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诱导大鼠脊柱融合的能力,并与已广泛商品化使用的BMP-2蛋白比较.方法 分别将携带BMP-2和β-半乳糖苷酶的腺病毒转染BMSCs,在大鼠脊柱融合模型中建立5个实验组,每组8只,分别植入:Ⅰ组,5×106个BMP-2转染细胞;Ⅱ组,5×106个β-半乳糖苷酶转染细胞;Ⅲ组,10μgBMP-2蛋白;Ⅳ组,5×106个未转染细胞;Ⅴ组,单独的胶原海绵.8周后处死大鼠,进行各项观察.结果 手触力学评价显示Ⅰ、Ⅲ组全部达到骨性融合,而其他组均未融合.X线评分Ⅰ组(5.02)和Ⅲ组(4.21)也明显高于其他组.Micro-CT和组织学切片显示Ⅲ组的新骨骨量较少,骨小梁较细.结论 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很好地诱导脊柱融合,诱导效果要好于商品化的BMP-2蛋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兔皮质骨来源的成骨细胞复合异种脱蛋白骨进行脊柱融合的效果.方法选取6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4组行腰椎后外侧融合术:Ⅰ组,组织工程骨组;Ⅱ组,空白对照组;Ⅲ组,单纯异种脱蛋白骨组;Ⅳ组,自体髂骨组.术后10周将动物处死做大体观察、手工力学、X线片、CT和组织学检查.结果大体观察、手工力学、X线片及CT检查均显示Ⅰ、...  相似文献   

3.
Wang T  Dang GT  Guo ZQ  Yang M  Li YM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2):843-847
目的 评价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与钙磷生物陶瓷复合体的成骨效果。方法2003年3月至2005年4月,对9只成熟恒河猴行经腹膜外L3-4和L5-6腰椎间盘切除脊柱融合术。每只动物的两个脊柱节段随机接受3种治疗方法中的2种:自体髂骨移植(自体骨组,n=6),空载体陶瓷移植物(陶瓷组,n=6)和骨髓基质干细胞-陶瓷复合体(BMSCs组,n=6)。自髂骨抽取骨髓,在含有成骨细胞诱导因子的培养液中体外扩增自体BMSCs,利用旋转培养方法构建骨髓基质干细胞-钙磷陶瓷复合体供移植用。实验动物在术后3个月处死,利用放射学、生物力学测试、组织学和组织形态计量学观察和分析脊柱融合节段。结果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和组织学结果显示BMSCs组的椎体间脊柱融合效果明显好于陶瓷组;BMSCs组和自体骨组显示出近似的生物力学强度。BMSCs组和自体骨组的骨量显著多于陶瓷组;但陶瓷组的陶瓷材料残余量显著多于BMSCs组。结论在恒河猴椎体间脊柱融合模型中,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和钙磷生物陶瓷复合体在移植入体内3个月内有良好的成骨并获得椎体间骨性融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腺病毒介导的人骨形卷发生蛋白2(Adv-hBMP-2)基因转染的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长骨干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 22只羊,体重18.1~29.5kg.制造羊胫骨干骨缺损(2.1cm).分为4组:Ⅰ组.Adv-hBMP-2转染BMSCs组(8只);Ⅱ组.腺病毒介导的β半乳槠苷酶(Adv-βgal)转染BMSCs组(6只);Ⅲ组,未转染BMSCs组(6只);Ⅳ组,未治疗组(2只)。细胞自身分泌的细胞外基质作为细胞载体。分期行X线、计量组织学检查和生物力学测定。结果 X线检查示Ⅰ组的羊胫骨干骨缺损内有明显骨痂形成;24周,Ⅰ、Ⅱ、Ⅲ和Ⅳ组的愈合率分别为6/7、1/5、2/5及0/1,X线疗效评分显示Ⅰ组与Ⅱ、Ⅲ组的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组织学检查显示,与其它组相比.Ⅰ组的新生骨量最多,并有皮质骨形成。生物力学测试示Ⅰ组的力学强度最大。结论 Adv-hBMP-2基因转染的BMSCs在缺乏骨传导性支架的条件下可修复长骨干骨缺损。  相似文献   

5.
