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胃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临床病理确诊的胃恶性肿瘤患者48例作为病例组,其中胃腺癌38例,胃淋巴瘤10例。另随机选取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行常规MRI(T1WI、T2WI)及弥散加权成像扫描(弥散敏感因子b值取0,800)。利用计算机软件直接测量肿瘤组织的信号强度值及ADC值,取其平均值。同样的方法获得对照组胃壁的ADC值,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组间对照研究。结果常规MRI胃恶性肿瘤检出敏感性为91.7%(44/48);DWI成像检出的敏感性为100%(48/48);DWI病灶部位信号强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胃恶性肿瘤平均信号强度值为345.33±170.10,正常胃壁平均信号强度值为149.80±36.24;在b值为800s/mm2时,胃恶性肿瘤平均ADC值是(0.87±0.11)×10-3 mm2/s,正常胃壁平均ADC值是(1.79±0.11)×10-3 mm2/s,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腺癌患者平均ADC值是(0.83±0.07)×10-3 mm2/s,胃淋巴瘤患者平均ADC值是(1.03±0.07)×10-3 mm2/s,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胃恶性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MR弥散加权成像在颈髓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髓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5名健康志愿者的正常颈髓、10例水肿型颈髓外伤者、18例颈椎椎间盘突出者进行SEEPI多次激发弥散加权成像扫描。扫描中使用外周搏动门控减少脑脊液搏动伪影 ,同时使用自动匀场、抑脂技术和自动导航技术以减少各种伪影和增加图像的清晰度。结果  3 3例均获得弥散加权图像和弥散系数图。 10例水肿型脊髓外伤表现表面弥散系数 (ADC)减低 ,ADC图低信号 ;18例椎间盘突出ADC增高 ,ADC图高信号。结论 合理应用扫描技术 ,可实现颈髓弥散加权成像 ,对颈髓病变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肝海绵状血管瘤不同b值的MRI弥散加权成像特性,提高病变检出率和图像质量。方法:对连续的MRI平扫和增强明确诊断的13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比较弥散加权成像b值分别为0s/mm2,100s/mm2和700s/mm2时的特征。结果:MRI平扫和增强分别显示34个(87%)和29个(74%)病变;在弥散加权成像中,b为0s/mm2时显示21个(54%),小的病变与血管和胆管易混淆;b为100s/mm2时显示39个(100%),病变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b为700s/mm2时显示33个(85%)。正常肝组织的信噪比以b值为100s/mm2最高(19.15±0.85);病变的信噪比以b值为0s/mm2时最高(12.89±0.96);病变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的对比度以b为700s/mm2时最低(0.37±0.02)。结论:MRI弥散加权成像进一步提高了对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敏感性,以b值为100s/mm2时,病变检出率和图像质量最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评价在3.0T磁共振非脂肪抑制憋气DWl序列在胰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0例正常志愿者与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在3.0T磁共振上,术前行基于SE-EPI的非脂肪抑制憋气DWI序列,b值为0和600s/mm2,统计学比较分析正常胰腺、胰腺癌及远端炎症区的ADC值.结果:不同组织的ADC值从低到高依次为胰腺癌、正常胰腺、远端炎症,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组织的ADC值有明显统计学差异,F值为18.716,P值为0.0004,两两比较分析显示胰腺癌分别与正常胰腺及远端炎症的ADC值统计学有明显差异,P值分别为0.00483及0.00191.结论:在3.0T磁共振上,非脂肪抑制憋气DWI序列有助于病灶筛查,其ADC值能够较好的反映胰腺癌、正常胰腺及远端炎症的组织病理状态.  相似文献   

5.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脑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脑部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110例不同脑部病变(包括脑梗塞、脑出血、脑肿瘤、脑白质病变)的DWI图像以及同一病变在不同扫描序列之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DWI对急性、超急性脑梗塞高度敏感(达100%),对急性出血性脑梗塞也很敏感,对脑肿瘤的敏感性(75%)低于T2/Flair(92%),对脑白质病的敏感性低于T2/Flair,但可显示部分多发性化的活动病灶,对急性脑出血敏感性较差。结论 DWI能诊断常规MR序列不能显示的超急性期和急性期梗塞,对急性出血性脑梗塞的诊断也很有价值。能区别急性期和慢性期脑梗塞。还有助于脑肿瘤、脑白质病变的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弥散加权成像在肌骨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弥散加权成像是在分子水平研究组织中自由水质子随意运动的功能性磁共振技术,是除灌注成像之外另一种评价正常和病理组织的功能性改变的无创性方法。本文介绍弥散加权成像在肌肉骨骼系统中的实验、临床研究,重点综述肌骨系统良恶性病变的弥散特征、鉴别诊断及信号改变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背景抑制弥散加权成像(DWIBS)技术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颈、体部恶性肿瘤34例行DWIBS扫描、三维MIP容积重建并黑白反相显示,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原发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灶在DWIBS上呈明显低信号(浓聚),诊断鼻咽癌9例、宫颈癌6例、直肠癌5例、乙状结肠癌4例、肺癌4例、淋巴瘤3例、食管癌2例、贲门癌1例,肿瘤分期与术后或穿刺病理学检查基本一致。结论:DWIBS检查在恶性肿瘤诊断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9.
目的:通过复合灵敏度编码(MUSE)的弥散加权成像(DWI)和单次激发回波平面(SS-EPI)弥散加权成像的对比研究,探讨MUSE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于本院行乳腺MRI检查的患者43例,所有患者在常规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单次平面激发回波成像(SS-EPI)及MUSE方式采集DWI图像。由2名观察者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进行视觉定性评估,评估指标主要包括病灶显示性、病灶形变、病灶边缘清晰度。定量分析主要包括两序列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和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等图像质量参数的比较。结果:视觉定性分析结果显示,MUSE DWI比SS-EPI DWI有更好的病灶边缘清晰度、显示度及更低的病灶形变(P<0.05)。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与SS-EPI DWI相比,MUSE DWI在乳腺形变及SNR与CNR方面显著提高了图像质量(P<0.05)。MUSE DWI测得47个病灶ADC值[(1.23±0.30)×10-3 mm2/s]低于SS-EPI DWI[(1.32±0....  相似文献   

