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腰骶移行椎(lumbosacral transitional vertebrae,LSTV)分腰椎骶化(sacralization,SZ)与骶椎腰化(lumbarization,LZ)。1984年,Castellvi等依据腰椎X线片将LSTV分为4型,即Castellvi分型,其中Ⅰ型LSTV分为Ⅰ型SZ与Ⅰ型LZ。Ⅰ型LZ为双侧S1横突均与骶骨翼完全分离,S1横突单侧宽度〉19 mm为ⅠA型,双侧〉19 mm为ⅠB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再次翻修的常见原因、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行翻修手术患者51例,其中椎弓根钉松动23例,椎弓根钉位置欠佳致神经根刺激症状者15例,椎弓根钉断裂11例,内固定相邻节段腰椎不稳2例。翻修手术距首次手术平均4.3(2~42)个月。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平均9.7(3~12)个月。疗效评价:优40例,良8例,可1例,差2例,优良率为94.1%。结论胸腰椎后路内固定翻修术应遵循简单有效、微创实用、可靠固定及牢固融合的处理原则;一旦确诊应及早翻修,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分析骨盆前倾复位技术在儿童重度L_5滑脱手术中的应用技巧,结合改良腰骶角(modified lumbosacral angle,m LSA)评估腰骶部畸形的纠正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3年10月本院手术治疗的22例重度L_5滑脱(滑脱率50.0%)儿童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例,女20例;年龄5~14岁,平均11.2岁;随访12~52个月,平均30个月。所有患者术中均予骨盆前倾复位技术复位滑脱椎体,纠正腰骶部后凸畸形。手术前后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m LSA,评估椎体滑脱复位情况及后凸畸形纠正情况;行CT三维重建评估椎间融合情况;应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术后滑脱率1.0%~26.0%,平均7.45%,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 LSA术前为-(24.80°±8.42°),改善至术后前凸20.40°±6.27°,末次随访时为前凸19.80°±5.17°;JOA评分由术前(7.68±1.55)分,改善至术后(16.68±1.66)分,末次随访时为(15.77±1.85)分,术前与术后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植骨融合率95.45%;并发症发生率9.09%(2/22),其中脑脊液漏1例,L_5神经根牵拉损伤1例。结论改良腰骶角测量评估骨盆前倾复位技术能有效复位滑脱椎体,纠正局部旋转畸形。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新式微创经骶骨前人路腰骶椎融合术应用于国人的可行性。方法对我国正常男女2组(各100例,年龄为20~30岁)腰骶椎侧位X线片的相关解剖指标进行测量和统计学分析,参考国外相关手术方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我国正常男女腰骶椎影像解剖数据显示存在一条符合新式微创经骶骨前人路腰骶椎融合术要求的手术路径,但手术切口和骶骨手术进入点的位置均与国外手术方式不同。结论新式微创经骶骨前人路腰骶椎融合术对于国人是可行的,但是其具体的手术方式与欧美人不同,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分析后路经椎弓根动态固定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治疗退变性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我科收治的82例退变性L5/S1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所有病例均符合纳入标准。其中38例采用Dynesys动态内固定术(Dynesys组),44例采用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组)。比较两组术后1、3、6、12、24个月评估临床和影像学结果。结果 末次随访时,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ynesys组和TLIF组L5/S1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分别从7.5°±2.6°降至5.2°±2.4°和7.2°±2.3°降至0°(P<0.05)。L4/5的ROM分别从8.6°±2.8°增至10.1°±2.6°和8.4°±2.5°增至12.5°±2.9°(P<0.05)。Dynesys组和TLIF组发生L4/5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lation, ASD)的例数分别为2例(5.25%)和11例(25.00%)。末次随访时,两组ROM和AS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Dynesys与TLIF治疗退变性L5/S1椎间盘突出症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与TLIF比较,Dynesys有利于保持ROM和减少ASD的发生,可作为退变性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优选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短节段固定并病灶旷置术治疗老年腰骶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13年12月共收治48例老年腰骶椎结核患者,均采用一期后路钉棒系统短节段内固定联合腰骶椎病灶旷置(将链霉素粉剂填塞入"开窗的椎间隙"之间)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植骨融合时间及手术并发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28~86个月,平均63个月。手术时间(139.5±51.8)min,出血量(220.8±71.5)m L,植骨融合时间(4.5±1.7)个月,末次随访时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除3例ASIA神经功能分级为D级的患者神经功能无变化外,其余有神经损伤患者均恢复至E级。患者均未出现大血管、神经损伤及伤口深部感染。术后1例患者由于疼痛复发而二期再行椎板减压病灶清除内固定;1例患者发生皮神经痛,给予非甾体镇痛药物塞来昔布口服,随访时患者疼痛消失。结论对于伴有神经症状或顽固性疼痛,但不伴有脓肿和死骨的腰骶椎结核患者行一期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病灶旷置术抗结核药物治疗效果好,能同时获得缓解腰骶部疼痛、神经根减压、维持稳定及融合的效果,但应注意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 设计一种新的L4/L5节段椎弓根螺钉进针点的定位方法,并评估其准确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9年1月-2020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采用椎间融合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L4/L5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8例,其中53例(观察组)采用新的进针点定位法(选择横突上缘下方4 mm与上关节突外缘交点处作为进针点),45例(对照组)采用人字嵴法进行进针点定位。