激光微孔猪脱细胞真皮基质制备及创面移植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制备激光微孔猪脱细胞真皮基质(PADM),寻找其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的最佳孔间距。方法 采用胰蛋白酶法制备PADM,用激光加工机打孔,制备孔间距为0.8、1.0、1.2、1.5mm的激光微孔PADM。在144只SD大鼠背部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分为微孔Ⅰ、Ⅱ、Ⅲ、Ⅳ组,依次采用前述4种孔间距的激光微孔 PADM+自体刃厚皮移植;网状组采用网状PADM+自体刃厚皮移植;对照组单纯移植自体刃厚皮。每组24只大鼠。观察移植后2、4、6周各组创面愈合情况,计算移植物成活率和创面收缩率,并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移植后2、4周,微孔Ⅰ、Ⅱ组移植物成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与网状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6周,微孔Ⅰ、Ⅱ组成活率明显高于网状组(P〈0.05)。移植后4、6周微孔Ⅰ、Ⅱ组创面收缩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移植后6周[(16.0±2.6)%、(15.1±2.4)%]明显低于网状组[(19.3±2.4)%,P〈0.05]。组织学观察见各微孔组上皮化良好,胶原纤维排列整齐,基底膜结构完整。结论 孔间距为0.8mm或1.0mm的激光微孔PADM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可提高创面修复质量,其中孔间距1.0mm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新型仿生活性人工骨诱导兔腰椎横突间脊柱融合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采用先进快速成形技术(RP)结合骨组织工程方法研制新型仿生活性人工骨,并探讨其在兔腰椎横突间脊柱融合的应用情况。方法首先采用RP制备薄块型聚乳酸一聚羟乙酸/磷酸三钙(PLGA/TCP)人工骨载体,进而高效复合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BMP)以制备仿生活性人工骨。扫描电镜观察载体材料及人工骨超微结构。将健康新西兰兔28只(平均体重4.1kg)随机均分为A、B两组(每组14只)。A组:于兔腰4~5右、左侧横突间分别植入仿生活性人工骨(A1组)、自体髂骨(A2组);B组:于兔腰4~5右、左侧横突间分别植入复合自体新鲜红骨髓的PLGA/TCP载体材料(B1组)、单纯PLGA/TCP载体材料(B2组)。于术后6周和12周,定期大体观察、手法检测、组织学[苏木素-伊红(HE)、三色法及四环素-钙黄绿素荧光检测]和影像学方法(X、CT)系统评价脊柱融合情况。结果RP制备的PLGA/TCP载体具有规则的空间支架结构、相互贯通的孔隙及材料表面微孔特征。这些均有利于bBMP的高效复合。动物实验结果显示,A1组仿生活性人工骨植入具有强的诱骨活性及骨性融合能力,不仅成骨早、新骨形成量大,而且在新骨形成及改塑的同时载体材料逐渐降解。术后12周可形成较为典型的骨小梁及骨髓结构,骨代谢活性亦接近正常。A2组自体髂骨移植能达到良好骨性融合,但术后12周所形成的新骨结构尚须进一步塑形及完善。B1组、B2组术后12周仍遗有较多的载体材料有待降解,基本无成骨能力。术后12周,A1、A2、B1、1324组横突间融合率分别为100.0%、58.3%、18.2%和0%,A1组融合率最高(P〈0.01)。结论先进RP制备的PLGA/TCP载体不仅具有良好的空间超微结构及孔隙特性,而且能高效复合bBMP以正确构建新型组织工程人工骨。该仿生活性人工骨诱导兔横突间脊柱融合获得成功.为生物制造脊柱外科所需的新型、高效人工骨移植材料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多孔双相钙磷陶瓷在人体脊柱后路融合中的成骨变化及降解过程。[方法]对20例脊柱后路融合的双相钙磷陶瓷活检标本行不脱钙硬组织切片检查。观察陶瓷周围和内部的新生组织、陶瓷的形态改变、降解颗粒及伴随的细胞吞噬反应。其中14例标本行组织形态计量,根据患者的年龄、植入时间及临床结果分组比较成骨及材料降解的速度。