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立华  袁慧书 《放射学实践》2015,(10):1036-1039
【摘要】目的:探讨脊柱腱鞘巨细胞瘤和骨巨细胞瘤影像表现异同点,以提高对此两种肿瘤的认识。方法:对7例病理确诊的腱鞘巨细胞瘤和30例骨巨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比较分析,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的异同点。结果:7例腱鞘巨细胞瘤中5例位于颈椎以小关节为中心,2例位于胸椎椎体:3例呈膨胀性骨质骨破坏,5例骨破坏区周围见硬化边;30例骨巨细胞瘤中10例位于颈椎、14例位于胸椎、6例位于腰椎,18例呈膨胀性骨质破坏;27例肿瘤主体位于椎体,3例位于附件,2例骨破坏周围可见硬化边;肿瘤骨破坏部位有统计学差异、骨质破坏形式二组无统计学差异;硬化边形成与否具有统计学差异;4例腱鞘巨细胞瘤在T2WI上呈等低信号、3例呈混杂信号;5例进行增强扫描:1例呈中等强化,4例明显强化;20例骨巨细胞瘤在T2WI呈等低信号,8例呈混杂信号,2例呈稍高信号;21例进行增强扫描:8例呈明显均匀强化,12例不均匀增强,1例轻度强化;二组肿瘤的MRI信号、增强特点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腱鞘巨细胞瘤和骨巨细胞瘤骨破坏形式、MRI信号及增强无统计学差异,而病变部位及硬化形成与否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2.
骶骨肿瘤CT与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骶骨肿瘤的CT和MRI表现特征。方法 分析 69例骶骨肿瘤的CT和MRI表现 ,包括动脉瘤样骨囊肿(ABC)、骨母细胞瘤、骨肉瘤各 1例 ,骨髓瘤 2例 ,淋巴瘤 3例 ,骨巨细胞瘤 5例 ,脊索瘤 2 3例 ,转移瘤 33例。结果 骨巨细胞瘤位于椎体和前部附件 ,呈溶骨性破坏 ;ABC位于后部附件 ,MRI有液 -液平面 ;骨母细胞瘤和骨肉瘤CT呈骨性密度 ,MRI信号较低 ,后者伴软组织肿块 ;2 2例脊索瘤伴骶前包块 ,1 1 / 1 6例CT上出现钙化 ,9例在T2 WI有条状低信号纤维结构和高信号粘液基质。骨髓瘤 (1例 )、淋巴瘤和转移瘤在T1 WI和T2 WI分别呈略低信号和较高信号 ,1例骨髓瘤在T2 WI呈较高信号。结论 CT和MRI可清楚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和范围 ,两者结合 ,多数肿瘤可以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淋巴囊肿瘤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经病理证实的内淋巴囊肿瘤的CT、MRI及DSA表现。结果内淋巴囊肿瘤CT表现以岩骨后缘中部为中心的蜂窝状或虫蚀状骨质破坏。MRT1WI上可见片状高信号区及血管流空信号。DSA显示肿瘤血供丰富,主要由颈外动脉的分支供血,小脑前下动脉参与部分血供。结论内淋巴囊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熟悉其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和腱鞘巨细胞瘤的MRI表现,提高对两种病变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和9例腱鞘巨细胞瘤的MRI资料。结果 15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均位于膝关节,弥漫型12例,局限型3例;与肌肉信号对比,增生滑膜T_1WI上呈等信号,T_2WI上呈等稍高信号为主,并见结节状T_1WI、T_2WI低信号影。9例腱鞘巨细胞瘤局限型8例,弥漫型1例,发生于膝关节者2例,足部与手部关节7例,增强扫描3例;肿块T_1WI呈等信号,T_2WI呈稍高信号,5例可见斑点状或结节状长T_1短T_2信号影,增强扫描不均匀明显强化3例。结论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与腱鞘巨细胞瘤的MRI信号既有一定重叠又有差异,结合发病部位、病变形态学、临床病史及MRI信号,能够提高两者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5.
