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牙源性颌面间隙感染是口腔颌面部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口腔颌面部具有复杂而相互联系的筋膜间隙,上达颅底,下通纵隔,内含疏松的结缔组织,抗感染力低,而口腔颌面部的血液供应极为丰富,且颜面部的静脉通常无瓣膜,直接或间接与颅内海绵窦相通,颌面部的感染可随血液转向逆行,引起颅内感染.因此,加强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防治,降低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发病率,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仍是口腔工作的一个重点.在颌面各种原因引起的诸多间隙感染中,临床工作中最多见的是由冠周炎、根尖周炎、根尖脓肿、牙槽脓肿等引起的颊间隙感染、嚼肌间隙感染、眶下间隙感染,其次为颌下间隙感染、颏下间隙感染、口底蜂窝织炎等.  相似文献   

2.
郭俊霞 《疑难病杂志》2006,5(5):376-376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腔颌面部的多发病,为了缩短疗程、防止并发症,及早明确诊断,采用有效抗生素、切开引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现将我科1996年4月~2006年4月收治的7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总结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76例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34例,男女之比为1.24∶1;年龄10个月~73岁,平均31.0岁。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部位包括颌下间隙23例(30.3%),嚼肌间隙17例(22.4%),颊间隙13例(17.1%),眶下间隙10例(13.1%),颏下间隙5例(6.6%),口底间隙3例(4.0%),翼颌间隙2例(2.6%),舌下间隙2例(2.6%),咽旁间隙1例(1.3%)。76例中牙源性感染59例(77.6%)…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人临床特征、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早期有效抗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5年12月我科治疗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人246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部位分布及感染来源。对病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分泌物进行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细菌培养采用需氧培养和厌氧培养两种模式。结果 24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人总计检出病原菌502株,其中需氧菌211株(42.03%),厌氧菌116株(23.11%),需氧-厌氧菌175株(34.86%)。牙源性感染检出细菌以厌氧菌及需氧-厌氧菌为主;腺源性感染检出细菌以需氧菌为主。检出前5位细菌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普氏菌、溶血链球菌与梭杆菌。主要检出菌对呋喃妥因、四环素、头孢曲松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在50%以下。需氧菌对环丙沙星、呋喃妥因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低于30%。厌氧菌及需氧-厌氧菌对呋喃妥因、甲硝唑、四环素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均低于30%。感染部位前两位的是颊间隙63例(25.61%)、咀嚼肌间隙75例(30.49%)。超过70%的颌面部间隙感染病人为牙源性感染。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发生部位以颊间隙和咀嚼肌间隙为主。感染来源以牙源性感染为主。感染细菌类型多样,兼具需氧及厌氧菌且耐药现象严重。临床治疗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避免耐药率的升高。  相似文献   

4.
牙源性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腔外科的常见病[1] ,我院自 1984年以来 ,共收治牙源性间隙感染 350例 ,根据患者的病情 ,采用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 ,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1 临床资料1.1 病例  350例患者中 ,男性 2 16例 ,女性 134例 ,年龄最小 2岁 ,最大 72岁 ,以 2 2~ 4 5岁最多。1.2 感染来源 智齿冠周炎 2 54例 ,占 72 .5% ,根尖周炎 88例 ,占 2 5.1% ;牙源性颌骨骨髓炎 8例 ,占 2 .3%。1.3 间隙感染部位 颊间隙 98例 ,占 2 8% ;颌下间隙82例 ,占 2 3.4 % ;嚼肌间隙 68例 ,占 19.4 % ;眶下间隙4 1例 ,占 11.7% ;翼颌间隙 2 8例 ,…  相似文献   

5.
<正> 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中,嚼肌间隙感染的发病率是非常高的,据统计,我科1992~1999年收治的218例各类颌面部间隙感染中,嚼肌间隙或涉及嚼肌间隙的感染有87例。由于嚼肌肥厚坚实,脓肿形成后不易察觉,如不及时控制感染,容易造成下颌骨骨髓炎等严重的并发症。现对我科近年来收治的87例嚼肌间隙感染患者进行统计与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6例老年患者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病因、发病特点、发病部位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患者颌面部问隙感染的病因主要为牙源性感染,感染可发生于颌面部各个间隙,以嚼肌间隙、颌下间隙感染多见。结论提高老年患者的牙病保健意识、及早和正规治疗患病牙是降低颌面部间隙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口腔颌面部原发癌的联合根治术系指一次完成口腔颌面部原发癌与颈部淋巴组织整块切除的联合手术,必要时还要取皮瓣进行切口缺损的修复.本手术主要适应于可以切除的下颌骨、舌、颊部、口底部及腮腺癌肿,并有颈部淋巴组织整块切除的指征者.  相似文献   

