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六味地黄丸是流传了千年的古方,出自宋代太医钱乙所著《小儿药证直诀》,源于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以其优良的"滋阴"功效广为流传,有着"明星中药"的美誉。现代研究显示,六味地黄丸还具有提高免疫力、降血糖、降血压、抗衰老、缓解疲劳乏力、改善亚健康状态等作用。由于临症病人的不同,历代医生在对六味地黄丸的加减中,逐渐衍生出桂附地黄丸、左归丸、知柏地黄丸、麦味地黄丸、  相似文献   

2.
六味地黄丸出自宋代钱乙所著《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源自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之金匮肾气丸,减去炮附子、桂枝,并以熟地黄取代干地黄而成,号称补阴方剂之祖,为中医方剂之经典。后代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发展变化,形成一个系列,有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八味地黄丸、归芍地黄丸(又名归芍六味丸)、麦味地黄丸(又名八仙长寿丸)、参麦地黄丸(又名参麦六味丸)等。  相似文献   

3.
<正>地黄丸"家族"以六味地黄丸为代表方剂。此方出自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最早是"八味地黄丸",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原为治疗小儿因肝肾不足而出现的各种临床证候而设立,主要治疗慢性病小儿营养不良,主要表现为行迟、语迟、发迟、齿迟。  相似文献   

4.
六味地黄丸出自《小儿药症直诀》,由熟地、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6味药物组成。主治肾阴不足,症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潮热盗汗、遗精、消渴。笔者根据中医辨证,将精液不液化引起不育症的病因分为5种类型:肾阳不足型、肾阴亏损型、湿热下注型、瘀血阻滞型、痰湿壅盛型。临床实践中,根据不同症状,参考精液化验单,加减应用六味地黄丸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地黄入药,味甘苦,凉(寒),无毒,有滋阴养血之功。《本草经疏》称其为“补肾家之要药,益阴血之上品”。药用分生、熟,称生地、熟地。熟地经炮制后,大寒之性略减,历代医家用之颇多。与他药配伍后制成地黄丸,可补肝、肾、肺阴虚之症,对当代之糖尿病、高血压、支气管炎症等均可使用。 六味地黄丸 熟地240克,山药、山茱萸各120克,泽泻、茯苓、丹皮各90克,研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9克,每  相似文献   

6.
正说到补肾,人们就会联想到六味地黄丸,它是很多人都熟悉的一种中药。六味地黄丸是补肾名方,称谓来自钱仲阳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这六味中药组成。最早是"八味地黄丸",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后来,宋代名医、儿科专家钱乙把八味地黄丸里面的附子和桂枝这种温补的药物去掉了,变成了现在的六味地黄丸,并用它来治疗小儿先天不足,发育迟缓等病症。  相似文献   

7.
六味地黄丸是中医滋阴补肾和异病同治的代表方剂,历经数百年医家的运用经久不衰,是祖国传统医学的奇葩。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对六味地黄丸的认识。1配伍分析1.1方之组成六味地黄丸出自宋代医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此方系将张仲景金匮肾气丸除去桂枝、附子二味药,以熟地黄取代干地黄演  相似文献   

8.
<正>说起"国民补药"六味地黄丸,很多人都知道是中老年人治肾虚的,却很少有人知道,此方出自《小儿药证直诀》,原本是专治小儿肾虚发育迟缓的。所以,我在临床上给小患者开六味地黄丸,家长多会顾虑重重。其实,对于生长发育有点缓慢、在中医辨证为肾阴虚的孩子,给他们吃六味地黄丸是安全有效的。说完了六味地黄丸,下面谈谈这一家族的其他成员。它的"父辈"被收录在东汉时期的《伤寒杂病论》中,名叫"肾气丸",除了六味地黄丸中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  相似文献   

9.
医患知音     
《医药与保健》2003,11(9):42-43
同是地黄丸疗效大不同? 陈大夫:我患有糖尿病,一直服用六味地黄丸,但自从听说桂附地黄丸的方子组成比六味地黄丸多两味药,就改用桂附地黄丸,但却感到病情有所加重。不知这是为什么?另外,最近我又听说有一种知柏地黄丸,不知道这三种地黄丸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南京 张小艳张小艳朋友:中医用药历来讲究辨证论治,中成药的使用亦不例外。临床只有在准确辨证的基础上“对症下药”,才能收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否则,吃进的药与体内的症不相吻合,其结果轻则枉费时日、不见功效,重则南辕北辙、加重病情!六味地黄丸由熟…  相似文献   

