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武鸣壮族地区1例FGA基因杂合突变引起的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表型和基因型,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 对先证者家系三代5人进行外周血采集,使用凝血分析仪检测PT、APTT、FIB、TT等凝血项目,FIB采用PT演算法和Clauss法检测;采用DETA抗凝管收集全血,通过NGS筛选,用Sanger测序验证FGA、FGB、FGG基因编码区突变。结果 先证者及其父亲表现出FIB-Clauss法水平降低和凝血酶时间延长,而其妹妹和两个女儿均正常。高通量基因测序显示先证者及其父亲检测到FGA c.103C>T杂合错义突变,而先证者的妹妹和两个女儿未检测到该突变。结论 导致该家系成员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分子机制是FGA c.103C>T杂合错义突变,该突变导致蛋白质中第35位氨基酸由精氨酸变为半胱氨酸(p.Arg35Cys),从而导致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分析一个由α链Gly36Ser突变引起、患病成员症状有差异的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族的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g)功能。方法 收集该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族患者外周血样本,常规凝血功能试验筛查家族成员凝血功能;NGS法筛查Fg基因(FGA、FGB、FGG)突变位点,Sanger法验证以确认突变;生物信息软件预测突变Fg功能;血栓弹力图(TEG)和功能性Fg TEG试验对家族所有患病者进行Fg凝聚功能评价;Fg动态凝聚试验和纤维蛋白溶解试验检测患病成员纤维蛋白聚集和溶解功能。结果 该家族共有突变基因携带者11名,常规凝血实验和基因突变检测均符合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诊断;11名突变基因携带者经Sanger法验证为同一突变位点;Uniprot和SWISS-MODEL等预测软件均表明该突变为影响纤维蛋白原聚合的有害突变;家族突变基因携带者中5名有症状者TEG相关参数与无症状者相比明显变化,Fg凝集试验显示该5名有症状者凝固曲线起峰时间明显延长且峰值降低;纤维蛋白溶解试验表明家系中多数(7/11)突变基因携带者纤维蛋白在限定时间中不能完全溶解。结论 α链Gly36Se...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提高对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congenital dysfibrinogenemia,CD)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 分析1例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确诊的CD患儿及其家系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同时对患儿及其家系成员进行遗传学追踪并给予随访.结果 患儿入院时无临床表现,凝血功能显示凝血酶原时间(PT)、活...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临床发现的1例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进行基因及表型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2代6人的外周血,采用STAGO自动化血凝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D-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s);凝血酶凝固法(Clauss法)与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活性(Fg:C)和抗原水平(Fg:Ag)。PCR扩增纤维蛋白原FGA、FGB和FGG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和侧翼序列,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进行基因分析。分别用Swiss-PDViewer、在线分析系统对突变蛋白的结构、突变位点的保守性进行预测分析。结果:先证者PT和TT均延长,Fg:C(0.82 g/L)和Fg:Ag(1.19 g/L)明显降低;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FGB基因存在c.425T>G杂合突变,导致纤维蛋白原Bβ链上121位亮氨酸突变为精氨酸(Leu121Arg)。其父亲及儿子也存在该突变位点。蛋白模型分析显示Leu121突变为Arg121后,氨基酸极性发生改变,并且新增与Try117、Met118、Trp125之间的氢键;蛋白同源性分析显示:Leu121在脊椎动物间有较高的保守性。结论:纤维蛋白原Bβ链Leu121Arg杂合突变是引起该家系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遗传性出凝血异常疾病,由编码纤维蛋白原的Aα、Bβ和γ链的基因突变所致。该病以纤维蛋白原活性明显降低而含量正常为特征,发病率约1%,然而目前很多临床医生对其认识不足,导致大量患者误诊或漏诊,给患者造成不良影响。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根据纤维蛋白原活性和抗原水平比值≤0.7而诊断。患者的临床表现具有异质性,部分患者没有症状,部分患者有出血或血栓表现。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治疗,当遇到外伤、手术、妊娠等止血挑战时应根据个人和家族史以及基因突变类型进行个体化治疗,降低出血和血栓形成的风险。临床表型与基因型有一定关联,因此对基因型和表型关系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指导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7.
