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前,溶栓疗法已广泛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塞 (AMI),以降低死亡率及保护左室功能,但与梗塞相关动脉的继发性再梗塞的危险性增加。有冠脉造影研究提示,溶栓疗法后动脉早期再梗塞的发生率为20%,而再梗塞则与往后的心脏损害及死亡率有关。为此,作者采集重复溶栓疗法的31例患者,以探讨本疗法的安全性及疗效。病人和方法本研究对象为31例曾接受溶栓治疗的 AMI 患者,男22例,女9例,平均年龄58±9岁。首次采用溶栓治疗的指征包括溶栓前缺血性胸痛持续6小时以上;两个肢导联或 V_4~V_6ST 段抬高≥1mm,或 V_1~V_3导联抬高≥2mm。首次溶栓23例采用链激酶(SK)150万 U 在30分钟内静滴,8例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100mg 在3小时内静滴。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服用阿司匹林50~300mg/d,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早期冠脉造影证实,90%病人有血栓存在,这一发现奠定了溶栓治疗的理论基础。据记载1959年Fletcher等首先采用静脉输注溶栓剂治疗AMI.1960年BoyJes等证明局部使用纤溶制剂可迅速溶解大冠脉实验性血栓.1979年Ren-trop等进行冠脉溶栓法治疗AMI取得了显著效果.大量研究证明,溶栓疗法在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塞面积,改善左室功能及降低AMI病死率等均有显著疗效,是一种有希望的治疗方法.一、治疗时机、治疗指征与禁忌症治疗时机:冠脉内血栓形成在症状开始3小时内输注溶栓药物最易溶解,早期给溶栓药使左室功能改善,降低病死率。邵氏报道120例AMI患者,其中发病即开始溶栓者22例,再通率100%;4小时内溶栓60例,再通率86%;而4~6小时溶栓者28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治疗对高龄 (70岁以上 )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疗效。 方法 对比分析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 PA) 5 0mg静脉溶栓治疗与非溶栓治疗的高龄AMI患者各 86例住院期间临床疗效。 结果 溶栓组住院期间 4周内病死率 1 2 8%(1 1 86 )明显低于非溶栓组 31 4%(2 7 86 ) (P <0 0 5 ) ,心绞痛、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非溶栓组 (P <0 0 5 )。冠脉造影 ,TIMI分级 ,溶栓组梗死相关血管 (IRA)开通率为 6 5 0 %(5 6 86 ) ,距发病溶栓时间 6小时以内IRA开通率为 80 4%(45 5 6 ) ,非溶栓组开通率仅32 %,溶栓病人未发生颅内出血及过敏反应。 结论 提示用rt PA静脉溶栓治疗高龄AMI患者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并有利于AMI的近期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以及不同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AMI患58例(溶栓组30例,其中发病6小时内溶栓16例,6-24小时溶栓14例;对照组28例)入院时入入院后24小时心电图的校正QT离散度(QTcd)。结果:溶栓组QTcd较溶栓前显缩短,比对照组明显缩短,但发病6小时内、6-24小时溶栓的QTcd无明显差别。结论:AMI后24小时内溶栓可以缩短QTcd。  相似文献   

5.
溶栓疗法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效果,部分决定于症状发生后何时给予治疗。欧洲心肌梗死计划(EMIP)组的153个试验中心旨在评价住院前溶栓疗法对疑诊AMI病人的好处和危险,并与住院病人症状发生在6小时内的溶栓疗法相比较。方法多中心双盲对照研究症状发生后6小时内的病人,心电图具有≥2个肢导联ST段括高1mm或2个心前导联ST段抬高2mm或两者,随机指定在住院前静注甲氧苯酰纤溶酶原链激酶激活剂(anistreplase,APSAC)30U,住院后给安慰剂  相似文献   

