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0):126-133
目的通过测量北京大兴区、密云地区成年人的桡骨远端骨密度,分析比较北京南北郊区成年人在各年龄段的骨密度差异及随年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美国DTX-200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北京大兴区成年男性1040例、女性1892例,密云地区成年男性780例、女性423例的非优势前臂桡骨远端1/3处的骨密度,记录BMD值。将检测结果按地区、性别、年龄段分组(每10岁为1个年龄组,分为7个年龄组)。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同地区、同年龄段成年人的桡骨远端骨密度在性别间的差异,分别比较同性别、同年龄段成年人的桡骨远端骨密度在北京南北郊区间的差异,分析两地区成年男性、成年女性骨密度随年龄变化趋势。结果大兴区、密云地区成年人在各年龄段的桡骨远端骨密度BMD均值男性均大于女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兴区60~69岁年龄段男性、50~59岁年龄组女性的桡骨远端骨密度BMD均值低于密云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北京大兴区其他各年龄段女性BMD均值略低于或接近于密云地区,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北京大兴区、密云地区成年男性、成年女性桡骨远端骨密度BMD峰值均出现在30~49岁年龄段间,且BMD均值随年龄增高而逐步降低。结论密云地区人群整体骨量稍高于大兴区,但骨质疏松的发生情况两地区差异不明显。大兴区、密云地区人群中的50岁以后中老年人群,尤其女性更易发生骨质疏松,应给予适当预防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
石河子地区正常成人骨矿含量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研究人群中各矿含量的变化规律,确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骨矿含量的正常值,方法:采用单光子吸收法对石河子地区1013名汉族健康成人桡、尺骨骨矿含量测定。结果:30岁以前骨矿含量随年龄增长而增长,30-39岁年龄段达峰值骨量,40岁以后骨矿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女性50岁以后骨密度明显降低,结论:首次建立了我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正常人桡、尺骨骨密度的正常参考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深圳市人群骨密度(BMD)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OP)的发病状况,为OP的防治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日本ALOKA骨密度测定对深圳市21~73岁的人群600人进行尺桡骨BMD检测。结果男女骨峰值均在21~30岁年龄段,随年龄段增高BMD逐渐下降,51岁以上女性和61以上男性骨量呈快速下降(P〈0.05);骨量减少发生率男女性各年龄段均较高,61岁以上年龄组骨量减少发生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P〈0.01);而严重骨质疏松发生率则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1)。结论骨质疏松发病率与年龄和性别相关。从青年起定期监测骨密度,并尽早调治骨量减少是预防老年性骨质疏松的重要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柳州市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患病率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广西柳州市中老年人骨质疏松(OP)的发病情况.方法 1 230名中老年人采用骨密度仪检测股骨颈骨密度(BMD)值,以10岁作为一个年龄段,按年龄段和性别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中老年人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逐年下降,骨量与年龄呈负相关.40~49岁年龄段男性OP患病率为20.39%,女性为20.71%;50~59岁年龄段男性OP患病率为31.90%,女性为54.09%;60~69岁年龄段男性OP患病率为41.72%,女性为65.14%;70岁以上男性OP患病率为52.42%,女性为75.14%.结论 本地区中老年人随年龄增长,骨钙丢失明显加速,骨质疏松(OP)患病率随之增加,女性发病明显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广西瑶族健康女性骨质疏松(OP)的发病情况.方法:选取瑶族健康女性469名采用单光子二维骨密度仪检测左侧桡骨、尺骨超远端的骨密度(BMD)值,按年龄进行分组,以5岁作为1个年龄段.结果:①瑶族女性骨峰值年龄在40~岁;②瑶族桡骨、尺骨骨峰值(PBM)值(g/cm2)分别为0.331 7±0.053 8、0.345 8±0.057 9;③60岁后OP患病率为28%.结论:瑶族老年人有较高的OP检出率,他们是OP性骨折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6.
