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本文从古代名家医案回顾性总结和临床前瞻性观察入手,通过对68例但臂不遂中风病例的分析,对《金匮》“但臂不遂此为痹”的论断,提出了新的看法。①但臂不遂有中风,发病率占中风中经络的13.7%;②但臂不遂之内涵应含一侧和双侧上肢(臂)不遂。不遂应包括无力不用、麻木不能握物、抽掣屈伸不利、手振不能随意运动四个方面;③病性属小中风。辨证分肝阳暴涨、痰湿壅盛、气虚血淤三型。治疗宜平和调理之剂,注意益气护阳。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1条说:“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此条简要地论述了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和主证.从文法与医理上分析,其大意是,被风邪内中的病(本篇是从内虚邪风入中立论),将会出现半身不遂,或只是一臂不遂,这都是经脉淤痹所致,脉象微并且数,中风使之如此.寥寥数语,言简意赅,何等明确!而古今不少注家却对“但臂不遂者,此为痹”一句见解不一.为阐发原旨,辨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此为痹”自古多歧义。作为中风历节病篇首条经文,若能深究其实质,明乎其真谛,对深入研究仲景中风的学术观点,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笔者不揣冒昧,试析如下。一、古今医家释“此为痹”《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云:“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历代注家对“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这段经文认识颇多不一。其中有释本段经文是论述中风与痹证之鉴别者,如黄元御曰:“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非风也。痹者,风寒湿合而痹其血脉  相似文献   

5.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金匮要略讲义》(下称《讲义》),对《中风历节》篇“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一文,作了如下解释:“中风之病常见半身不遂,这是突然中风后风邪入中经络的主要症状.假如仅见某一侧肢臂不遂的,则属于痹证.是由风寒湿杂至,经脉闭塞不通所致,应加鉴别.”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是错误的,完全曲解了仲景本意,其理由有三.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金匮要略》以湿邪致痹理论辨治"风湿"、"湿痹"、"风湿相搏"、"历节病"等痹证的学术思想。对于因湿邪留著病位之深浅以及与风寒热邪不同组合而导致的,以身重、一身尽疼、骨节烦疼、关节不可屈伸、脚肿如脱等为表现的多种"风湿"、"历节"等,进行了详细方证阐述。  相似文献   

7.
王清华 《陕西中医》1989,10(7):331-332
<正> 《金匮要略》论痹病内容有湿痹、血痹、胸痹及历节。本文拟根据其病因、病机、病位、病性及病变证候特点,扼要阐述如下。一、微汗治湿痹湿为阴邪,重浊粘滞,治疗当取微汗。“但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而湿邪自无地可容矣。此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之旨欤”(《金匮要略心典》)。“若大发其汗,阳气奔腾……湿邪留滞,故反遗留,而病不愈也”(《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如“风湿相搏……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湿病·第十八条》)。  相似文献   

8.
正《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详细论述了中风历节病,其指导思想和方剂至今仍在痹证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以营卫俱微太阳中湿理论指导临床应用针灸治疗痹证,收获颇丰,兹介绍如下。1营卫俱微理论对针灸治疗痹证的指导作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曰: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本条指出,因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  相似文献   

9.
中医高校5版《金匮要略》讲义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中,将第一条“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选者,此为痹”解释为中风与痹证的鉴别点,笔者认为这与临床实际不尽相符。中医辞典编辑委员会主编的《简明中医辞典》将巾风定义为:①病名,亦称卒中。指碎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的病证。②指外感风邪的病证,是太阳表证的一个类型。《金匾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第一条显然指的是第一个含义。它包括了现代医学中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  相似文献   

10.
痹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营卫气血失调和脏腑功能紊乱是痹病发病的内在基础,六淫外感是外在的致病因素,从外感六淫之邪、营卫气血失调、脏腑功能虚报对痹证作了探析。  相似文献   

11.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金匾要略讲义·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中第一条曰:“问日:血痹病从何得之?师回: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困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造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井“释义”云:“脉微为阳微,涩为血滞,紧为外受风寒。由于受邪较浅,所以紧脉只出现于寸口和关上。血痹既然是血行不畅之因,实则由于阳气痹阻,所以用针刺法以引动阳气,阳气行则邪去,邪去则脉和而不紧,如此则血痹可愈。”笔者体会到有不当之处,试加讨论,以就正于同道。首先,若按教材断句…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金匮要略》对痹证的病因病机和脉证的有关论述,将其归纳为治痹六法:发汗祛湿法,轻清宣化法,助阳逐湿法,益气固表除湿法,温经行痹法及祛寒除湿通痹法。  相似文献   

13.
简论《金匮要略》中风之"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一词 ,始见于《素问通评虚实论》和《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金匮要略》所言之中风 ,乃素问风论所言之“偏枯”、“内风”是也。与《伤寒论》太阳篇所述之表卫不固、风寒外袭的桂枝汤中风之证 ,实有区别。二者病因病机有别 ,症状不同 ,治法各异 ,方药异殊 ,故仲景分而论之。《伤寒论》中风乃外感时病之伤风证 ,《金匮要略》所论之中风 ,乃内伤杂病之中风证 ,名同而实异 ,学者当审慎之。风为百病之长 ,其性善行而数变 ,人若避之不慎 ,“虚邪贼风”即可骤然中人 ,发为“偏枯”。“风之中人”,有深有浅 ,有轻有重。《金匮要略》的…  相似文献   

14.
在研究众多文献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对病名趺蹶进行了系统考证。  相似文献   

15.
探讨金匮血痹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通过血痹与痹证关系的讨论,揭示二者之间临床辨证的联系,即温阳通痹贯穿血痹与痹证治疗的始终,从而论证了金匮辨病与辨证结合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是依据病种分篇论述的,中医学论病首重辨证,病不同证同者可异病同治,故在分篇学习之余,仍可以将相关内容放在一起前后合参,这样一横一纵更有助于全面掌握疾病的证治规律。此文即选取《金匮要略》中所有痹证相关内容,总结分析痹证的辨治规律。  相似文献   

17.
学习胡建华运用《金匮要略》方治疗脏躁、痹证、消渴的体会台湾台北市黄正昌关键词:胡建华,《金匮要略》方编者按:随着“回归自然”的世界性潮流,以及“自然疗法”所显示的优势,经历两千余年、具有独特理论体系与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国传统医学日益引起全人类的重视。近...  相似文献   

18.
黄疸病见于<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对于黄疸的含义及该篇的主要内容尤其是黄疸的分类、相关证名的理解,争论较大.篇名中的黄疸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黄疸包括狭义的黄疸和发黄证.而篇中的黄疸指狭义的黄疸,有的时候简称为疸.而篇中所指谷疸、酒疸是狭义黄疸病的初期阶段,女劳疸是狭义黄疸病的中后期阶段,黑疸是狭义黄疸病的晚期.  相似文献   

19.
《金匮要略》痹证论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体因风、寒、湿三气杂至而成痹证。可分为风湿表实,风湿表虚,风湿阳虚,寒热错杂等证型,分别治以发汗,利小便,温阳化湿,寒热并用之法。用药应注意辛而不燥,补而不滞,走中寓守,散中有敛。  相似文献   

20.
丁肇卫 《河南中医》2011,31(6):572-573
“因”字在《金匮要略》中用作动词使用时,多做谓语,表示“因袭”“遵循”“依靠”等;用作介词时,表示动作行为赖以发生的原因,可译成“因为”“由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赖以发生的依据,可译成“利用”“随着”;用作连词时,可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作“就”“便”“于是”等,或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作“因为”“由于”“因而”,或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而”,可译作“且”“而又”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