6.
研究证实 ,急性心肌梗塞 (AMI)溶栓治疗可挽救缺血心肌 ,缩小梗塞范围和改善左心功能 ,从而降低死亡率 [1]。本文报道对 6例 AMI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1 对象及方法1.1 对象我科 1996年 7月至 1998年 4月收治 AMI患者14例 ,均符合 WHO的 AMI诊断标准。其中 6例发病6小时以内 ,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均为男性 ;年龄 54~ 6 5(平均 57.2 )岁 ;广泛前壁 3例 ,下壁 2例 ,下壁 前壁 1例。1.2 方法1.2 .1 给药方法 :我科使用的溶栓剂为栓体舒 ,由德国生产。开始时先将栓体舒 10 mg加入溶媒 4 0 ml中 ,在 10~ 15分钟内静脉注射完…  相似文献   

7.
急性透壁心肌梗塞(AMI)是冠状动脉(冠脉)急性闭塞的后果,其中90%由于血栓形成。发病后4~6小时内使冠脉血运重建可挽救部分缺血心肌。近年来溶栓疗法使冠脉再通,它使AMI急性期病死率下降20~52%,是AMI治疗学上的重大进展。但是,还  相似文献   

8.
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效果。方法 :13例 AMI患者行急诊 PTCA治疗 ,男 10例 ,女 3例 ,年龄 38~ 85 (6 0 .2± 13.6 )岁。其中 6例并发心源性休克 ,3例系溶栓失败后行补救性 PTCA,4例不适作溶栓治疗。梗死相关血管 :前降支 9例 ,右冠状动脉 4例。结果 :PTCA成功率92 .3% ,死亡 1例。术前梗死相关血管狭窄 (98.7± 3.0 ) % ,术后残余狭窄为 (14.6± 16 .2 ) %。 3例术中发生心室颤动 ,1例出现房室传导阻滞 ,1例出现无再流现象 ,经反复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后恢复。术后 1例死亡 ,11例长期生存 ,随访 1~ 18个月无心脏事件发生 ,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 :AMI时行急诊 PTCA成功率高 ,对溶栓禁忌证、溶栓失败或 AMI并发心源性休克者应积极行急诊 PTCA。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治疗自50年代开始以来已近半个世纪,其间由于血栓形成与AMI因果关系的争论使其应用受到了影响。80年代冠脉内溶栓治疗的开展,证实了该疗法可使AMI病死率降低到大约10%。与此同时冠脉血栓形成为AMI发生的重要机理的理论确立使得静脉溶栓疗法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大规模临床应用表明,溶栓治疗确实能使致心肌梗塞的相应闭塞冠脉血管再通,恢复血流再灌注,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塞范围,降低死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有适应证的ST段抬高型AMI患者在入急诊室0.2~1.0 h内采取rt-PA静脉溶栓治疗,所有入选患者在就诊30 min内开始治疗。rt-PA 8 mg静脉注射,继之以42 mg在90min内静脉滴注,并观察血管冉通率、过敏反应、瓜血压、出血倾向、再灌注心律失常以及血管再闭塞情况。结果本组54例患者溶栓距发病时间为(4.6±1.6)h。冠状动脉再通成功45例(83.4%)。发病3 h以内溶栓的40例中,36例(90.9%)血管冉通成功;发病3~6 h溶栓的8例,6例(75.0%)冠状动脉再通成功;7 h 6例,3例(50.0%)冠状动脉再通成功。54例溶栓患者中,40~50岁12例,冠状动脉再通成功10例(83.3%);51~60岁16例,冠状动脉冉通成功15例(93.8%);61~70岁9例,冠状动脉再通成功8例(88.9%);71~80岁10例,冠状动脉再通成功6例(60.0%);81~90岁7例,再通成功6例(85.7%)。2例出现一过性牙龈出血,未见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AMI采用rt-PA静脉溶栓操作简便易行,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诊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对急性心肌梗塞 (AMI)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5 2例AMI患者行急诊PTCA治疗 (PTCA组 ) ,5 8例AMI患者行溶栓治疗 (溶栓组 ) ,比较两组住院和随诊期间的情况。结果 PTCA组住院期间死亡 3例 ,抢救成功率为 94 2 % ,平均住院天数为 14 6天(9 5± 4 2天 ) ,左室射血量数 (LVEF)为 45 5 %± 4 3% ;随诊 2~ 18个月 ,心绞痛发作 3例 ,择期再次PTCA 3例。溶栓组住院期间死亡 8例 ,抢救成功率为 86 2 % ,平均住院天数为 2 6 4天 (17 2± 7 5天 ) ,LVEF为 37 6 %± 6 2 % ;随诊 2~ 18个月 ,心绞痛发作 17例 ,行择期PTCA 17例。结论 急性心肌梗塞急诊PTCA可即时开通梗塞相关血管 (IRA) ,大大降低AMI的住院死亡率 (P <0 0 1) ,缩短住院天数 (P <0 0 1) ,有效保护心脏功能 (P <0 0 5 )。  相似文献   

