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亮  李欣  李雯 《吉林医学》2013,34(22):4424-4426
目的:比较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动静脉联合溶栓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18例,其中静脉溶栓14例,动静脉联合溶栓4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小时、24小时、3天、7天、21天(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2小时、3天、7天、21天(出院时)的NIHSS评分和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之间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动静脉联合溶栓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均有效和安全。  相似文献   

2.
谭倩  许康  周瑞  晏小琼  余勇飞 《疑难病杂志》2011,10(11):822-823
目的比较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前后循环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l例发病在6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疗效。其中前循环梗死22例,后循环梗死9例,在溶栓前和溶栓后2h、24h、7d时,定期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测评(NIHSS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静脉溶栓治疗前前循环与后循环组间患者血压、NIHSS评分、发病时间、住院天数等基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溶栓治疗后各时间点2组均较溶栓前显著下降(P<0.05),且后循环NIHSS评分下降较前循环明显(P<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后循环梗死临床疗效较前循环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治疗原则,主要强调超早期治疗。由于进展性卒中起病症状、体征较轻不引起患者的重视,病情加重后患者就诊时间多数已超过6小时,失去早期溶栓时机。我院2004~2006年以来共收治30例进展性卒中病人,发病时间均超过24小时,选择20例溶栓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背景: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3h内接受溶栓治疗效果良好,但只有少数患者接受溶栓治疗。目的: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包括教育患者及早就医、优化急诊医疗服务响应(EM S)/运输时间、优化医院体制以及延长医疗窗口服务时间,评估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溶栓率是否如期增加。方法:在作为疾病控制中心一部分的Coverdell急性卒中登记中,本试验历时3个月对加利福尼亚11所医院初步诊断为缺血性卒中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评估其发病、EM S反应、到达医院、开始治疗的时间以及未治疗的原因。根据实测的合格病例与接受治疗的比例,确定卒中保健连续体系中溶栓干预…  相似文献   

5.
背景:卒中溶栓治疗的随机试验不是排除后循环缺血患者,就是采用使上述患者很少能参与其中的纳入标准,因此,很少有研究涉及后循环卒中的溶栓治疗。目的:确定后循环卒中溶栓治疗的有效时间窗,明确有助于预测临床疗效的因素。设计:在1993年10月9日至2001年2月19日期间,对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连续21d的静脉或动脉内溶栓治疗。主要观察指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 IH S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 CS)、改良Rankin量表的基线得分以及卒中3个月后的Rankin量表得分,卒中3个月后Rankin量表得分≤2分时提示预后良好。结果:9例患者接受了…  相似文献   

6.
正急性缺血性卒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局部脑组织出现血液循环障碍,部分患者发病数小时内常伴有血压的升高,对患者的溶栓治疗及预后有着重要影响。静脉溶栓的疗效具有强烈的时间依赖性,早期积极治疗高血压以减少院内时间延误,有效进行溶栓  相似文献   

