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高糖可损伤胰岛β细胞,这被称为“葡萄糖毒性”。胰岛β细胞葡萄糖毒性涉及多种机制包括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线粒体功能失调、炎症、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低氧状态与低氧诱导因子激活、胰岛β细胞分化表型丧失,等等。目前认为,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和胰岛β细胞分化表型的丧失在胰岛β细胞葡萄糖毒性中的作用较为明确;其中氧化应激在糖尿病胰岛β细胞葡萄糖毒性中发挥中心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石棉纤维与培养的人肺泡上皮细胞间接作用(纤维不与细胞直接接触)后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以及活性氧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用固体作用物与培养细胞隔开的TRANSWELL培养板,观察由国际抗癌团体(UICC)提供标准温石棉对人肺泡上皮(A549)细胞间接作用及直接作用不同时间后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同时,在染毒过程中分别加入活性氧清除剂[过氧化氢酶(CAT)细胞间接作用及直接作用不同时间后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同时,在染毒过程中分别加入活性氧清除剂[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甘露醇(Mannitol)],以观察活性氧在石棉间接作用引起的细胞毒性及遗传毒性中的影响。结果 UICC温石棉纤维直接与A549细胞接触,作用24h,在40μg/ml时可引起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而石棉纤维间接与细胞作用24h,则在80μg/ml时才引起细胞存活率的明显下降,在石棉直接作用时,3种抗氧化剂均可部分抑制石棉导致的细胞存活率下降,但均未抑制到对照组水平;而在石棉间接作用时,3种抗氧化剂均可完全抑制石棉纤维导致的细胞存活率下降,UICC温石棉纤维直接与A549细胞接触,作用24h,在10μg/ml时即可明显引起细胞DNA链断裂,而石棉纤维间接与细胞作用24h,即使在80μg/ml时也未能引起细胞DNA链断裂程度的明显增加。而当较高浓度的温石棉与A549细胞间接作用3h,均可引起细胞DNA链断裂的明显增加,3种抗氧化剂均可明显抑制石棉纤维导致的细胞DNA链断裂,其中,甘露醇和SOD可完全抑制石棉的这种损伤作用。结论 石棉纤维在不与细胞直接接触时也可通过其表面产生的活性氧造成靶细胞损伤和遗传物质的损伤,该研究结果可为对石棉采取表面改性以降低石棉纤维的毒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蛇床子素(osthole,Ost)对L02细胞的毒性损伤和作用机制,为中药蛇床子及其制剂的安全合理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以不同浓度Ost作用于L02细胞,MTT法检测细胞活性;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测定细胞LDH释放率;Hoechst 33342染色法检测细胞核形态;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pro-caspase-3、cleaved-caspase-3(p17)、p-Histon H3(Ser10)的表达。结果 L02细胞在Ost作用下活性下降,LDH释放率提高,且呈浓度依赖;Hoechst 33342染色荧光下可见细胞核皱缩碎裂;AnnexinV/PI双染法结果表明凋亡率随浓度提高而上升。与对照组比较,50,100,200 μmol·L-1 Ost作用24 h后,Bcl-2、pro-caspase-3、p-Histon H3(Ser10)表达水平降低,Bax、cleaved-caspase-3表达水平升高。结论 Ost对L02细胞有毒性损伤作用,呈一定的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可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秋水仙碱体外肾毒性及其主要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肾细胞NRK,通过MTT试验、细胞形态学改变、乳酸脱氢酶释放率、Hoechst/PI双染色法、流式细胞术考察秋水仙碱对大鼠肾细胞NRK是否具有毒性作用,进而阐明秋水仙碱肾毒性产生的可能机制。结果:秋水仙碱在0.1~10μmol/L浓度范围内,对NRK细胞的抑制率呈浓度依赖性。1μmol/L处理组细胞形态学发生明显改变,乳酸脱氢酶释放率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也逐渐增加。Hoechst/PI双染荧光观察10μmol/L处理组细胞处于晚期凋亡及坏死状态,Annexin V-PI双染流式检测细胞凋亡率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结论:秋水仙碱在0.1~10μmol/L的浓度范围内具有较强的体外肾毒性,其机制可能是秋水仙碱将细胞阻滞在G2/M期,影响细胞的分裂从而诱导细胞凋亡,对细胞产生毒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苦参碱(MT)对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MT 2,4和8 mmol·L-1分别作用PC12细胞8,16,24和48 h,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PC12细胞经上述浓度的MT作用24 h后,采用Hoechst33342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采用羟胺法和硫代巴比妥酸(TBA)法分别检测PC12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及活性氧(ROS)水平,JC-1染色法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MP)的改变,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胱天蛋白酶原3、胱天蛋白酶原9、活化的胱天蛋白酶3、Bax和Bcl-2蛋白水平。结果随着作用时间及浓度的增加,MT对PC12细胞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MT作用24 h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T 2,4和8 mmol·L-1组的细胞数减少,出现染色质凝集和部分破裂的现象,且给药组细胞凋亡率均显著增加(P<0.01);细胞内ROS和MDA含量显著增加(P<0.05,P<0.01),SOD活性显著降低(P<0.01),且MMP降低;细胞内胱天蛋白酶原9、胱天蛋白酶原3和Bcl-2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1,P<0.05),活化的胱天蛋白酶3和Bax蛋白水平显著上升(P<0.05,P<0.01);且Bcl-2/Bax比值显著降低(P<0.01)。结论 MT对PC12细胞具有一定毒性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内活性氧堆积而引起线粒体途径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6.
艾菊是一种传统中草药 ,主治偏头痛、关节炎等多种疾病[1] 。近年有不少研究报道其抽提物的药理学特性 ,能抑制环氧合酶及脂氧合酶所控制的代谢 ,影响花生四烯酸和与之相关的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2 ] 。前列腺素在炎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很多研究者将重点放在对抽提物的抗炎活性的评价上。这类抽提物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多形核白细胞中 5 羟色胺的分泌[3 ] 。银胶菊内酯是一种倍半萜内酯 ,被认为是艾菊中最重要的活性成分 ,同时是经过抗分泌检测的 5 0种倍半萜内酯中活性最强的物质[4 ] 。Peter发现银胶菊内酯在 5 μmo…  相似文献   

