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蔡敏玲 《微创医学》2006,25(4):782-783
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一眼注视目标时另一眼偏离目标,表现为眼位不正,称为斜视.斜视有碍于美容,并影响视力和双眼视功能的发育,斜视患者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要求,本文就其心理状态及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斜视患者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敏玲 《医学文选》2006,25(4):782-783
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一眼注视目标时另一眼偏离目标,表现为眼位不正,称为斜视。斜视有碍于美容。并影响视力和双眼视功能的发育,斜视患者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要求,本文就其心理状态及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微小度数斜视(附5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50例微小度数斜视,其中内斜视49例,外斜视1例,74%为儿童,除视力低下外,无其他自觉症状。临床特征为具有10~△以下的斜视,常合并不同程度的弱视、屈光参差、旁中心注视及一致性异常视网膜对应,在日常双眼视状态下,弱视眼有抑制性暗点,有一定程度的双眼视功能。常用的检查方法有遮盖不遮盖法,4~△底向外及底向内三棱镜试验,应与屈光参差性弱视相鉴别。治疗以克服弱视,采用遮盖法为主。  相似文献   

4.
梁晓红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8):894-895
目的分析儿童弱视屈光现状、视功能发育的特点及弱视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选择弱视儿童187例313眼,全部病例初诊时行常规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排除眼部器质性病变,同视机、角膜映光法检查眼位。用1%阿托品眼膏散瞳,采用视网膜检影法。结果187例313眼弱视儿童主要是远视性屈光不正和斜视。儿童处于双眼视觉发育敏感期和可塑性关键期,也是弱视最佳治疗时期。结论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是挽救视力、减少青少年弱视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儿童弱视屈光现状、视功能发育的特点及弱视的发病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选择弱视儿童187例313眼,全部病例初诊时行常规眼前节及眼底检查,删除眼部器质性病变,同视机、角膜映光法检查眼位。用1%阿托品眼膏散瞳,采用视网膜检影法。结果187例313眼弱视儿童主要是远视性屈光不正和斜视。儿童处于双眼视觉发育敏感期和可塑性关键期,也是弱视最佳治疗时期。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是挽救视力、减少青少年弱视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知觉性斜视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根据不同病情采取手术治疗,弱视训练及配戴三棱镜。结果:手术的29例眼位正,1例术后配戴三棱镜矫正眼位,1例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经弱视训练视力改善后矫正眼位,24例无双眼单视功能,结论:及早发现各种引起知觉斜视的病因预以治疗,以促进双眼单视功能的发育。  相似文献   

7.
高雁  郭海燕  周博研  赵睿 《吉林医学》2008,29(8):648-649
弱视是婴幼儿期由于各种原因,知觉、运动、传导及视中枢等原因未能接受适宜的视刺激,使视觉发育受到影响而产生的视觉功能减退的状态。弱视是儿童时期常见眼病,严重危害儿童视功能的正常发育。屈光不正和斜视是引起弱视的主要原因。目前治疗弱视的方法很多,但无论哪种方法,弱视治疗的目的都是消除抑制,提高视力,训练注视及融合功能,达到建立双眼单视功能。我科自2001年12月-2007年6月共收治79例患者133眼,采用了佩戴眼镜、遮盖法、家庭疗法、弱视治疗仪等综合治疗方法,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7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矫正时机、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按手术年龄分成3组;术后随访1年以上,观察眼位、双眼视功能、视网膜对应及立体视的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后1年眼位正位63例,正常视网膜对应60例;3组术后双眼视功能、立体视功能恢复与手术年龄、术前有无融合功能密切相关(P<0.05)。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应早期手术,有利于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达到功能治愈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V型斜视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54例V型斜视全部采用了同视机三级视功能检查,三棱镜遮盖法分别测定原在位、向上注视25°、向下注视25°的斜视度,检查6个诊断眼位的双眼平行运动,分别行双眼水平肌后徙 移位术,双眼水平肌后徙 下斜肌后徙减弱术.结果 术后随访4~14个月,平均9个月,54例V型斜视中,46例术后效果满意,其中26例双眼上、中、下注视时正位,20例原在位及向下注视时正位.双眼单视功能术后4例产生同时视,15例获得融合功能,29例产生立体视,3例无同时视,3例放弃视功能训练.结论 V型斜视根据不同的类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手术后可获得正常的眼位和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10.
