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了解HBsAb阳性隐匿性HBV感染者血清和肝组织中的HBV基因序列,并比较其差异性.方法 以1例长期随访HBsAb阳性隐匿性HBV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用多种试剂盒检测其血清HBsAg、HBsAb,提取外周血血清和肝组织HBV DNA进行全基因组分段扩增,行序列测定及同源性比较.结果 多种试剂盒检测均提示该例患者HBsAg阴性、HBsAb阳性;血清HBV DNA为103~ 105拷贝/mL;血清和肝组织来源的HBV DNA全基因测序完全相同,均为3 215个碱基、B基因型,与参照序列核苷酸同源性为98.82%,各编码区均没有缺失或移码突变,不同编码区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8.37%~ 100%,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8.18%~ 100%,在S区存在几种变异如PreS1的Q80H、S的C64Y、E164G、L175S,但前S区、“a”决定簇、1 762/1 764、1 896位点均未见变异.结论 HBsAb阳性隐匿性HBV感染者血清和肝组织来源的HBV基因序列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HBsAg和HBsAb双阳性检测结果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临床检测中少见的HBsAg和HBsAb双阳性结果进行分析,寻找可能的产生原因。方法对3家医院初筛HBsAg和HBsAb双阳性的81份血标本进行同种和不同种试剂盒复检,并检测HBsAg145位氨基酸变异(G145R变异)、HBVDNA基因型和血清型分析。结果81份双阳性标本经复检有30例(37%)仍然为双阳性;对30例复检双阳性标本应用不同试剂盒再次检测,HBsAg/HBsAb仍为双阳性者18例(22.2%);18例双阳性标本G145R检测全部为阴性;其中8例HBV DNA阳性血清的基因型分布为B型2例和C型6例,血清型分布为adw2例、adr5例和ayr1例,与9份对照血清的检测结果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BsAg和HBsAb双阳性检测结果大多数与操作或试剂的质量有关,少数可能为S基因变异或不同血清型的再次感染等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HBsAg和抗-HBs双阳性慢性HBV感染者的S基因变异情况.方法 分别对8例HBsAg和抗-HBs双阳性(实验组)及9例HBsAg阳性、抗-HBs阴性慢性HBV感染者(对照组)的S基因进行PCR扩增并测序,将测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基因型和血清型分布比较、主要亲水区变异位点数比较采用Fisher'S精确检验,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感染HBV的基因型分布:实验组为B型2例、C型6例,对照组为B型6例、C型3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型分布:实验组为adw 2例、adr 5例、ayr 1例,对照组为adw 6例、adr 3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HBV前S1区的核苷酸替换率(2.29%比1.8%)和氨基酸替换率(2.66%比1.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6和1.39,P值均>0.05),前S2区的核苷酸替换率(1.74%比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8,P<0.01),氨基酸替换率(3.18%比2.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5,P>0.05);S区的核苷酸替换率(2.13%比0.81%)和氨基酸替换率(4.37%比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00和5.32,P值均<0.01).主要亲水区内外均存在氨基酸的替换,"a"决定簇变异相对较高(P<0.05).结论 HBsAg和抗-HBs双阳性慢性HBV感染者的S基因变异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HBsAg/HBsAb双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S基因主要亲水区免疫逃逸相关位点变异特点。方法收集89例HBsAg/HBsAb双阳性和148例HBsAg单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及临床资料,提取患者血清HBV DNA,扩增患者HBV S基因并进行测序,应用DNASTAR Lasergene Meg Align软件对主要亲水区已有文献报道的46个免疫逃逸相关位点及新增N-糖基化变异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2组患者在年龄、ALT、TBIL、HBV DNA载量和HBe Ag阳性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BsAg/HBsAb双阳性患者HBV S基因主要亲水区变异的总检出率为31.46%,明显高于HBsAg单阳性患者的18.92%(P0.05),其中s L110I/S、s T113N/S、s T131I/N/P和s S143L/M/T的变异检出率明显高于单阳性组;双阳性患者多位点联合变异检出率亦明显高于单阳性患者(20.22%vs.6.08%,P0.05)。双阳性患者新增N-糖基化变异检出率高于单阳性患者(7.87%vs.2.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sAg/HBsAb双阳性患者比HBsAg单阳性患者的HBV S基因免疫逃逸相关变异种类更多,单位点和多位点联合变异检出率更高,并且新增N-糖基化变异检出率也更高,这些变异可能是引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HBsAb双阳性共存的驱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报告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慢性乙肝患者基因序列变化特点.方法 对三例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HBV DNA基因全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并对测序结果及S区氨基酸进行分析.