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影响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蔡红兵 《肿瘤防治研究》2002,29(4):315-315,323
 目的 了解影响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 116例宫颈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Ⅰ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 6 .6 7% ,Ⅱ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率为 34.6 1% ,放疗未控及复发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 35 .2 9%。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与患者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肿瘤体积及生长方式有直接关系。结论 宫颈癌病人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肿瘤体积、生长方式是影响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预后因素 ,术前应充分考虑这些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Ⅰb 和Ⅱa期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以及年龄大小与宫颈癌病理组织学类型 ,盆腔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 2 82例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Ⅰb和Ⅱa期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统计其盆腔淋巴结清除数 ,阳性数及转移率。结果 临床分期Ⅰb和Ⅱa期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病理类型 ,病理分级 ,宫颈肿瘤大小 ,间质浸润深度 ,脉管侵犯及病人年龄不同 ,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与 35岁以上宫颈癌患者相比 ,35岁以下年轻Ⅰb 和Ⅱa期子宫颈癌中 ,腺癌比例多 ,盆腔淋巴结转移率高 ,两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盆腔淋巴结检出率受临床与病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盆腔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 ,病理类型 ,病理分级 ,宫颈肿瘤大小 ,间质浸润深度 ,脉管侵犯及病人年龄密切正相关。 35岁以下年轻子宫颈癌患者中腺癌比例大 ,盆腔淋巴结转移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 3 0 5例ⅠA~ⅡB期宫颈癌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ⅠA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率 0 ,ⅠB期为 9 8% ,ⅡA期为 18 5 2 % ,ⅡB期为 5 7 14 % ;宫颈鳞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 8 2 % ,宫颈腺癌为42 2 7% ;宫颈癌高分化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 0 ,中分化组为 11 16% ,低分化组为 40 62 % ;宫颈间质浸润深度 <1/ 2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 1 2 3 % ,≥ 1/ 2组为2 1 88% ;宫颈癌糜烂型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 17 0 2 % ,外生型为 13 95 % ,内生型为 18 5 2 % ,溃疡型为 41 67% ;宫颈肿瘤≥ 4cm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 2 0 0 % ,<4cm者为 12 14 % ;手术前予化疗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 7 4% ,未行化疗者为19 5 6% ;手术前行放疗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 4 76% ,未行放疗者为 19 5 6%。结论 :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组织类型、宫颈间质浸润深度、生长方式及术前化疗或放疗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有直接关系 ,而肿瘤大小与盆腔淋巴结转移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166例子宫颈癌患者相关因素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子宫颈癌发病年龄与其病理组织学类型、局部肿瘤大小及盆腔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行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对2002年6月至2007年6月行广泛子宫切除和盆腔淋巴结清扫的子宫颈癌患者16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年龄35岁为界分为A、B两组,A组年龄≤35岁,B组年龄>35岁,对比分析两组病理组织学类型、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等因素.结果 A组腺癌、肿瘤直径≥4 cm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率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病理分级、局部肿瘤大小、间质浸润深度相比较,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年轻子宫颈癌患者腺癌及肿瘤直径≥4 cm的发生率高,盆腔淋巴结转移率高;盆腔淋巴结转移与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病理分级、局部肿瘤大小、间质浸润深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34例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及病理资料。结果:盆腔淋巴结总转移率为18.76%(119/634),年龄、临床分期、肿瘤浸润深度、肿瘤生长形态、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病理类型、病灶大小、术前放化疗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结论:年龄≤35岁,临床分期晚,肿瘤浸润≥1/2,溃疡型肿瘤,病理分化差均为宫颈癌淋巴转移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临床病理因素及血清肿瘤标志物与总体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淋巴结转移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386例Ⅰa-Ⅱb期宫颈癌住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对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高危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总体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25.0%(89/356);肿瘤直径≥4cm(OR=2.778,95%CI:1.410-5.131,P=0.001),术前SSCAg水平>3ng/ml(OR=2.645,95%CI:1.106-4.673,P=0.019)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病理类型(RR=3.638,95%CI:1.146-5.891,P=0.002)、FIGO分期(RR=2.672,95%CI:1.063-6.367,P=0.007)、SSCAg(RR=2.187,95%CI:1.121-4.287,P=0.001)对预后有影响。结论:肿瘤直径、术前SSCAg水平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病理类型、FIGO分期及SSCAg水平是影响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34例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及病理资料。结果:盆腔淋巴结总转移率为18.76%(119/634),年龄、临床分期、肿瘤浸润深度、肿瘤生长形态、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病理类型、病灶大小、术前放化疗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结论:年龄≤35岁,临床分期晚,肿瘤浸润≥1/2,溃疡型肿瘤,病理分化差均为宫颈癌淋巴转移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8.
