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关于“《针灸甲乙经》中针灸治疗内容是否归属针灸处方”这一问题 ,争议颇多。有人认为是针灸处方 ,也有人认为[1 ] 《甲乙经》中腧穴治疗内容除了少量是针灸处方 ,主要归属于腧穴主治。我在仔细研究《甲乙经》后 ,认为将其归入腧穴主治的范畴似有不妥 ,而倾向于将其归属针灸处方 ,并将理由叙述如下 ,请同道指正。  第一 ,从体例来看。行文体例是作者写作意图表达的形式 ,《甲乙经》中对某病症针刺治疗的记述方式是“病症 ,某某穴主之” ,而现代常以“某穴主某某病”这种形式记述腧穴主治的内容 ,由于同样都是“某穴主……” ,因此《甲乙…  相似文献   

2.
答:后溪穴是手太阳小肠经的腧穴,位于第五掌指关节后缘尺侧,当微握拳时,约当掌指关节后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取穴。后溪穴如果用之得当,可获神妙之功。痛症:后溪穴为五输穴中的“输”穴,《难经》说:“输主体重节痛”,故后溪穴可主治骨节肌肉疼痛诸症。(1)上肢痛: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故后溪穴  相似文献   

3.
认为经穴具有生理效应、病理效应与治疗效应,其中治疗效应体现在经穴特异性和刺法特异性两个方面,影响经穴治疗的效应有五大要素:1脉气所发是构成经穴治疗效应的经络基础;2各经经气多少及逆顺流注等机体状态是体现经穴特异性的时间和空间要素;3经穴配伍是构成经穴治疗效应多种形式的必要条件;4得气补泻是针刺获取经穴治疗效应的关键;5经穴特异性与刺法特异性并重是发挥经络治疗效应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由于“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所以重视五输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探寻经旨,可以发见《内经》五输治疗思想有如下特点:一、应用范围广泛经中言治多为五输取穴。如《灵枢·厥病》:“肝心痛,取之行间,太冲”、“肺心痛,取之鱼际,太渊”,所取之穴皆为五输中的经穴。类此经中例证颇多,不必悉列。《素问·离合真邪论》更明确指出:“有余不足刺诸经荣输脏输也。”五输取穴所以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是由于它们分布于四末,而“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  相似文献   

5.
1.五输的名称:“五輸”的名称,数見于《内經》,如《灵枢》九針十二原篇:“二十七气所行,智在五腧也。”本输篇:“五輸之所留,六府之所与合。”順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余聞刺有五变,以主五输。”官能篇:“明于五腧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等等。但是这几篇所說的五输,包括了两种含义:一是指五藏的井、榮、俞、經、合二十五穴而言;一是指五藏、六府的井、榮、俞、原、經、合、全部穴位而言。我們现在通称的五输,是取后者的含义。(俞字有从肉旁;有从車  相似文献   

6.
<正> 近年来,对腧穴主治的特异性有无的认识,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现就自己学习的心得和临床体会,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腧穴主治是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针灸治病源于药物治病之前的石器时代,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和运用,它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它的特异性.诸如《内经》、《难经》、《甲乙经》、《千金方》、《针灸资生经》、《针灸大成》等古典医籍,对有关腧穴的主治性能论之较详.《灵枢》曰:“荣输治外经,合治内腑.”邱氏根据合穴治腑病而选取上巨墟、天枢、气海,治疗菌痢1,236例,  相似文献   

7.
原穴,是脏腑经络中原气驻留的部位,与三焦有密切关系。《难经》阐述原穴的意义说:“脐中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日原(气)。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穴)也。”阴经以输为原,即五输穴中的输穴。阳经则输穴之外,另有原穴。《难经》说:“三焦行于诸阳,故置一俞名曰原。”针刺原穴,能通达三焦原气,调整内脏功能,所以《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有病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  相似文献   