10.
随着磁共振弥散成像在脑缺血研究中的深入,人们对其在早期脑缺血临床应用方面的认识日趋完善。此外,弥散成像在神经系统其它疾病的诊断方面正发挥着重要像的原理与技术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应用和进展进行综述,以更好的指导临床合理的应用弥散成像,加强疾病的诊作用。对弥散成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1.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皮层下脑梗塞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急性皮层下脑梗塞的准确性以及对急性与非急性皮层下脑梗塞的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 对32例临床诊断为急性皮层下脑梗塞的患者和20例对照者在不同时间内进行常规MRI检查和弥散加权MRI检查,并用盲法进行对照观察。对所有病例的病变部位均按神经解剖进行准确定位并与患者的症状、体征相联系。结果 DWI诊断急性皮层下脑梗塞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7%、95%和96%。32例中有3例常规MRI检查未发现急性梗塞性。另20例常规MRI检查均显示为多发梗塞,而DWI只显示单个急性病灶,且患者的症状、体征与DWI上显示的病灶相符。结论 DWI对诊断急性皮层下脑梗塞有很高的准确性,能发现常规T2WI不能发现的早期脑梗塞,并能鉴别急性与非急性梗塞。  相似文献   

12.
MRI弥散和灌注成像诊断超早期脑梗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和灌注成像(PWI)技术在超早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新西兰白兔42只,随机分为7组,其中6组为实验组,1组为假手术组。采用改良O’Brein法闭塞兔一侧大脑中动脉制作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对照组仅暴露同侧大脑中动脉,不予电凝。术后0.5、1、2、3、4、6 h不同时间段进行MRI扫描。结果常规MR序列显示缺血病灶明显晚于DWI和PWI。随着时间延长病灶各参数有特征性变化规律。在DWI和PWI中缺血区体积均随时间的延长不断扩大,两者不匹配区随时间延长逐渐缩小。结论DWI和PWI在诊断超早期脑梗死上优于常规MR序列。  相似文献   

13.
正常成人肾脏水分子扩散加权成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定量研究正常成人肾脏水分子扩散的特性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用平面回波成像(EPI)技术对63例健康正常人的腹部实质器官(肝、脾、肾及胰腺)分别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 I)并测量各自的表观扩散系数(ADC)。结果肾脏髓质的ADC值最高,肾脏的ADC值(包括皮质及髓质)明显高于腹部其它实质器官的ADC值(P<0.05);肾髓质的ADC值在不同扩散敏感梯度方向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肾脏组织内水分子扩散表现为各向异性,其高ADC值与肾脏的含水量、水分子转运及血流灌注相关。  相似文献   

14.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评价扩散加权成像(DW I)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和限度。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MR I检查资料,其中超急性期19例(<6 h),急性期24例(6~24 h),亚急性期15例(24~72 h)。均行FLAIR T1W I,FSE T2W I,FLAIRT2W I和SE-EPI DW I序列扫描。测定病灶ADC值和对侧镜像区ADC值作对照分析。6例行MRA检查。结果(1)58例DW I均显示相应神经体征分布区的梗死灶,明显优于FLAIR T1W I,FSE T2W I,FLAIR T2W I序列;(2)超急性期、急性期和亚急性期病灶ADC值均下降,各期病灶ADC值与对侧镜像区ADC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期病灶侧ADC值两两相互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6例MRA中2例大脑中动脉(MCA)完全闭塞,4例MCA信号减低。结论DW I较常规序列发现急性脑梗死早,但根据ADC值或DW I的信号变化难以鉴别超急性期、急性期和亚急性期病灶。  相似文献   

