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3 毫秒
1.
刘鹏  尚宝锋  余军 《放射学实践》2004,19(7):493-493
静脉肾盂造影 (intravenouspyelography ,IVP)是泌尿系最常用的检查方法 ,常规IVP检查 ,患者取仰卧位 ,摄腹部平片及加压解压造影片[1] ,多数情况检查效果良好 ,但对体型肥胖、肠气多、尿路显影延迟 (或较淡 )及结石较小的患者 ,效果不理想 (图1)。笔者在常规IVP检查基础上对部  相似文献   

2.
<正> 静脉肾盂造影(IVP)是泌尿系统检查中的一项重要检查方法,不仅可以观察尿路器质性病变,而且可以了解肾脏排泄功能。但传统腹部加压IVP需按固定时间摄影,并且检查时间长,图像质量欠满意。近年来,我院将IVP改为透视下动态多体位相结合适时摄影的新方法,可完全显示全尿路情况,取得明显效果。现就新方法与常规IVP所取得的影像质量及诊断情况进行比较,以求进一步探讨动态多体位在IVP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肾脏疾病患者进行放射性核素肾动态显像(RDI)及静脉肾盂造影(IVP)对判断分肾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IVP是泌尿系统检查中的常用传统检查方法,但由于此检查在肾功能不全时可致患肾显影不清或不显影,从而低估患肾功能.而RDI具有简便、无创伤、灵敏度高、可重复、可定量评价肾功能的特点,是较IVP更为理想的评价肾功能的方法.IVP患肾不显影时,应进一步行99Tcm-二乙烯三胺五乙酸RDI.  相似文献   

4.
王晓玲  陈绍红   《放射学实践》2011,26(5):522-525
目的:探讨排泄性尿路造影(IVP)、CT尿路成像(CTU)、磁共振尿路成像(MRU)在泌尿系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45例泌尿系疾病患者中,同时行IVP、CTU及MRU检查者31例,仅行IVP检查者5例,仅行CTU检查者6例,仅行MRU检查者3例,CTU采用的重组技术包括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容积再现及最大密度投影。结果:经IVP检查的患者中,能够明确诊断者占82.69%;经CTU检查的患者中,能够明确诊断者占94%;经MRU检查的患者中,能够明确诊断者占78.57%。结论:IVP检查方法较简便,能大致了解肾脏功能,费用相对低廉,医生和患者易于接受,仍具有较重要的诊断价值;CTU具有较好的图像质量,对于肾尿路平片(KUB)和IVP不能显示或不能确诊的泌尿系肿瘤和结石,CT能从大小、形态、部位及梗阻以上空间的扩张上作出进一步评估;MRU后处理功能强大,重组图像清晰,可以发现很多IVP不能发现的细小病变,作为一种非侵袭性、无需对比剂的方法,对于某些泌尿系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进一步确立诊断肾盂积水的可靠方法。方法 分两组采用三种检查方法进行比较 ,A组对 1 2 0例B超诊断为肾盂积水的患者同时采用常规静脉肾盂造影 (IVP)和CT进行对照检查。B组对 840例肾绞痛的患者用常规IVP和B超进行检查。结果 A组 1 2 0例B超诊断为肾盂积水的患者中 ,CT诊断肾盂积水 1 0 2例 ,常规IVP诊断肾盂积水 99例 ;B组中常规IVP诊断肾盂积水 2 0 7例 ,而B超诊断肾盂积水 2 43例。结论 对肾盂积水的检查 ,B超最为简便、患者痛苦少 ,但时有假阳性发生 ;常规IVP对肾盂积水的诊断准确可靠 ,一般无须进行CT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单光子发射计算机化体层显像术(SPECT)和静脉肾盂造影(IVP)评价肾功能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经临床症状、体征、B超、CT及生化检查等确诊为肾脏疾病患者的99mTc-DTPA肾动态显像和IVP检查资料。结果 53例受检者中核素显像显示有功能者92.1%,无功能者7.9%;IVP检查显示有功能者39.2%,无功能者67.8%。