7.
脑血管病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有许多大型研究报道,约9.7%~29.6%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睡眠中起病[1-6]。患者入睡前无症状,醒后立即发现诸如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缺损体征,这种类型的卒中称为醒后卒中(本文中提到的醒后卒中皆指缺血性脑血管病,除外出血性脑血管病)。它的起病时间无法确定,因此被排除在溶栓治疗的范围之外,而溶栓治疗是目前经大型随机对照试验证实唯一有效的针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特异性治疗方法。出于对醒后卒中所占的较大比例及无法按时间窗要求进行溶栓治疗的考虑,很有必要加深对醒后卒中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优化院内卒中应急流程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9月该院收治的4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卒中应急流程),选取2021年1—10月该院收治的4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观察组(采用优化院内卒中应急流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实施溶栓时间、溶栓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医生到达时间、医生评估时间、评估结束转移至CT室时间、CT检查时间、CT结束至开始溶栓时间等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1、24 h、出院时,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溶栓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院内卒中应急流程应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可缩短实施溶栓时间,降低NIHSS评分,提高护理满意度,其效果优于常规卒中应急流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了解国内外治疗的最新动态。结果:溶栓治疗及卒中单元治疗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效治疗方法。结论:在溶栓治疗的基础上设立卒中单元能够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自1995年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NINDS)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试验研究发表以来,静脉溶栓已成为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尽管是经过多数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和大型临床观察性研究证实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即使是在美国,也仅有3.0%~8.5%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能够接受溶栓治疗。除了狭窄的治疗时间窗以及严格的纳入标准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24小时内血压波动对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9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采用静脉 rtPA 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测量静脉溶栓前血压,开始溶栓治疗后使用心电监护仪测量24h 内的血压,溶栓24h 内复查 CT 或 MRI 评估出血转化。结果:HI 型出血患者的基线 SBP、SBPmean、SBPmax 均较无出血患者低;PH 型出血患者的 SBPsd、SBPsv、SBPsvmaxrise、基线 DBP、DBPmean 均较无出血患者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I 型出血患者溶栓后 SBPmean0-6、SBPmean6-12均较无出血患者低;PH 型出血患者溶栓后 SBPsv0-6、DBPmean0-6、DBPmean6-12均较无出血患者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溶栓后24小时内收缩压变异度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 PH 型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仅静脉溶栓后0~12小时内的血压波动水平与出血转化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静脉溶栓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时间窗内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该文报道1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突发中重度卒中, 入院后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 溶栓过程中发现左心室附壁血栓, 即刻停止溶栓, 之后发生脾动脉栓塞导致脾梗死。患者溶栓后卒中症状完全缓解, 虽发生了脾梗死, 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时间窗内的截止时间效应,为缺血性卒中的急救管理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0年2月至2017年4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析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点的分布,以及患者发病后到院就诊的早晚是否影响静脉溶栓治疗启动的及时性;分析启动静脉溶栓治疗时间早晚是否与出院时预后结局相关。 结果 共纳入158例接受静脉溶栓的卒中患者,患者发病至到院时间影响其到院至静脉溶栓时间的分布(P<0.001),且发病至到院时间长短与到院至静脉溶栓时间长短呈负相关(相关系数=-0.482,P<0.001)。与发病180~270 min内接受静脉溶栓患者相比,180 min内接受静脉溶栓的患者出院时可以独立行走的概率增加(比值比=0.35,95%可信区间:0.15~0.84,P=0.019)。 结论 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救治中,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点的分布不同,发病至到院时间越早的患者延误现象越明显,存在截止时间效应。尽早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将会有更多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4.
刘玲  刘琦  李红利 《西部医学》2014,(6):765-767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塞动脉内溶栓治疗时间及梗塞部位等因素对疗效的影响,为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在我院接受动脉内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塞患者198例,对比不同开始溶栓时间、不同梗塞部位、不同入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同时对比不同开始溶栓时间、不同梗塞部位患者动脉内溶栓治疗3个月后的预后情况.结果 开始溶栓时间≤6小时患者和开始溶栓时间>6小时患者的再通成功率对比,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栓塞的再通成功率为65.71%,后循环栓塞的再通成功率为50.00%,前循环栓塞的再通成功率显著高于后循环栓塞(P<0.05);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0分患者和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0分患者的再通成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溶栓时间≤6小时患者和开始溶栓时间>6小时患者预后好比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栓塞患者预后好的比例为77.86%,后循环栓塞患者预后好的比例为63.79%,前循环栓塞患者预后好的比例显著高于后循环栓塞的患者(P<0.05).结论 急性脑梗塞不能单纯以6小时时间窗作为是否实施动脉内溶栓治疗的依据,临床上应根据患者梗塞的部位、病情等因素,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以进一步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时间窗内给予介入溶栓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48.4%和8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7%和62.1%(P〈0.05)。结论:介入溶栓治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卒中绿色通道流程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至静脉溶栓门-针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卒中常规流程行静脉溶栓治疗的38例患者为对照组,卒中绿色通道流程行静脉溶栓的72例患者为试验组。比较两组到院至静脉溶栓门-针时间、各关键时间点。结果实验组到院至急诊医生接诊时间、到院至卒中小组评估时间、到院至CT检查完成时间及到院至静脉溶栓门-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血常规采集至报告时间和凝血功能采集至报告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卒中绿色通道流程可以显著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门-针时间,减少静脉溶栓的院内延误时间。  相似文献   

17.
宋军  张华 《海南医学》2009,20(1):105-107
循证医学表明,目前只有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和卒中单元是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方法,而溶栓治疗是其中最迅速有效的方法,是缺血性卒中治疗的里程碑。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nogen activator,rt—PA)是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缺血性卒中的溶栓药物。已有大量研究证实了rt—PA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并为多个国家的卒中指南所推荐使用。近年来,rt—PA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研究取得一些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早期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盘冰  柯开富 《医学综述》2000,6(8):360-362
<正>传统上,卒中的治疗分为支持疗法和并发症预防。实验和临床资料显示,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有6~8小时不等的治疗时间窗,进人卒中病房提高生存率,减少病残率及用rtPA溶栓等。现讨论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24小时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3小时与3-4.5小时内急性缺血性小卒中静脉溶栓在疗效与出血等方面差异。方法搜集我科于2013年12月至2018年12月诊断为急性缺血性小卒中(NIHSS≤5),并给行静脉溶栓治疗,以发病到溶栓时间为依据将其分为3小时内组及在3到4.5小时内两组,随访后在10-14天的NIHSS评分及mRS评分,3月时mRS评分情况及所有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小卒中静脉溶栓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 0.05),统计3月内的随访发现,脑出血发生率在3-4.5小时内组的高于3小时内溶栓组。且在两组在10-14天的NIHSS评分≤3、mRS评分≤2分及3月时mRS≤2的比例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急性缺血性小卒中的患者,在静脉溶栓3小时内使用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高于3到4.5小时。  相似文献   

20.
CT对急性颅内出血非常敏感,还能鉴别类似卒中的其他脑疾病.已成为缺血性卒中首选的检查方法。大型临床实验已经证实,在缺血性卒中发病后3~6h内溶栓治疗能改善患者的预后,CT早期缺血性改变可作为溶栓疗法排除标准。因此,熟悉和掌握缺血性卒中的CT早期征象,开发应用新的CT技术,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和判断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CT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