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调查肠出血性大肠埃杀菌O157:H7在河南省6类食品中的分布特征、污染状况及季节分布。方法:依据河南省自然地理概况分5个采样区域,按夏冬季在销售环节随机取样。选择性增菌培养后,用O157胶体金试剂筛查,免疫磁珠富集后分离病原菌,应用全自动生化鉴定系统和血清学的方法进行鉴定。结果:1463份食品中共检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共28株,检出率1.9%,其中鲜肉和生食蔬菜检出率较高,分别为3.3%和3.2%。夏季检出率(2.5%)明显高于冬季检出率(1.1%)。结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在食品中污染较为严重,其检出率的高低与O157:H7感染性腹泻的流行强度呈正相关。应加强畜禽屠宰、蔬菜生产和销售环节的监督监测,预防O157食源性暴发。  相似文献   

2.
调查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 57∶H7在河南省 6类食品中的分布特征和污染状况 ,了解季节因素对于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 57∶H7分布的影响 ,以预防和控制食品污染保证食品安全。依据河南省自然地理概况 ,分 5个采样区域 ,按夏季和冬季在销售环节随机抽取样品 ,选择性增菌培养后 ,用O1 57胶体金试剂筛查 ,免疫磁珠富集后分离病原菌 ,应用bioM啨rieuxVITEK32AMSsystem ,GNI 和血清学的方法进行鉴定。结果显示 14 6 3份食品中共检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 57∶H72 8株 ,检出率为 1 9% ,其中鲜肉和生食蔬菜检出率最高 ,为 3 3%和 3 2 % ,酸奶中未检出。夏季检出率 (2 5 % )明显高于冬季检出率 (1 1% )。结果提示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 57∶H7在食品中的污染程度较为严重 ,其检出率的高低与O1 57∶H7感染性腹泻的流行强度呈正相关。应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加强畜禽屠宰、蔬菜生产和销售环节的监督和监测 ,预防食源性疾病的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3.
调查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57:H在河南省6类食品中的分布特征和污染状况,了解季节因素对于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分布的影响,以预防和控制食品污染保证食品安全。依据河南省自然地理概况,分5个采样区域,按夏季和冬季在销售环节随机抽取样品,选择性增菌培养后,用O157胶体金试剂筛查,免疫磁珠富集后分离病原菌,应用bioMerieux VITEK32 AMS system,GNI^ 和血清学的方法进行鉴定。结果显示1463份食品中共检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57:H7 28株,检出率为1.9%,其中鲜肉和生食蔬菜检出率最高,为3.3%和3.2%,酸奶中未检出。夏季检出率(2.5%)明显高于冬季检出率(1.1%)。结果提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在食品中的污染程度较为严重,其检出率的高低与O157:H7感染性腹泻的流行强度呈正相关。应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加强畜禽屠宰、蔬菜生产和销售环节的监督和监测,预防食源性疾病的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监测河南省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在腹泻患者和宿主动物中带菌及毒力基因情况,探索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相关因素。方法对2005-2009年河南省监测点所送可疑菌株进行血清学和PCR复核,对确认菌株进行stx1、stx2、eaeA、hlyA毒力基因测定。结果河南省2005-2009年共监测各类标本10 732份,检出O157∶H7菌株255株,检出率为2.38%;其中动物粪便标本的检出率为6.31%,检出率最高的为羊粪(8.04%),其次为牛粪(7.20%);各年份菌株检出率之间有一定差异;河南省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的产毒株主要来自于羊、牛、鸡粪便及蝇类和生肉标本;毒株类型主要为stx2、eaeA、hlyA组合型。结论河南省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在人群和各类动物中均存在,最重要的动物宿主是羊和牛;部分食品在加工环节有可能被污染,存在引起暴发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南京市食源性致病菌在生熟食品中污染状况,提高对食源性疾病预警和控制能力.方法 2005、2006年采集6大类食品,共计290份样品,按照GB/T4789-2003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1]进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大肠埃希菌O157∶ H7和空肠弯曲菌6种致病菌检测.菌株鉴定应用ATB细菌鉴定仪,肠毒素检测采用mini VIDAS测试系统.结果 2005年150份食品中沙门菌检出率为31%,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检出率0.7%,O157∶ H7大肠埃希菌检出率0.7%;2006年140份食品中沙门菌检出率为4.3%,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检出率为18%,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25%,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20%,O157∶ H7大肠埃希菌和空肠弯曲菌未检出.结论 2005年食品中沙门菌污染较为严重,2006年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较为严重,这4种致病菌可能是近年食物中毒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须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6.