[结果]所有的双相钙磷陶瓷标本均可见新生骨组织,与自体骨接触越多,陶瓷内的新生骨组织越多。绝大部分陶瓷内可见降解颗粒,部分颗粒位于巨噬细胞内。不同标本的新生骨和材料降解速度差异较大。陶瓷内的新生骨随植入时间的增加而增多,但随患者年龄的增大而减少。陶瓷的降解率随患者年龄的增大而减少,但不受植入时间的影响。后路融合成功组的活检标本的新生骨量高于融合失败组,但材料降解率则反之。[结论]多孔双相钙磷陶瓷是一种骨传导材料,但植入体内降解缓慢,不能被新生骨组织完全替代。植入时必须将陶瓷与自体骨充分混合以获得良好的骨长入。陶瓷产生的降解颗粒及诱发的细胞吞噬反应必须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小肠粘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和双相磷酸钙(hydroxyapatite—tricalcium phosphate,HA—TCP)以不同比例制备的复合材料修复兔股骨髁缺损的效果,探讨复合仿生骨组分的合适比例。方法 分别以SIS和HA/TCP质量比1,0.5,0.25制备复合材料。取36只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双侧股骨髁直径6mm、深10mm的骨缺损模型,分别采用按三种比例制备的复合材料修复缺损[SIS/HA—TCP(1)、SIS/HA—TCP(0.5)及SIS/HA—TCP(0.25)组]。术后2、4、8和12周观察三种材料修复骨缺损的大体情况,并采用组织学和图像分析技术评价材料的修复效果。结果 组织学观察SIS/HA—TCP(1)组在12周有少量新生骨形成,骨缺损未修复。SIS/HA—TCP(0.5)组在2周即出现新生骨,4周新生编织骨增多并形成骨小梁融合,8周出现大量小髓腔,12周骨缺损基本修复,并出现大量板层骨。SIS/HA—TCP(0.25)组成骨过程基本与SIS/HA—TCP(0.5)组相似。组织学评分,术后各时间点SIS/HA—TCP(1)组均低于另两组(P〈0.05),4、8周SIS/HA—TCP(0.5)组和SIS/HA—TCP(0.25)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2周SIS/HA—TCP(0.5)组优于另两组(P〈0.05)。在新生骨形成及HA—TCP颗粒降解方面,术后8、12周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IS/HA—TCP(1)组明显差于另两组,但SIS/HA—TCP(0.5)组优于SIS/HA—TCP(O.25)组。结论 SIS与HA—TCP以质量比为0.5制备的复合材料对骨缺损具有良好的修复作用;0.5的成分比可作为构建复合仿生骨支架材料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β-磷酸三钙(β—TCP)-透明质酸复合支架结合兔自体间充质干细胞(MSCs)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效果。方法2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于股骨髁关节面制备关节软骨缺损模型(每孔直径4mm,深度6mm)。实验组、对照组Ⅱ及对照组Ⅰ于关节缺损处分别植入β—TCP-透明质酸/MSCs/rhBMP2、β—TCP/MSCs/rhBMP2和β—TCP/MSCs不同组成的工程软骨,空白组不作处理。于术后12周对修复组织行大体、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实验组能形成丰富的透明软骨样修复组织,与周围组织整合良好;对照组Ⅱ以不成熟透明软骨及纤维软骨为主,与周围组织分界略模糊;对照组Ⅰ以纤维软骨修复为主,与周围组织分界清;空白组无修复组织。Wakitani评分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明显优于其他组。结论应用β-TCP-透明质酸复合支架结合自体MSCs和rhBMR构建组织工程软骨,是一种较理想的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转染Ang-1间充质干细胞加强兔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转染血管生成素-l(angiopoiten—1.Ang—1)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esenchvmal stem cells,BMSCs)对免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以脂质体介导pCDNA3.Ang—1质粒转染体外分离培养的兔BMSCs,与TCP陶瓷复合,修复兔桡骨15mm长节段性骨缺损?