骨巨细胞瘤影像学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骨原发性肿瘤,本文通过对文献的复习,系统地介绍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X线、CT和MRI的表现特点,认为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典型的X线表现为长管骨骨端偏心性、膨胀性、皂泡样、达关节软骨下骨边界清楚的溶骨性骨质破坏;典型的CT表现为骨端偏心性、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骨皮质变薄,连续性完整或栅栏状中断,肿瘤的边缘可有程度不等、断续的骨质硬化,肿瘤内可见有短小的骨嵴;典型的MRI表现为长骨骨端偏心性、达关节软骨下骨的异常信号区,T1WI为中等信号,T2WI为中、高信号混杂,可出现液一液平,肿瘤的边缘有一相对比较规则的、由于周围骨质硬化引起的T1WI及T2WI均为低信号的线状影;影像学检查对于骨巨细胞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后随访均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成软骨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2例成软骨细胞瘤的平片、CT和MRI表现。结果:12例中肿瘤位于胫骨近端4例,股骨头3例,股骨远端1例,肱骨头3例.胸椎(Th_3)附件1例。11例长骨病变者发生于骨骺和干骺端8例。骨端3例。主要X线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骨质破坏区,边界清晰,8例可见硬化边,3例可见病灶内有点状钙化。7例行CT扫描,显示骨质破坏区边界锐利、硬化,病灶内斑点状或云絮状钙化6例。4例行MRI扫描,病灶于T_1WI上表现为等或稍低信号。T_2WI均呈低信号,其内可见点状高信号,STIR上呈均匀高信号;硬化边呈线样低信号,2例病灶周围骨质内有水肿.3例可见相邻关节囊积液。结论:成软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多数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目的 评价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脊柱骨巨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全部病例均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发生于颈椎8例。胸椎1例,腰骶椎7例。除7例侵犯相邻2个椎体,余均累及1个椎体,除单纯溶骨性破坏和椎体压缩性改变各1例外,CT主要表现为椎体偏心性,膨胀性破坏,10例MRI检查中除2例巨大软组织肿块的病灶中可见无强化的囊性信号外,8例为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均匀强化。结论 影像学对骨巨细胞瘤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乳头状内淋巴囊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乳头状内淋巴囊瘤的CT、MRI和DSA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5例组织病理学证实的乳头状内淋巴囊瘤的CT骨破坏特点及MRI信号特征、强化方式、血液流空情况,4例同时进行DSA检查,以观察血供状态。CT采用常规横轴面平扫和增强扫描;MRI采用SE和快速自旋回波(FSE)及脂肪抑制序列,行矢状、冠状和横轴面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1)CT表现:肿瘤呈中心位于颞骨岩部迷路后区的溶蚀性骨破坏,病变内含钙化。(2)MRI表现:在未增强T1WI和T2WI,5例肿瘤内见不规则形低信号影,其中心位于颞骨岩部中后部的前庭管外口周围区;3例肿瘤周边显示高信号缘;2例囊实性肿瘤的囊性部分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像高信号不被抑制,而且其边缘更清楚;5例瘤内均见血管流空影。(3)DSA显示肿瘤主要由颈外动脉的分支供血。其中2例还有小脑前下动脉参与供血。结论 乳头状内淋巴囊瘤是位于颞骨岩部迷路后区的具有侵袭性、溶骨性、富含血管的肿瘤,它的影像学特征结合发生部位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urs,PNET)的CT和MRI影像学特点,提高对此类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对11例颅内PNET患者的CT、MRI等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影像学特点。结果患者肿瘤平均直径(5.3±1.7)cm,发病部位无明显倾向,肿瘤形态主要为圆形、分叶状及梭形。肿瘤实性成分CT平扫示等或稍高密度;MRI扫描下,T_1WI表现为等或稍低信号,T_2WI表现为等或稍高信号,T_2FLAIR表现为等或稍高信号。肿瘤囊性成分在MRI扫描下,T_1WI和T_2FLAIR均表现为低信号,T_2WI表现为高信号,且与脑实质分解清晰。增强扫描可见实性部分强化。结论颅内PNET的CT及MRI表现具备一定特征,但影像诊断仍存在困难,最终确诊仍需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规则骨骨巨细胞瘤的MRI征象,提高对不规则骨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的认识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结合文献对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不规则骨骨巨细胞瘤的MRI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MRI主要影像表现为膨胀性改变、溶骨性破坏及软组织肿块.