呼和浩特市食品中大肠埃希氏菌O157∶H7污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对呼市居民主要的消费食品进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的污染调查,从而掌握该菌对食品的污染情况.方法 随机抽取超市、农贸市场、酒店、食品店出售的食品共计15种307份,采用国标法进行检测.结果 349份食品中,检测出2株大肠埃希氏菌O157∶H7,检出率为0.57%.其中生畜肉检出1株,检出率1.32%;米粉、盒饭类食品检出1株,检出率3.57%;其余食品均未检出.结论 生畜肉,米粉、盒饭类食品中均检出大肠埃希氏菌O157∶H7.提示存在发生食源性大肠埃希氏菌O157∶H7病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快速准确检测食品中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的方法。方法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MPCR)特异性扩增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的STX、rfbE、fliC基因。结果分别在228,378,709bp处扩增出3个目的基因片段,且只有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获得扩增,其他菌种扩增均呈阴性。结论PCR方法比传统细菌检测方法更特异、快速、灵敏和简便,为食品中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O157:H7是一种新型的致病性菌,能引起人类出血性腹泻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为了掌握武汉市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在宿主动物、腹泻病人及食品中的带菌和菌株毒力基因情况,本文于2003年进行了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宿主动物带菌情况调查。并在腹泻及肾衰患者中进行病原检索和食品监测。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肠出血大肠埃希菌O157∶H7与食品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EHEC)主要包括O157∶H7和O26:H11,其中O157∶H7是出血性肠炎的主要致病菌,自1982年由美国首次报道了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O157∶H7引起的出血性肠炎的爆发以来,EHEC的感染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1]。世界卫生组织已将O157∶H7列为新的食源性疾病病原菌。尽管EHEC已被研究了近20年,但对由该菌引起的致命的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US)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案。研究发现,反刍动物是EHEC的主要宿主,人的感染方式主要为食源性或与带菌动物接触。自1986…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食源性致病菌质量控制的结果分析,总结出食源性致病菌分离鉴定的经验,提高食源性致病菌分离鉴定的能力. 方法 按照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分离鉴定的方法进行分离鉴定. 结果真空冻干保存的菌种经前增菌培养比未经前增菌培养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更快,在分离鉴定培养基上易形成典型菌落特征,更便于食源性致病菌分离鉴定;用常见的肠道致病菌分离鉴定培养基可分离鉴定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结论 真空冻干保存的菌种分离培养前,先进行5~6 h前增菌培养,有利于细菌的复苏和特征菌落的形成;几种常见的肠道致病菌分离鉴定培养基,本来对大肠埃希菌有抑制作用,但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却生长良好,反而有利于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的分离鉴定,为基层实验室分离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提供了一种便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深圳市盐田区食品中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为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5-2008年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深圳市盐田区的10个农贸市场、4家大型超市和8家餐饮单位销售的共8类食品,依据GB4789-2003中的方法进行沙门菌、单增李斯特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的检测。结果共检测8类食品共635份,在97份样品中检出致病菌,总阳性检出率为15.3%。各类食品均检出目标致病菌,检出率为11.5%~22.4%,检出率最高的为海产品和熟肉制品,分别为22.4%和19.5%。在检出的97株致病菌中,沙门菌49株,副溶血弧菌31株,单增李斯特菌1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未检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结论深圳市盐田区居民主要消费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其中海产品和熟肉制品等污染较严重,建议政府加强对食品生产和销售的管理,同时做好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防止食源性疾病的暴发。  相似文献   

12.
O157:H7是肠出血性大肠艾希氏菌 (EHEC)的一个常见血清型。自 1982年美国首次发生由O157:H7大肠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爆发以来 ,欧美各国、日本相继有该菌所致疫情爆发的报道。我国也从猪、鸡、鸭、羊、鸽、猪肉及钻板、市售鸡肉、蔬菜、熟肉中检出O157:H7[2~ 4] ;2 0 0 0年河南省濉县发生EHECO157:H7爆发 ,发生可疑病例 35例 ,血清学确诊 8例。肠出血性大肠希氏菌 (EHEC)污染食品后对人民的身体健康存在着潜在威胁。为了解我市O157:H7在食品中的污染情况 ,防止O157:H7病例在我市的发生 ,1998年 11月在我市城区进行了预实验。2 0 0…  相似文献   

13.