枣庄地区2604人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量枣庄地区不同年龄段的正常人群前臂远端尺桡骨骨密度,以研究枣庄地区正常人群骨密度参考值。方法:双重能量放射线吸收测定技术(DEXA)前臂骨密度测定仪测量前臂的尺、桡骨末端,爆光量0.02msv,测量参数:骨矿物质含量(BMC)、骨矿物质密度(BMD)、Z-值、T-值,采用SPSS软件对数值进行处理分析。结果:枣庄地区骨量峰值出现年龄在男性为20~29岁、女性为30~39岁年龄段,50岁以后男女骨量减少均明显加剧,60岁后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臂不同部位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pDEXA骨密度仪测定419例前臂远端桡尺骨(DR+U)、近端桡尺骨(PR+U)及近端桡骨骨密度(PR),并进行比较及相关分析。结果三个部位的骨密度都随着年龄的升高而下降,PR+U及PR各年龄段骨密度明显高于DR+U;PR+U与PR之间有非常好的相关性r=0.981(P<0.01,女性),r=0.951(P<0.01,男性);DR+U与PR+U及PR之间也有很好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10(P<0.01,女性),0.750(P<0.01,男性)及0.800(P<0.01,女性),0.728(P<0.01,男性)。结论三个部位的骨密度虽然存在差异,但是有很好的一致性,能够反映机体骨质状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西宁地区健康人各年龄段骨矿物含量正常值。方法用SD-1000单光子骨矿物测定仪窄束γ-线通过非优势侧桡、尺骨中下1/3交界处测试点横向扫描。获得骨线密度(BMC)、面密度(BMD)及桡、尺骨骨密度均值。结果1.男性的骨密度在31~40岁为峰顶,女性在41~50岁达峰;2.性成熟期(18~44岁)骨密度值最高,此后随增龄而下降;3.体重与骨矿的含量相关;4.按WHO制定的低于同性别性成熟期骨密度2.5 s为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女性老年期为此症者占24.2%,男性老年期为4.60%,女性为男性5.3倍;5.按低于同性别性成熟期骨密度1 s为低骨量,男、女老年期分别为54%、82.3%。结论1.女性骨峰值较男性晚10年;2.男女性者骨密度值在性成熟期(18~44岁)达峰,此后骨矿物质含量丢失随年龄增长增多;3.体胖者骨矿含量相对较多;4.老年期骨质疏松发生率女性比男性高5.3倍,表明性腺的衰退时间对骨矿物的丢失有重大影响;5.西宁地区低骨量的高危人群众多,应该行早期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健康青少年骨矿物质含量和确定正常值范围,本文以武汉地区幼儿园、中小学校、技校学生作整群调查对象,对3555名5~19岁青少年进行了骨矿物质含量硷测。测定部位为主力臂桡骨中下1/3处和远端15%处,使用国产 FT-647型单光子骨密度仪。结果显示:(1)青少年骨矿含量男性高于女性。(2)骨矿物质含量呈增龄性增加,增加的速度与年龄、性别、发育期有关,12岁前,两性增加均缓慢,12岁以后男性增加较女性快。(3)青少年骨矿物质含量与身高、体重、年龄呈正相关。根据以上结果,在制订青少年骨矿物质含量正常值时应以性别、每岁龄分组来确定正常值范围。骨矿物质低为异常,故只需计算 P_s 值,按此标准,调查中发现男、女性不同部位骨矿物质含量异常的人数为3.8%~4.99%。由此可见,青春期骨矿物质含量的检测对保护青少年的发育和健康至关重要,同时还有利于预防各年龄原发性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吴伏娜  钟紫茹  韩全水  林小岚 《医学争鸣》2005,26(16):1520-1522
目的:调查深圳市正常体质量指数人群骨密度和峰值骨密度(PBD),以期为深圳地区骨质疏松症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近5 a体检的健康成年677名,年龄20以上,男女性均以5岁一个年龄段分为14组;双能X光骨密度仪测量骨密度.结果:男性各部位PBD值出现在25~岁,女性各腰椎PBD值出现在35~岁,髋部PBD值出现在40~岁.在80~岁年龄段,男性腰椎骨密度出现高于其PBD的另一个峰值,女性骨密度自45~岁年龄段后随年龄逐年下降.结论:女性PBD形成晚于男性而接近绝经期;其骨密度自45岁年龄段迅速减低,而男性则发生在65岁年龄段;骨质疏松的预防应从青少年时期提高PBD开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0~3岁婴幼儿骨密度与体格发育指标的关系,探讨体格发育对婴幼儿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对在长沙市妇幼保健院体检的1093名0~3岁婴幼儿测量骨密度,分析体格发育指标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婴幼儿骨密度值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年龄越小,骨密度检出不足率越高;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中年龄、性别、身长对骨密度正性影响.结论:婴幼儿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并受性别、身长影响,提示婴幼儿体格发育正常对促进骨骼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Osteoporosis is a common disease in older adults. The basic evidence for the diagnosisof osteoporosis is the decrease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1].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risk of fractures would rise as the bone mineral density decreased, and the me…  相似文献   

13.