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淋巴结状态与临床病理的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以手术治疗为主的Ⅰb、Ⅱ期宫颈癌228例中的42例淋巴结转移病例,淋巴结转移率18.42%。对淋巴结分布、状态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切除的淋巴结数目12~36个,平均23个。转移部位以闭孔最多,其余依次为髂内、髂外、髂总、股深淋巴结,左侧多于右侧, (P<0. 05)。髂总淋巴结转移率为1. 31 %, 3例髂总淋巴结阳性者皆为临床分期Ⅱ期、生长类型为内生型。双侧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6.59%,内生型者、肿瘤直径≥4cm发生双侧盆腔淋巴结转移率高,且差异有显著性(P<0. 01)。25例发生2个或2个以上淋巴结转移,其中肿瘤直径≥4cm、内生型者易有多个淋巴结转移且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盆腔淋巴结切除对临床Ⅰb、Ⅱ期宫颈癌是必要的,但无常规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盆腔淋巴结状态及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可作为预后指标,以便术后补充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Ⅰ、Ⅱ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 对根治术后 15 6例Ⅰ、Ⅱ期宫颈癌患者临床与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临床分期 ,病理分级 ,浸润深度 ,肿瘤大小及形态 ,年龄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病理类型及宫体转移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结论 临床分期晚 ,病理分级差 ,肌层浸润≥ 1 2 ,肿瘤直径≥ 4cm ,内生型肿瘤 ,年龄≤ 3 5岁为Ⅰ、Ⅱ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特征,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宫颈癌根治术后盆腔淋巴结转移及同期无转移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结果:盆腔淋巴结总转移率为23.35%(32/137),以闭孔淋巴结转移率最高,占全部淋巴结转移的59.37%。盆腔淋巴结转移与宫颈肌层癌浸润深度有关,而与患者年龄、病理分化及组织学类型、宫旁侵犯及淋巴管浸润无关。淋巴结转移个数(≥3个)与宫颈癌的预后密切相关。淋巴管浸润、肌层浸润深度、病理类型(鳞癌与非鳞癌)、病理分化与预后无显著相关。结论:肌层浸润≥l/2是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3个者预后差,可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68例口腔鳞癌未探及颈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因素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回顾性研究,并依据临床触诊及影像学结果将淋巴结分为三组,并对比各组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学特点的相关性。结果:cN0期口腔鳞癌患者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与年龄、原发灶的大小、病理分化及生长方式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牙龈癌及颊黏膜癌原发肿瘤越大发生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几率越高。临床影像学未探及肿大淋巴结组其淋巴结阳性率与原发肿瘤大小及肿瘤生长方式密切相关(P<0.05),影像学肿大淋巴结小于1 cm组其颈部淋巴结阳性率与原发肿瘤病理分化程度密切相关。结论:口腔鳞癌颈部淋巴结的隐匿性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明确隐匿性转移的危险因素,对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判断疗效及评估预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吴海 《现代肿瘤医学》2019,(12):2181-2185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宫颈癌患者术后复发高危因素及其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宫颈癌(I-IIa期)并行宫颈癌根治术的338例患者临床资料,将术后复发患者56例作为复发组,其余未复发患者282例作为对照组,对可能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术后复发56例,术后复发率16.57%,其中鳞癌患者46例(82.14%)、非鳞癌患者10例(17.8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肿瘤大小、组织分化程度、盆腔淋巴结转移、宫颈浸润深度、术后放疗、术后化疗以及术前SCC表达对老年宫颈癌患者术后复发有显著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盆腔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宫颈浸润深度、术后化疗以及SCC表达情况进入回归模型(P<0.05)。结论:盆腔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高、宫颈浸润深、术前SCC表达异常是老年宫颈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化疗是老年宫颈癌患者术后复发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This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the utility and a cut-off level of serum squamous cell carcinomaantigen (SCC-Ag) to predict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 cases. We also investigated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CC-Ag level and lymph node status. Materials and Methods: From June 2009 to June2014, 232 patients with cervical cancer stage IB2-IVA, who were treated at Ramathibodi Hospital, were recruited.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 curves were used to identify the best cut-off point of SCC-Ag level topredict lymph node metastasis. Quantile regression was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CC-Aglevels and pelvic lymph node metastasis, paraaortic lymph node metastasis, and parametrial involvement as wellas tumor size. Results: Pelvic lymph node metastasis and paraaortic lymph node metastasis were diagnosed in46.6% and 20.1% of the patients, respectively. The median SCC-Ag level was 6 ng/mL (range, 0.5 to 464.6 ng/mL). The areas under ROC curves between SCC-Ag level and pelvic lymph node metastasis, paraaotic lymphnode metastasis, parametrial involvements were low. SCC-Ag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paraaorticlymph node status (p=0.045) but not with pelvic lymph node status and parametrial involvement. SCC-Ag levelwas also related to the tumor diameter (p<0.05). Conclusions: SCC-Ag level is not a good predictor for pelvicand paraaortic lymph node metastasis. However, it is still beneficial to assess the tumor burden of squamouscell carcinoma of the cervix.  相似文献   

14.
