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特点和疗效。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62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理结果显示:恶性病变25例,交界性病变5例及良性病变32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提示:CD17阳性48例(78%),CD34阳性45例(72.5%),SMA阳性17例(27.8%)以及S100阳性13例(20.5%)。所有良性及交界性病变的患者无术后复发。25例恶性患者中有12例手术后1至5年复发,表现为腹内转移或肝转移。其中8例死于肝转移引起的全身衰竭,2例分别于术后12个月及18个月发现肝转移,但至今仍带瘤存活。结论通过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可明确本病的诊断。手术切除肿瘤治疗结合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非上皮来源性肿瘤.现在认为其起源于消化道间叶组织中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间充质干细胞.但对于其分化程度、良恶性鉴别等均存在争议,且GIST的术前确诊率低,为进一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总结86例GIST患者的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经验.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共7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35例,中位年龄61岁.发病部位:胃41例(56.94%),小肠24例(33.33%),结直肠6例(8.33%),食管1例(1.39).主要临床表现依次有腹痛、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肠梗阻、贫血.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17、CD34、SMA、DOC-1、S-100阳性率分别为98.61%(71/72)、70.83%(51/72)、34.72%(25/72)、100.00%(18/18)、5.56%(4/72).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2例行姑息性手术,其余70例均完整切除.21例行伊马替尼治疗,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16例,疾病稳定(SD)2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3.79%、79.54%、53.69%.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不典型,确诊依靠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手术完整切除联合靶向药物治疗可使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组起源于胃肠道肌层的间叶性肿瘤,遗传学上存在频发性c-kit基因以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基因突变。我院2005年7月—2009年8月收治GIST患者36例,对其临床诊断、治疗等回顾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7月至2010年7月期间收治的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5例患者病变分别位于胃部18例(51.4%),其中胃体15例(42.9%)、胃窦3例(8.6%);回肠16例(45.7%);小肠系膜根部1例(2.9%)。35例均进行手术治疗,其中行胃楔形切除术15例(42.9%),胃大部切除术3例(8.6%),小肠部分切除术16例(45.7%),肠系膜肿块切除加大部分小肠切除术1例(2.9%)。术后病理报告均为间质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CD117阳性33例(94.3%),CD34阳性26例(74.3%)。35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5年,平均25.6个月。1例术后10个月死于肿瘤复发,1例术后4个月死于短肠综合征、营养不良,余33例无肿瘤复发。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完整切除病灶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近期收治的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胃部肿瘤4例,小肠肿瘤2例,结肠肿瘤2例,直肠肿瘤1例(其中1例患者同时伴有小肠结肠肿瘤,病理检查均证实为间质瘤)。局部切除1例,根治性切除5例,姑息性切除2例。免疫组化提示CD117、CD34、Vimentin多为弥漫阳性,SMA、S-100多为阴性。结论 加强免疫组化检查,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认识。外科手术是GIST治疗的首选,对复发的病例应争取再次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具有基因和分子特征性的肿瘤。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中最常见。GIST均具有生物学的侵袭行为,因此治疗原则应以手术切除为主,且必须遵循无瘤操作以及防止瘤体破溃的原则。GIST常发生肝转移和腹膜转移,少有淋巴结转移,故除非术中发现有淋巴结转移,一般不常规行淋巴结清扫。其切除范围和术式应根据瘤体大小、解剖部位并结合对肿瘤恶性潜能的评估再作抉择。GIST对常规化疗和放疗不敏感,以格列卫为代表的分子靶向治疗是一种较好的辅助治疗。应强调指出:若拟行格列卫新辅助治疗或术中已有多处无法切除的转移灶而拟行术后化疗时方可考虑活检,但禁忌术前经皮穿刺活检,以免瘤体破溃酿成腹膜转移。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136例诊治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4年2月收治的136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例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GIST多发于胃(57.1%)和小肠(20.6%),结肠、直肠及腹腔内其他位置相对较少,临床常见症状为消化道出血(32.4%)、腹痛(25.0%)、腹部包块(21.3%)。就诊时已发生转移的17例,余119例获得了根治性切除或局部切除,手术切除率为87.5%(119/136)。术后转移复发率20.3%(15/74)。结论GI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确诊困难,对于无转移的病人,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但术后转移复发率高,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和早期发现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对于转移或不能切除者,Gleevec是目前最有效的系统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以提高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2月—2009年12月3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GIST好发于胃和小肠,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16例(51.6%)GIST发生于胃,8例(25.8%)发生于小肠,3例(9.7%)发生于结直肠(其中2例伴有肝转移),发生于肠系膜、网膜及腹膜后4例(12.9%)。CT检查呈现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大部分边界完整。GIST表达CD117阳性者28例(90.3%),CT34阳性者22例(71.0%)。18例恶性GIST中9例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术后3年存活5例,9例未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者1例失访,术后3年存活0例。结论:在区别GIST与平滑肌瘤或神经源性肿瘤时,CD117、CD34具有重要价值。CT、内镜超声检查是目前诊断GIST常用和重要的手段,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治分析(附4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48例GIST患者的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GIST发生部位:胃29例(60.4%),小肠11例(22.9%),结肠3例(6.3%),直肠4例(8.3%),肛管1例(2.1%)。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52.1%)和腹部肿块(35.4%),免疫组化表型CD117阳性率为83.3%(40/48),CD34阳性率为77.1%(37/48),SMA阳性率为27.1%(13/48),S-100阳性率为22.9%(11/48)。48例均行手术切除。全组术后均未行放、化疗,随访12-60个月,平均35个月,随访率为100%。良性及交界性患者均无复发;13例恶性者中6例复发,其中5例死亡。结论GIST在中老年人中好发,部位以胃及小肠最多见,以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表现为主。肿瘤的大小是GIST良、恶性的重要临床指标。GIST的诊断有赖于病理形态学检查与免疫组化的结合。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外伤性肠破裂是临床外科中常见的急腹症,预后与手术时机有直接关系,早期诊治可明显降低病人的病死率。我院自1993年以来收治外伤性肠破裂62例,现将其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外伤性胆道损伤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创伤性肝外胆道损伤的诊治资料.结果 22例均于术中确诊.其中,行单纯胆囊切除术5例,行胆囊切除加胆总管修补术8例,行胆囊切除加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7例,行胆囊切除加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2例.本组22例均治愈.结论 外伤性胆道损伤术...  相似文献   

14.
