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研究端粒酶在皮肤恶性肿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人端粒酶逆转录酶 (hTERT)cRNA探针与石蜡标本进行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 3 0例皮肤基底细胞癌、15例皮肤鳞状细胞癌、19例脂溢性角化、14例正常皮肤中hTERTmRNA的表达水平 ,并进行比较。结果 hTERT阳性率基底细胞癌为 73 .3 5 %(2 2 /3 0 ) ,鳞状细胞癌为80 .0 0 %(12 /15 ) ,均明显高于脂溢性角化 3 6.84%(7/19)和正常皮肤 2 8.5 7%(4 /14 ) ,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TERT在恶性皮肤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和正常皮肤 ,提示端粒酶在皮肤恶性肿瘤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原位杂交检测hTERT表达水平的方法有可能成为鉴别皮肤良恶性肿瘤的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层黏连蛋白(LN)和IV型胶原在外阴白斑和外阴鳞癌中的表达。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化法,对59例外阴白斑和9例外阴鳞癌标本进行基底膜蛋白染色。结果:正常皮肤组织、外阴白斑(增生型、硬化萎缩型和混合型)LN和IV型胶原基底膜染色密度高,呈连续线状。LN和IV型胶原的染色密度和基底膜的连续性与外阴白斑的异常增生度及鳞癌的分化程度(由高分化到低分化)呈负相关。结论:基底膜蛋白的表达和分布与外阴白斑分型有关,外阴鳞癌和不典型增生组织中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外阴白斑各型,基底膜蛋白有可能作为早期诊断癌前病变的一种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外阴白斑细胞角蛋白的表达的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克隆RK1抗体和单克隆K27抗体,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了74例女阴白的在不同病变的表达方式,研究结果表明,K27可作为角化或正在角化细胞的标志物,应用K27单克隆抗体,外阴白斑CK异常均发生在疾病不同类型的细胞增殖状态,提示角蛋白表达的改变可能与引起角阮细胞的高度增生因素有关。用K27单克隆抗体,有助于增生病变与萎缩病变及良性与恶性病变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采用多克隆RK1抗体和单克隆K(27)抗体,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了74例女阴白斑在不同病变的表达方式。研究结果表明,K(27)可作为角化或正在角化细胞的标志物。应用K(27)单克隆抗体,外阴白斑CK异常均发生在疾病不同类型的细胞增殖状态,提示角蛋白表达的改变可能与引起角朊细胞的高度增生因素有关。用K(27)单克隆抗体,有助于增生病变与萎缩病变及良性与恶性病变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尖锐湿疣组织中端粒酶及端粒酶逆转录酶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皮肤肿瘤凋亡抑制基因生存素与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 免疫组化SP法检测17例鳞状细胞癌(鳞癌)、21例基底细胞癌(基癌)、19例鲍恩病、25例脂溢性角化病和13例正常人皮肤组织中生存素表达水平;原位杂交法检测上述组织中hTERT 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皮肤肿瘤中生存素与hTERT mRNA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①在鳞癌、基癌、鲍恩病中生存素及hTERT mRNA表达的阳性率均较正常人皮肤中显著增加;②脂溢性角化病中生存素表达的阳性率与正常人皮肤组织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hTERT mRNA表达的阳性率与正常人皮肤组织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鳞癌、基癌、鲍恩病中生存素阳性率及hTERT mRNA阳性率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脂溢性角化病中两者阳性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生存素与皮肤肿瘤发病关系密切,在鳞癌、基癌、鲍恩病中生存素与hTERT mRNA的表达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及凋亡抑制基因生存素(survivin)在尖锐湿疣(CA)及外阴鳞状细胞癌(VS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SP免疫组化染色检测48例CA、31例VSCC及13例正常皮肤组织中survivin蛋白表达水平;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上述组织中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表达水平。结果:CA组hTERT mRNA表达的阳性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与VSC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CA组、VSCC组及正常对照组中survivin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差异均有显著性;VSCC组中hTERT mRNA表达与survivin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呈明显的正相关(P<0.05)。结论:survivin与CA及VS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hTERT可作为鉴别良性和恶性肿瘤的辅助指标,但不能反映良性肿瘤的增殖情况;hTERT与survivin在VSCC中的表达具有一定的协同性。  相似文献   

8.