病变在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为低到高不均匀信号.结论:MRI检查对不规则骨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明显的价值,并为临床手术提供可靠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脊柱骨巨细胞瘤(GCT)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由病理证实的脊柱GCT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17~69岁,平均32.6岁)。所有病例拍摄病变节段X线正侧位片,22例行CT检查,16例有MRI检查。结果发生于颈椎1例,胸椎10例,腰椎6例,骶椎13例,其中术后复发7例,肺转移1例。X线平片表现为侵袭性溶骨破坏及椎体压缩改变;CT主要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破坏和较大软组织肿块;其MRI表现T1WI多为低等信号;T2WI为高低混杂信号特点。结论结合X线平片、CT、MRI等影像检查可对脊柱GCT做出明确诊断。CT和MRI可提供更多信息,对临床分期、手术方案制订及术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后纵隔神经节细胞瘤和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后纵隔神经节细胞瘤和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及其诊断.材料和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神经节细胞瘤7例,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2例的CT和MRI表现.结果肿瘤常呈半圆形或椭圆形,纵径比横径或前后径长,边缘锐利,1例神经节细胞瘤呈哑铃形.CT示肿瘤实性部分呈等或稍低于胸壁肌密度,囊变部分的密度比脑脊液稍高.T1WI示肿瘤等或稍低于胸壁肌信号,囊变部分稍高于脑脊液的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结论肿瘤纵径长于其它径是重要征象,CT和MRI能显示肿瘤形态特征,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13.
胸膜局限性纤维性肿瘤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胸膜局限性纤维性肿瘤(LFTP)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LFTP均行CT检查,其中3例MR I检查,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9例为良性,1例为恶性。CT表现为单发的附着于胸膜表面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楚,平扫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呈均匀或不均匀明显强化;“胸膜肿块帽征”是定位胸膜肿块的特征性表现;胸膜肿块与邻近胸膜夹角呈锐角或钝角,其与肿块大小及形态有关。MR I表现T1W I及T2W I为低或中等信号,肿块信号不均,1例巨大LFTP T2W I为混杂信号散乱交错分布,巨大胸膜肿块内侧瘤蒂与心包相连。结论CT是LFTP的主要影像学诊断方法,MR I对较大胸膜肿块的定位及内部特征的显示优于CT。胸膜肿块瘤蒂的显示对LFTP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影像学表现,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地分析36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影像学(包括MR I,CT和DSA)资料,男15例,女21例,年龄23~59岁。结果MR上T1加权像及T2加权像脑实质内出现异常信号26例,其中散在脑实质内出血并长T1长T2异常信号者16例,长T1长T2信号者6例,4例可见脑室扩大,4例脑肿胀,显示脑沟、池变窄。25例脑静脉窦不强化,但可见皮层静脉异常强化。CT上见脑肿胀并出血者10例,伴脑缺血性低密度者5例,且可见随时间推移静脉窦密度减低;DSA证实,上矢状窦闭塞15例,单侧横窦闭塞8例,乙状窦闭塞7例,直窦闭塞4例,下矢状窦闭塞2例。结论脑静脉窦闭塞的影像表现与动脉性闭塞完全不同。CT和MR检查对诊断脑静脉窦闭塞具有重要意义,DSA仍为诊断该病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细胞瘤8例的MRI、CT表现。结果:8例肿瘤均位于双侧侧脑室透明隔或第三脑室Monro孔处,分别向一侧或两侧侧脑室内生长,肿瘤呈不规则形,边缘清楚。CT平扫呈略高密度,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轻度强化。MRI表现为略长T1WI、长T2WI信号,病灶内可见小的囊变灶,注射Gd-DTPA后,病变轻度强化。结论:中枢神经细胞瘤CT和MRI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尤其是MRI。  相似文献   

16.
