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术后亚低温联合乌司他丁对脑保护的疗效。方法将心肺复苏(CPR)救治成功后昏迷患者88例分为对照组(28例)、亚低温组(30例)及亚低温联合乌司他丁组(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对症支持治疗,亚低温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亚低温治疗,联合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亚低温联合乌司他丁治疗,观察三组患者的GCS、NFCS评分状况及通气时间、死亡率等。结果联合组7 d后的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及亚低温组,P<0.05;联合组患者的GCS评分显著高于亚低温组及对照组,P<0.05,联合组的机械通气时间显著低于亚低温组及对照组,P<0.05。三组患者的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亚低温联合乌司他丁可更好保护脑部功能,加快脑部复苏,改善脑部神经功能,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纳美芬联合亚低温治疗对心肺脑复苏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急诊及临床科室转入我科ICU的80例心肺复苏成功患者,按照不同病因分别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应用纳美芬联合亚低温治疗,对照组仅应用亚低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两组心肺复苏患者即刻血乳酸、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评分(APACHE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72 h均能明显改善心肺复苏患者的血乳酸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并能提高GC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血乳酸[(3.72±1.02) mmol/L vs (4.00±0.84) mmol/L],GCS评分[(7.12±2.14)分vs (5.03±1.62)分],APACHEⅡ评分[(16.00±3.73)分vs (18.90±2.54)分]的治疗效果更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 d内观察组病死率为20.0%(8/40),低于对照组的40.0%(1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美芬联合亚低温治疗能改善心肺脑复苏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组织脏器功能衰竭状态,降低神经系统的后遗症,提高患者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纳美芬联合亚低温治疗对心肺脑复苏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2012年2月-2016年2月68例心肺复苏(CPR)成功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亚低温治疗,研究组加用纳美芬治疗。均持续治疗3 d。比较2组治疗5 h时肛温、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FI)、BI指数评分、30 d病死率。 结果 治疗前2组肛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h后,2组肛温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GCS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GC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研究组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FI评分、BI评分显著改善(P<0.05),且研究组NF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30 d病死率为17.6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1.18%(P<0.05)。 结论 纳美芬联合亚低温治疗心肺脑复苏患者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其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健康状况,降低病死率,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血清S100β蛋白(S100β)、尿酸、格拉斯哥评分(GCS)的动态改变,以及乌司他丁早期干预对其影响。方法:心肺复苏ROSC后老年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及乌司他丁组(UTI组),UTI组使用乌司他丁进行早期干预,检测两组在ROSC后0,1,3,7d的血尿酸、S100β以及GCS评分。结果:血尿酸两组于0d时无明显差异(P>0.05),1,3,7d时UTI组高于C组(P<0.01);S100β于0,1d时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3d、7d时UTI组低于C组(P<0.01);GCS评分在0,1,3d无显著性差异(P>0.05),7d时UTI组高于C组(P<0.01)。结论:乌司他丁能显著提高心肺复苏后脑功能的恢复;这种影响可能与尿酸的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大剂量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1例急性脑梗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GM1组和胞二磷胆碱组。两组分别将GM1注射液200mg和胞二磷胆碱0.75g加入0.9%氯化钠100ml中,静脉滴注,1次/d,30d为一疗程。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I指数)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组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I指数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GM1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I指数评分较胞二磷胆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剂量GM1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2010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80例心肺复苏患者,根据治疗措施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常温治疗)和观察组(亚低温治疗),各40例。比较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结果两组患者GCS评分、MAP、Sa O2、p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体温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NFI评分高于对照组,MB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重症监护病房心肺复苏患者,采用亚低温治疗效果理想,对神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8):143-145+149
目的观察心肺脑复苏护理与心肺复苏护理在心搏骤停急救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4月~2018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心搏骤停患者60例为观察对象,依据患者所接受的急救护理措施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心肺复苏护理)与观察组(心肺脑复苏护理)各30例。对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抢救成功后不同时间点GCS评分以及抢救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较对照组高,其总有效率、复苏当天、复苏第3天以及复苏第7天GC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肺脑复苏护理在心搏骤停患者的急救中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可提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机体康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刘伟丽 《黑龙江医学》2021,45(3):278-280
目的:探究亚低温联合右美托咪定对心肺复苏后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登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心肺复苏后脑损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右美托咪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亚低温治疗.对比两组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NFI)评分和生活质量(QOL)评分.结果:治疗后不同时间段,两组GCS评分均上升,NFI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变化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同时间段,观察组QOL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联合右美托咪定能有效减少心肺复苏后脑损伤患者意识恢复时间,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转归.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后对脑复苏的影响。方法:选择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50例,分为亚低温治疗组与常温治疗组,复苏后的1~10 d,对比观察患者的GCS评分。结果:复苏5 d后,观察到采用亚低温治疗的患者的GCS评分显著高于采用常温治疗的患者(P<0.05)。结论:用亚低温治疗方法对心肺复苏后复苏是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赵华 《河北医学》2012,18(11):1526-1530
目的:对影响ICU心肺复苏后神经功能预后的因素进行临床分析.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ICU住院病例58例资料.CPC评分将研究对象分为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组(n=17)和预后功能较差及死亡组(n=41),通过SOFA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评分分析影响两组预后的因素.结果:复苏后48h内低血压、凝血功能障碍、酸碱紊乱及肠内营养恢复在两组中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复苏后2h-24h、24h-3d、3d至1周的总SOFA评分与GCS评分在两组中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复苏后48h内低血压、凝血功能障碍、酸碱紊乱及肠内营养恢复是影响ICU患者心肺复苏后神经功能预后的重要因素.SOFA评分与GCS评分可用于评价患者心肺复苏后神经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