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目的观察国产伊曲康唑(易启康)治疗马拉色菌性毛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44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疗程均一周。治疗组28例,口服易启康200mg,每天一次,同时外用联苯苄唑软膏,一日二次;对照组16例,仅外用联苯苄唑软膏,一日二次。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2,15%,对照组有效率43.75%;两组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X^2=5.26,P〈0.05,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易启康临床疗效显著、安谱高效,与进口同类产品等效却价格更便宜。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伊曲康唑胶囊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口服伊曲康胶囊200mg,每日2次,于午晚餐后即服,共14天,同时外用2%酮康唑洗剂,每日1次,共14天.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判断.结果 46例马拉色菌毛囊炎有34例痊愈,显效10例,总有效率95.6%.结论 伊曲康唑与角质层有高度亲和力,伊曲康唑联合酮康唑洗剂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起效快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和研究应用氟康唑、伊曲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疗效和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12例马拉色菌毛囊炎随机分为氟康唑组和伊曲康唑组,氟康唑组应用氟康唑进行治疗,伊曲康唑组则应用伊曲康唑治疗,疗程均为2周,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氟康唑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7%,伊曲康唑组为8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氟康唑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伊曲康唑组为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康唑、伊曲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时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治疗过程中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均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加以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和研究应用氟康唑、伊曲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疗效和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12例马拉色菌毛囊炎随机分为氟康唑组和伊曲康唑组,氟康唑组应用氟康唑进行治疗,伊曲康唑组则应用伊曲康唑治疗,疗程均为2周,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氟康唑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7%,伊曲康唑组为8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氟康唑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伊曲康唑组为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康唑、伊曲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时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治疗过程中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均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加以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伊曲康唑与氟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疗效。方法:将2014.5~2016.01期间该院皮肤科收治的86例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随机分为伊曲康唑组与氟康唑组,每组43名。伊曲康唑组采用口伊曲康唑进行治疗,氟康唑组采用口服氟康唑治疗,持续治疗两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结果:伊曲康唑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较优于氟康唑组(P>0.05)。结论:伊曲康唑与氟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疗效都比较确切,能有减轻症状、治愈率高,值得大面积的推广以及继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伊曲康唑、采乐洗剂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伊曲康唑与采乐洗剂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 方法 选择门诊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110例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5 5例 ,采用伊曲康唑口服与采乐洗剂外洗。对照组 5 5例 ,单纯用采乐洗剂外洗。 2周后观察疗效。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94 40 % ,对照组总有效率 5 8 10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x2 =3 3 5 0 ,P <0 0 0 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结论 口服伊曲康唑与外用采乐洗剂联合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疗效满意 ,安全性高 ,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7.
马拉色菌毛囊炎(Malassezia folliculitis,MF)是由人体正常寄生马拉色菌在一定条件下大量繁殖引起的慢性、复发性毛囊性真菌性皮肤疾病,过去曾称糠秕孢子菌毛囊炎(Pityrosporum folliculitis),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皮损多为毛囊性半球状红色丘疹,直径2~4mm不等,表面有光泽,周围可有红晕,常散在对称分布,数十至数百个,较密集但不融合,可间杂有小脓疱或黑头粉刺。无自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紫外线照射(UVB)联合伊曲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82例患者进行分组。治疗组口服伊曲康唑、维生素B6片,同时照射UVB。对照组口服伊曲康唑、维生素B6片,观察治疗结束时及结束后2周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结束时及结束后2周的有效率分别为86.36%、63.16%及93.18%、76.32%,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中没有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UVB联合伊曲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伊曲康哇联合硝酸舍他康哇乳膏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方法 6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伊曲康哇胶囊200mg,每日1次,餐后或餐中服用,连服2周,同时外用2%硝酸舍它康哇软膏3周;对照组单纯给予2%硝酸舍他康哇软膏外用3周.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84.3%,对照组有效率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伊曲康哇胶囊联合2%硝酸舍他康哇乳膏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论研究伊曲康唑与氟康唑分别用于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疗效与意义。方法:选取我院皮肤科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A、B 2组,各50例。A组患者使用伊曲康唑进行治疗,B组患者使用氟康唑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远期复发率等指标。结果:A组使用伊曲康唑组患者其治疗总有效率100%,显著高于使用氟康唑组患者92%(P<0.05)。使用伊曲康唑组患者不良反应及复发人数均显著少于使用氟康唑组患者(P<0.05)。结论:伊曲康唑比氟康唑具有更高的亲角质性与亲脂性,使用后药物浓度较高且远期治疗效果较好,疾病复发率低。使用药物治疗后患者不良反应少,耐受性较高,可在短时间内改善症状,促进预后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皮损区和非皮损区马拉色菌菌种的检出以及菌种的构成。方法采用菜子油培养基,根据菌落形态和生理生化特点进行菌种鉴定。结果从毛囊内共分离出326株马拉色菌,其中球形马拉色菌255株,占78.22%;合轴马拉色菌54株,占16.56%;糠秕马拉色菌17株,占5.22%。从皮损部位疹间皮肤皮屑分离马拉色菌298株,其中合轴马拉色菌221株,占74.16%;糠秕马拉色菌43株,占14.43%;球形马拉色菌30株,占10.07%;钝形马拉色菌4株,占1.34%。菌种检出率和菌种构成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和P<0.0001)。结论球形马拉色菌是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优势致病菌,正常皮肤则以合轴马拉色菌为主。  相似文献   

12.
