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冠心病中医证候特点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分析近10余年冠心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为临床辨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冠心病 AND 证"为关键词就1994年-2008年在国内正式期刊上公开发表的冠心病辨证治疗及辨证分型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证候要素分析研究冠心病的证候特点.结果 符合入选要求文献95篇,入选病例14 210例.冠心病总体证候及冠心病心绞痛证候分布涉及8个证候要素,频率由高至低依次为:血瘀、气虚、痰浊、阴虚、气滞、阳虚、寒凝、热蕴,其中血瘀、气虚、痰浊、阴虚、气滞、阳虚6个证候要素检出率大于10%.南方、北方患者主要证候要素(包括痰浊)分布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近10余年冠心病常见证候要素依次为:血瘀、气虚、痰浊、阴虚、气滞、阳虚、寒凝、热蕴,反映了冠心病本虚标实的病机,南方、北方患者未见明显差异.与上一10年间比较,痰浊、热蕴患者有所增加.今后应加强对冠心病不同人群的证候分布比较分析及证候动态演变规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一杀手。中医药在防治冠心病方面显示一定效果和良好的前景,尤以基于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为特色。深入研究冠心病证候分布特点,对于提高冠心病的中医辨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冠心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相关研究报道逐渐增多,常见证候要素依次为:血瘀、气虚、痰浊、阴虚、气滞、阳虚、寒凝、热蕴,反映了冠心病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然而,冠心病常合并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冠心病心绞痛合并抑郁障碍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探讨该类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合并抑郁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冠心病心绞痛诊断与抑郁诊断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析,探讨各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结果中医证候要素频率降序排列为:血瘀肝郁肾虚气虚痰浊阴虚气滞脾虚阳虚火(热)寒凝。中医证候聚类分析结果,肝郁肾虚、痰瘀阻络证肾虚血瘀、气滞痰阻证肾精亏虚、肝郁血瘀证肾阳亏虚、痰瘀阻络证。结论冠心病心绞痛合并抑郁障碍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以血瘀、肝郁、痰浊、肾虚、气虚、阴虚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病人证候要素分布规律。方法 选择2013年8月—2015年8月于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确诊的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病人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的方法,采集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冠状动脉造影资料、颈动脉超声检查资料及中医四诊信息,建立三维结构化关联数据库,采用证候、证素判定标准进行判定,分析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病人中医证素分布规律。结果 经证素归类合并后出现频率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血瘀102例(68.00%)、肾虚98例(65.33%)、痰浊93例(62.00%)、气虚76例(50.67%)、气滞55例(36.67%)、内毒36例(24.00%)、阳虚28例(18.67%)、血虚22例(14.67%)、阴虚19例(12.67%)、水饮12例(8.00%)。颈动脉斑块部位与中医证素分布情况:斑块位于颈总动脉者多见气虚、肾虚、气滞、血瘀等证素;斑块位于颈内动脉者多见肾虚、气虚、痰浊、气滞等证素;斑块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者多见血瘀、痰浊、肾虚、气虚等证素。结论 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病人中医证素以血瘀为主,其次为肾虚、痰浊、气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海口地区冠心病心绞痛病人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寻找可能的预防和中医药干预方法。方法对确诊的海口地区2 010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进行完整的四诊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后,再进行辨证分析。结果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证候要素有气虚、阴虚、阳虚、血瘀、痰浊、痰热、气滞、热毒、寒凝,其中出现频数最多的是血瘀(91.5%),其次是气虚、痰浊。证型以气虚痰瘀,气虚血瘀,气阴两虚、心血瘀阻,气虚痰热瘀血证为主。结论血瘀是海口地区冠心病心绞痛最常见证候要素,气虚痰瘀是冠心病最常见证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稳定性冠心病合并脑卒中患者中医证候的分布特点。