12.
溶栓治疗目前已成为急性心肌梗塞(AMI)的标准首选疗法,可缩小梗塞面积及降低死亡率。但由于该疗法可引起暂时性纤维蛋白溶解,故不推荐用于时间长或有创伤的心肺复苏患者。作者对接受溶栓治疗前或治疗后短期发生心跳停顿的AMI患者,观察其出血并发症的情况。病例、方法和结果39例接受溶栓治疗的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有早期(24小时内)心跳停顿,但不伴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分成三组。组①共10例,心跳停顿发生在溶栓治疗前,  相似文献   

13.
提高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比率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放宽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指征后.对疗效、安全性及提高溶栓比率影响.观察408例AMl且患者中,进行溶栓治疗的201例选择的主要指征变化及疗效.结果:(1)在按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1991年所推作的AMI济栓方案基础上,进一步放宽入选距发病时间从≤6小时至≤12小时,年龄由≤65岁变为不限,使获选溶栓者占总的AMI患者比率达到49.3%,比未放宽前(28.4%,P<0.001)及GISSl-2(32.8%,P<0.001)等一些大规模临床试验较高.(2)32例AMI在发病>6小时而≤12小时之间溶栓比169例≤6小时,仍有相近的血管再通率(62.5%对71.0%)、及病死率(3.1%对6.5%,P>0.05),比不溶组明显下降(18.4%,P<0.05);(3)69例老年(≥65岁)AMI溶栓患者,比与之匹配的92例未溶栓者的心功能较好及病死率较低(11.6%vs28.3%,P<0.025).提示:AMI溶栓在国人使川链激酶、冰激酶可放宽至年龄起病至溶栓时间≤12小时,可使更多的忠者受益,安全而有效.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并发中风,在溶栓疗法问世之前,多为脑梗塞。自溶栓疗法应用以来,出血性中风是否有所增加?此研究目的是(1)了解大系列行溶栓治疗的AMI 患者出血及非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2)检查两者的临床关系和近期及远期预后。方法病例均系“心肌梗塞溶栓及冠脉成形术”(TAMI)Ⅰ、Ⅱ、Ⅲ期试验登记的患者共708例,已除外年龄>75岁,心原性休克,并存晚期癌肿以及存在出血潜在危险因素者,均在起病后1~3小时内开始用静脉溶栓。Ⅰ期试验患者单用组织型纤溶酶激活剂(rt-PA)先给负荷量,后渐减量,5小时内总  相似文献   

15.
近 10年来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日益受到重视 ,尤其对尿激酶 (U K)、链激酶 (SK)及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 (t- PA)等的疗效及剂量进行了探索。现就有关问题作一简述。溶栓适应症与禁忌症 :1996年对溶栓治疗参考方案重新修订 ,入院时已胸痛 6~ 12小时 ,但仍有 ST段抬高或胸痛者 ,可考虑溶栓治疗 ;年龄 >70岁者 ,也不为溶栓禁忌症。但据临床研究观察 ,在年龄不限情况下 ,6~ 12小时溶栓者与 6小时内溶栓者的血管再通率 (6 2 .5 % ,71.0 % )及病死率(3.1% ,6 .5 % )有明显差异 P<0 .0 5 ;≥ 6 5岁 AMI溶栓者的病死…  相似文献   