10.
正“六味地黄丸”出自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当时就叫“地黄丸”,是钱乙根据儿童“纯阳之体”的生理特点,将《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而成。钱乙,字仲阳,宋代名医,据《宋史·钱仲阳传》记载:宋神宗时期,皇子仪国公得了非常严重的抽搐疾病,太医们也都束手无策。因为钱乙曾为长公主的女儿看过病,长公主就向皇帝举  相似文献   

11.
《社区医学杂志》2008,6(16):5-5
<正>时下,有很多女士把六味地黄丸当做养颜保健佳品长期服用,这是很不恰当的。六味地黄丸本方出自《小儿药证直诀》,是宋代钱亿根据《金匮要略》的肾气丸减去肉桂、附子而成,共有熟地、山药、山萸肉、泽泻、丹皮、茯苓六味中草药。  相似文献   

12.
功效卓著的六味地黄丸张泽宇在祖国医药中,六味地黄丸被誉为补阴方药之祖,历史悠久,临床应用极为广泛,其适应症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该药组方出自《小儿药证直诀》,系由金匾肾气丸方变化而来,由于此药疗效卓著,故而备受历代医家推崇.补阴法是使用滋阴补肾的中药治疗...  相似文献   

13.
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圆(丸)”。在古医籍中有地黄丸方近20首,而流传最为广:之且沿用不衰的是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的一首。其方由六味药组成:熟地黄24克,山萸肉、干山药各12克,泽泻、牡丹皮、茯苓(去皮)各9克,共为细末,炼蜜为丸,空腹淡盐汤或温水送服,也可作汤剂煎服。  相似文献   

14.
《社区医学杂志》2006,4(2):69-69
<正>六味地黄丸是中医滋阴补肾的代表方剂,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共六味药组成。长期以来,六味地黄丸在临床一直应用于治疗因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而出现的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耳鸣、遗精、手足心发热诸症。近年来,国内中医  相似文献   

15.
<正>六味地黄丸出自宋代钱乙所著《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源自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之金匮肾气丸,减去炮附子、桂枝,并以熟地黄取代干地黄而成,号称补阴  相似文献   

16.
六味地黄丸是补。肾的名方,最早来自宋代钱乙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这六味中药组成。  相似文献   

17.
正六味地黄丸选自宋代太医钱乙所著《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地黄丸"方,是滋阴补肾的代表方药,适用于肾虚、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消渴、遗精等证。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萸肉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精,共为臣药。三药相配,滋养肝脾肾,称为"三补"。配伍泽泻利湿泄浊,并防熟地黄之滋腻恋邪;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三药为"三泻",渗湿浊,清虚热,平其偏  相似文献   

18.
《社区医学杂志》2006,4(1X):69-69
六味地黄丸是中医滋阴补肾的代表方剂,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共六味药组成。长期以来,六味地黄丸在临床一直应用于治疗因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而出现的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耳鸣、遗精、手足心发热诸症。近年来,国内中医专家通过大量临床实验,惊喜地发现六味地黄丸在现代医学临床上还具有广泛而显著的防病治病及保健功效,具体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9.
六味地黄丸     
[出处] 本方来源于宋代儿科著名医学家钱仲陌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原方名并不是当今众所周知的六味地黄丸,而是地黄圆(丸)。四百年后,薛己在他所著的《正体类要》中才正式把地黄圆改名为六味地黄丸,一直沿用至今。方名所说的“六味”,不是人们所知道的辛、甘、苦、酸、咸、淡,而是说本方是由六味药物组成。细说方名“六”字,还包含着一种较为  相似文献   

20.
金匮肾气丸又名桂附地黄丸、八味地黄丸。此方来源于汉代张伸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一书。它由炮附子、熟地黄、山茱萸、泽泻、桂枝、丹皮、山药、茯苓八味药组成。长期以来,金匮肾气丸主要用于治疗因肾阳不足所致的咳嗽、哮喘、阳痿、早泄、慢性肾炎等疾病,被称为助阳补肾第一方,是经典名中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