方法采用现况调查方法调研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合并病及中医证候要素。结果调研736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其中合并脑卒中的患者94例,占12.77%。稳定性冠心病常见证候是血瘀(501例,68.07%)、痰浊(363例,49.32%)、气虚(344例,46.74%)。冠心病合并脑卒中患者常见证候是血瘀(65例,69.14%)、气虚(47例,50.00%)、痰浊(44例,46.81%);亚组分析显示稳定性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患者,无论男女均多见气滞证;稳定性冠心病合并脑卒中兼夹糖尿病的患者多见气滞证,稳定性冠心病合并脑卒中兼夹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的患者较不合并脑卒中的患者多见气滞证。结论稳定性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基本症候是血瘀、气虚、痰浊,气滞是其关键病机。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心力衰竭的中医临床研究文献,总结不同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心力衰竭病人的中医证型、证素演变规律。方法:以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PubMed、Web of Science(WOS)为数据来源,检索有关心力衰竭中医证候、证素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9月1日。采用SPSS 27.0统计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病人证候的例数及证素的频次等信息,按出现频次统计构成比,分析证型分布情况。结果:共纳入48篇文献,累计病例10 058例。将频率≥3.00%的证候作为常见证候,包括气虚血瘀、气阴两虚、痰浊阻肺、阳虚水泛、心肾阳虚、心肺气虚、心气阴两虚血瘀、气虚血瘀痰饮、心血瘀阻9种证候。将频率≥3.00%的证素作为常见证素,常见病性证素包括气虚、血瘀、阳虚、阴虚、水饮、痰浊6种,常见病位证素包括心、肺、肾、脾。结论:心力衰竭病位主要在心,与肺、肾、脾等均有密切关联。在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病人中,Ⅰ级主要证候以气虚血瘀痰饮证最突出,其次为心肺气虚证、心气(亏)虚证,病性证素主要为气虚、血瘀;Ⅱ级主要证候为气虚血瘀证、心...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分析冠心病稳定期合并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候的分布特点。方法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调研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或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的冠心病患者,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研736例冠心病患者,其中合并高血压病患者454例,占61.7%。冠心病稳定期常见证候是血瘀(501例,68.1%)、痰浊(363例,49.3%)、气虚(344例,46.7%),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常见证候是血瘀(312例,68.7%)、气虚(220例,48.5%)、痰浊(216例,47.6%)。冠心病稳定期合并高血压者气滞证多于不合并高血压者(P=0.027),亚组分析显示女性、有脑血管病史的患者多见气滞证(P0.05)。结论冠心病稳定期合并高血压病的基本证候是血瘀、痰浊、气虚,气滞是其重要病机。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聚类变量分析方法分析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后中医证候特征。方法 选取2022年8—9月在徐州市中医院心血管科住院治疗的行PCI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2例,自制资料提取表,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中医证候因子。对中医证候因子进行Z-score标准化处理及聚类变量分析;最后,由4名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中医根据相关指南从聚类变量分析结果中筛选合适的聚类簇目,总结病性证素、病位证素及中医证候。结果 根据聚类变量分析结果,中医症状和舌脉体征可聚为24类,共归纳出15类证素,其中病性证素9个,分别为气虚、气滞、阴虚、阳虚、血虚、实热、痰浊、水湿、血瘀;病位证素6个,分别为心、肝胆、脾、肾、肺、胃。剔除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聚类变量,发现中医证候聚为5类时,各中医证候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均<1,提示聚类结果较好。5类中医证候分别为心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脾肾阳虚证、气滞血瘀证、瘀热互结证。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后属本虚标实,实证以气滞、实热、血瘀、痰浊、水湿为主,虚证以气虚、阴虚、阳虚、血虚为主,病位涉及心、肝胆、脾、肾、肺、胃等脏腑,中医证候可分为心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脾肾...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候。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740例冠心病患者中同时合并糖尿病的245例进行调研,采用现况调查方法对其中医证候要素进行分析,并予以统计处理。