结果 测序结果发现三例患者血清中HBV S区氨基酸均发生替换突变,并且,三例患者中HBV DNA发生碱基替换的位点大部分相同,且替换后碱基基本相同.结论 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常发生S区氨基酸序列突变,双阳现象的出现亦可能与S区外其他位点碱基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431例HBsAg阴性献血员检测抗-HBc、抗-HBs,抗-HBc阳性者196例(45.5%),其中单项抗-HBc阳性者35例(17.9%),抗-HBc/抗-HBs阳性者161例(82.1%)。对抗-HBc阳性者检测抗-HBc IgM和HBV DNA(聚合酶链法),抗-HBc IgM的检出率为32.1%(63/196),其中抗-HBc/抗-HBs阳性者检出率为29.8%(48/161),单项抗-HBc阳性者检出率为42.9%(13/35),二者无差异;HBV DNA检出率为14.8%(29/196),单项抗-HBc阳性者HBV DNA检出率为25.7%,显著高于抗-HBs/抗-HBc阳性者(12.4%)(P<0.05);抗-HBc IgM阳性者HBV DNA检出率(39.7%)也显著高于抗-HBc IgM阴性者(3.0%)(P<0.001),二者阴阳性符合率则为78.6%(154/196)。HBsAg阴性/抗-HBc阳性献血员仍有传染性存在,尤以抗-HBc IgM阳性者最具血源传播HBV的危险性,因此,建议对HBsAg阴性献血员再进一步筛检抗-HBc IgM。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的现象及其临床特点,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方法收集2011年2月-2014年2月东南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体检者2260例,其中被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830例。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筛选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的患者188例,分为HBeAg阳性组(n=101)和HBeAg阴性组(n=87)。同时选取200例HBsAg阳性、抗-HBs阴性者作为对照,其中HBeAg阳性组80例,HBeAg阴性组120例。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肝功能、病毒载量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HBV血清学标志物在HBsAg与抗-HBs双阳性情况下共有5种模式,其中以HBsAg、抗-HBs、HBeAg及抗-HBc阳性,且抗-HBe阴性多见,占47.9%(90/188),肝功能指标总异常率为69.1%(130/188),HBV DNA总阳性率为56.9%(107/188)。HBeAg阳性的2组HBV DNA均存在高水平复制,其中HBsAg与抗-HBs双阳性组HBV DNA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32,P0.05);HBeAg阴性组中,HBsAg与抗-HBs双阳性组HBV DNA定量1×105IU/ml的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40,P0.05)。对HBV S区进行测序分析发现,测序的80例HBsAg与抗-HBs双阳性患者中有27例患者的HBV S区发生变异,突变率33.7%,且S区变异位点主要有P29L、S61L、P62L、I126T/S、Q129N、M133K、F134L、G145R/K、L175S和L186H等。结论 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者在乙型肝炎患者中有一定比例,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病毒株变异所致。这种情况并不代表疾病好转,且抗-HBs出现并不一定能完全有效清除HBsAg,病毒DNA往往存在持续复制,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H C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众多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慢性HBV感染是HCC的主要病因。HBV感染致HCC的确切机制尚未彻底阐明,有学者认为HBV基因变异与肝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HBVC区变异与HBeAg血清转换及肝炎活动相关,与HCC发生关系不大121。而P基因区变异与抗病毒药物耐药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BV基因型及S基因序列特点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HBsAg和抗-HBs共存的内在相关性以及HBsAg+/抗-HBs+的发生机制及意义。方法共收集49例HBsAg+/抗-HBs+CHB患者的血清HBVDNA样本,采用PCR-RFLP及测序法鉴定其基因型,并与267例HBsAg+/抗-HBs-CHB患者的HBV基因型分布进行比较。对6例HBsAg+/抗-HBs+CHB患者(Ⅰ组)的HBVS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并与HBsAg+/抗-HBs-CHB患者(Ⅱ组)进行对比,分析变异种类及频率等的差异。结果 HBsAg+/抗-HBs+CHB患者HBV基因型B、C及B/C混合感染的构成比分别为63.3%(31/49)、26.5%(13/49)、10.2%(5/49),而对照组上述构成比分别为52.8%(141/267)、46.1%(123/267)、1.1%(3/267),两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组HBsAg各区段,特别是主要亲水区(MHR)的变异位点明显多于Ⅱ组;发现了若干新变异、少见的W196和C69终止突变,1例患者检测到G145R变异。某些患者HBsAgMHR-2(包含a决定簇)并未发现变异。结论 HBV基因型的差异及HBsAg变异增多可能是部分CHB患者出现HBsAg+/抗-HBs+的原因之一;基因型B或B/C混合感染相对更易出现HBsAg+/抗-HBs+。HBsAg变异增多是CHB患者出现HBsAg+/抗-HBs+的重要机制之一。某些患者HBsAgMHR-2并无变异,提示HBsAg/抗-HBs共存还存在其他机制。  相似文献   

10.