记录并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置钉准确率、置钉前切口显露时间、螺钉与椎弓根皮质关系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疼痛程度。结果 观察组共置入螺钉212枚,对照组置入180枚。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置钉准确率、螺钉与椎弓根皮质关系、术后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钉前切口显露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4/L5节段置入椎弓根螺钉,以椎体横突上缘下方4 mm与上关节突外缘交点处作为进针点,可获得与人字嵴定位法相同的置钉准确率和安全性,并可减少置钉前切口显露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2,3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的疗效。方法2006年4月~2013年3月,采用C2,3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患者8例。根据Levine分型标准Ⅱ型骨折6例,ⅡA型骨折2例。手术均采用OASYS内固定系统,并在C2,3椎板及关节突间植骨。为确保安全及准确,所有操作在C形臂X线机导航下完成。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采用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及CT扫描评估固定融合节段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结果8例患者颈椎骨折均获得满意复位,术中无一例发生脊髓及椎动脉损伤。术后1例切口愈合不良,经换药后愈合。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检查显示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无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C2,3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是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的有效方法,可以复位骨折并使之达到骨性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应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技术水平。方法随访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05年12月在我院应用该技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患者,复习其X线片,并与其术后X线对比,分析发生的技术失误及原因。结果获得随访的163例患者中,出现椎弓根螺钉置入方向错误者12例17枚螺钉,椎弓根螺钉过长者4例6钉,椎弓根螺钉连接棒脱落者2例2根棒,融合器移位者3例,Cage下沉者3例。分析失误原因,提出简单易行的椎弓根螺钉方位判断方法、该术式的正确的操作技术以及技术失误的预防措施。结论详细了解、全面掌握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间融合术的技术特点,才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戴力扬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0,7(2):166-168
腰骶融合手术为脊柱外科中常用术式,而腰骶内固定有助于腰骶融合。其手术适应证包括腰椎滑脱椎间盘突出与椎管狭窄、畸形以及其他原因缃起的腰骶不稳。腰骶内固定的主要技术有Galveston技术、髂骨螺钉、骶骨椎弓根螺钉、骶骨构、骶骨棒、骶骨杆、关节突螺钉、腰骶椎体间融合、人工椎间盘等。 相似文献
11.
椎弓根螺钉翻修术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的:分析椎弓根螺钉固定失败的原因,探讨不同椎弓根螺钉翻修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988年1月~2001年12月,应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脊柱疾患785例。其中17例因椎弓根螺钉断裂和连接头松动脱落而需行翻修手术(占2.2%)。男8例,女9例;年龄14~67/岁,平均52.8岁。初次手术及翻修手术原因包括:1例先天性脊柱侧凸TSRH矫形术后尾端两枚椎弓根螺钉断裂;6例腰椎滑脱术后尾侧两枚椎弓根螺钉断裂(S;teffee1例、RF2例、DRFS2例、TSRH 1例);4例腰椎不稳CD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2例腰椎滑脱术中尾侧螺钉位置不满意(SRS及GSS各1例);1例Steffee和1例TSRH术后螺钉位置欠佳出现神经压迫症状;1例腰椎滑脱RF术后钉杆连接松动脱落;1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术后尾侧螺钉拔出。断钉或松动脱落距初次手术时间为3个月~2.5年。翻修方法包括:取出断钉,重新植入增加直径或长度的螺钉7例;更换融合节段2例;仅取出断钉4例;更换椎板钩1例;重新连接固定1例;未处理2例。结果:所有翻修手术后患者经22~66个月随访,X线显示植骨融合牢固。无术后感染并发症。16例患者术后腰痛或神经根刺激症状均消失。其中10例患者恢复工作;仅有1例术后腰痛症状缓解不满意。结论:根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失败的原因及患者临床征象采取合适的翻修手术,可挽救失败的内固定,重新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病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病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男 8例.女 22例;年龄 39~68岁.平均 53.7岁。腰椎间盘退变 1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 4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 5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 4例.腰椎退行性滑脱(I度) 6例。 L3.4 2例、L4.5 20例、L5S1 8例。采用单侧显露、减压、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同时在自行设计的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进行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通过影像学评价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下腰痛评分系统(29分法)评价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 75~110 min.