结果全部患者中共有115例气虚病例,占46.94%,痰浊120例,占48.98%,血瘀168例,占68.57%;亚组分析结果证实气滞证是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兼高脂血症患者的常见症状。结论气虚、痰浊、血瘀是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中医基本证候,其关键病机在于气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根据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病人的四诊信息,观察太湖地区AS病人中医证候要素(证素)的分布规律。方法依据AS纳入病例标准,随机选取AS住院病人119例,作为实验组,由专职主任中医师进行中医"证素"评估。结果 119例AS病人中,单证素者79例,多证素兼夹者40例。单证素组中痰浊30例(38.0%),阴虚16例(20.3%),气虚14例(17.7%),血瘀4例(5.1%),肝火14例(17.7%),阳虚1例(1.3%)。单证素与多证素兼夹AS病人的累计证素组中,痰浊60例(34.7%),阴虚47例(27.2%),气虚28例(16.2%),血瘀23例(13.3%),肝火14例(8.1%),阳虚1例(0.6%)。单证素组79例中,女性47例,痰浊证素为21例(44.7%),肝火证素12例(25.5%);男性32例,痰浊证素9例(28.1%),阴虚证素10例(31.3%)。结论太湖地区AS病人常见的中医"证素"有痰浊、阴虚、气虚、肝火、血瘀,其分布规律呈现虚实分布的特点,实性证素和虚性证素大体上均衡分布,体现了AS虚实夹杂的病理属性。痰浊可能是该地区AS病人最主要的病理因素;血瘀证素则多以兼夹证素的形式出现;而虚性证素中以气虚证素、阴虚证素最多见,阳虚证素出现极少;肝火证素也占了一定比例,提示火热之邪也可以是导致AS的病理因素。AS证素在性别分布上,男性病人以痰浊证素、阴虚证素出现几率较高,女性病人以肝火证素、痰浊证素出现的几率较高,提示对于AS研究应根据不同性别特点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候。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740例冠心病患者中同时合并糖尿病的245例进行调研,采用现况调查方法对其中医证候要素进行分析,并予以统计处理。结果245例患者的主要中医证候为:气虚115例,占46.94%,痰浊120例,占48.98%,血瘀168例,占68.57%;亚组分析结果证实气滞证是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蒹高脂血症患者的常见症状。结论气虚、痰浊、血瘀是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中医基本证候,其关键病机在于气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稳定期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及其与随访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纳入稳定期冠心病患者303例,详细记录入选时、半年、1年的中医证候情况及2年随访时事件发生情况。应用频数分布法,观察两组患者整体的证候分布。应用多因子降维(MDR)数据挖掘方法探讨中医证候的演变规律。结果频数法显示3个时间点(两个时间段)的演变趋势:两组的气滞、寒痰(第2时段)均呈现降低趋势,痰热证在事件组呈现逐渐增加。阴虚、气虚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而阳虚的变化两组则呈现相反的方向。应用MDR来研究证候之间的转化,结果提示,第2个时点的阳虚转化为第3个时点的痰热、第2个时点的气虚转化为第3个时点的痰热与发生心血管事件呈正相关。结论证候演变中以气虚—痰热、阳虚—痰热的转化易引发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冠心病合并肾病证候特征。方法采用临床流调学方法,并运用聚类的统计方法,对大样本的冠心病合并心肾病专家调查问卷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5个阶段证候特征。结果 1冠心病合并肾病1期:气虚湿滞证、脾肾两虚,风水相搏证;2冠心病合并肾病2期:风水袭心,阴水泛溢证、心肾两虚,蕴湿酿浊证;3冠心病合并肾病3期:脾肾气虚,湿邪内阻证、肾虚水停,湿毒瘀滞证;4冠心病合并肾病4期:心肾气亏,水阻络滞证、湿浊上泛,血络瘀滞证;5冠心病合并肾病5期:脾肾虚衰,水气凌心证、阳微血瘀,湿毒蒙神证。结论冠心病合并肾病证候随病情的发展不断变化,气虚、阴虚为本,气、火、痰、瘀等病理因素贯穿发病各个阶段,冠心病合并肾病1期主要涉及心、肝、脾三脏,以阳虚内热、气虚不足为主。冠心病合并肾病2期主要涉及心、肝、脾、胃,以热邪、痰浊、血瘀为病理因素,兼有气阴耗伤表现。慢性并发症期主要涉及心、脾、肾脏,气血衰败,阴阳两虚,兼有血瘀、痰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HFNEF)的中医证候特征,并与射血分数减少心力衰竭(HFREF)、无心力衰竭(NHF)中医证候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3月—2015年4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符合入选标准的HFNEF、HFREF、NHF住院病例各30例,采集人口学资料、合并疾病、中医证候等信息,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FNEF组女性比例、年龄及合并高血压病、房颤比例均高于HFREF组、NHF组(P0.05或P0.01);有吸烟史、饮酒史、陈旧心肌梗死病史比例均低于HFREF组(P0.01)。HFNEF组内分布特征:不同证候要素的出现频次依次为气虚血瘀水停阴虚、痰浊热蕴气滞阳亢寒凝血虚、津亏、气陷。组间分布特征:在3组间的出现频次依次为气虚HFREF组HFNEF组NHF组;阴虚为NHF组HFNEF组HFREF组;血瘀为HFREF组HFNEF组NHF组;水停为HFNEF组HFREF组NHF组;痰浊为HFREF组HFNEF组NHF组;热蕴为HFNEF组NHF组HFREF组;阳亢为NHF组HFNEF组HFREF组。