15.
62 cases with inhalation injury are included in this paper. 19 patients died, constituting a mortality of 30.7%. Among the symptoms, there is a characteristic high-pitched laryngotracheal respiratory sound, which is produced by narrowing of the laryngo-tracheal tract due to edema after the injury. It can be heard in the middle of the neck with a stethoscope. It can be regarded both as a diagnostic sign of inhalation injury and an indication for tracheotomy. The pressure exerted by the eschar in the neck can be released by incising the eschar. Tracheotomy can be avoided in some patients after the releasing incisions. Other problems such as artificial ventilation, liquid resuscitation etc.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预防措施、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37例医源性胆管损伤病例的手术方式、损伤类型以及明确损伤时间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手术进行治疗,手术方式:腹腔引流9例(24.3%),胆管修补并T型管支撑引流11例(29.7%),胆总管端端吻合并T型管支撑引流7例(18.9%),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9例(24.3%),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1例(2.7%)。结果:全组术后无近期及远期并发症。结论:医源性胆管损伤以胆囊切除术多见,多发生于胆囊三角区,主要原因为缺乏胆管影像学诊断,局部组织水肿坏死或粘连,手术器械缺乏或配备不规范,照明等条件差,暴露欠佳,术者经验缺乏等。早发现早诊断的有效措施是术中常规手术视野敷白纱布,疑有胆管损伤时即行胆管造影、胆总管探查;常规手术区低位置引流管,术后1周严密观察腹腔引流液性状及量、胆汁性腹膜炎体征、巩膜皮肤黄染情况,B超动态监测胆管直径及腹腔游离液体;术后2周常规T型管胆管造影或ERCP等。适当选择结扎、引流、胆管修补、胆肠吻合、胆管支撑等手术方式是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7.
胆管黏液性肿瘤诊治体会:附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 5例胆管黏液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包括胆管黏液腺癌 2例 ,胆管黏液腺瘤 2例 ,胆管黏液腺瘤癌变 1例。 5例术前均表现为梗阻性黄疸 ,均行手术治疗 ,术后均恢复良好。随访半年至 1 0年 ,除 1例胆管粘液腺癌术后 1年死亡外 ,余 4例存活。提示胆管黏液性肿瘤的诊断治疗有其特殊性 ,正确的手术及术后处理能减轻患者的痛苦 ,改善其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发病、诊断、治疗.方法对64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占同期胃肠恶性肿瘤的2.7%,64例患者平均年龄39.5岁.好发部位顺序为回盲部及回肠(54.69%)、胃(21.875%)、结肠(14.06%)、直肠(9.375%).主要临床表现是腹胀、腹痛、腹部包块、腹泻、血便.病理类型本组64例中,非何杰金氏淋巴瘤58例,其中B细胞型52例,T细胞型6例;何杰金氏淋巴瘤6例.本病早期极易误诊为其它消化道疾病,误诊率为67%.结论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应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内镜检查结果,以提高诊断符合率.治疗以手术加化疗、放疗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异位胰腺的诊断与治疗(附1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诊断及外科处理原则。方法对我院近20年收治的经术后病理确诊的18例胃肠道异位胰腺病人进行了外科治疗,并对其临床症状、诊断方法、病变部位分布及治疗措施进行了回顾分析。结果本组18例病人表现为反复上腹部疼痛不适9例,消化道出血7例,腹部包块1例,无明显症状1例。异位胰腺分布部位:胃7例,十二指肠5例,空肠3例,回肠3例,其中美克尔憩室内2例。术前误诊11例,漏诊6例,仅1例确诊。全部病人均行手术治疗,无一例出现术后并发症,随访1~10年无复发,临床疗效满意。结论胃肠道异位胰腺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有效的检查手段,易漏诊和误诊;一旦发现,均应早期手术治疗,以明确诊断及避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