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获得性易栓症的血栓形成的危险性 对获得性易栓症的血栓形成的危险性研究,虽然因素众多,但已有较有价值的研究结果.如:先兆子痫、宫内发育受限、胎盘破裂、胎儿死亡,均存在胎盘血栓形成,与遗传性和获得性易栓症有关.恶性肿瘤的血栓形成机制为多因素,肿瘤细胞能与止血系统互相作用并激活凝血。  相似文献   

2.
当抗凝因子或纤溶蛋白等发生遗传性或获得性缺陷,或者人体存在获得性血栓形成高危因素时,导致血液流动性受限、止血栓不能及时被清除,容易形成血栓,称为血栓前状态或高凝状态,即易栓症。易栓症并非疾病[1],有易栓倾向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发生血栓,血栓的最终形成是环境、遗传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若发生血栓,可累及动脉和静脉,并出现相应的一种或多种血栓症状,严重可致残、致死。临床中以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多见,其中深静脉血栓危害较大[2],若不及时治疗,栓子脱落可进一步引起肺栓塞,它是深静脉血栓的严重并发症,也是静脉血栓形成致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易栓症的定义各家报道不一,而且文献中易栓症常与高凝状态、高血栓倾向和血栓前状态等术语混用。应该说易栓症不是单一疾病,而是指由于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的遗传性或获得性缺陷或存在获得性危险因素而容易发生血栓栓塞的疾病或状态。近年来已有学者将具有高血栓倾向的遗传性血小板缺陷也纳入了易栓症的范畴。  相似文献   

4.
获得性易栓症是指因存在包括肿瘤在内的相关危险因素或获得性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异常而容易发生血栓栓塞的一种常见疾病或并发症。1865年Trousseau首次提出胃癌患者易发血栓形成,人们开始发现肿瘤患者血栓形成并发症,严重影响肿瘤患者预后,肿瘤细胞通过多种途径与止血系统相互作用,导致血液易栓状态,早期诊断肿瘤相关易栓症至关重要。本文报道65例易栓症患者血浆凝血指标的变化,分析肿瘤相关的易栓状态。  相似文献   

5.
易栓症(thrombophilia)是由遗传性或获得性原因导致机体容易发生血栓的一种病理生理过程,即由于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的遗传性/获得性缺陷,或存在获得性危险因素而易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或状态。易栓症本身并非疾病,多数有易栓倾向者并不发生血栓。而其如发生血栓,则临床可表现为一种或多种血栓症状,虽可累及动脉和静脉,但主要临床表现仍为静脉血栓栓塞。血栓形成是环境、遗传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对遗传性易栓症检查与治疗的指导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上对易栓症尚无统一的定义。英国血液学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易栓症是指"易导致血栓形成的止血机理异常"。这个定义被广泛地采用,但也有两点不足之处:①随着新的易栓状态不断发现,很多有这类异常的人并无症状;②虽然已认识到各种能增加血栓危险的异常,但至少50%有血栓病史的患者经详细的实  相似文献   

7.
徐寅  周峥 《护理研究》2013,27(5):451-452
易栓症(tromobophilia)一词是由Egeberg1965年报道一个家族性抗凝血酶(AT)缺陷症时首次提出[1],它不是单一的疾病,而是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因素而容易发生血栓栓塞的一种疾病状态[2].易栓症的突出表现为血栓形成的倾向性增高,以静脉系统为主,常表现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相似文献   

8.
血栓前状态的实验诊断进展王淑娟一、何谓血栓前状态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state,PTS),既往称血液高凝状态(hypercoagulablestate,HCS),又称易栓症(thrombophilia)是多种因素引起的止血、凝血和抗...  相似文献   

9.
易栓症是一类遗传性或获得性原因所致的血栓栓塞症或血栓前状态。本文主要介绍遗传性易栓症,这类疾病主要包括抗凝血酶(AT)缺陷症、蛋白C(PC)缺陷症、蛋白S(PS)缺陷症、FⅤLeiden、凝血酶原G20210A、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凝血酶调节蛋白(TM)、富组氨酸糖蛋白血症、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过多症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这类疾病中,参与编码蛋白分子的单个基因突变是疾病的病理基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静脉血栓形成,约占未选择静脉血栓栓塞症的10%。患者首次发病一般在50岁以前,可有反复静脉血栓形成,可有家族史。在AT、PC或PS缺陷症中,…  相似文献   

10.
易栓症(Thrombophilia)是由于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酶原等遗传性缺陷或者存在获得性危险因素,而易发血栓栓塞的一种病理状态,主要临床表现为血栓形成。除了基于病史的初步判断,易栓症还可以通过一系列实验室检验加以筛查,目前,最常见的并且能够在自动化凝血分析仪上检测的项目包括ATIII、PC和PS以及凝血因子活性等。本文通过调查具有易栓倾向的患者抗凝蛋白水平与临床症状,以期发现抗凝因素缺陷的发病特征。  相似文献   

11.
<正>高凝状态也称为血栓前状态,是指在多种生理及病理因素下引起的机体内皮细胞损伤、抗凝活性减低、纤溶活力降低等功能失调导致的血液凝固性增高,是机体血液凝固机制紊乱、动态失衡的状态,有利于血栓形成。Trousseau教授1865年报道1例游走性血栓静脉炎为首发症状的胃癌患者,首次揭示了恶性肿瘤、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之间的相关性[1]。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作为恶性肿瘤重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第2位原因,其中深静脉血栓栓塞与肺血栓栓塞是[2]  相似文献   