结论 HFNEF人群特征、中医证候要素分布与HFREF、NHF存在一定差异,从NHF→HFNEF→HFREF,阴虚、阳亢比例逐渐减少,气虚、血瘀、痰浊比例逐渐增多,且水停、热蕴在HFNEF组相对多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房颤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研究方法,根据相关标准制定临床观察表,采纳广东省中医院2004年1月—2007年6月住院并确诊冠心病房颤的病人259例,记录其性别、年龄、病程、冠心病类型、合并危险因素、心室率、房颤类型、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以及主要临床症状,根据临床症状判别其中医证型。结果各种证型中以气滞血瘀型、痰浊阻滞型居多,各证型所占比例由多到少排列为气滞血瘀型(32.4%)>痰浊阻滞型(26.3%)>心脾两虚型(15.4%)>肝肾阴虚型(13.5%)>水饮凌心型(8.1%)>心阳不振型(4.2%)。结论冠心病房颤病因以血瘀为主。血瘀、痰浊、气滞是冠心病房颤的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冠心病(CHD)冠脉造影(CAG)Gensini评分与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9例经CAG确诊的CHD患者,记录其中医证候与血瘀证计分,并根据CAG结果行Gensini评分,分析其与CHD血瘀证计分及中医证候分布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CHD患者以血瘀证、痰浊证、气虚证最为多见,分别为144例 (68.9%)、93例(44.5%)、74例(35.4%).血瘀证患者冠状动脉最重狭窄和Gensini评分均高于非血瘀患者(P<0.05),痰浊患者的Gensini评分较非痰浊患者严重(P<0.05),其余证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HD血瘀证计分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68,P=0.012 8).结论 CHD患者血瘀证计分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证候特点及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11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统计,证候分型运用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型可归纳为痰浊证、肝肾阴虚证、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血瘀证以双侧病变较为多见(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最大斑块厚度两指标均表现为血瘀证肝肾阴虚证组痰浊证组,血瘀证发病随年龄增高而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合并糖尿病、腔隙性脑梗死、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脑动脉硬化时,血瘀证的患病率最高;合并高脂血症时,痰浊证患病率最高;合并高血压病时,肝肾阴虚证的患病率最高。结论痰浊证、肝肾阴虚证、血瘀证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最常见证型;血瘀证贯穿始终,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病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冠心病中医证候要素分布与性别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102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中医证素分布的临床调查,分析不同性别及冠状动脉造影不同病变支数、狭窄程度与冠心病中医证素分布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多属气虚血瘀、痰瘀互结之证;不同性别中医证素分布特点比较,男性多兼见阳虚证(P=0.028),女性多兼见阴虚证(P=0.006)及气滞证(P=0.071);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单支及双支病变较多兼见气滞证(P=0.038),三支及合并左主干病变多见痰浊证(P=0.040);狭窄程度较重患者多见痰浊证(P=0.012).结论 冠心病中医证素分布与性别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研究结果有待于更大样本临床调查的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前后中医证型变化的规律及药物支架对中医证型的影响。方法对108例冠心病患者行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前后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常见有气虚、阳虚、阴虚、气滞、血瘀、痰浊等证型。按术前、术后24h、术后1周、术后1个月4个时间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标实证中除痰浊外,气滞证在介入术后24h、术后1周、术后1个月各阶段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阶段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瘀证除术后24h与术后1周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余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本虚证中气虚、阳虚、阴虚各证各阶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洗脱支架介入治疗明显改善冠心病气滞证和血瘀证,充分证明了气滞血瘀是介入术后再狭窄的病机关键;但对本虚证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故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冠心病的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