以未转染细胞作对照,进行电镜、组织学及核素扫描等方法检测骨修复情况。结果细胞与TCP材料复合后生长良好。组织学检查见转染细胞组毛细血管生长及新骨形成活跃,核素扫描见实验组局部血供丰富、代谢旺盛。结论Ang—l转染细胞组血供增加和骨修复加速,与细胞因子局部定向释放,加强血管形成及骨代谢有关。Ang—1修饰的BMSCs预构人工骨有助于加速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接种密度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在成骨诱导分化后复合β-TCP应用于兔腰椎横突间脊柱融合的术后融合效果.[方法]应用BMSCs/β-TCP复合体对随机分为两组(低密度接种组和高密度接种组)的实验兔进行腰椎横突间非去皮质骨脊柱融合术,观察两组动物术后大体腰椎融合率、影像学特征、骨矿含量(bone mineralization content,BMC),骨密度(bone mineralization density,BMD)和矿化组织体积(bone mineralization tissue volume,BMV)及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与低密度接种组比较,高密度接种组术后融合率明显提高,可达到71.4%(P<0.05).显微CT图像结果显示高密度接种组横突间不仅新骨形成量多,而且融合稳固,且其BMC、BMD和BMV及新骨生成率均高于低密度接种组(P<0.05).[结论]使用接种密度为10×106 cells/ ml的人工骨具有较好的融合效果,融合率可达到71.4%,这一点为临床应用BMSCs复合生物材料体外构建人工骨应用于非去皮质骨脊柱后路融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组织工程复合骨移植材料椎体间脊柱融合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组织工程复合骨移植材料在兔腰椎椎体间脊柱融合的愈合情况。方法:自体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种植到多孔钙磷陶瓷载体中,体外旋转细胞培养构建成组织工程复合骨移植材料。实验分为5组:假手术组、空载体组、自体髂骨组、旋转培养复合体组和rhBMP-2复合体组。椎体间移植12周后,通过大体观察、手法检测、影像学、生物力学和组织学方法评价脊柱融合愈合情况。结果:假手术组不能自行达到脊柱融合;空载体移植组脊柱融合率为50%;自体髂骨移植组为66.7%;旋转培养复合体组和rhBMP-2复合体移植组为100%,融合块较大,生物力学强度高。结论:旋转细胞培养方法构建的骨髓基质来源的成骨细胞-钙磷陶瓷复合骨移植材料椎体间脊柱融合率优于自体髂骨移植,可以替代自体髂骨进行椎体间脊柱融合;复合骨移植材料中结合骨生长因子rhBMP-2能够进一步加强脊柱融合的生物力学强度。  相似文献   

13.
异种脱蛋白松质骨复合自体MSCs横突间成骨融合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异种脱蛋白松质骨(deproteinization bone,DPB)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性能及其成骨作用.[方法]采用脱蛋白法制备异种松质骨支架,复合一定数量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构建个体化组织工程骨.24只6~8个月龄雄性青山羊为受体制作脊柱L3、4横突间植骨模型.实验根据不同植入物分为3组:异种DPB复合一定数量的自体MSCs构建组织工程骨;单纯DPB;自体髂骨.各时间段通过手检、影像学、组织学以及机械性能测试并对比分析来评价其成骨性能.[结果]异种DPB保持了天然网架结构,与山羊MSC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各组材料脊柱横突间融合情况:组织工程骨植入横突间组织学表现为多点成骨,融合效果良好,不同时间段影像学与自体髂骨组基本一致.单纯DPB植入组随时间推移大部材料吸收,仅桥接骨床部有少量骨痂生成.12周后各组融合强度组织工程骨组优于单纯DPB组而接近自体髂骨组.