8.
口腔颌面部囊虫较少见,由于对此病认识不足,临床上极易误诊。现将我科收治的嚼肌囊虫误认为嚼肌间隙感染、嚼肌淋巴结核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33岁。左嚼肌间隙反复肿胀半年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前臂皮瓣在洞穿性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前臂皮瓣断蒂后分别将头静脉和桡动脉与颈部供区的血管行端端吻合.皮瓣与口内的黏膜和颊部的皮肤全层缝合,修复颊部的洞穿性缺损.结果:采用的折叠前臂皮瓣均Ⅰ期愈合.无张口受限等功能障碍,受区皮片全部成活,修复成功率100%,颌面部显眼部位均获得良好的外观效果和功能.结论:前臂皮瓣用于口腔颌面部整复,是颊部洞穿性组织缺损修复的首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对口腔颌面部感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收集1997—2007年行切开引流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住院患者36例,分析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来源、感染与年龄的关系,并发症的发生原因与预防。结果感染以牙源性最常见,其次为腺源性,最少为血源性。感染部位以颌下间隙最多。本组35例痊愈,3例出现并发症,经抢救和治疗2例痊愈,1例死亡。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以牙源性感染为主,并发症的发生主要与口腔颌面部的局部解剖特点、患者年龄和机体抵抗力以及原发灶的不正确处理有关。  相似文献   

11.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丽 《实用医技杂志》1998,5(5):349-349
<正>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常见病、多发病。颌面部有独特的解剖特点,炎症发生后易于扩散,而引起其它部位的病变,或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我院于1989年5月——1993年间共收治口腔颌面部各类间隙感染住院病人257例,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 性别与年龄 男147例,女110例,年龄最小9个月,最大69岁,平均年龄25—30岁之间。1·2 感染来源 牙源性感染96例,占37.5%,腺源性感染161例,占62.5%。1·3 感染部位 颌下间隙感染174例,占67.7%,包括口底蜂窝织炎。其它多间隙感染以眶下、颊部、翼颌间隙感染83例,占32.3%。  相似文献   

12.
12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临床治疗方法 及疗效.②方法 对120例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给予不同程度的抗感染、切开引流及营养支持等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实验室检查结果 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③结果 口腔颌面部感染以牙源性最为常见,其次分别为腺源性、外伤性、医源性.感染部位以颌下间隙感染、眶下间隙感染最为多见.④结论 对重症多间隙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应采取积极抗感染与手术切开引流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王菊艳 《甘肃医药》2014,(6):426-427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84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原发病灶、发病年龄、发病部位及治疗情况。结果:口腔颌面部感染以牙源性最为常见,其次分别为腺源性、外伤性、医源性。感染部位以咬肌间隙感染、颌下间隙感染最为多见。结论: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应采取积极抗感染与手术切开引流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牙源性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腔颌面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1].我院自2004年以来,共收治牙源性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175例,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采用相应治疗方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分析影响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在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选取在我院进行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并出现切口感染情况的28例患者作为分析组对象,并选取同期开展口腔颌面部肿瘤术未出现切口感染情况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象,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各项情况,探究影响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影响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有术中出血量、年龄、伴糖尿病等。结论在开展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需要特别关注年龄较大、手术时间过长、术中出血量较大、伴糖尿病等具有切口感染相关因素的患者,采取措施预防切口感染,降低感染对患者病情恢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现阶段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发病率、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我科2005年4月~2010年1月住院的所有间隙感染患者,作一临床统计分析。结果:发生在嚼肌间隙,颌下间隙感染的最多,共44例,占54%,年龄最小的11个月,最大的81岁。手术治疗64例占78%,保守治疗18例占22%,死亡2例,余均痊愈。结论:病因多为牙源性感染引起,其次腺源性,血源及外伤、全身因素少见。早期诊断,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可缩短疗程。针对病因及时治疗可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17.
李岚  叶蕾  张娜 《吉林医学》2011,(30):6435-6435
目的:探讨成年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颌部间隙感染者5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50例患者中,牙源性感染占60.0%,腺源性感染占20.0%。经过治疗后,50例患者,治愈48例,死亡2例,治愈率为96.0%。有6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2.0%,其中败血症3例,边缘性骨髓炎3例,经积极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成年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起病急、病情重,多为牙源性或腺源性感染扩散所致,应积极加强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8.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腔科常见的疾病。它主要分为牙源性间隙感染和腺源性间隙感染。我科从1988年至1997年9年中共收治的1179例住院病人中有160例(占住院总数的13.5%)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其中牙源性为108例,腺源性为52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武雪萍  张新琚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3):3042-3043
目的 观察微波加热效应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①将眶下间隙感染的蜂窝织炎期28例、形成脓肿的14例患者分别随机分成试验组14例、7例,对照组14例、7例.②将嚼肌间隙感染的蜂窝织炎30例、形成脓肿的18例患者,分别随机分成试验组15例、9例,对照组15例、9例.上述病例均全身应用抗生素5 d,试验组同时接受微波治疗.结果 5 d后,蜂窝织炎期的眶下间隙感染、嚼肌间隙感染试验组全部治愈,对照组治愈分别为9例、9例,好转5例、6例.形成脓肿切开后眶下间隙感染、嚼肌间隙感染试验组治愈分别为6例、8例,好转1例、1例;对照组治愈2例、4例,好转5例、5例.结论 微波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疗程短,见效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原菌的研究现状;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7年5月仍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20例病患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调查住院期间患者口腔颌面部间隙的感染率并通过对患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分泌物的鉴定分析病原学分布。结果在120例病患中发生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13例,感染率为10.83%,共检出病原菌24株,其中霉氧菌13株,厌氧菌3株,兼氧菌8株,感染源主要来自于牙源性感染。在13例感染患者中牙源性感染10例,占76.9%,腺源性感染2例,占15.3%,其他原因感染1例占7.6%。结论影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因素较多,在临床治疗上对病患的具体症状需采用合理的预防措施,积极预防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