HBV前S(pre-S)/S区基因变异导致了多种相关的病理及临床后果,包括隐匿性乙型肝炎、暴发性肝炎或肝衰竭、HBs Ag/抗-HBs双阳性的HBV感染、原发性肝癌,其参与了这些HBV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介绍了HBV pre-S/S基因组变异与这些HBV相关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对相关临床及基础研究的结果作一综述,并强调了目前研究中尚存在争议的问题,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1.
HBsAg、抗HBs共存与HBV基因型及基因变异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无锡地区HBV感染者HBsAg与抗HBs共存模式与基因型、S基因变异、病毒复制的关系.方法采用微粒子捕获酶联放射免疫法及ELISA测定HBV M;套式PCR扩增HBV DNA,并作序列分析;荧光定量法检测HBV DNA含量.结果抗HBs阳性血清加入多价HBsAg后,抗HBs可阴转;21份血清出现S区多位点变异,造成HBsAg肽36、47、63、77、89、90、115、126、129、139、154位氨基酸替换,该变异不影响病毒复制;本模式中B基因型1例(3.2%),C基因型30例(96.8%),没有发现A、D、E、F、G基因型;基因变异与否和基因型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基因变异可改变HBsAg抗原性,导致HBsAg与抗HBs结合力降低,以及检测灵敏度的提高,这些是造成HB-sAg与抗HBs共存的原因;本模式以C基因型占绝对优势,且基因型与基因变异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HBsAg阴性/HBV DNA阳性与S基因变异的关系——附8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无锡地区HBV感染者HBsAg缺失与S基因变异的关系,探讨其形成机理。方法采用ABBOTT测定 HBV M;套式 PCR检测 HBV DNA并作S基因序列分析;荧光定量法测定HBV DNA含量。结果8例HBsAg缺失者S基因出现了变异,导致HBsAg肽63、82、89、90、91、101、115、154位氨基酸替换,且89、90位氨基酸为联合变异;该模式75%(6/8)系慢性肝炎病人,87.5%(7/8)未使用免疫制剂,其HBV DNA含量是低的,而血清抗-HBs中位数值达239.1mU/ml。结论 HBsAg缺失模式多为自然发生的变异,变异主要发生在 a决定簇以外部分,可改变HBsAg的抗原性,使其不能被现行的试剂所检出,此外HBsAg阴性也与血液中HBV DNA含量低有关。  相似文献   

13.
Aims: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tation in the amino acids coded by the S gene region in the HBV DNA sequence and to comprehensively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cause of the double positive result phenomena in both HBsAg and HBsAb tests. Methods: Specimens collected from 43 cases of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with positive results for both HBsAg and HBsAb tests were used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pecimens collected from 43 cases randomly picked from all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with a single positive result for HBsAg test were used as the control group. In HBV DNA, the S gene region was amplified and sequenced. Amino acid sequences were grouped, and mutation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sequencing results. Results: The patients were infected with HBV of the genotype B and C and those who with genotype C show more mutations than genotype B carrier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a marked increase in S gene amino acid mutations; a higher amino acid mutation rate was observed in the first loop (aa124–137) of the a‐determinant (aa124–147) and there was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genotype B: 2.68% vs. 0.00%, P = 0.041; genotype C: 7.14% vs. 2.01%, P < 0.001). Conclusion: The first loop in a‐determinant of S gene sequence possesses a large numbers of mutated amino acids, leading to changes of antigenicity and simultaneous positive results in both HBsAg and HBsAb tests finally.  相似文献   

14.