[结论]以异种DPB为支架复合一定数量自体MSCs构建组织工程骨,其成骨能力接近于自体骨.单纯DPB成骨能力差,不能作为骨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载基因仿生基质材料能否调控骨髓基质于细胞(BMSCs)向成骨细胞定向分化。方法 将非病毒载体K16GRGDSPC共价接枝于新型骨基质材料聚丙交酯/乙交酯/天冬氨酸/聚乙二醇(PICA-[ASP-PEG])构建非病毒基因转染体系。该体系与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基因复合制备成载基因仿生基质材料pcDNA3-TGF-β1/K16GRGDSPc/PLGA-[ASP-PEG],并将兔BMSCs与其复合培养,以pcDNA3/K16GRGDSPC/PLGA-[ASP-PEG]作为对照。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TGF-β1基因的表达;应用碱性磷酸酶(ALP)试剂盒检测BMSCs的ALP活性,并通过RT-FCR检测细胞ALP、骨钙素(OCN)、骨桥蛋白(GPN)和Ⅰ型胶原的表达,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核心结合因子a1(Cbfal)表达,观察BMSCs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的情况。结果 XFS图谱证实K16GRGDSPC被成功地接枝到PLGA-[ASP—PEG]表面。载基因仿生基质材料复合BMSCs培养结果表明,TGF-β1基因被成功地导入细胞内并表达,而且其成骨标志物(ALP、OCN、CPN、Ⅰ型胶原和Cfbal)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这种载基因基质材料既可以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又可介导外源TGF—β1基因转染BMSCs并定向调控BMSCs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nHAC)用于脊柱融合的可行性.方法 将20只新西兰大白兔根据双侧L5~L6横突间植入物不同分为复合材料组和自体髂骨组,每组10只.术后4周每组取材2只,术后8周取材剩余兔,行X线、大体观察、手触检测和组织学观察,评估腰椎融合情况.结果术后8周复合材料组和自体髂骨组融合率分别为75.0%(6/8)和87.5%(7/8),两组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SCs复合nHAC是一种较好的植骨替代材料,用于脊柱融合可获得与自体骨移植近似地融合效果.  相似文献   

16.
组织工程骨修复山羊胫骨节段性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复合β-磷酸三钙(β-TCP)构建组织工程化骨,修复山羊胫骨节段性缺损。方法体外扩增培养、成骨诱导山羊BMSCs。实验组将第2代细胞复合β-TCP后修复山羊自体右侧胫骨26mm的节段性缺损(n=8),对照组以单纯β-TCP材料植入骨缺损处(n=8),旷置组(n=2)。术后16、32周分别通过大体形态观察、影像学、组织学和生物力学的方法检测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旷置组术后32周骨缺损未修复,表明动物模型确实可靠。大体观察、X线片和MicroCT显示16周时实验组已有新骨形成,β-TCP材料降解吸收;对照组则只形成少量骨痂,材料无明显降解。组织学检测示实验组有大量幼稚编织骨生成,对照组为纤维结缔组织,并有大量材料残余。实验组骨密度和力学强度低于正常胫骨组(P〈0.05),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32周时大体观察X线片和MicroCT显示术后实验组骨愈合良好,对照组为骨不连;骨密度检测示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与正常胫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检测示实验组呈骨性愈合,有较多成熟骨组织,对照组为纤维连接。生物力学测试实验组与正常胫骨力学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骨诱导的自体BMSCs复合β-TCP形成的组织工程骨可良好修复山羊胫骨节段性缺损。  相似文献   

17.
