留置时间A组患者高于B组和C组。穿刺点疼痛C组患者明显高于A组和B组。活动受限发生率A组患者低于B组和C组。结论:经锁骨上入路给予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穿刺的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置管后患者舒适度高,尤其适用于危重患者和导管留置时间较长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两种中心静脉穿刺径路在肝移植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在肝移植术中经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两种径路行中心静脉穿刺所造成的机械性并发症.方法:55例2005年1月~2005年7月行肝移植手术的患者,分为两组:一组经颈内静脉穿刺置管(26例),另一组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29例),所有操作均由高年资主治医师施行.记录每个患者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血小板计数、穿刺次数、穿刺成功率、误穿动脉、血肿和气胸发生情况.结果:两种方法在穿刺成功率、机械损伤等并发症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经锁骨下静脉法的试穿次数多于经颈内静脉法;两种方法导管尖端位置过深的发生率都很高,有的病例导管尖端到达右心房;颈静脉组有2例由于误穿动脉而造成血肿.结论:在肝移植手术中,对有经验的麻醉医师来说,不论经颈内静脉还是经锁骨下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都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5.
中心静脉置管38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冬  赵呈恩  樊宏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1):1982-1983
目的比较不同部位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在临床应用中的成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选取2005年1月_2007年7月在我科进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389例,其中锁骨下静脉置管246例,股静脉置管143例,比较锁骨下静脉置管和股静脉置管的成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成功率为93.5%,股静脉置管的成功率为97.2%,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锁骨下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4%,股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部位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在老年肿瘤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286例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A组)136例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B组)150例,分别观察两组首次插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与B组首次穿刺成功率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种并发症中,误穿动脉、皮下气肿及静脉炎的发生率,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24,0.000).因并发症导致弃管,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结论PICC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轻微,可以在老年肿瘤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种方法在颅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2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36例和锁骨下静脉组36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3.8%,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而PICC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则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适合急危重患者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方法。方法 76例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的成功率、置管顺畅率、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穿刺置管时间。结果改良组一针成功率、置管顺畅率、并发症率及穿刺置管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改良法是适合急危重患者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19.
赵超尘 《广东医学》2016,(Z2):45-47
目的:对比分析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入路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中的利弊。方法409例行输液港植入术的患者,223例采用颈内静脉入路( A组),186例采用锁骨下静脉入路( B组)。观察两组首次穿刺成功率和围手术期、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409例患者全部穿刺置管成功,A组与B组首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5.96%(214/223)与87.10%(162/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礸2=10.75, P<0.01)。 A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0.90%(2/223),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4.48%(10/223);B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69%(5/186),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9.68%(18/186),两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礸2=4.29, P<0.05)。结论静脉输液港应首选颈内静脉入路。  相似文献   

20.
陈华 《吉林医学》2011,(35):7461-7462
目的:分析超声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应用。方法:将已实施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术的住院患者50例分为对照组(传统盲穿法),将需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的住院患者46例分为超声组(超声引导法),观察比较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总成功率、失败例数和并发症例数。结果:B超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总成功率都大于对照组,失败例数及并发症均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可实时地观察目标血管的走向,穿刺针的行进路线,留置导管的位置,实现了深静脉穿刺的直观化,同时减少了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