可见核素显像有功能明显高于IVP检查(P<0.01),IVP不显影的患肾99mTc-DTPA动态显像主要表现为2~3级,即放射性摄取中度以上减少82.1%GFR均值23.1 ml/min,肾实质不显影占17.9%。结论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是评价肾功能的理想方法,优于IVP,IVP患肾不显影时应进一步行99mTc-DTPA肾动态显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泌尿系统水成像(MRU)在低场强核磁共振中的应用。方法:对60例泌尿系统不同疾患的患者(以上尿路梗阻扩张疾病为主)及4例自愿者作泌尿系MRU及常规MR检查,并与患者相应B超、IVP及CT检查进行比较。结果:MRU在低场强MRI能清晰显示尿路梗阻部位,定位准确率100%,结合常规MR提供给诊断准确率86.7%,相对优于B超、IVP及CT检查。结论:在低场强核磁共振MRU结合常规MR对泌尿系的梗阻扩张特别是上尿路的梗阻扩张能够清晰显示,对儿童、老年人、妊娠妇女及IVP禁忌者可作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压缩性骨折椎体真空征的病理与影像表现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压缩性骨折椎体真空征(intravertebral vacuum phenomenon,IVP)的影像表现.方法 对209例椎体压缩性骨折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患者常规实施椎体组织活检.所有患者术前行常规X线、CT、MR检查,评价IVP与病理学结果的一致性及IVP诊断压缩性骨折椎体骨坏死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特异度、敏感度及Youden指数,对IVP与骨坏死一致性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 病理学检查,209例椎体压缩性骨折中单纯骨质疏松146例(69.9%),骨质疏松合并骨坏死10例(4.8%),恶性肿瘤53例(25.4%).术前影像检查发现10例IVP,常规X线检查显示椎体线性透亮区,CT能更好显示椎体内积气,MR T_1WI均表现为低信号,随患者仰卧时间不同,T_2WI信号可有多种变化,其中9例病理学检查发现骨坏死;病理学检查10例骨坏死中9例有IVP,1例影像仅表现为骨质疏松征,IVP与病理学诊断有明显相关性(P<0.01).IVP诊断骨坏死的阳性预测值为90.0%(9/10),阴性预测值为99.5%(198/199),敏感度为90.0%(9/10),特异度为99.5%(198/199),Youden指数为0.9.结论 压缩性骨折椎体中出现IVP,提示椎体局部骨出现坏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静脉肾盂造影(IVP)检查中结合DR透视在诊断肾下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组6例患者先行常规IVP检查,后采用直立位观察肾脏、输尿管位置及形态变化,对比测量卧位和立位时肾脏位置的变化。依肾下垂程度分三度:下降至第3腰椎水平为Ⅰ度,至第4腰椎为Ⅱ度,至第5腰椎及以下为Ⅲ度。结果常规IVP检查,6例患者肾脏位置均未见异常,4例提示轻度积水。立位片显示双侧肾脏下垂4例,单侧肾下垂2例。其中Ⅰ度肾下垂2例,Ⅱ度肾下垂3例,Ⅲ度肾下垂1例。结论 IVP检查结合DR立位透视、摄片是诊断肾下垂以及分度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静脉肾盂造影(IVP)、螺旋CT、磁共振尿路成像(MRU)检查在输尿管阴性结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收集经过IVP检查确诊和怀疑输尿管阴性结石的患者180例(所有患者的输尿管结石最后均经过手术及排石后证实),对怀疑输尿管阴性结石的患者进一步做CT检查的有140例,选取怀疑阴性结石所在范围做10cm长度范围的CT平扫。未做CT而进一步做MRU检查的28例。结果经IVP检查的180例患者中结石染色直接明确诊断阴性结石的仅有12例,诊断率为6.7%。