在威胁人类健康的病原性大肠埃希菌中,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ntero-hemorrhagic E.coli,EHEC)的主要血清型菌株O157∶H7,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危害严重的肠道致病菌.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宝鸡市食品中O157:H7大肠埃希菌的污染状况进行监测并分析。方法按照《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的要求,用改良EC肉汤增菌,接种改良CHROMagar O157显色琼脂平板,血清和生化系列证实。结果在十二类689份食品中分离到O157:H7大肠埃希菌2株,分别为采自超市的鸡翅和农贸市场的羊肉,检出率为0.29%。结论宝鸡市食品中存在O157:H7大肠埃希菌的污染,虽然检出率较低,这可能与宝鸡市不是O157:H7大肠埃希菌的流行地区有关,但监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5.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O157:H7)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危害严重的肠道致病菌。自1982年美国首次暴发O157:H7感染性腹泻以来,世界各地陆续有疫情出现。1999年我国许多地区发生O157:H7感染性腹泻暴发,O157:H7感染性腹泻已成为威胁人群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2002年以前云南省虽未发现O157:H7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病例,但从市售蔬菜、猪、鸡、鱼内脏及牛粪中都曾经分离到OO157:H7,为了解云南省人、动物O157:H7带菌状况,动态观察O157:H7,大肠埃希菌的分布特征及流行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防制对策提供依据,于每年8~10月份开展O157:H7监测,现将2004—2007年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2005~2007年无锡市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无锡市主要食品中致病菌污染状况,为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接国标方法,对8类食品中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空肠弯曲菌、副溶血性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分离与鉴定. [结果]2005~2007年在垒市8类食品374份样品中共检出致病菌32株,总检出率为8.56%.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16株,检出率为4.28%;沙门菌检出15株,检出率为4.01%;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检出1株,检出率为0.27%;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空肠弯曲菌. [结论]无锡市食品中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其中生肉制品和水产品受到污染最为严重.有针对性防范和控制各类食品致病菌污染,是防止食源性疾病暴发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2000~2005年海盐县肠出血性O157:H7大肠埃希菌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海盐县肠出血性O157:H7大肠埃希菌的分布及流行情况。方法:采取肠道门诊病人肛拭样和动物宿主粪便,采用免疫磁珠分离和大肠杆菌O157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胶体金快速诊断技术以及特定培养基分离鉴定技术检测O157:H7大肠埃希菌。结果:从1例腹泻患者的大便中检了了1株O157:H7大肠埃希菌,不产生类志贺毒素;从动物粪便中检出7株O157大肠埃希菌。结论:海盐地区人群中感染率较低,且为非产毒株;猪、鸡是我地区O157:H7大肠埃希菌的主要贮存宿主动物。  相似文献   

18.
东台市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感染监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掌握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在东台市家禽、家畜中的带菌,腹泻病人中的感染和自来水厂水源水中的污染情况.方法2000-2002年,分别在流行季节采集家禽、家畜和腹泻病人粪便及自来水厂水源水,应用免疫磁珠浓集、山梨醇麦康凯平板分离、生化和血清学反应进行鉴定.结果3年间东台市采集的6种动物粪便有4种中检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其阳性率牛为11.32%、羊为10.58%、猪为9.35%、鸡为7.73%.腹泻病人的阳性率为1.57%.采集的178份自来水厂水源水、60只苍蝇标本中均未分离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3株自动物粪便分离株具有至少2种混合型毒力基因.75株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菌株对15种抗生素存在不同的耐药率.结论东台市家禽、家畜和腹泻病人中存在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感染,且存在流行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食品污染微生物监测点,调查O157∶H7大肠杆菌在生肉类食品中污染状况. [方法]采用 E.Coli O157∶H7检测卡对样品初筛,对阳性样品再进行分离培养鉴定. [结果] 从生猪肉和生羊肉中分离出2株O157∶H7 大肠杆菌,生肉类食品检出率3.7%. [结论] 首次证实了漳州市有O157∶H7大肠杆菌的存在,动物性食品是该菌感染人类的主要来源,应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在广东省食物中的分布特征和污染状况,了解地区因素对于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分布的影响,以预防和控制食品污染,保证食品安全.方法随机采集食品样品,用改良EC肉汤进行增菌,用麦康凯琼脂和O157H7专用培养基进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分离、培养,应用bioMérieux VITEK32 AMS system,GNI+、API-20E试条和血清学的方法进行鉴定.结果检测各类样本706份,检出47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6.7%,其中生鸡肉、生猪肉、生牛肉的检出率分别为10.7%、16.9%、11.1%,熟肉制品的检出率也有5.2%,EPEC和ETEC的检出率分别为34.0%和40.4%,检出EHEC O157H75株,经济发达地区的检出率(2.8%)明显低于经济状况中等地区(6.6%),经济状况中等地区检出率明显低于经济状况相对落后地区(16.1%).2003~2006年各年的检出率总体无显著差异.结论广东省多种食品中均可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尤其是农村的污染情况严重.有潜在EHEC O157H7食物中毒暴发的可能.有关部门应采取措施,预防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