母婴传播后母子体内乙型肝炎病毒前S/S基因变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通过经母婴传播获得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ASC)母子体内HBV PreS/S基因序列研究,了解来源相同的HBV在不同程度病毒血症情况下PreS/S基因变异的特点。方法 选择15对母孕前为HBV感染、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均未使用过抗HBV药物的ASC母子。应用T-A克隆技术构建重组质粒pGEM-PreS/S、双酶切进行鉴定,每个患者选2个酶切鉴定正确的克隆测序并进行分析。结果 选择15对ASC母子,根据HBV病毒血症高低分为3组,每组5对,A组母子均为高病毒血症,B组子女为高病毒血症、母亲为低病毒血症,C组子女为低病毒血症、母亲为高病毒血症。高病毒血症患者均为乙型肝炎e抗原( ),低病毒血症均为抗-HBe( )。母子HBV亚型相同,各组中有4/5对母子为B/adw2、1/5对母子为C/adrq 亚型。对每组中B/adw2亚型HBV患者的PreS/S基因进行分析显示:高病毒血症组间或低病毒血症组间HBV PreS/S基因变异数目及位点差异均无显著性,变异与年龄无关,低病毒血症患者变异数目及位点明显高于高病毒血症患者。两个低病毒血症组PreS/S基因绝大多数变异位点相同(113个),其中变异热点85个、可引起37个氨基酸变异,这些变异的氨基酸大多位于免疫表位内或(和)其附近。结论 HBV变异可能与感染的时间长短无关;在发生乙型肝  相似文献   

15.
HBV基因疫苗联合抗原蛋白免疫小鼠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2,他引:7  
目的构建乙肝病毒(HBV)基因疫苗,观察其与HBV表面抗原蛋白(HBsAg)联合免疫小鼠诱导的免疫应答.方法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R31S作为HBV基因疫苗,联合应用纯HBsAg蛋白免疫Balb/c小鼠,以单用基因疫苗pCR31S或纯蛋白HBsAg免疫小鼠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免疫小鼠血清抗HBs,另取免疫小鼠脾细胞,用3HTdR掺入法测定各组免疫小鼠的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结果2,4wk时联合免疫组抗HBs效价低于纯蛋白免疫组,高于基因疫苗免疫组;6wk后基因疫苗免疫组抗HBs效价升至最高,联合免疫组次之.3HTdR掺入法测定显示,各组免疫小鼠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差异不显著.结论乙肝病毒基因疫苗与表面抗原蛋白联合免疫无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唐山地区乙型肝炎(乙肝)患者乙肝表面抗原(HBsAg)滴度、乙肝病毒基因(HBV DNA)水平与乙肝基因突变位点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2月唐山地区150例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测定HBsAg滴度和血清HBV DNA水平,通过基因测序分析突变情况,并据此分为突变组与未突变组,比较不同基因突变位点患者的HBsAg滴度、HBV DNA水平,使用线性回归分析唐山地区乙肝患者HBsAg滴度、HBV DNA水平与乙肝基因突变位点的关系。结果:本研究150例乙肝患者中,有62例患者发生了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发生率为41.33%(62/150)。其中,rtM204I/V位点基因突变占比最高,为27.42%(17/62),rtL180M次之,为22.58%(14/62);rtL180M+rtM204I/V、rtA181T+rtN236T基因突变患者HBsAg滴度、HBV DNA水平高于rtM204I/V、rtL180M、rtN236T基因突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基因突变乙肝患者HBsAg滴度、HBV DNA水平...  相似文献   

17.
隐匿性乙型肝炎:免疫组织化学和S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了解不明原因慢性肝病中隐匿性乙型肝炎所占比例 ,隐匿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给予 2 0例不明原因慢性肝病患者肝穿刺病理检查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组织内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核心抗原 (HBcAg) ,丙型肝炎病毒NS3、NS4抗原。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血清HBVDNA进行定量 ,用套式PCR方法扩增HBVS基因 ,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 ,比较S基因的核苷酸和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的差异。结果  5例患者经肝脏病理检查表现为慢性炎症 ,3例在肝组织内HBsAg、HBcAg同时阳性 ,2例仅HBcAg阳性。S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 ,1例患者S基因的 74位密码子发生终止变异 ,另 1例在HBsAg的“a”决定簇内有 2个氨基酸发生变异 (T13 1N ,M 13 3S) ,其他 3例患者HBsAg的“a”决定簇内未发现变异。 结论 在我国隐匿性乙型肝炎是不明原因肝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低水平的血清HBVDNA可以引起慢性肝炎。部分隐匿性乙型肝炎HBsAg阴性的原因是S基因变异引起的 ,而有些患者则可能因为血清HBsAg水平过低 ,导致HBsAg检测阴性。  相似文献   

18.
HBV前S/S区基因突变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外界压力选择的结果。突变株可通过输血、器官移植、分娩等造成HBV感染,也可以引起急性、慢性和隐匿性HBV感染。HBV前S/S基因突变可导致病毒生物学特点和免疫应答发生改变,引起免疫逃逸、疫苗预防失败、HBs Ag阴性感染和疾病重症化等,与肝硬化和肝癌的进展也有密切关系,从而影响HBV慢性感染的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