8.
赵敬军  李少源  李霞  贲卉  荣培晶 《中医杂志》2014,(23):1996-1999
穴位和脏腑之间的特异性联系依据经穴所属经脉的不同而各异。在相同经脉,其腧穴具有主治本经和本腑病症的功能,也就是所谓的“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在临床应用中则讲究气至病所。从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入手,以合谷穴与面口部联系为例探讨穴位与疾病的关联,重点探析合谷穴对面口部存在生理、病理上的特异性调节现象,分析产生合谷穴与面口部特异性联系的物质基础。从刺激合谷穴对面口部的特异性影响相关的中医认识、物质基础、经穴刺激效应及治疗效应等方面加以探讨,以此阐述合谷穴与面口部的特异性联系。  相似文献   

9.
“厥阴俞”一穴,今针灸类辞典及教科书皆言出自宋·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笔者近年逐句、字探究唐·孙思邈二部《千金方》针灸,以为有误,当出《千金要方》。考辨如次: 综览《千金方》,有关“厥阴俞”者有三名,一曰“阙输”,《千金要方·肺脏》卷17云:“胸膈中气,灸阙输随年壮。扁鹃云:‘第四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名阙输’。”二曰:“巨厥输”。《千金翼方·针灸中》卷27曰:“第四椎名巨厥输.主胸膈中气,灸随年壮。”三曰:“厥阴输”。《千金要方·膀胱腑》卷20云:“胸中膈气聚痛,好吐,灸厥阴输随年壮,在第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那么,“阙输”、“厥阴输”、“巨厥输”三名有何内在联系?笔者以为,穴名虽三,其穴则一,即“厥阴  相似文献   

10.
茲将53年至54年用针灸治疗对各种神经痛67例报告如下:67例都显示有良好效果,其中完全治癒者56例,进步者9例,无效者2例;最少针1次到3次,最多针20次到33次。选用的穴位针的穴位分为主穴配穴两类,肋间神经痛主治的穴位为“行间”、“乳根”穴,配穴为“曲池”、“膻中”、“周荣”等穴。坐骨神经痛主治穴位为“环跳”、“委中”、“昆仑”,配穴为“足三里”等穴。三叉神经痛主治的穴位为“童子”、“合谷”、“太阳”等穴,  相似文献   

11.
答:膻中、气海均为人身之要穴,又同为任脉之穴,一位于前胸,一位于脐下,两者均为人体调气之穴,故又称膻中为“上气海”,气海为“下气海”。这样一上一下总理人体气机,同有补益正气,调理气机之功效,又由于其所在部位不同以及穴性之区别,其主治重点又有所不同。膻中穴,位于胸部,是心包之募穴,八会穴中之气  相似文献   

12.
从输穴的主治特点谈五输穴原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百孝 《中国针灸》2004,24(6):417-419
目的:通过分析输穴的分布及其主治特点,探讨五输穴理论的原理.方法: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以<内经><难经>等经典关于五输穴尤其是输穴的主治规律的论述为基础,结合现代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了阴经、阳经输穴、三阴经的荥穴、奇穴等的分布部位和临床主治特点.结论:输穴主治"体重节痛"作用在阳经和阴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与该经的输穴是否位于掌指关节或足跖趾关节后密切相关.在此发现的基础上,<内经><难经>所描述的不同经脉的五输穴具有相似主治特点的原理之一在于它们在四肢末端分布部位的相似性, 所激发经气层次的相似性,以及针灸刺激所形成的针感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3.
五输穴浅解     
一、五输穴的源流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循行过程中分布于人体肘、膝以下出、入、流、注的五个特定穴。即:井、荣、输、经、合。五输穴的名称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这是说人体的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在全身上、下升降循环周转出、入、流、注运行,其气均发于五输之中。《灵枢·官能》:“明于五输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明确指出只有了解五输穴的功能,知道脉气的运行道理,才能便于临床应用。五输穴是一种要穴归类法。历代针灸家从人体几百个穴中精选,为了以少带多便于临床应用,总结了许多简便选穴归类法。但这种归类法的应用,早在《内经》中已经提出了,这就是五输穴。二、五输穴的含义  相似文献   