7.
煤尘细胞毒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乾荣 《毒理学杂志》1990,4(4):258-260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不同煤矿,即使煤尘浓度相近,其煤工尘肺发生率可明显不同。因此,近10年来,世界各国日渐开始采用细胞培养技术研究煤尘的体外细胞毒性,以期揭示煤工尘肺的发病规律。 煤尘细胞毒性与其化学成分的关系 1.与煤尘的含碳量、灰分和石英含量的关系 体外试验表明,煤尘的细胞毒性显著低于石英,但比惰性粉尘二氧化钦为高,其毒性与水泥、滑石、高岭土和碳尘相近。  相似文献   

8.
新药毒性机制研究是准确预测新药临床毒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必须及早且完整深入地进行,并贯穿新药研发的各个时期,结合药理学、化学、药动学、毒代动力学、毒理学及危险因素评估等诸多学科共同进行。现代科研技术为毒性机制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正>京大戟为大戟科植物大戟(Euphorbia pekinensis Rupr.)的干燥根[1],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为中医临床常用的峻下逐水药。其性寒,味苦,有毒。由于其生品毒性较大,故采用醋制法降低京大戟的毒性,缓和其泻下作用[2]。本课题组前期实验已经证实京大戟的细胞毒性部位为石油醚、乙酸乙酯部位[3],但有关醋制降低京大戟毒性作用的物  相似文献   

