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为探索一种简便监测方法进行的基本消灭疟疾后期流行病学监测,开展本项目研究。方法:我市于1997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后,采用对输入病例疫点不处理,只对患开展现症根治,原发病例(本地感染病例),除现症根治外,疫点小范围浸帐与滞留喷酒,预防服药措施、观察监测效果。结果:1998、1999、2000年全市疟疾年发病率分别为0.30、0.58、0.15、10万;疫点未出现第二代病例,防治效果显。结论:开平市的基本消灭疟疾后期采用的流行病学监测措施,有效地控制疟疾的流行,较之于基本消灭疟疾前所采取的监测方法,投入少、防治效果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台山市过去曾是疟疾高发区,1953年疟疾发病率高达5448.0/10万,1964年仍为516.4/10万,1980年开始为 2.8%/10万以下。1985年经考核,发病率为0.52/10 万,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山区和丘陵区微小按蚊仍然存在,是主要的媒介;平原区媒介只有中华按蚊。为探索灭疟后期疟疾流行特点及简便有效的监测方法,从1991年至2000年连续10年分两个阶段分别采取两种病例侦查方法进行现场防治监测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第一阶段(1991-1995年)1.1.1发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阳山县基本消灭疟疾后巩固灭疟效果管理措施的可行性,预防因流动人员频繁流动而随时都有可能引起爆发流行的新特点,确保灭疟成果。方法 17年来坚持灭疟监测不间断,采取建立健全疟疾镜检站针对“四热”病人开展常年血检为主要手段的监测系统,做好参谋,争取政府的重视,部门协调,物质激励机制并存,确保灭疟措施环环紧扣,落到实处。结果 17年来,虽然每年都有输入性疟疾病例,但都能被敏感的监测系统及时发现,通过及时治疗病人,及时对疫点采取综合防制措施,17年从没有因此而引起当地流行。结论 阳山县基本消灭疟疾后的监测管理措施是可行的,灭疟效果巩固。 相似文献
4.
资源县1955年疟疾发病率为857.8/万,由于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综合性防治笔全面开展发热患者血检查源拨灶,1991年达基本消灭疟疾标本。为了巩固灭疟成果,1992~1996年居民发热患者血检疟疾监测42395人次,未发现疟原虫。居民血清学5712人,抗体阳性3人,抗体阳性率0.05%。流动人口发热患者血检疟疾监测,年疟原虫阳性率分别为0.43%,8.0%,2.0%,6.4%和11.2%。从5年 相似文献
5.
田林县基本消灭疟疾后的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林县是以微小按蚊为主要媒介的恶性疟和间日疟混合流行的疟疾高发区之一。 1991年经自治区组织专家考核 ,确认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 1992年起展开了防止疟疾复燃与巩固发展灭疟成果工作。现将 1992年~ 1999年疟疾监测结果报告如下。防治内容与方法 1.病例侦察和治疗 加强全县各村屯巡回侦察工作 ,通过主动和被动侦察 ,对初诊为疟疾、疑似疟疾、疑似感冒和发热原因不明的发热 (四热 )病人取血镜检 ,对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的发热病人取血后即给予假定性治疗 ,即氯喹 0 .6 g ,伯氨喹啉 15mg ;对确诊的现症病人或带虫者均给予氯喹…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翁源县基本消灭疟疾后的流行动态,对疟疾监测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门诊“四热”病人血检疟原虫侦查疟疾病例。用德尔菲(Delphi)法评价疟疾监测效果。结果 1990-2000年血检“四热”病人共46282人次,疟原虫阳性264例,占同期发病总例数的98.51%。这11年中当地感染疟疾137例,当地感染发病率0.00-1.61‰。“九五”期间比“八五”期间当地感染发病率下降99.69%,病人漏检比例下降100.00%,输入 继发病例/输入病例比例下降46.65%,MSEI为20.28分。费用-效果分析结果MSEI每取得1分需付出4803.37元的费用代价。结论 翁源县基本消灭疟疾后采用的疟疾监测方案取得了巩固灭疟成果和较佳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疟疾目前一直是非洲及东南亚地区主要的热带传染病。广西在60年代曾是一个疟疾高度流行区。田林县建国后曾有两次大面积流行,1956年疟疾发病率为316.3/万,1970年发生大面积流行,发病率达1164.5/万,居民带虫率为31.7%,成为广西高疟区之一...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分析扬中市1987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以来的疟疾监测结果,为制定疟疾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87~2006年扬中市当地居民和流动人口疟疾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年间扬中市共发现疟疾患者101人,本地疟疾病例占总病例的75.2%,输入性病例占24.8%,近10年来输入性病例有增高的趋势。结论扬中市疟防成果巩固,现行疟疾防治措施扎实有效,但流动人口的疟防工作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北流市流动人口疟疾流行特征,为巩固基本消灭疟疾成果提供防控策略。方法对1995-2006年北流市流动人口疟疾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北流市1995-2006年流动人口疟原虫血检阳性率为0·10%,病例散在分布,以3-9月份发病为主;病例主要为青壮年,占72%,男性远多于女性;早期感染来源主要来自海南、云南、广东等省份,2000年后海南、云南省份是感染主要来源。结论应继续开展监测,重点加强流动人口监测和管理,防止疟疾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南汇区是以中华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非恒定性疟区。解放后南汇有过2次爆发流行,第一次是上世纪50年代,发病率在2%以上;第二次在60年代,疫情自浙江省蔓延到上海,且有恶性疟的发生,给南汇地区的人民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解放后经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措施,使疫情得到控制并逐年下降。