对其余怀疑阴性结石的患者经螺旋CT检查的有140例患者,其中132例患者明确诊断输尿管阴性结石,诊断率为94.2%。MRU检查的28例患者明确诊断结石共14例,诊断率为50%。结论 IVP检查是泌尿系结石的常用检查方法,但对于输尿管阴性结石诊断率较低,螺旋CT具有图像质量好,对结石的检出率高,诊断率可达到94.2%,可作为明确阴性结石首选检查方法。MRU对阴性结石的显示不如螺旋CT高,但是可作为对阴性结石检查的一种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从图像质量、患者感受、辐射剂量、使用效率等方面分析探讨新型输尿管压迫装置(专利号:201920650500.8)在传统静脉肾盂造影(IVP)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1例行IVP检查的患者,根据采用的不同IVP操作方式分为新型压迫装置组(使用新型压迫装置,47例)和对照组(使用传统压迫装置,34例)。分别记录两组的检查结果、加压操作时间、图像质量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29例患者检查成功,5例检查失败,新型压迫装置组46例患者检查成功,1例检查失败,两组患者的检查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差异(χ2=4.55,P=0.03)。新型压迫装置组在加压操作时间、主观评价、患者感受等指标上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组的光子入射比(P=0.1)和曝光指数(P=0.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多个指标与患者感受显著相关(P<0.01),以患者感受为状态变量的ROC曲线显示加压操作时间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71),质控图显示违反规则的点均在对照组。〖JP3〗结论:IVP检查中使用新型输尿管压迫装置,明显提高了图像主观评价与患者感受,在保证检查成功率的前提下,显著降低了压迫操作时间,提高了使用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肾盂癌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讨论各种影像检查对肾盂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影像检查并得到病理证实的肾盂癌19例进行分析,比较各种检查方法对肾盂癌的检出率.结果 静脉肾盂造影(IVP)显示肾盂、肾盏内不规则充盈缺损,肾盏积水.CT平扫见肾盂、肾盏内软组织肿块;当肿瘤侵犯肾实质时,显示肾盂及肾实质内软组织肿块,病灶密度不均匀,内有液化坏死.增强扫描病灶呈轻中度强化.19例患者中,术前IVP检查12例,9例IVP显示病灶,B超检查16例,10例显示病灶,CT扫描19例,18例显示病灶,MRI检查3例,3例显示病灶.结论 影像学检查对肾盂癌的诊断有一定价值.IVP和CT是诊断肾盂癌的首选方法,B超可作为普查手段.当肿瘤侵犯肾实质或有远处转移时,CT和MRI明显优于IVP.  相似文献   

13.
利尿药物在静脉肾盂造影检查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肾盂造影(IVP)又称排泄性尿路造影,是临床最常用的泌尿系统疾病的检查方法,结合腹部平片它不仅可能明确有无泌尿系统阳性结石,还可以发现肾脏肿瘤所引起的肾盏,肾盂受压或破坏,输尿管结石等所引起的输尿管梗阻,膀胱内充盈缺损以及部分先天性发育畸形等[1,2]。我们使用利尿药物促使对比剂排泄加快,进而达到缩短造影检查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也减少了因腹部加压给患者增加的痛苦。笔者以为这是一种既不影响造影检查的质量,又可缩短造影检查时间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现介绍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自2006年2月~2006年5月,我院对50例泌尿…  相似文献   

14.
