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调整、优化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收集2006年6月-2007年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行冠状动脉支架术患者305例,计算机随机分为优化组(n=154)及标准组(n=151).氯吡格雷抵抗(CR)定义为氯吡格雷治疗24h后血小板聚集率(PAR)降低<10%.标准组所有病例均采用标准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两联抗血小板治疗;优化组非CR患者接受标准两联抗血小板治疗,CR患者在标准两联治疗基础上加服西洛他唑6个月.研究主要终点为随访1年时的死亡、心肌梗死(MI)和缺血性卒中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为随访1年时的死亡、MI、缺血性卒中、血运重建及外周动脉闭塞的复合终点.结果 优化组及标准组CR患者分别为41例和33例.优化组CR患者PAR在两联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加用西洛他唑治疗后(64.5%±12.1%)显著低于单纯应用两联抗血小板治疗(77.5%±12.1%,P<0.001).随访1年后,优化组主要终点事件风险(5.8%)较标准组(9.3%)下降37%,但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意义(P=0.257).优化组心性死亡、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血运重建及下肢动脉闭塞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为9.7%,标准组为14.6%,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197),但优化组有降低趋势.两组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出血事件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优化组CR患者的主要心脑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率为19.5%,与标准组CR患者(36.4%)相比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5).结论 根据PAR检测结果调整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可能有利于改善CR患者的长期预后,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还需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 系统性评价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后应用不同剂量氯吡格雷预防心血管事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指导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Cocharne Library、CNKI、万方数据库,手工检索有关引用文献,并结合文献追溯的方法,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PCI术后应用氯吡格雷的随机对照...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氯吡格雷联用泮托拉唑是否比氯吡格雷单独使用增加心血管疾患高危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方法从Medline、High Wire Press、EMBASE、Elsevier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博硕论文数据库(未限定时间)检索研究氯吡格雷联用质子泵抑制剂是否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临床对照试验文献。采用统计软件Review Manager4.2对各项研究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4项研究符合入选标准。分析结果表明,氯吡格雷联合泮托拉唑使用相比氯吡格雷单独使用并不明显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OR=1.04,95%可信区间:0.92~1.18)。结论对于抗血小板治疗而同时需服用质子泵抑制剂的患者,泮托拉唑可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冠状动脉支架术后通过肝细胞色素P450(CYP)3A4代谢的阿托伐他汀和不通过CYP3A4代谢的普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的近期疗效,探讨二者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6年2月-2007年3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成功实施冠脉支架术的住院冠心病患者共1250例,术后随机接受阿托伐他汀20mg/d(n=638)或普伐他汀20mg/d(n=612),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剂量氯吡格雷治疗.研究主要终点为30d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ACCE),包括心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卒中及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UTVR).次要终点为亚急性血栓形成(SAT)及出血事件.结果 两组临床基线资料、冠脉造影及PCI结果无统计学差异.30d时,阿托伐他汀组心性死亡、非致死性MI、UTVRr、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0.47%、0.47%、1.41%、0.16%)与普伐他汀组(分别为1.14%、0.49%、1.14%、0.3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阿托伐他汀组MACCE、SAT发生率(分别为2.51%、0.16%)与普伐他汀组(分别为3.10%、0.16%)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523或P=1.000).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51%和2.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2).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阿托伐他汀组与普伐他汀组累积风险率无显著差异(P=0.523).结论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20mg/d或普伐他汀20mg/d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近期疗效相近,长期疗效和安全性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PPIs)对服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净临床不良事件(NACE)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大规模注册登记研究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优选方案(OPT-CAD)入选的服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满1年的5 228例AC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服用了PPIs,将所有患者分为联用PPIs组(n=1 816)与未联用PPIs组(n=3 412)。以12个月内的净临床不良事件(NACE,包括全部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和全部的出血事件的复合终点)为主要终点,以12个月内的NACE事件的组成成分以及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定义的出血事件(BARC 2~5型)为次要终点。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出院后用药情况及临床结局。结果联用PPIs组患者年龄、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左室射血分数及消化系统病史、消化道溃疡比例要高于未联用PPIs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用PPIs组的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的使用比例要高于未联用PPIs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12个月NACE事件发生率、12个月缺血事件、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全部出血、BARC 2~5型出血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Is对服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ACS患者NACE发生风险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对氯吡格雷中间代谢型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9月心内科收治的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为氯吡格雷中间代谢型并接受PCI的NSTE-ACS患者9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入A组(n=50)和B组(n=47):A组患者PCI术后接受常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即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每天1次口服;B组患者接受阿司匹林100 mg+替格瑞洛90 mg,每天1次口服。