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方临床运用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武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5(6):321-323
对如何正确使用《伤寒论》方进行了讨论 ,围绕方证相应、方证病机、方药性能以及剂量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认为方证相应中特别要善于处理抓主证、一方多证、知常达变 ;分析病机和深谙方药功能是加深对原文理解和拓展方剂应用范围的关键 ;剂量是方剂的组成部分 ,衡器虽然发生了变化 ,但其药物间的剂量比例不可变 相似文献
2.
探求《伤寒论》中桂枝的临床运用。并用《伤寒论》的理论做指导,结合临床实际中的病例病案分析,总结桂枝随着不同配伍,有着多种效用。探求仲景运用桂枝的规律,对临床用药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中甘草运用规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斌奕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2,21(1):49-50
甘草是临床运用最多的一味中药,其所宜忌,众说颇多,仲景《伤寒论》中甘草的运用规律。很能概括诸说,本文根据《伤寒论》的组方,结合甘草药性,对甘草运用的宜忌规律进行总结。治疗咽痛者,宜生甘草;补中益气,守中缓急,合化阴阳,祛痰止咳、调和诸药者,宜炙甘草,至于攻伐之剂,气机不利,补肾,治下焦水湿,违十八反者,每忌用炙甘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台湾地区有关《伤寒论》方临床应用、理论文献与实验研究成果的初步概括与整理,探讨其研究思路与发展趋势,并对其问题与对策进行剖析。该综述是整体把握《伤寒论》研究现状的较有价值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6.
范仁忠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5,14(1):3-4
《伤寒论》方临床运用要义范仁忠(伤寒教研室合肥20038)关键词《伤寒论》,方剂应用笔者曾就《伤寒论》方的具体应用,着重从撷取主证、明察病机、合方投治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析(《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然仲景方乃众方之祖,垂万世不易之法,其... 相似文献
7.
李继贵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1,14(1):10-14
《黄帝内经》首将《易》理纳于医学领域,确立了以阴阳五行为核心的中医基础理论;《伤寒论》又进一步把《易》理用于疾病的分类和辨治,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理论基础。《易》以六爻叠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曲成万物而不遗;《伤寒论》以六经论病,辨表辨里,审度虚实,囊括百病而不漏。明观幽索,窃思《伤寒论》与《周易》之间有着必然的内部联系。今就二者之间的关系作粗浅探索,若能获千虑之一得,不唯有助于仲景学说之研究,亦有助于医易之研究也。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为辨治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而设,其载方113首(缺一首),用药不过92味,验之临床,效如桴鼓.而书中所载针灸疗法之运用,则为中医有史以来记录之最早者,极具重要临床参考价值.今试为探析于次: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中对于疾病自愈特征的论述内容详尽,涉及六经病。其自愈的机制主要分为自然转归、顺势祛邪、阳气来复、胃气自和、津液自和、气机通畅6个方面。从病程时间、出血、汗出、口渴、大便、小便、脉象等情况来判别疾病自愈的征兆,以避免不必要的治疗或过度治疗,其中蕴含的中医理论和经验,对于临床诊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伤寒论》少阴篇304条所论临床意义深远,必须以原文的整体结构作为背景,契合临床实际才能分析透彻。故着重就《伤寒论》304条与305条进行解析,另从304条灸法的运用,以及附子汤中芍药的作用等多个方面加以证明。 相似文献
12.
牛葆生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1,(2)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较为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典医籍,属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伤寒论》课为临床各科的辨证论治打下坚实的基础,属于中医临床专业基础课,是中医院校的必修课程。 《伤寒论》对中医学术的发展和临床诊疗方面,都有较大的指导作用。它以辨证论治思想贯串全书,理法方药较为严谨。并根据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总结为六经辨证,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措施,因此它不仅有效地指导外感疾病的辨证论治而且其辨证原则和方药还可用于对杂病的诊疗。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的研究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研究文献,截… 相似文献
13.
桂枝在《伤寒论》中的运用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启英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4):229-230
桂枝属辛温解表药,发汗较缓,不似麻黄峻猛,用之得当则疗效甚佳。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桂枝取其性味,用其功效,灵活配伍取得很好的疗效。桂枝虽为辛温解表药,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并非只用于解表,而是根据不同的病机配伍不同的药物,司以不同的剂量,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相似文献
14.
杨硕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20(3):4-4
对《伤寒论》苓桂术甘汤证,后世医家各有诠释,但并无统一认识,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及临证所得,试作探析. 1 前贤观点存疑 《伤寒论》67条云:"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对此证的认识在"脉沉紧”之前后文关系及主治证上后世医家有三种观点.其一,认为苓桂术甘汤证仅适用于心下逆满、起则头眩、脉沉紧等证,不包括"身为振摇”,认为"身体振摇”是真武汤证.如丹波元坚、柯琴、张路玉等.其二,认为"身体振摇”与"心下逆满,头眩”等都可用苓桂术甘汤.如尤在泾、成无己、喻嘉言. 相似文献
15.
病机是对方证证候的高度概括,它能使临床使用经方有一定的指向性。就传统的辨证论治和现代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论治疾病,选用经方都不离“抓住方证、谨守病机”八字,所以,掌握了方证的病机,也就掌握了经方的使用要领,熟能生巧,就能知常达变、灵活地使用经方。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之《伤寒论》,不仅理、法、方、药丝丝人扣,且遣药组方,力戒偏颇。常将其性质与作用迥然相反的药物恰当组合,熔为一体,达到相成的治疗作用。据初步统计,《伤寒论》所列112方(除重复和决方外),以此配伍者,竟达50余方。兹就此用药规律,作如下浅探。l$温并用"治寒以热","治热以寒"。寒温并用,清温兼施。主用于寒热错杂之症。亦可用于阴阳格拒药不得进者,在大剂温热药或寒凉药中,加人少许药性相反的寒凉药或温热药,以起引导作用。即所谓"因病气之甚而为从治之用"。例如半夏泻心沥,主治小柴胡汤证误下之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