例1 患者男,67岁。因右腰部疼痛伴低热20d入院。实验室检查:血清肌酐186μmol/L、尿素氮21.3mmol/L、血肌酐清除率30.1ml/min。腹部、盆腔B超检查示:右肾体积增大、积水,左肾区未探及肾脏。膀胱前、后及上方,骶前直肠窝等处均未见肾组织回声。腹部CT检查示:右肾积水,右侧肾盏、肾盂扩张,肾内多发小结石;左肾区未见肾脏影。静脉肾盂造影(IVP)检查示:右肾功能不良,左肾7、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直立式尿路造影片在静脉肾盂造影术(itravenous pyelography,IVP)中的实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95年2月至1996年8月期间对经IVP检查的9例患者加照的直立式尿路影片。结果:直立式尿路造影片能清楚地显示仰卧位尿路片未能显示清楚的肾盂和输尿管,并且发现了3例罕见病例。结论:在IVP中如发现肾盏肥大、肾盂及输尿管中、上段扩张而未发现其远端阳性结石征象时,摄取直立式尿路造影片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MSCTU)技术对泌尿系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以及此技术相对IVU检查的优越性。方法:40例泌尿系病变患者分别行3期CT增强扫描、CT尿路成像及IVP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MSCTU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结果:40例CT检查(包括常规轴位扫描和重组图像)可清晰直观地显示病变的部位、性质、大小、形态、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以及继发改变,明显优于IVP。结论:MSCTU具有图像质量好、对病变检出率显著高于IVP检查的特点,结合原始横断面图像,基本可以取代IVP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讨论各种影像检查对小肾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影像检查并得到病理证实的小肾癌27例进行分析,其中5例行静脉肾盂造影(IVP),24例行B超检查,27例行CT检查,26例同时行增强扫描,比较各种检查方法对小肾癌的检出率.结果 27例患者中,IVP检查诊断符合1例(20.0%),B超诊断符合21例(87.5%),CT扫描诊断符合26例(96.2%).小肾癌的检出率以CT为最高,B 超次之,IVP最低.结论 影像学检查对小肾癌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其中CT检查价值最大.  相似文献   

18.
输尿管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在我国以南方诸省多见,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突出.静脉肾盂造影(intravenous pyelography, IVP)可以显示尿路梗阻的部位、程度及其原因,并且可对肾脏排泄功能做出判断,一直都是输尿管结石首选的检查方法之一.但其受多种因素影响,敏感度偏低[1-2].近年来,随着螺旋CT设备及技术的飞速发展,薄层快速大范围扫描已得以实现,开辟了输尿管结石检查的新途径.本研究回顾分析76例临床疑诊输尿管结石患者的64层螺旋CT及IVP检查资料,比较2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探讨非增强螺旋CT取代IVP诊断输尿管结石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SCT泌尿系统扫描对IVP显影不良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IVP检查后泌尿系统显影不良患者行MSCT扫描,薄层图像行CPR、MPR、MIP后处理。结果:40例IVP显影不良患者,MSCT扫描结合后处理技术对病变的检出率为100%,诊断准确率为95%。其中,肾脏和输尿管结石26例,肾盂癌3例,输尿管癌4例,肾盂、输尿管先天性发育异常2例,输尿管炎性狭窄3例,泌尿系统结核1例,膀胱癌1例。结论:对IVP显影不良患者行MSCT泌尿系统扫描能够提高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髓质海绵肾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结合文献复习进一步探讨髓质海绵肾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了 11例髓质海绵肾腹部平片 ( 1例 )、静脉肾盂造影 (IVP) ( 2例 )、B超 ( 3例 )及CT( 9例 )表现。结果 X线平片 1例 1肾见肾乳头、髓质区成簇排列的圆形、椭圆形高密度影。IVP 2例 3肾显示收集管呈线状、刷子状、囊状扩张。B超 3例 5肾见肾髓质内有散在密丛状排列的强回声光点 ,后方伴有声影 ,2例 3肾集合管呈囊样扩张。CT 9例 16肾有沿肾髓质分布的海绵肾结石 ,3例 5肾增强CT扫描后见结石被造影剂覆盖 ,同时有增强的条纹状高密度影从乳头伸向髓质。结论 平片、IVP、B超、CT均可用于诊断髓质海绵肾 ,X线平片、IVP仍是首选检查方法 ,IVP对集合管的扩张显示较为特异、直观 ,B超特别是CT对海绵肾结石显示率高 ,对集合管的扩张也能做出一定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