电话、门诊或住院随访患者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A组和B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分别为(58.78%±8.46%)和(38.84%±1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MACE发生率分别为10.0%(5/50)和6.4%(3/4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接受PCI的氯吡格雷中间代谢型NSTE-ACS患者,替格瑞洛对血小板的抑制效果优于氯吡格雷,可替代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或普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应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150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CS患者,入院后给予阿司匹林300mg/d,氯吡格雷负荷量300mg继以维持量75mg/d的抗血小板治疗,并随机分为A阿托伐他汀组(A120mg/dn=30,A240mg/dn=30,A380mg/dn=30)、B普伐他汀组(20mg/d,n=30)和C无他汀组(n=30)。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CD62P、CD63含量及比浊法检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结果:他汀治疗前后,A组、B组、C组上述指标的差值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A1组、A2组、A3组与C组相比,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差值组间比较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不抑制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活性。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DM)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D)术后应用新型三联抗血小板治疗(西洛他唑、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05年4月-2006年2月沈阳军区总医院ACS患者,PCI术后进行两联和三联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对比.本研究中入选的合并DM患者共263例,其中122例随机接受标准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两联抗血小板治疗(两联组),141例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西洛他唑三联抗血小板治疗(三联组).主要终点包括随访1年时的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D、卒中或靶血管血运重建(TVR).结果 两组临床和冠脉造影基线特征无显著差异.随访1年两组无支架内血栓和非致死性MI事件发生;三联组心性死亡、卒中、TVR发生率分别为1.4%、0.7%、7.8%,两联组分别为4.1%、3.3%、12.3%,两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255,P=0.186,P=0.223);但三联组术后1年主要不良心脑事件发生率[9.9%(14/141)]低于两联组[18.9%(23/122),P=0.038],其中接受降糖药物治疗者获益更明显.两组出血性事件、过早停用抗血小板药物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DM患者PCI术后接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西洛他唑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地减少长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尤其对DM程度严重的ACS者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4-06至2015-06医院收取的68例采用PCI治疗的ACS患者,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用药7 d后,复查血栓弹力图(TEG)比较两组血小板抑制率,随访2个月,对比两组的主要不良事件。结果 服药7 d后,替格瑞洛组ADP途径血小板抑制率较氯吡格雷组升高[(76.15±12.88)% vs(51.08±8.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2个月随访,氯吡格雷组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死亡、消化道出血各1例,替格瑞洛组1例因明显呼吸困难导致停药。结论 在接受PCI的ACS患者中,替格瑞洛抗血小板聚集效果较氯吡格雷更强,且临床验证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UGH)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调整策略及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取PCI术后并发UGH患者3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出血严重程度及血栓风险评估,积极行急诊内镜检查及镜下止血治疗,依据临床评估及内镜结果,采取抗血小板治疗调整策略。结果除1例患者临床死亡外,其余31例患者无消化道再次出血;所有患者未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结论对于PCI术后并发UGH的患者,依据出血严重程度及血栓风险评估和急诊内镜检查治疗结果,采取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调整策略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策略选择。方法选取海军总医院等北京市12家医院2010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行PCI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211例。将患者分成单独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华法林抗凝二联用药组(n=70)和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抗凝(n=141)三联用药组2组。随访至2016年4月31日,比较2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和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二联用药组相比,三联用药组MACCE发生率更高(χ2=7239,P=0.007),2组出血发生情况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55,P=0.283)。结论阿司匹林+氯比格雷+华法林抗凝治疗会显著增加MACCE的发生危险,而不会显著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4.
吴浪  杨胜利  张璐  刘英  杨勇  黄洁 《武警医学》2016,27(9):924-927
 目的 评价细胞色素P450 2C19(CYP2C19)基因型检测指导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3-04至2015-02在武警总医院心内科接受PCI的冠心病患者71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为进行CYP2C1基因型检测并调整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组,即根据基因型结果快代谢型患者继续口服氯吡格雷75 mg,1次/d、中慢代谢型患者随机调整为氯吡格雷150 mg,1次/d或替格瑞洛90 mg,2次/d;对照组为未检测基因型的常规治疗组,即口服氯吡格雷75 mg,1次/d。观察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术后6个月MACE事件的发生率研究组(4.7%)显著低于对照组(8.9%),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6)。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 vs 6.7%,P=0.475)。结论 对于PCI术后的冠心病患者,进行CYP2C19基因型检测并调整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可减少术后MACE事件的发生,且不增加出血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1995~2005年实施PCI的4365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住院患者,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3833例(87.8%),稳定性心绞痛532例(12.2%)。ACS患者中发病30天内急性心肌梗死(AMI)1480例(38.6%)、不稳定心绞痛(UAP)2353例(61.4%)。评价PCI的成功率、合并症及住院期间的临床疗效。结果PCI的病例成功率为96.9%(4230/4365),靶病变成功率为98.8%(11185/11320)。住院期间病死率1.3%(全因死亡56例),术中病死率0.05%(2例),PCI相关并发症发生率7.2%(314/4365)。PCI术后存活出院患者心绞痛症状缓解率为96.2%(4147/4309),住院时间13±9天。结论PCI治疗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成功率高,手术相关并发症和院内死亡率低,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