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毒蜂蛰伤重症护理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波处于亚热带地区,春夏季节花木繁茂,蜜蜂蛰伤时有发生。蜂蛰伤后可引起局部或全身反应。其中毒程度与毒蜂种属、个体差异以及蛰伤部位有关。临床上一般伤者只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和瘙痒,几小时后可缓解,偶有毒蜂蛰伤患者病情变化迅速,一旦出现严重的继发症状时,  相似文献   

2.
夏末秋初 ,若不慎被蜂蝎蛰伤 ,轻则出现红肿、灼热、疼痛等局部症状 ,重则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笔者采用六神丸局部外敷治疗此症 ,效果良好 ,现介绍如下。用市售六神丸 1 0粒 ,以少许凉开水溶化、调匀后外敷患处 ,每日 1~ 2次。一般用药 2~ 3日后即可痊愈。六神丸由牛黄、麝香、蟾酥、冰片、珍珠等药物组成 ,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 ,用于治疗蜂蝎蛰伤效果较好 ,且经济实惠 ,治疗方法简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六神丸治疗蜂蝎蛰伤@张建霞$山东省威海市文登第二人民医院!264400 @王向阳$山东省威海市文登第二人民医院!26440…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综合疗法对重型蜂蜇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6例重型蜂蜇伤患者入院后给予局部处理、抗过敏、糖皮质激素、血液透析或血液灌流、抗感染等综合治疗。结果通过综合疗法救治,痊愈31例(存活率86.11%),死亡3例,放弃治疗2例。结论蜂蛰伤可导致人体多脏器功能损害,其中以肾脏损害最常见。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综合疗法可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4.
扈晓成  李素娟 《中医杂志》2005,46(7):495-496
马齿苋治疗蜈蚣蛰伤:王某,男,40岁。患者早晨起床穿衣服时,被蜈蚣蛰伤臂部,局部可见2个针尖大红点,刺痛。周围出现水肿性红斑,迅速扩大。疼痛剧烈难忍。立即采集鲜马齿苋500g洗净捣烂后敷患处,约10分钟后疼痛缓解,1天后水肿红斑消失。以后每遇蜈蚣、蜂蛰伤,均以此方治疗,屡试屡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蛇伤胶囊外敷联合常规治疗蜂蜇伤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2016年7月~2018年7月102例蜂蜇伤门诊患者为例,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1例患者,其中使用单纯蛇伤胶囊内服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蛇伤胶囊内服加局部外敷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8.04%,其中治愈率68.63%;对照组总有效率88.24%,其中治愈率41.18%。两组比较,P0.05。局部红肿痒痛的症状、体征改善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蜂蜇伤患者使用蛇伤胶囊内服加局部外敷治疗,在临床上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促进患者快速康复,能够有效的解毒消肿止痛止痒,避免全身症状的发生,这对于患者的健康和蜂蜇伤治疗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积极使用。  相似文献   

6.
<正>蜂蜇伤是夏秋季节常见的急外伤害。蜂蜇伤是指蜂尾部毒刺刺入皮肤后,其毒素引起的局部皮肤明显症状或全身反应[1]。蜂蜇伤部位多见于头面部、上肢、下肢及皮肤外露部位,伤死率因蜂的种类、进入体内毒素的量及临床表现不同而异。对蜂蜇伤患者进行抢救并给予良好的护理是减少病死率,提高治愈率的关键环节。我院2013年6月—2015年5月共收治蜂蜇伤患者32例,经及时抢救治疗和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  相似文献   

7.
<正>蜂蜇伤是夏秋季较为常见的临床急诊疾病。蜂的种类很多,常见有马蜂(也称黄蜂或胡蜂)、蜜蜂、蚁蜂等。马蜂体大,毒性强,危害性大,如群蜂蜇伤很容易发生多脏器功能损害。我所10余年来用季德胜蛇药治疗23例单蜂蛰伤,效果满意,报道如下。一般资料23例均为我所门诊患者,5例蜜蜂蜇伤,18例胡蜂蜇伤,均为单蜂蜇伤。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6~  相似文献   

8.
文章简述了2009—2015年间的关于治疗蜂蛰伤的论著。从局部伤口处理、中医外治法、内科综合治疗三个方面对蜂蛰伤的治疗进展做了简单论述。旨在让广大临床工作者,尤其是一线医护人员,对蜂蛰伤的发病特点及治疗方法有更加明确具体的认识,从而指导临床工作,减轻蜂蛰伤患者的痛苦,降低死亡率及MODS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水母蜇伤性皮炎是指被水母(海蜇)蜇伤3~5min后,局部皮肤刺痒、疼痛或烧灼痛,随即皮损处渐起红斑,丘疹,荨麻疹;1~2天后皮损处可出现长条形或不规则地图形的密集小米粒样水疱,并有瘙痒、刺痛感;蜇伤严重者2h内可出现全身皮疹及全身症状。自2005年以来,笔者以生扛板归为主结合中药汤剂治疗水母蜇伤性皮炎15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蜂叮伤后,轻者局部红肿、刺痛、瘙痒,重者全身浮肿,排尿疼痛,甚至出现血红蛋白尿。笔者曾遇一次野蜂叮伤,幸当时友人在场,折鲜芋茎汁涂之,当时症状全消,次日便已毫无感觉。笔者此后应用本法治疗百余例家蜂及野蜂叮伤患者,效果甚佳。治疗方法是:蜂叮伤后,即折鲜...  相似文献   