1%联苯苄唑乳膏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1%联苯苄唑乳膏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80例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治疗组(40例)外用1%联苯苄唑乳膏,每日1次,连续3周;对照组(40例)外用2%酮康唑洗剂.结果:3周疗程结束时治疗组临床整体疗效(用药后症状/体征积分下降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真菌学清除率相当(P>0.05).结论:1%联苯苄唑乳膏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伊曲康唑与氟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伊曲康唑与氟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09年2月—2011年5月收治的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94例随机分成两组:伊曲康唑组48例,予以口服伊曲康唑胶囊200 mg/d,连续14 d;氟康唑组46例,予以口服氟康唑胶囊150 mg/d,连续14 d。疗程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伊曲康唑组的总体有效率为87.5%(42/48),高于氟康唑组的82.6%(38/46),但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0 2,P=0.378 2)。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168 8,P=0.700 9)。结论伊曲康唑与氟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均有较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4.
袁彩莲 《吉林医学》2012,33(20):4278-4280
目的:探讨冷冻治疗和1%联苯苄唑乳膏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意义及疗效对比。方法:选66例患者分成两组,分别采用冷冻治疗和外用1%联苯苄唑乳膏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观察。结果:每周随访记录每例患者皮损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连续观察4周,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治愈率分别为82.35%及81.2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冷冻治疗和1%联苯苄唑乳膏治疗有相同的疗效,为临床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提供一种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李洁思  张璇君 《河北医学》2009,15(7):817-819
目的:观察窄谱UVB联合小剂量伊曲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52例给予局部照射窄谱UVB,每周2次,连续4周,同时口服伊曲康唑100mg,每日1次,连服4周;对照组46例口服伊曲康唑200mg,每天1次,连服4周。结果:治疗后2周,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治愈率分别为53.85%、58.70%,有效率分别为90.38%、93.4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窄谱UVB联合小剂量伊曲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减少用药剂量。  相似文献   

16.
穰真  崔凡  王有为  李薇 《四川医学》2012,33(10):1681-1683
目的分析RAPD法对马拉色菌属分型的可靠性,并探讨马拉色菌属种内基因多态性的机制。方法分别用RAPD法和传统的生化法对74株马拉色菌临床株进行分型鉴定,比较两者结果的异同。扩增7株糠秕马拉色菌ITS1区,并进行SSCP分析。结果大部分马拉色菌的RAPD分型结果与生化结果是符合的,但也有9株马拉色菌被归入别的种。同时即便被归入同一类的菌株也存在多态性的RAPD带型。对糠秕马拉色菌的ITS1区进行SSCP分析可看到明显的单链构象差异,而且其差异程度在RAPD分型中得到了印证。结论由此推断种内基因多态性会干扰马拉色菌的分子分型,而ITS1的序列是种内基因多态性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7.
任志欣  李东霞 《医学综述》2008,14(3):441-443
马拉色菌是一种嗜脂的酵母菌,亦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目前,分为7种类型。据报道在形态学、生理、生化及培养基等方面有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马拉色菌能像酯酶一样分解脂质,而且可引起角质形成细胞形态学改变和细胞凋亡,这些都是它的主要致病因素。大量研究表明,马拉色菌可引起花斑癣、脂溢性皮炎、糠秕孢子菌毛囊炎和银屑病等,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可加用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引起深部感染的可疑真菌的生物学特性 ,初步进行菌属鉴定 ,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菌种的鉴定及分型。方法:选择 4种不同的培养基 ,分别在不同条件下培养 ,选出最优培养条件 ,并观察该菌属的形态学特点。通过芽管试验、碳水化合物发酵试验、沙堡培养基生长试验、七叶苷分解试验、吐温试验等研究该菌的生理、生化学特征 ;对应用特异性的引物扩增得到的特异性片段进行分析。结果:临床获得的引起深部感染的可疑真菌为马拉色菌。 结论:对马拉色菌的鉴定不仅可依靠其特殊的生物学特性 ,还可应用 PCR技术从分子生物学角度 ,对单个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