外阴癌和外阴白斑的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外阴癌和外阴白斑之间的关系受到普遍关注,外阴白斑是否为癌前病变尚无定论。我们对外阴癌和外阴白斑患者皮损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进行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病例和方法1.所有病例均来自本院皮肤科和妇科的活检标本,其中现症病人42例,以往诊断的石蜡组织块筛选出38例,石蜡组织块作5um切片,HE染色进行分级和分型。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抗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单克隆抗体PC10,用ABC法显示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第一抗体为PCNA抗血清(Dako公司生产),工作浓度1:50,生物素标记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6/11、16/18在外阴鳞状细胞癌(vulvarsquamouscellcarcinoma,VSCC)组织中的感染情况及其与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和凋亡抑制基因生存素(survivin)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检测HPV6/11、16/18在31例VSCC及13名正常人皮肤组织中的感染情况,同时用原位杂交法检测hTERT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生存素蛋白的表达。结果:①HPV6/11、16/18在VSCC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25.81%和38.17%,正常对照者为阴性。VSCC患者与正常对照者HPV16/18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VSCC患者hTERTmRNA、生存素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与正常对照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VSCC患者hTERTmRNA表达与生存素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呈明显的正相关(P<0.05)。③hTERTmRNA在HPV16/18阳性组中的表达明显强于HPV16/18阴性组,生存素蛋白在HPV16/18阳性组中的表达低于其在HPV16/18阴性组中的表达。结论:HPV感染及hTERT、生存素表达在VSCC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VSCC中hTERT与生存素的表达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外阴鳞癌皮损中HIF-1α蛋白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HIF—1α与外阴鳞癌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HIF-1α在30例外阴鳞癌10例外阴正常皮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外阴鳞癌中Ⅰ-Ⅱ期HIF-1α阳性细胞数与Ⅲ-Ⅳ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化与中分化和低分化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淋巴结转移与有淋巴结转移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F-1α的表达与外阴鳞癌的恶性进展有关,临床分期晚,分化程度差,有淋巴结转移的外阴鳞癌HIF-1α表达增高。  相似文献   

11.
Paget样原位鳞状细胞癌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57岁。左胸偏下方皮疹4~5年。皮肤科情况:左胸部偏下方见约壹分硬币大不规则形灰褐色斑疹,表面覆有褐色痂,无破溃。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肥厚,基底层细胞完整,细胞形态大小不一,胞核大而深染,核仁明显,表皮上半部可见显著的透明细胞,类似Paget样细胞。诊断:Paget样原位鳞状细胞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埃兹(Ezrin)蛋白在皮肤基底细胞癌(BCC)和鳞状细胞癌(SCC)中的表达及在肿瘤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zrin蛋白在皮肤BCC(30例)、SCC(32例)及正常皮肤对照组(10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Ezrin蛋白在BCC、SCC及正常皮肤对照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0%、84.4%和10%.Ezrin蛋白在各组之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zrin蛋白阳性表达与SCC的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各组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zrin蛋白的检测可能成为预测皮肤恶性肿瘤转移和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反义寡核苷酸对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细胞株端粒酶活性及细胞生长的影响,为CTCL基因治疗提供新的基因靶点。方法 采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方法,将不同浓度(10μmol/L、20μmol/L、30μmol/L)的寡核苷酸分别导入CTCL细胞株Hut78中;分别于不同的时间,应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及酶联免疫吸附方法(PCR-ELISA)、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流式细胞仪技术等动态观察转染细胞中端粒酶活性、hTERT mRNA表达以及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 经hTERT反义寡核苷酸(AODN)作用72h后,细胞端粒酶的活性明显下降,hTERT mRNA的表达减弱,并可观察到细胞凋亡,凋亡细胞发生率为13.05%。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有明显的时效性,以30μmol/L、72h时下降最明显。而有义寡核苷酸(SODN)组和对照组以上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hTERT反义寡核苷酸可显著抑制CTCL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抑制细胞生长增殖,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抗角蛋白自身抗体对鳞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探讨抗角蛋白自身抗体抑制鳞癌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 分别以 4mg/L、8mg/L、16mg/L抗角蛋白自身抗体作用于鳞癌细胞株Tca 3 6h ,应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ELISA(TRAP ELISA)和非变性聚丙酰胺凝胶电泳方法检测鳞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改变。