复合细胞和人工骨的富血小板血浆成骨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复合细胞和人工骨的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促进骨缺损修复的能力。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骨髓,分离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marrow stromal stem cells,MSCs);取兔全血体外诱导培养为类成骨样细胞,应用低密度两次离心法制备PRP。取48只1岁左右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双侧桡骨1.2cm骨缺损模型,根据缺损中植入材料的不同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A组:左侧PRP/Mscs/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pTCP),右侧MSCs/β-TCP;B组:左侧自体骨,右侧PRP/Mscs/β-TCP;C组:左侧自体骨,右侧MSCs/β-TCP;D组:左侧PRP/β-TCP,右侧β-TCP。术后2、6及12周通过大体观察、X线片、组织学及生物力学观察桡骨缺损的愈合情况。结果制备的PRP血小板浓度稳定,约为全血的5.45±0.23倍。大体标本与X线片显示2、6周时PRP/MSCs/β-TCP在缺损处桥接及新生骨外形较自体骨差,与MSCs/β-TCP无明显区别;12周,PRP/MSCs/β-TCP在缺损处桥接及新生骨外形接近于自体骨,优于MSCs/β-TCP。组织学观察,在新生骨数量及成熟度方面,术后各时间点PRP/MSCs/β-TCP明显优于MSCs/β-TCP(P〈0.05),PRP/MSCs/β-TCP与自体骨无差异(P〉0.05);2、6周PRP/β-TCP与β-TCP无差异(P〉0.05);12周PRP/β-TCP优于β-TCP(P〈0.05)。新生骨生物力学强度检测,6、12周PRP/MSCs/阻TCP优于MSCs/β-TCP(P〈0.05);6周PRP/MSCs/β-TCP小于自体骨(P〈0.05),但12周与自体骨无差异(P〉0.05);12周PRP/β-TCP与β-TCP无差异(P〉0.05)。结论PRP复合MSCs和β-TCP显示出了良好的成骨能力,PRP可通过提高MSCs和成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活性,促进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8.
跟骨骨折3种治疗方法比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治疗方法。[方法]对123例143足跟骨骨折采用3种不同方法进行治疗。按Sanderg分型:Ⅰ型35例38足,Ⅱ型25例26足,Ⅲ型27例35足,Ⅳ型36例44足。随访6个月~8年,平均5.3年。[结果]按Marland足评分评价,石膏固定组Ⅰ型38足,Ⅱ型17足,优良率分别为92.1%、88.2%。骨圆针撬拨固定组Ⅱ型6足,Ⅲ型22足,Ⅳ型31足,优良率分别为83.3%、45.5%、22.6%。跟骨钛钢板内固定组Ⅱ型3足,Ⅲ型13足,Ⅳ型13足,优良率分别为:100%、92.3%、84.6%。[结论]Ⅰ、Ⅱ型骨折石膏固定或骨圆针撬拨固定疗效满意。Ⅲ、Ⅳ骨折骨圆针撬拨固定疗效差。切开复位跟骨钛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跟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磷酸钙陶瓷与自体骨移植在脊柱融合术中融合效果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1990年1月~2012年10月Pubmed、Embase、ScienceDirect、OVID、Springer Link,Wiley Onli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收集关于磷酸钙陶瓷与自体骨移植应用于脊柱融合术的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利用STATA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8篇研究符合标准,共计388例患者被纳入分析。其中7篇研究报告了两种融合材料的具体例数,共357例,磷酸钙陶瓷组178例,自体骨移植组179例,两组按例数计算的融合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75,95%CI(0.887,1.073);RD=-0.009,95%CI(-0.048,0.031)]。6篇研究报告了两种融合材料的具体融合节段,其中磷酸钙陶瓷组为217节,自体骨移植组为205节,两组按融合节段计算的融合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79,95%CI(0.903,1.061);RD=-0.009,95%CI(-0.043,0.026)]。结论:磷酸钙陶瓷与自体骨移植应用于脊柱融合术均可达到满意的融合效果,磷酸钙陶瓷可作为自体骨的替代和补充材料。  相似文献   

20.
促进脊柱融合的局部基因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柱病变常通过内固定及自体髂骨骨移植方法进行椎体间融合。自体松质骨移植被认为是脊柱融合的金标准 ,但也存在明显缺点[1] ,如骨量不足、塑形困难、供骨区病损、手术时间延长、新生骨生长缓慢、病人要长期忍受慢性疼痛及功能受限。据估计 ,单椎体间自体髂骨骨移植脊柱融合的病人中约 35 %不愈合。即便辅以内固定 ,仍有 10 %~ 15 %的脊柱融合病人发生假关节[2 ] 。因此 ,寻找新的促进脊柱融合的方法是目前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局部单纯用细胞因子诱导成骨难以维持有效浓度[3 ] 。本文将回顾局部基因治疗促进诱导成骨脊柱融合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