平均 89 min;术中出血量为 180~500 ml.平均 285 ml.均未输血。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I型 24例. II 型 6例。术后 2例病例出现终板切割.融合器部分陷入终板及椎体内。随访时间 12~36个月.平均 22.5个月。除 1例不能明确外.其余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 96.7%。随访过程中椎弓根螺钉与椎板关节突螺钉未出现松动、移位、断裂.椎间融合器亦无移位现象。 JOA评分由术前的 10~16分(平均 13.0分)提高到 22~27分(平均 25.2分).改善率为 61.7%~90.5%.平均 72.5%。结论 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稳定性好、融合率高和并发症少等优点.是部分下腰椎病变固定融合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研究后方双侧斜向螺钉,轴向螺钉联合后方双侧斜向螺钉和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3种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性能,探索轴向螺钉联合后方双侧斜向螺钉是否满足L5/S1内固定生物力学稳定性的要求。方法取9具成人新鲜尸体腰椎标本(生前无脊柱疾病史),进行骨密度测量,排除骨质疏松病变;并进行X线扫描,排除解剖学异常。剔除标本上的肌肉组织,保留椎间盘、韧带及骨性结构的完整性。将标本随机分为后方双侧斜向螺钉组(A组)、轴向螺钉联合后方双侧斜向螺钉组(B组)及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组(C组)。用牙托粉对标本L5和S1端椎体部分包埋,在生物力学机上完成前屈后伸、左右侧曲及轴向旋转实验。记录施加载荷时椎体前屈后伸、左右侧曲条件下的位移和轴向旋转的角度,完成9具标本的测试与记录。所有的测量数据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前屈后伸实验中,载荷范围内3组椎体的位移随载荷的增加而增加,在最大载荷下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两两比较发现,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左右侧曲实验中,载荷范围内3组椎体的活动度随载荷的增加而增加,在最大载荷下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轴向旋转实验中,扭矩范围内3组旋转角度随扭矩的增加而增加,在最大扭矩下分析各组旋转角度,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轴向联合后方双侧斜向螺钉内固定能够达到与椎弓根钉棒系统接近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后方双侧斜向螺钉在左右侧曲及轴向旋转方面具有相对稳定的生物力学特性,联合应用轴向螺钉可使L5/S1获得更强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单枚Z-Cage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病变的影像结果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0年4月因腰椎退变性疾病采用单枚Z-cage单侧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手术治疗获得随访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节段39例,双节段7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手术并发症的情况。采用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36项简明健康量表(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评价临床疗效,通过影像学(X线和/或CT)评价腰椎融合情况。结果 随访时间24~39个月,平均29.6个月。手术时间平均124.8 min(100~18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85 mL(150~560 mL),住院时间平均7.5 d(4~15 d)。术中1例出现硬膜囊撕裂,术后3例发生切口愈合不良,术后无严重神经并发症。术后VAS、ODI、SF-36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42例(91.3%)获得可靠椎间融合,无螺钉断裂及松动发生。结论 单枚Z-Cage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是治疗退行性腰椎病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单枚Z-Cage能有效地维持椎间隙的高度和节段的稳定,手术时需注意置入螺钉的位置及融合器规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采用以骨质移行转换点为参考标志的改良椎弓根螺钉徒手置钉法行腰椎内固定术的疗效。方法 2017年1月—2018年3月,采用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疾病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改良组采用骨质移行转换点为参考标志徒手置钉,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徒手置钉。术后行CT多平面重建(MPR)对螺钉进行椎弓根层面扫描,采用Neo分级评估螺钉位置。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改良组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54枚,置钉准确率为96.10%;对照组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50枚,置钉准确率为88.67%;2组置钉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骨质移行转换点为参考标志的改良椎弓根螺钉徒手置钉法相较于传统徒手置钉法有更高的置钉准确率,可一定程度上实现椎弓根置钉的个体化,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椎弓根内固定一期前后路TFC椎体融合治疗腰椎滑脱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采用椎弓根内固定及椎间融合技术治疗腰椎滑脱的方法。方法 腰椎滑脱患者26例,男14例,女12例;采RF及SOCON椎弓根内固定器,Ⅰ期行前路和后路植骨及TFC椎体融合治疗腰椎滑脱,其中,采用RF内固定 时行TFC椎体后路融合6例,采用SOCON同时加TFC椎体后路融合15例;余5例均行RF加Ⅰ期前路异体骨环加自体松质骨植骨融合。结果 本TFC椎体后路融合15例;余5例均行RF加Ⅰ期前路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