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表现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分析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的CT和MR I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诊断的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和MR I表现。男4例,女2例,其中起源于骨组织2例,软组织pPNET 4例。结果骨组织pPNE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伴有软组织肿块,病灶CT呈等密度,MR I T1W I等信号,T2W I等、高信号,增强明显但不规则,无明显瘤骨和骨膜反应;软组织pPNET病灶体积比较大,直径>6 cm,CT等密度,MR I T1W I等、低信号,T2W I等、高信号,增强明显,对周围正常组织有侵袭,无钙化。2例有明显的坏死。结论pPNET的CT和MR I表现缺乏特征性,但有助于本病良恶性鉴别、判断手术可切除性、检出远处转移和评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颅面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影像病理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面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影像表现和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面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对其影像学表现和病理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2例中单发型35例,多骨型7例.磨砂玻璃状改变是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特征性CT表现,占CT检查患者的79.3%,纤维异常增殖症的病理成分纤维和纤维样组织,在磁共振的T_1WI和T_2WI上均表现为低信号;如病灶发生出血、坏死或囊变,T_2WI信号也随之发生改变.结论 CT和MRI扫描对颅面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节细胞神经瘤的CT、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节细胞神经瘤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CT、MRI及临床病理资料。结果节细胞神经瘤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类卵圆形肿块,亦可呈不规则形,沿冠状轴生长,可对邻近大血管包绕1/2以上(4/14)。CT平扫表现水样至肌肉样密度,多表现低密度(10/12),其内散在点状或结节状钙化(5/12),不增强或轻度增强居多(6/9)。MRIT1WI为低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动态增强,早期不强化,逐渐增强,病理上与肿瘤富含大量黏液基质相关。包膜可强化。结论CT、MRI诊断节细胞神经瘤各具特征,其影像学表现与瘤内节细胞、神经纤维成分、黏液基质比例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诊断本病的MRI特点与病理学关系及最佳影像学手段,以提高本病的综合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的CT和MRI表现特点。CT组16例,MRI组23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16例。结果:16例CT表现为椎管内硬膜囊前高密度影边缘较清,4例显示游离碎片与椎间盘呈细窄颈相连。MRI组中,7例为T1WI、T2WI均呈低信号(与脊髓相比)边缘清;13例T1WI呈等信号,T2WI上呈低或稍高信号,稍高信号位于周围,低信号位于中心部分,边缘欠清;3例T1WI呈稍高信号,T2WI上呈等信号。12例增强扫描中,7例于周边见轻度强化,中央无强化,3例无明显对比强化,2例呈均匀轻度强化。结论: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的影像学诊断以MRI为最佳,MRI信号特征能充分反映其病理的改变,仔细分析平扫信号特点即可明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泪腺恶性上皮性肿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学证实的泪腺恶性上皮性肿瘤CT和MRI影像资料.结果 16例泪腺恶性上皮性肿瘤,15例位于泪腺窝,1例位于眶缘前.5例呈类圆形,11例呈不规则形(其中9例后缘变尖,5例沿眶壁前后方向或上下方向生长),8例泪腺窝骨质受压,6例眶壁骨质破坏,1例眶壁骨质硬化;3例侵犯颅内;1例见额部皮下转移灶;2例CT可见钙化.MRI示肿瘤呈等、长T_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可见强化.结论 CT及MRI可显示泪腺恶性上皮性肿瘤的特征,有助于泪腺恶性上皮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