12.
育龄妇女妊娠期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治疗 ,仍是一个复杂和充满挑战的问题[1,2 ] ,由于妊娠期的高凝状态 ,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的危险性明显增加[3 ,4] ,更应强调足够抗凝的重要性 ,以确保抗凝治疗的有效性 ,同时又必须考虑到抗凝治疗对胎儿的影响 ,因此抗凝治疗的安全性亦同等重要。在选择任何一种抗凝药物和抗凝方案时均需兼顾这两方面[5,6] 。有时由于担心香豆素类对胎儿的致畸作用 ,而在妊娠早期停用或换用其他类型的抗凝药物 ,导致抗凝不足而引起血栓形成或血栓栓塞等威胁生命的并发症 ,将严重影响孕妇和胎儿的生命安全。1 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13.
1965年,Egeberg在报道一个挪威家族的血栓形成倾向时使用了“易栓症”(Thrombophilia)一词,此后被广泛用于有血栓倾向的患者。易栓症可以是遗传的,其主要临床特点是有血栓家族史,发病年龄一般<45岁,反复的血栓形成,轻微激惹即可发生血栓,及/或存在难以治疗的血栓病,按其因子的缺陷常可分成数量型缺陷(工型)和功能型缺陷(Ⅱ型)。  相似文献   

14.
对遗传性易栓症检查与治疗的指导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上对易栓症尚无统一的定义。英国血液学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易栓症是指“易导致血栓形成的止血机理异常”。这个定义被广泛地采用,但也有两点不足之处:①随着新的易栓状态不断发现,很多有这类异常的人并无症状;②虽然已认识到各种能增加血栓危险的异常,但至少50%有血栓病史的患者经详细的实验室检查后仍找不到原因。在北美地区医生将易栓症患者限定为有自发性静脉血栓或其严重性比预期的高,或反复性静脉血栓发作,或在年青时就有静脉血栓的人。这个概念可能在临床上更有用。如果发现有易  相似文献   

15.
妊娠期孕妇血液系统通常处于生理性高凝状态,为产后快速有效的止血提供物质基础;病理性妊娠引起凝血和抗凝系统失调并伴有血栓形成倾向,导致血液流变性异常,严重时阻碍胎盘血循环通畅,导致FGR或胎死宫内等不良妊娠结局.深入动态探讨妊娠期血液系统变化,有助于多种病理妊娠的预防、诊断、治疗.就目前国内外对妊娠的凝血纤溶系统变化及凝血因子变化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宋涛 《护理研究》2012,26(30):2877
肠瘘(fistulaofintestine)是指肠管之间、肠管与其他脏器或者体外出现病理性通道,造成肠内容物流出肠腔,引起感染、体液丢失、营养不良和器官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易栓症(thrombophilia)是由遗传性或获得性原因导致机体容易发生血栓的一种病理生理过程[1.2],即由于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的遗传性/获得性缺陷,或存在获得性危险因素而易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或状态。易栓症本身并非疾病,多数有易栓倾向者并不发生血栓,而其如发生血栓,则临床可表现为一种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易栓性疾病患者体内的狼疮抗凝物质(1upus anticoagulant,LA)、活化蛋白C抵抗(activated proteinC-resistant,APC-R),探讨LA、APC-R与易栓性疾病的关系.方法应用ACL Futura Plus型全自动血凝仪对237例易栓性疾病(包括90例脑梗塞、59例冠心病、57例高血压、31例深静脉血栓)和60例正常对照进行LA、APC-R测定.结果脑梗塞组LA阳性者有41例(45.6%),APC-R阳性者3例(3.3%);冠心病组LA阳性者有24例(40.7%),APC-R未见阳性;高血压组LA阳性者有22例(38.6%),APC-R阳性者有4例(7.0%);深静脉血栓组LA阳性者有13例(41.9%),APC-R阳性者1例(3.2%).对照组未见阳性.结论易栓性疾病患者LA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LA可能是引起易栓性疾病患者体内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易栓性疾病患者体内可能存在APC-R现象.  相似文献   

18.
遗传性易栓症是指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抗凝/纤溶系统蛋白活性减低或凝血因子活性升高,而使机体易于发生血栓的疾病状态。遗传性易栓症的实验室检测主要包括抗凝蛋白(抗凝血酶、蛋白C和蛋白S)的活性检测、凝血因子V Leiden突变以及凝血酶原G20210突变的检测。该文就不同临床状态下的易栓症检测结果进行解释,而恰当的结果解释对诊断和治疗易栓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肺癌颅内外动静脉系统多发损害的病因。方法结合文献分析1 例肺癌所致颅内外动静脉系统多发损害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及影像特征。结果肺癌可通过引起血液高凝状态、抗凝系统异常及血管壁损伤等途径导致动静脉系统多发损害,从而出现脑梗死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临床表现。结论肺癌继发易栓状态是颅内外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肿瘤导致的止凝血异常发生率较高,其病理生理变化主要为高凝状态或易栓症,临床表现为血栓形成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早期发现癌症患者的高凝状态或易栓状态,不仅可以避免或减少血栓形成或发生DIC,还可影响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最终延长患者生存期[1].近年来,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hrombin-activ atable fibrinolysis inhibitor,TAFI)与血栓性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已进行了较多研究[2-4],但TAFI与恶性肿瘤的关系研究不多[5-6],国内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测定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患者及对照者血浆TAFI活性以及血浆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凝血酶原片段1+2(fibrinopeptide 1+2,F1+2)等反映凝血、抗凝血的指标的水平,来分析其与肿瘤病理分型以及分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