至1966年全区疟疾发病率下降到0.11%,1976年以来南汇的疟疾发病率已连续30年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至1986年达到卫生部颁布的基本消灭疟疾标准,随后进入巩固监测阶段。为更好地巩固已取得的防疟成果,为今后防疟工作提供经验,对南汇区疟疾基本消灭后的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阳朔县基本消灭疟疾后10年流行情况,为今后调整疟防监测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3—2002年全县疟疾的监测情况,分析流行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疟疾监测及防治措施。结果10年间共发现输入性疟疾194例,分布于全县9个乡镇。男性多于女性,每年各月均有病例发生。10年来我县未发现本地续发性病例。结论输入性疟疾病例为现阶段病例的主要来源。基本消灭疟疾的防治成果得到巩固,流动人口的监测与管理是今后防治疟疾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潍坊市基本消灭疟疾后监测效果与防治对策,为调整疟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1988年基本消灭疟疾后,在全市范围内设专职或兼职镜检站246处,积极开展病例侦察,及时发现和治疗现症病人,对病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点处理,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管理,定时对各镜检站的工作进行检查、督导,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T)随机抽查居民患病情况和媒介密度。结果:1988-2005年共血检当地发热病人1886535人次,疟原虫阳性9例,血检往返高疟区流动人口270761人次,检出疟原虫阳性者27例,1999年后未再发生内源性病例,居民疟疾抗体监测5821人份,阳性率0.206%,中华按蚊密度维持在较低水平。结论:输入性病例为现阶段病例的主要来源,基本消灭疟疾的防治成果得到了巩固,现行疟防措施可以适当简化,流动人口的监测与管理是防治重点。 相似文献
14.
15.
收集1953~2007年疟疾疫情防治和监测数据并进行分折,结果 说明华宁县疟疾流行已得到有效控制,灭疟后期防治工作重点是控制输入性传染源. 相似文献
16.
于桂芝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7,6(6):564-565
济宁市市中区原为间日疟流行区,经过综合性防治,于1985年达到基本消灭的标准。经纵向监测,自1984年后未再出现当地感染的疟疾病例。但是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不断有输入性疟疾病例发生。为掌握疟疾的疫情动态,防止疫情回升,从1986年开始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了以流动人口为主的疟疾监测。通过及时治疗输入性疟疾病例及时对病灶点的处理,有效的阻断了疟疾的传播,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云南澜沧县疟疾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澜沧县疟疾控制项目的实施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统计2002~2004年疟疾疲情,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县、乡、村级卫生机构的疟疾防治措施落实情况,以及问卷调查人群疟疾常识知晓、村民疟史及蚊帐使用情况。结果 2002-2004年,澜沧县的疟疾发病率为0.229‰略低于项目实施前的0.247‰;疟疾正规治疗率提高33个百分点;估算全县2004年的血栓和走访漏报率分别为0和93.46%;当地居民对疟疾常识的知晓程度比2002年前有明显提高,使用蚊帐的人口增加显著。结论 澜沧县抗疟措施落实程度和居民健康意识提高明显,疟疾传染源监测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18.
临沂市基本消灭疟疾后流行趋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基本消灭疟疾后在当地的流行趋势。方法 对当地及流动人口在流行季节采血镜检疟原虫,流行季节前,后对监测区内人群采集滤纸血,应用间接荧光抗体(IFAT)法进行监测,应用人帐和牛房捕蚊法进行蚊媒密度监测,对疟疾现患人员及疑似病例进行正规抗疟治疗和预防服药。结果 宏观监测证实当地人群中连续9年未发生内源性病例;监测区系统监测表明当地人群13年未发生内源性病例。1991-2001年流行季节前,后人群疟疾IFAT监测均为阴性。主要传播媒介中华按蚊旬平均密度1989-2001年较1980-1988年(0.15/0.44)有显著性降低。结论 临沂市基本消灭疟疾后,经进一步的防治与监测净化,疟疾传染源已经消失,其在当地的传播已被阻断。 相似文献
19.
台山市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南部,原为高发疟疾流行区,以微小按蚊为传疟媒介,1985年经考核验收已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此后疟疾年平均发病率控制在0.045/万。近10年来,由于外来流动人口的影响,疟疾病例增加。防止输入病例引起疟疾流行,成为灭疟后期管理与监测的主要课题,现将1991-2000年外来流动人口疟疾管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1 监测方法1.1 成立市、乡镇两级政府灭疟领导小组,于1991年颁发了台山市灭疟后期管理与监测制度,以疟疾病源监测为重点,要求各乡镇卫生院对当地居民以“三热”病人(临… 相似文献
20.
云南玉溪市2001~2005年疟疾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玉溪市2001—2005年疟疾(十五)防治规划期间疟疾控制及监测情况,为“十一五”疟疾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疟防“十五”期间疟疾发病控制及各种监测报表统计分析。结果疟防“十五”期间疟疾发病率下降分别为7.8%、9.92%、34.51%、34.10%和30.34%;发热病人血栓140273例,居民带虫检查29099人,荧光抗体检测8858人,媒介监测3281户,其阳性率比“九五”分别下降70.64%、80.0%、66.06%和84.26%。休止期根冶13013人,病例治疗2514例,预防性服药67629人,假定性治疗66807人。辛硫磷室内滞留喷洒55.5吨,灭蚊5205村次。结论 在疟疾高发区应用辛硫磷滞留喷洒灭蚊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的控制疟疾的流行,逐年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