14.
四关穴临床应用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关穴,即两合谷两太冲是也”,首见于《针灸大成》,为对穴范畴。合谷乃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主治头痛,齿痛,失音等多种疾病;太冲为足厥阴肝经输穴和原位,主治头痛,眩晕、口渴等诸多疾病,四关穴为临床证治之要穴,有行气活血,平肝熄风,镇惊安神,祛风止痛之功,在临床上治疗各种疾病可收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5.
经穴位置,古今多有出入。近年来,通过针灸教材的编写、出版,使经穴定位渐趋统一,但对少数经穴位置,仍众说不一。现就争议较多的中冲、劳宫两穴,略陈管见。一、中冲本穴出于《灵枢·本输》。历代主要文献以及近代针灸专著与有关教材对其定位看法不一。有认为本穴在中指尖端者,其理由如下:1.《内经》、《甲乙经》等较早文献,在记述少商、少冲等井穴时,多有手指“内侧”或“内廉”字样,而中冲穴无。  相似文献   

16.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在各版针灸类教材中都有记录,指归属于某一经之穴可主治该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现多用于为某腧穴主治某病症提供依据。笔者以历代针灸古籍中犊鼻穴主治并无“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特点举错辨误。梳理此理论的来源,有经脉所过,经脉主治所及、经脉主治就是经脉之上腧穴主治二类,对此二类来源分析认为此理论无合理性依据。既不能代表一个明确的学术观点,也不能做为腧穴主治立论的一个原则规范,反而无意义地扩充了腧穴主治,掩盖了循行过同一位置的不同经脉、一条经脉之上不同腧穴、临近腧穴主治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涌泉穴临床应用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井穴 ,古今医家 ,都非常重视 ,无论在慢性病或急症中 ,被广泛应用 ,若选穴准确 ,辨病辨证恰当 ,或针或外敷 ,效果良好。1 古代医家的认识1 .1 穴位来源 ,出于《灵枢·本输》为足少阴肾经井穴 ,《针灸大成》考正穴位 :涌泉 (一名地冲 ) ,足心陷中 ,屈足卷趾宛宛中 ,白肉际 ,跪取之。1 .2 刺法 《铜人》针五分 ,无令出血 ,灸三壮。《明堂》灸不及针。《素注》留三呼。1 .3 主病 《素问·缪刺论》主治“尸厥” ,“嗌痛不可内食 ,无故善怒 ,气上走贲上。”《针灸大成》“主尸厥 ,面黑如炭黑 ,咳吐有血 ,渴而喘 ,坐欲起 …  相似文献   

18.
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之井穴,《灵枢·本输》:“肾出于涌泉……”;《内经》云:“肾为先天之本”;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涌泉穴是人体的第二生命中枢。可见涌泉穴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至关重要。该穴有止疼、定惊、醒脑、镇痛等作用。笔者近期在临床上采用单穴涌泉强刺激抢救小儿惊厥、昏厥、气厥、癫痫发作等急性病症,其效优于人中、十宣等穴,即刻效应显著,屡验屡效,无不见功。方法:涌泉穴(男左女右),寸半毫针直刺5分~1寸,强刺激,大捻转快提插,不留针。验案1 高热抽搐杨××,男7岁,1991年7月14日12时45分  相似文献   

19.
素髎、水沟穴主治机理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玫  曹大明 《中国针灸》2006,26(7):487-488
目的:对素髎、水沟穴的主治机理进行新的阐释。方法:以中医的藏象学说为中心,结合西医解剖学对素髎、水沟穴的主治机理进行分析。结果:不仅提出五官与五脏之间有相互对应(外形的“复制”)的关系,而且运用这一理论解释了素髎、水沟穴以及周围(鼻尖、鼻中沟)某些奇穴具有相同主治作用的理由。结论:该思路对发现新的针灸治疗点及确定针刺的角度、方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现行一些书籍如《内科学》、《黄帝内经词典》、《经外奇穴纂要》认为《内经》记载的“奇输”为奇穴,笔者认为此种解释不妥,在此阐明自己的见解,与同道商榷。我们知道,腧穴包括经穴、奇穴、阿是穴三部分。经穴是归属十四经的腧穴,有固定部位和名称;阿是穴是“以痛为腧”,没有固定部位,没有名称;奇穴则是指没有归属十四经的腧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有明确位置且有名称称为“有名奇穴”,一部分有明确位置但尚无定名称为“无名奇穴”,可见奇穴为不归属十四经、具有明确位置的有名或无名腧穴。而《灵枢·刺节真邪篇》载:“彻衣者,尽刺诸阳之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