10.
贫铀的细胞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贫铀在军事上的应用,并在战争中的广泛使用,贫铀的毒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业已证实,进入体内的贫铀,其化学毒性的短期影响是肾损伤,而贫铀的内照射和化学毒性的长期健康危害是致癌。本文从贫铀诱发细胞的DNA损伤,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细胞氧化损伤,以及信号转导等方面描述贫铀的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新型有机锡化合物DBDCT对肝细胞HL02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MTT法测定DBDCT对HL02细胞活力的影响,计算IC50,并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LDH的释放量;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测定周期蛋白Cdc2的表达。结果 DBDCT可抑制HL02细胞的增殖,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胞形态逐渐模糊、细胞固缩变圆,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性;24 h IC50为5.77μmol/L;DBDCT可引起LDH的大量释放,并将细胞阻滞于G2/M期,细胞凋亡率增加,且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c2的表达则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结论 DBDCT可通过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降低Cdc2的表达,引起G2/M期细胞阻滞与细胞凋亡,进而产生明显的肝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12.
透闪石是属门石类的一种石棉,常作为混杂物存在于温石棉中。单独的透闪石矿体在全世界均为稀有,因而对其危害研究报道较少。宁国石棉矿是国内唯一专门开采透闪石石棉的矿山,其产品全部在国内加工、销售、使用,有相当人群接触透闪石粉尘。 据报道,石棉可引起不同种属动物体外的肺和腹腔巨噬细胞释放乳酸脱氨酶(LDH)、酸性磷酸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白鲜碱的肝细胞毒性作用及其毒性机制。方法白鲜碱2.5~800μmol·L-1与HepG2细胞作用24 h,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并计算IC50值,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检测细胞膜损伤。白鲜碱25~100μmol·L-1与HepG2细胞作用4,24或48 h,用试剂盒方法分别检测细胞培养液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谷氨酰转肽酶(GGT)活性。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结果白鲜碱25~800μmol· L-1与HepG2细胞作用24 h对HepG2细胞存活的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而降低(r=0.965,P<0.05),IC50值为(283±27)μmol·L-1。与溶剂对照组相比,白鲜碱12.5~50μmol·L-1作用24 h,HepG2细胞LDH释放率显著升高(P<0.01)。白鲜碱100和200μmol·L-1可引起HepG2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细胞皱缩脱落,细胞数目减少,并使HepG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P<0.05,P<0.01)。白鲜碱100和200μmol·L-1与HepG2细胞作用24 h可使细胞培养液中ALT和AST活性显著升高,并呈浓度依赖性(r=0.995,P<0.05和r=0.996,P<0.05),线粒体膜电位亦明显下降(r=0.978,P<0.05)。与溶剂对照组相比,白鲜碱100和200μmol·L-1与HepG2细胞作用4 h,细胞培养液中GST活性明显升高(P<0.05);作用24 h,GST活性升高呈浓度依赖性(r=0.987,P<0.05)。白鲜碱200μmol· L-1作用48 h导致HepG2细胞培养液中GGT活性升高(P<0.05)。结论较高浓度的白鲜碱(≥100μmol· L-1)具有潜在的肝毒性,细胞膜损伤和线粒体损伤可能是其肝毒性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吡咯里西啶生物碱广泛分布于6000多种高等植物中,是一类肝毒性很强的天然产物。吡咯里西啶生物碱在肝脏代谢成活性代谢物吡咯后产生肝毒性。利用体外细胞毒性研究方法评价吡咯里西啶生物碱的毒性,对于阐明吡咯里西啶生物碱的致毒机制,研究开发拮抗其毒性的药物及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吡咯里西啶生物碱的细胞毒性及致毒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毒性病理学是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病理学评价结果是毒性实验重要指标之一,对毒性实验的结果和结论非常关键。啮齿类动物尤其是大鼠和小鼠是非临床毒性实验常用的实验动物。死亡原因分析是啮齿类动物毒性实验组织病理学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有助于毒性病理学家更好地理解病变的生物学意义,进一步提高对啮齿类动物毒性实验的评价和结果的解释。本文简要介绍了啮齿类动物濒死终点指标的判断标准,老年啮齿类动物大体和组织学病变的分类,不同种属啮齿类动物死亡原因,动物品系、性别和数量对死亡原因分析的影响,以及啮齿类动物毒性实验死亡原因分析推荐方法等内容。以期为我国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领域毒性病理学家更好地分析死亡原因及进一步提高啮齿类动物毒性实验的组织病理学评价和结果解释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药物发现过程中有必要进行毒性试验,随着被发现的先导化合物数量增多,面临着把毒性试验放在药物发现哪一阶段的问题,为节省时间和经费,毒性试验应尽早进行,但现有经典的毒性检测方法不适用于高通量筛选的需要,本文介绍现有毒性检测方法的缺陷以及高通量毒性筛选的技术进展。  相似文献   

19.
噻唑蓝比色法判断铬细胞毒性及增殖毒性贾光刘世杰赵修南1周树森(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教研室,北京100083;1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北京100850)细胞的癌变或恶性变的过程中,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细胞生产,增殖失控.Cr(Ⅵ)及...  相似文献   

20.
目的用原代培养正常大鼠肝细胞研究牛磺酸(β氨基酸)对肝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用2步灌注法分离原代大鼠肝细胞;用MTT法测定细胞活力并计算IC50,观察药物作用后,培养液上清中AST、ALT和LDH活性及培养液中GSH和细胞内GSH的含量。结果细胞生长抑制率与剂量成正相关性,牛磺酸的IC50为24.23g.L-1。高浓度牛磺酸组培养液上清中AST、ALT和LDH活性显著升高,GSH含量显著减少。结论高浓度的牛磺酸对体外培养的肝细胞有一定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