刘爱琴 《中原医刊》2007,34(11):40-41
目的探讨评价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后的双眼视觉改变,以讨论发生单眼注视综合征的可能性。方法对43例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前后双眼注视状态及双眼单视功能的改变进行分析。结果在部分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过矫的儿童中,其双眼单视功能有改变并发生单眼注视、立体视降低,有少数病例术后视力下降并不能矫正。结论在视力尚未发育成熟的间歇性外斜视的儿童中,由于手术过矫,术后存在出现抑制性暗点的可能性,故偶有发生单眼注视综合征的危险。手术过矫的原则取决于儿童的年龄及视功能发育成熟程度。  相似文献   

11.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95例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95例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在氯胺酮全身麻醉下进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或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同一眼的内直肌缩短术,并进行了6-30个月的随访观察。结果术后85例患者眼位正位,占手术总数的89.47%,术前47例无双眼单视功能的患者有28例恢复了双眼单视功能,占术前无双眼单视功能的59.57%。结论手术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分析39例57眼新生儿视网膜出血(RH)与儿童视力的关系,并与无视网膜出血的21眼对照。结果表明,RH可能是弱视的危险因素之一;出血程度严重者,弱视发生率亦增高,RH可影响双眼融象机能发育,导致外斜视(隐斜)发生。因此,提倡对新生儿普遍进行眼部全面检查,及时发现、治疗RH,以减少儿童弱视、斜视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吴凤桃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39(12):1507-1508
弱视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眼病,严重危害儿童视功能的正常发育,屈光不正和斜视是引起儿童弱视的主要原因。作者自1999年以来采用多方法联合疗法对56例弱视儿童进行治疗,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56例93眼弱视儿童中,男36例62眼,女20例31眼;年龄3~12岁平均7.2岁。其中屈光不正性弱视66眼,屈光参差性弱视7眼,斜视性弱视20眼。1.2治疗方法①散瞳检查、验光配镜:初诊时行眼前检查及眼底检查,排除眼部器质性病变,角膜映光法检查眼位。1%阿托品眼膏每日2次共3 d,斜视者用5 d后行检影验光并行注视性质检查,确定眼镜处方予以配镜。②遮盖治疗: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弱视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48例(90眼)诊断为弱视的4岁~10岁患儿,采用西安华亚公司生产的电脑增视仪,每日治疗2次,连续治疗1月为一疗程.单眼弱视者治疗时遮盖健眼,平时间歇性遮盖健眼,并用患眼剪纸、绘画.有斜视者加用斜训治疗,中药以补肝肾、益气血.通经络为治则.常用药物有炙黄芪、太子参,熟地、光山、桑葚子、枸杞子、红花、丹参、桂枝等,研末制成小蜜丸,根据年龄大小使用不同剂量,每日服3次,1月为一疗程.结果;弱视程度越轻,基本治愈率越高,疗效越好.轻度、中度、重度弱视三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屈光不正性弱视疗效与屈光参差性弱视和斜视性弱视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 05).而屈光参差性弱视与斜视性弱视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经治疗有5只眼除裸眼视力提高外,矫正视力亦有不同程度提高,但屈光度无明显变化.旁中心注视22眼中有9只眼转为中心注视.斜视性弱视 25 眼中,7只眼斜视程度有所改善,但未完全纠正.治疗前全部患儿均无双眼单视,治疗后轻度弱视13例中11例,中度弱视28例中10例获双眼单视,重度弱视3例无1例获双眼单视.结论华亚牌电脑增视仪可激活视觉系统,兴奋视觉中枢,训练和强化锥体细胞,有利于视觉发育和提高视力,还可促使旁中心注视改为中心主视.治疗弱视疗效确切、价格适中,适宜普及推广使用.使用补肝肾、益气血、通经络的中药,可使精充气旺血足玄府通畅,目得所养,从而提高视力.二种方法联合治疗儿童弱视疗效显著,为青少年弱视眼防治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双眼视觉是指物像通过眼的屈光系统在双眼视网膜相对应的点上成像,再经过视路传至大脑高级中枢综合成一个具有三维空间的立体知觉的过程。