15.
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脑膜瘤术前分型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磁共振灌注成像(PW I)在脑膜瘤术前分型中的价值。方法39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患者,术前行PW I检查,计算并比较各型脑膜瘤的相对局部脑血流容积(rrCBV)和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结果血管瘤型脑膜瘤的rrCBV和rMTT分别平均为11.8、1.8,明显高于其他组织亚型。上皮细胞型和过渡型的rrCBV分别为8.3和7.5,之间无统计学意义;两者的rMTT则分别平均为1.5、1.3,统计学意义显著。纤维细胞型的rrCBV为4.0,明显低于其他组织亚型。结论PW I在脑膜瘤术前分型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 I)及ADC值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原发性肝细胞癌36例,转移瘤15例,肝血管瘤33例,肝囊肿12例进行MR I平扫及DW I,拟合出ADC图,选取病灶感兴趣区,测出ADC值,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平均ADC值如下:肝囊肿(2.90±0.68)×10-3mm2/s,血管瘤(2.01±0.53)×10-3mm2/s,转移瘤(1.57±0.42)×10-3mm2/s,原发性肝细胞癌(1.20±0.32)×10-3mm2/s。肝脏良性病变的ADC值明显高于恶性肿瘤,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肝脏不同病变的ADC值进行量化分析,能为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DWI在散发性脑炎与急性脑梗死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散发性脑炎与急性脑梗死的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23例经临床诊断的散发性脑炎,包括 14例病毒性脑炎和 9例脱髓鞘性脑炎的磁共振弥散加权表现,并与 30例急性脑梗死进行比较。结果 病毒性脑炎和脱髓鞘性脑炎病灶表现局灶性或大片异常信号,T1WI呈稍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信号。除 1例超急性脑梗死未能显示梗死灶外, 29例脑梗死病灶T1WI呈稍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信号。脑炎与梗死病灶在DWI均呈稍高或高信号。ADC值测量, 30例梗死灶ADC值为(0. 46±0. 13)×10-3 mm2 /s。7例病毒性脑炎和 9例脱髓鞘性脑炎ADC值分别为(0. 98±0. 18)×10-3 mm2 /s和(0. 89±0. 07)×10-3 mm2 /s,病毒性脑炎与脱髓鞘性脑炎病灶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Ρ>0. 05),但明显高于脑梗死(Ρ<0. 01)和镜面对侧正常区(Ρ<0. 05)。有 4例病毒性脑炎病灶在不同区域弥散增加和受限并存,ADC值表现高低不一,最高者达 0. 96×10-3 mm2 /s,最低者达 0. 31×10-3 mm2 /s;另有 3例全部病灶ADC值表现降低,分别为 0. 44×10-3 mm2 /s、0. 51×10-3 mm2 /s和 0. 58×10-3 mm2 /s。结论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脑炎与急性脑梗死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胆管癌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胆管癌及肝良、恶性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50例健康志愿者、25例胆管癌患者及59例肝局灶性占位性病变患者行DWI检查,并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本研究胆管癌组仅包括肝内胆管细胞癌及肝门部胆管癌,肝良、恶性占位组包括肝细胞癌10例,肝转移瘤11例,肝血管瘤20例及肝囊肿18例。所有患者同时作多期动态增强MRI,通过观察病灶各期强化特点,进一步为定性诊断提供依据。结果:正常肝组织ADC值(单位:mm2/1000s)为1.46±0.23,胆管癌、肝细胞癌及肝转移瘤的ADC值分别为1.31±0.09,1.24±0.16,1.26±0.22,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血管瘤、肝囊肿ADC值分别为1.83±0.33,3.34±0.59;以上恶性肿瘤ADC值均低于良性病变,即胆管癌的ADC值与肝良性病变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动态增强扫描中,35.2%肝癌、80%胆管癌与36%转移瘤病灶可见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结论:DWI分析及ADC值测量对胆管癌及肝局灶性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可作为一种肝、胆脏器MRI的补充检查序列。  相似文献   

19.
超急性脑梗死再灌注弥散加权--灌注磁共振成像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应用弥散 -灌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改良线栓法建立的超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模型进行实验研究。明确该技术对超急性脑梗死再灌注的评价作用。方法  90只SD大鼠 ,随机分成 5组 ,A组 ( 10只 )假手术做对照 ,其余按栓塞时间 3 0min、1、3、6h均分成B、C、D、E 4组 ;行DWI、PI和常规T2 WI、T1WI扫描 ;DWI和PI原始图像重建获得ADC、CBV、CBF、MTT参数形态图。观察各栓塞时间点再灌注 2、2 4h后各项参数变化。结果 A组DWI、PI成像无异常信号。B组再灌注 2hDWI高信号消失 ,ADC值恢复正常化 ( 88.2 7%± 1.92 % ) ,2 4h继发性ADC值降低和DWI高信号 ;C组再灌注 2h后ADC值轻度升高 ,2 4h明显降低 ;D、E组再灌注 2、2 4hADC值轻度降低或基本不变 ;各组再灌注后 2 4hDWI显示病灶范围无明显扩大。A、B组再灌注后PI各参数指标 (CBV、CBF、MTT)恢复和维持正常 ,而D、E组的信号强度 -时间曲线图有 3种表现 ,分别为高灌注、低灌注和正常灌注。结论 在超急性脑梗死中MCAo 3 0min再灌注后初次DWI异常信号消散是暂时的 ,以后会发生继发性DWI异常信号 ;再灌注可限制病灶进一步扩大 ,保护缺血半影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