结果 TRAP ELISA结果显示体外培养的鳞癌细胞具有较高水平的端粒酶活性 (t=3 .53 7,P <0 .0 1) ,电泳结果显示鳞癌细胞PCR产物为显色较深的多个梯形条带 ;抗角蛋白自身抗体在浓度为 4mg/L、8mg/L、16mg/L时 ,TRAP ELISA显示鳞癌细胞株Tca端粒酶的活性显著降低 ,该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r =-0 .83 58,P <0 .0 1) ,电泳结果显示梯形条带数量减少 ,信号减弱。结论 抗角蛋白自身抗体可以呈剂量依赖的抑制体外培养鳞癌细胞端粒酶的活性 ,可能在抗角蛋白自身抗体抑制鳞癌增殖机制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物受体γ(PPARγ)在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RT-PCR方法检测PPARγ的mRNA表达水平,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PARγ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免疫组化研究结果表明:CSCC患者组PPARγ的表达强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x~2=6.09,P=0.048),且Ⅱ级CSCC患者组显著低于Ⅰ级CSCC患者组(x~2=8.40,P=0.15);RT-PCR研究结果表明:CSCC患者组PPARγmRNA的平均表达水平为0.29±0.12,对照组为0.74±0.22,患者组亦显著低于对照组(t=7.22,P<0.001)。结论CSCC患者皮损部位PPARγ的表达降低,在CSCC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有可能成为治疗CSCC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6.
A 79-year-old Japanese woman who had basal cell carcinoma presenting as a large ulcer on her vulva with lymph node and skin metastasis is described.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revealed that tumor nests with peripheral palisading invaded deeply into the subcutaneous tissue and were accompanied by marked mucinous changes and fibrous reaction. Vascular invasion was also observed. There were inguinal lymph node metastases and two papular skin metastases on her right thigh. The primary tumor and the metastases were excised. The defect was repaired by bilateral gracilis musculo cutaneous flaps and a skin graft. We surveyed the literature and found 20 cases of metastasizing basal cell carcinoma in Japan.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中的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astrin releasing peptide receptor,GRPR)探讨其与SCC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正常皮肤组织及46例不同分化程度SCC中GRPR的表达。结果 SCC组中33例(71.74%)阳性表达,正常皮肤组织中3例(30.00%)阳性表达,两组间GRPR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高、中、低分化组中阳性表达分别为14例(70.00%)、9例(75.00%)、10例(71.43%),不同分化程度SCC组间GRPR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6)。结论 GRPR在SCC及正常皮肤中均有表达,但在SCC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皮肤,其表达与SCC的侵袭性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假血管肉瘤型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应用组织病理学结合免疫组化的方法,对1例手指假血管肉瘤型鳞状细胞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同时结合文献回顾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本例为女性患者,55岁,临床表现为右手第5指可见界清的半球型增生物,表面轻度破溃近期,伴有触痛感。皮损组织示:棘细胞显著松解,肿瘤主要由排列呈血管样的腔隙状、网状结构的梭形细胞和局灶的鳞状细胞癌细胞组成,二者之间存在移行。免疫组化检查示,广谱CK与CK(高微波)阳性;CK(低微波),CD31,CD34,EMA,S-100和Vim阴性。结论手指假血管肉瘤型鳞状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鳞状细胞癌,组织病理类似于血管肉瘤,其预后不良,正确的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染色。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水平及与增殖指标K i67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对57例皮肤鳞状细胞癌皮损及20例正常皮肤组织石蜡切片进行COX-2,K i67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并计数其阳性细胞。结果①COX-2与K i67在正常皮肤组织中均无阳性染色,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皮损中染色强度显著增高(P<0.05);②分化程度不同的皮肤鳞状细胞癌皮损中COX-2蛋白强弱差异无显著性(P=0.756),而K i67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COX-2与K i67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皮损中的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67,P=0.05)。结论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COX-2,K i67表达异常增高,二者呈正相关;过度表达的COX-2蛋白可能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