立体视觉是双眼视觉的最高知觉,是人体双眼整合视觉的高级功能。在影响立体视觉的诸多因素中眼位异常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笔者在斜视、弱视儿童的功能治愈中观察到调节性内斜视、间歇性外斜视及有或无控制点的共同性外斜视中眼位与立体视建立的相关性,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比较屈光参差性和斜视性弱视患儿非弱视眼对比敏感度测量值.方法 回顾性病例资料研究,对107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轻度28例、中度53例、重度26例)、110例斜视性弱视患儿(轻度41例、中度46例、重度23例)、30例正常儿童对比敏感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屈光参差性和斜视性弱视患儿,其非弱视眼对比敏感度均低于正常儿童;中、重度斜视性弱视患儿非弱视眼对比敏感度高于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斜视性弱视患儿中,随着弱视程度的加重,非弱视眼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有增加的趋势;未进行过遮盖治疗和已行遮盖治疗的弱视患儿非弱视眼对比敏感度无差异.结论 弱视患儿通过双眼间异常相互作用使非弱视眼对比敏感度下降.可能随着弱视程度的加重,斜视性弱视患儿的非弱视眼较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在双眼竞争中表现出更强的竞争优势.遮盖治疗不会引起非弱视眼对比敏感度下降,也不是引起非弱视眼对比敏感度低于正常儿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袁平  尹兰琼  陈晓 《中外医疗》2012,31(11):15-16
目的探讨儿童弱视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斜视性弱视儿童的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的特征性变化,为临床治疗儿童斜视性弱视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斜视性弱视患者50例(内斜眼30眼,外斜眼20眼),并和正常人50名(50眼)相比较,采用多焦电生理仪器RETI分析,选用CRTCombs刺激图形,刺激方式为Pattern-LT。结果 (1)斜视性弱视组的N1-P1波振幅密度的平均取值和P1波潜伏期的平均值分别为颞侧>鼻侧、颞侧<鼻侧;正常组儿童2个波段的上述两值结果同斜视性弱视组。在P1波潜伏期平均值上弱视组和正常组存在显著性差异。(2)弱视的程度和弱视患者波形的异常程度之间没有关联,波形异常程度上外斜性弱视小于内斜性弱视。(3)正常组儿童的N1-P1波振幅密度和P1波潜伏期的平均值均比斜视性弱视患者有所升高,离心度降低此种现象呈上升趋势。视功能的评价依据为振幅密度,内斜视弱视眼的表现比外斜视弱视眼更差。结论斜视性弱视儿童的mfVEP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该现象表明弱视眼的发病机制包括视网膜和视皮层两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外斜视儿童VEPs的双眼总和(VERBS)进行了探讨。共测试正常对照组儿童47名,不伴有弱视的外斜视儿童39名,其中恒定性外斜视者23名,间歇性外斜视者16名。结果显示,恒定性外斜组及间歇性外斜组中VEPs测试时不能保持正位者的VERBS较正常对照组减小(P<0.01),说明VEPs的VERBS减小与眼位偏斜有关;恒定性外斜组VERBS小于间歇性外斜组(P<0.01),该结果与临床双眼视功能检查结果一致。故VERBS作为一种客观指标,能够正确反映外斜视儿童的双眼视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19.
儿童视力的发育过程如果受到某些疾病因素的影响,视功能的发育停留在某一阶段,表现为儿童视力低下或一眼向内或向外偏斜。有些临床医生在检查眼部时,找不到器质性痛变,用眼镜矫正视力达不到标准.这样的儿童可能患了弱视或斜视.弱视儿童往往一眼视力较好.另一眼较差,在日常生活中.玩耍、学习都用视力好眼,而视力较差的眼睛则处在相对闲置状态.  相似文献   

20.
反向性斜视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斜视,同一只眼有时内斜,有时外斜,或当一眼注视时另眼内斜,而内斜眼注视时,另眼反而外斜。我们1998~2001年收治该病患者1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2例中,男8例,女4例,6~14岁,屈光度:6例高度远视,伴有双眼弱视,3例中度远视,合并单眼弱视,3例双眼近视并屈光参差。斜视度:内斜视在+10o~+20o之间。3例中度远视者有三级功能,其余均无双眼单视功能。6例高度远视为间歇性外斜合并调节性内斜,其中2例合并分离性垂直偏斜。3例中度远视为间歇性外斜合并调节性内斜,2例近视为分离性垂直偏斜合并内斜和外斜,此2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