11.
角膜蜂蛰伤是一种少见但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眼外伤.蜂刺伤角膜后,遗留在眼局部的毒素可产生毒性反应和过敏反应,造成广泛而严重的眼部并发症,除了角膜溃疡、白内障、前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还可能发生中毒性视神经炎和角膜失代偿.与头颈部和全身其他部位皮肤蛰伤引起的通常较轻的并发症相比(极少数急性过敏反应致死除外),蜂蛰伤角膜造成的眼部并发症及后果要严重得多.  相似文献   

12.
蜂蜇伤指的是被蜂(蜜蜂、黄蜂、马蜂等)蜇伤,局部出现红肿疼痛,数小时后缓解,严重者可导致恶心、心慌等,更甚者可危及生命.在民间,桑蚕业较发达的地区,人们常用桑叶汁来治疗蜂蜇伤.笔者曾亲自试用,屡试不爽,收到了满意的效果,鉴于使用桑叶汁治疗蜂蜇伤的案例临床还未见报道,同时为了进一步推广其在民间的应用,笔者现将其使用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蜂类昆虫是一类有毒的动物,人被蜂螫伤后蜂毒经局部吸收入血,并扩散至全身,严重者在短时间内迅速出现局部及全身中毒症状甚至危及生命。蜂螫伤目前仍无特效解毒药,治疗关键是早期有效地将蜂毒清除体外,减少毒液吸收对机体造成的危  相似文献   

14.
邓华 《内蒙古中医药》2011,31(24):74-74
群蜂蛰伤后其蜂毒可引起过敏性休克、急性喉头水肿、肺水肿乃至多器官功能衰竭,导致病人死亡。本文作者结合实际群蜂蛰伤患者的诊治资料,就群蜂蛰伤死亡原因分析及救治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15.
蜂蜇伤主要引起过敏反应和直接毒性作用。速发型过敏反应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蜂蜇伤致死的主要原因。西医治疗蜂毒无特效药,局部处理以清创、激素涂擦等为主,全身治疗以抗过敏、抗休克、保护重要脏器功能、防止继发性损害和对症支持为主,其中血液净化是治疗蜂蜇伤重症确切有效的方法;中医治疗常以各地蛇药口服及外敷,配合刺血拔罐,口服清热凉血解毒、祛风止痒止痛中草药。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效果。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们运用蜂蛰疗法对一些疾病进行了临床观察,疗效可观,现介绍如下。1疾病范围 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性头痛、面瘫、肩周炎、软组织挫伤、复发性口腔溃疡、虚火牙痛、痛经、网球肘、腮腺炎、脉管炎、骨质增生、骨折恢复期、痛风、腱鞘炎、神经性皮炎等。2治疗方法2.1蜂蛰过敏试验 首先在患者前臂下端内侧,相当于内关穴位处,皮肤作常规消毒后,用长摄夹住蜜蜂头胸部,使其腹部接触皮肤,蜂针即刺入皮肤内,数秒钟后取出,20 min后观察其局部及全身情况。如皮肤出现小丘疹,充血直径小于2cm,无全身反…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和人们户外活动的增多,蜂蜇伤的发病呈明显增加趋势,蜂蜇伤对人体的危害受到了众多医家的关注,相继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我院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蜂蜇伤,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人选总病例数为28例,诊断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及《中医外科学》相关标准,实验室检查均有心肝肾功能损害.排除既往有心肝肾脏器功能不全者;蜈蚣咬伤;蝎子咬伤;未完成临床观察的病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7例;年龄2~74岁;蛰伤部位全身散在大量的10例,头面加四肢的9例,单纯四肢的9例;火毒证15例,风火毒证12例,风毒证1例;住院天数最短的1d,最长14d,平均住院3.5d.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27例,局部皮下出血点5例,泛发全身丘疹、风团的12例,局部及全身瘙痒10例,头痛头晕14例,胸闷心悸12例,腹痛腹胀3例,恶心暖气6例,疲乏4例,喉头水肿2例,畏冷2例,少尿2例,昏迷抽搐1例.  相似文献   

18.
<正>胡蜂蛰伤为常见疾病,以每年4-11月份为高发期。胡蜂蛰伤后可引起局部或全身反应,以蛰伤身体暴露的四肢、头面部多见[1],轻者出现皮肤红肿疼痛、瘙痒,少数有水泡及坏死。严重者还有面部浮肿、呼吸困难、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及昏迷,如果未及时正确救治处理,可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2]。我科对26例胡蜂蛰伤患者采用丹参联合利多卡因外敷于患处,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52例胡蜂蛰伤患者,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 ,应用三七伤药片治疗蜂蜇伤 6例 ,均收到良好效果 ,现介绍如下。治疗方法将三七伤药片 1 0片及地塞米松 5 mg共研细末 ,加入 2 %奴佛卡因及 75 %酒精适量调成糊状涂于患处局部 ,每日 4~ 5次。一般 1日可愈。典型病例王某 ,女性 ,2 3岁 ,不慎被蜂蜇伤 ,应用上  相似文献   

20.
蜂类有蜜蜂、马蜂、黄蜂、胡蜂等,蜂蜇伤是由蜂尾部的毒刺刺伤皮肤所引起的.蜂尾部的毒刺与毒腺相连,蜇人后,毒腺中的毒素(主要含蚁酸和神经毒)通过毒刺注入人的皮肤,引起局部或全身反应,严重者可因过敏性休克而死亡.笔者2002~2008年对26例被毒蜂蜇伤患者诊疗进行观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