对武汉地区3~89岁2886名健康人进行了桡、尺骨骨矿含量的测定。发现出生后骨矿含量随增龄而逐渐升高,5~8岁是儿童增长的第一个高峰期,13~16岁是第二个高峰。20岁以后同年龄组性别不同,骨矿含量差异显著,女性普遍低于男性。男、女均于30~39岁时达到峰值骨量,以后随增龄骨矿含量逐渐下降,50岁以后女性受绝经后卵巢功能减退的影响,骨矿含量下降迅速。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人比同龄无运动习惯的人具有较高的骨矿含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桡骨超远端建立体积骨密度估计法,比较其在男女性间的差别,探讨骨大小在骨密度测量中的重要性。方法:应用双能X射线内密度仪对88例20岁 ̄59岁人群进行前臂骨密度测量,利用桡骨超远端外形近似圆台的特点,建立体积骨密度估计法,并比较男女性间差别。结果:男性桡骨超远端骨矿含量、面积骨密度大于女性,差异具有显性意义(P〈0.01),而估计的体积骨密度差异不显。结论:测量比较骨密度时宜充分考虑骨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湖南邵阳地区汉族正常成年人的峰值骨量及各年龄段的骨密度(BMD)水平,为今后全国范围内的骨量调查提供参考性数据。方法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湖南邵阳地区现有社区医疗服务网内城镇、农村居民,随机抽样年龄在20~70岁的男女健康人群237例进行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的测定,将所获得的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数据库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湖南邵阳地区汉族成年男女峰值骨量在30~39岁年龄段,在50岁以后骨量呈缓慢下降趋势,正常健康男、女各年龄段同一部位骨密度水平虽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D达到峰值后,随年龄增加而下降,正常健康同性人群同一部位不同年龄段的骨骼骨密度水平基本一致,男女不同部位的骨密度峰值不同。  相似文献   

16.
采用FT-647型单光子骨密度仪(SPA)测量30例确诊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和96例正常对照妇女桡骨远端15%处和中下1/3处的骨矿含量(BMC)和骨矿密度(BMD)的结果表明,患者所有的BMC和BMD均较对照者低。对照组X-1.28S桡骨远端15%处的BMC为0.54g/cm,BMD为0.36lg/cm~2,桡骨中1/3处BMC为0.574g/cm,BMD为0.543g/cm~2。若以此为最低正常值,则有96.6%(29/30)的病人其BMD低于此值。我们认为此值可作为临床诊断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标准。文中还对SPA法与放射线诊断法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符合率和SPA法测量部位对结果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评价骨矿物质含量(骨矿含量)测定对早产儿代谢性骨病(metabolicbonediseaseofprematurity,MBDP)的诊断价值。方法用单光子吸收法(SPA)检测38例日龄大于3周早产儿骨矿含量,同时作右前臂X线检查,并与55例健康早产儿进行比较。结果8例早产儿骨线密度(BMC)、骨面密度(BMD)明显降低,其中4例X线检查有骨质疏松和(或)佝偻病样表现,提示MBDP,其余30例骨矿含量正常者X线检查均未见异常。结论骨矿含量测定对MBDP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Bone density of élite female athletes with stress fractur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o investigate whether stress fractures occurring in élite female athletes are related to reductions in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we measured BMD in nine athletes with such fractures and nine athletes without fractures who were matched for age, weight, height and sport. BMD was measured in three regions: upper limbs (distal radius), axial skeleton (lumbar spine) and lower limbs (femoral neck) by photon absorptiometry. The number of menses per year was significantly less (P less than 0.04) and the age of menarche was significantly delayed (mean +/- SD; 16.1 +/- 0.4 v. 14.4 +/- 1.5 years, P less than 0.02) in the fracture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non-fracture group.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M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any of the measurement sites. Moreover although the fractures occurred mainly in lower limb bones, at sites characterised by predominantly cortical bone, all athletes had femoral neck BMD values within the 95% confidence limits for normal non-athletic women. We conclude that stress fractures in élite female athletes are largely independent of BMD.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患者不同部位的骨密度(BMD)变化及骨量丢失的情况。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吸收仪测定2008年4月—2009年11月我科门诊收治的150例甲亢患者的腰椎、股骨颈、桡骨远端骨密度,同时与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相匹配的同期在我院体检的176例对照组的骨密度进行比较。结果绝经前女性甲亢患者腰椎、股骨颈、桡骨远端的骨密度分别为(1.074±0.116)g/cm2、(0.877±0.112)g/cm2、(0.739±0.108)g/cm2,较对照组的(1.257±0.149)g/cm2、(0.994±0.151)g/cm2、(0.850±0.075)g/cm2下降;绝经后女性甲亢患者的腰椎、桡骨远端的骨密度分别为(0.935±0.129)g/cm2、(0.625±0.111)g/cm2,较对照组的(1.019±0.148)g/cm2、(0.785±0.095)g/cm2下降;<50岁男性甲亢患者腰椎、股骨颈、桡骨远端的骨密度分别为(1.063±0.098)g/cm2、(0.855±0.124)g/cm2、(0.746±0.152)g/cm2,较对照组的(1.196±0.106)g/cm2、(1.018±1.022)g/cm2、(0.963±0.063)g/cm2下降;≥50岁男性甲亢患者股骨颈、桡骨远端的骨密度为(0.845±0.008)g/cm2、(0.763±0.094)g/cm2,较对照组的(0.924±0.100)g/cm2、(0.923±0.103)g/cm2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将三个部位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发现以桡骨远端的骨密度下降最为显著。结论甲亢对患者骨量丢失的影响较大,其中以皮质骨为主的桡骨远端的骨量丢失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