Survivin基因在宫颈鳞癌和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 Survivi在宫颈鳞癌和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病理类型、肿瘤大小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例慢性宫颈炎、30例宫颈鳞癌以及30例宫颈腺癌石蜡包埋标本的Survivin表达.结果:Survivin在10例慢性宫颈炎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0% (1/10),在宫颈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6.67%(17/30),在宫颈腺癌的阳性表达率为80%(2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Survivin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无相关性,P>0.05;与病理类型(P<0.05)、淋巴结转移(P <0.01)有相关性.Survivin胞核强阳性表达与肿瘤病理类型(P<0.05)、肿瘤大小(P<0.05)以及淋巴结转移(P<0.01)有相关性.结论:Survivin表达与宫颈癌特别与宫颈腺癌有关, 其胞核强阳性表达可能反应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各亚型在广西沿海地区宫颈癌患者中的分布情况,HPV感染与宫颈癌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分化程度、肿瘤盆腔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的复发的关系。方法:通过凯普导流杂交HPV DNA检测法,对76例宫颈癌患者宫颈脱落细胞进行21种HPV亚型的检测。结果:宫颈癌HPV总阳性率为90.8%。宫颈癌患者HPV阳性各亚型出现的频率排序为:HPV16(56.5%),HPV18、33、58各(7.2%),HPV52、53各(5.8%),HPV31(4.3%),HPV45(2.9%),HPV35、51、56、66、68各(1.4%)。HPV6(5.8%),HPV11、44、43各(1.4%)均合并在高危感染中。HPV感染与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盆腔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的复发关联无显著性(P>0.05),与年龄密切相关,鳞癌HPV阳性率明显高于腺癌及其它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西沿海地区妇女宫颈癌患者中以HPV16、18、33、58感染为主要型别。HPV感染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盆腔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的复发无明显相关性,与发病年龄、病理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分布规律、高危因素。方法选取均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71例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71例宫颈癌患者中有14例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19.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SCCAg水平、FIGO分期、病理分型、肌层浸润深度、脉管侵犯、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而年龄、手术切缘与淋巴结转移不具相关性(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SCCAg水平、脉管侵犯、FIGO分期、肌层浸润深度以及分化程度5个因素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治疗前SCCAg〉4ng/ml、宫颈浸润深度≥肌层1/2、脉管侵犯、FIGO分期较晚及细胞分化程度较高是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中晚期(Ⅱb-Ⅲb期)宫颈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LN)转移采用手术和放疗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中晚期(Ⅱb-Ⅲb期)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76例,观察组43例,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术后行同步放化学治疗。对照组33例,行宫颈癌同步放化学治疗。分析与患者3年生存率有关的临床病理因素,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手术分期、病理分级、SCCA水平、局部肿瘤大小、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大小、治疗方法与患者的3年生存率有关。多因素分析表明影响患者生存期的因素是分期、分级、局部肿瘤大小、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大小、治疗方法。结论:中晚期宫颈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并辅以术后延伸放疗联合同期化疗,对于病人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