16.
很多试验已证明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使用溶栓治疗较之用常规治疗不增加中风的危险。但使用不同溶栓制剂和抗凝治疗的病人中,各类中风的发生率以及这些药物与中风危险因子的综合作用尚不很清楚。病人和方法 AMI 症状发生6小时内住院且资料完整者20768例。随机分为:①链激酶组:以150万 U30~60min 内静脉输入,共10396例;②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组:以100mg 在3小时内静脉输入,共10372例。另外全部病例中有10361例用肝素12500U每天2次皮下注射;10407例不用肝素。91%的病人并使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AMI患者早期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与55例AMI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溶栓治疗患者的再通情况及其溶栓后24h内T波倒置对判定冠脉再通的意义。结果溶栓组与对照组溶栓开始时间距发病6h的冠脉再通率分别为76.0%和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至开始溶栓时间越短,再通率越高。早期溶栓24h内T波倒置提示冠脉再通,早期T波倒置与冠脉再通率有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可提高AMI的疗效,降低病死率。ST-T改变和T波倒置具有判断闭塞冠脉再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患者血清肌钙蛋白Ⅰ (cTnⅠ )的浓度变化情况及其评价溶栓再通的价值。 方法  6 6例AMI者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应用ELISA法测定cTnⅠ值。 结果 溶栓再通组 5 2例 ,溶栓未通组 14例 ,两组的cTnⅠ释放大部分存在双峰 ,溶栓再通组第一峰时 (11 34小时± 3 30小时 )、第二峰时 (2 3 80小时± 12 4 3小时 )比未通组相对应的时间明显提前 (P <0 0 5 ) ,cTnⅠ第一峰时比CK MB峰时提前。以cTnⅠ第一峰值到达时间≤ 14小时判定溶栓再通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 92 31%、6 4 2 9%及6 6 5 %。 结论 在大多数AMI者血清cTnⅠ释放呈双峰 ,其第一、二峰值到达时间在溶栓再通组前移 ,血清cTnⅠ≤ 14小时作为评价溶栓再通与否 ,有一定的判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与时间限定性补救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PCI)顺序疗法的合理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1999年1月至2002年10月入院的102例AMI患者中,44例接受直接PCI治疗,58例首先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限定自溶栓开始90 min内仍未再通者立即行补救性PCI,溶栓再通者则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选择治疗方案.对以上两种方法的再通率、并发症、第4周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静脉溶栓与时间限定性补救PCI顺序疗法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进行评价.结果直接PCI组再通率95.45%(42/44),静脉溶栓+拟行时间限定性补救PCI组90 min内溶栓再通率32.76%(19/58),补救PCI再通率97.43%(38/39);直接PCI组2例于支架置入后出现无或缓再流现象,静脉溶栓未通+时间限定性补救PCI者1例出现缓再流现象,静脉溶栓再通者至择期介入诊疗前无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闭塞;直接PCI组消化道出血2例,溶栓未通+补救PCI组1例出现血尿,无其它出血及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第4周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直接PCI组平均LVEF为59.5%,静脉溶栓未通+补救PCI组为58.8%,溶栓再通+延迟PCI组为60.4%(P>0.05),6 h以内再通者LVEF为62.7%,6 h以后再通者LVEF为56.8%(P<0.05).结论静脉溶栓与时间限定性补救PCI顺序疗法是AMI获得早期再灌注安全合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作者以201例接受溶栓治疗的首次急性心梗(AMI)患者为对象,评价 Q 波形成的时间及其预后意义。开始溶栓治疗3小时内141例(70%)已有 Q 波,开始溶栓治疗3小时后至出院前31例(16%)形成 Q 波,29例(14%)出院时仍无 Q 波。与无 Q 波型 AMI患者相比,Q 波型 AMI 患者反映心肌损伤的实验室指标、住院病患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结合 Q 波形成时间评价上述指标,表明 Q 波延迟形成者和非 Q 波型 AMI 者的预后无显著差异。与早期(≤3h)形成 Q 波者相比,Q波延迟形成或非 Q 波型 AMI 者的肌酸磷酸激酶峰值较低(均值661~1081对1251~1541IU,P=0.05),放射性核素法左室喷血分数较高(54±11%对47±13%,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