一个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的基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Fang Y  Wang XF  Wang HL  Fu QH  Wu WM  Ding QL  Dai J  Hu YQ  Wang ZY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23):2054-2057
目的 对一例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基因分析。方法 用PCR法对该家系先证者纤维蛋白原基因FGA、FGB和FGG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结果 先证者呈纤维蛋白原FGA基因g.1892-1899位AGTA/GTAA 4bp和g.1978-3215位1238bp复合杂合缺失。结论 纤维蛋白原FGA基因复合杂合缺失是引起该家系先证者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一种凝血因子,在凝血酶的作用下,从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同时作为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的受体,参与血小板活化聚集,因此与出血性疾病及血栓性疾病密切相关。纤维蛋白原的异常通常分为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和低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5种类型,按病因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乏合并妊娠的病例,同时结合文献探讨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乏合并妊娠的处理。方法回顾分析某院近10年内接诊排除继发性纤维蛋白原降低的疾病,明确为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乏合并妊娠4例患者的资料。结果 4例患者均为常规查体时发现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正常,在妊娠期间均无出血倾向,分娩前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120 mg/d L,同时伴凝血酶时间(TT)延长,4例患者妊娠期间均未发生流产、胎盘早剥,分娩期未发生产后出血及DIC.其中有3例患者在分娩前使用纤维蛋白原替代治疗。结论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乏对于妊娠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自然流产、胎盘早剥及产后出血。妊娠期应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有无流产及胎盘早剥的临床表现,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注意纤维蛋白原和其他凝血指标变化,必要时输入纤维蛋白原或冷沉淀物进行替代治疗。分娩前后维持血纤维蛋白原≥120mg/d L,必要时使用替代治疗以减少产后出血和DIC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对一例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型分析。方法:用血凝仪检测先证者和父母3人外周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活性和抗原分别用Clauss法和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PCR扩增Fg基因FGA、FGB和FGG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和启动子区,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进行基因分析。结果:先证者APTT、PT和TT均有延长,分别为45.30、19.90和31.70 s;纤维蛋白原活性和抗原均明显降低,分别为0.60 g/L(Clauss法)和0.90 g/L(免疫比浊法);先证者父母均正常。基因分析显示先证者纤维蛋白原FGG基因8号外显子g.7598G〉C杂合碱基改变(密码子GAC〉CAC),导致Asp316His错义突变,父母均未发现该突变。结论:新发现的纤维蛋白原γ链Asp316His点突变可能是该先证者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遗传性纤维蛋白原(FIB)缺乏症是一种少见的血浆FIB数量或质量异常疾病;数量异常型包括遗传性无FIB血症和遗传性低FIB血症,质量异常型包括遗传性异常FIB血症和遗传性低异常FIB血症。无FIB血症表现为循环FIB完全缺失,血浆FIB≤0.1 g/L且功能性和抗原分析均不能检测到FIB;低FIB血症表现为循环中FIB水平下降,FIB 0.1~1.5 g/L;质量异常型疾病表现为FIB抗原和功能缺失,FIB分子功能性的改变,伴有凝血指标不同程度延长,其中异常FIB血症特点为血浆FIB水平正常,而低异常FIB血症血浆FIB水平降低。妊娠合并遗传性FIB缺乏症者常表现为复发性流产、胎盘早剥、产时及产后出血。孕期需监测FIB水平及凝血功能,必要时给予FIB替代治疗,根据血栓发生风险给予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主要表现为反复的出血包括脐部出血、青紫、鼻出血、牙龈出血、脾出血、肝出血、胃肠道或泌尿生殖道出血等。本案例患者出生后反复出血、反复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经过先天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基因筛查及家系验证提示患儿系FGA基因,核酸突变c.1368delC纯合框移变异,氨基酸突变p.T457Rfs*27。其父母均携带该位点杂合框移变异。后患儿出现肺出血,但无相关临床症状与体征,经过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早晚两次雾化吸入治疗1个月后,肺部出血病灶明显吸收。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8):22-25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原对血液科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血液科收治的60例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纤维蛋白原2~4 g静脉滴注,q72h,直至纤维蛋白原水平≥2 g/L停止输注。对照组予输注同等体积的血浆治疗,(15~20)mL/kg,q72h。分别于治疗前(D0)、D3、D6、D14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评估出血情况,继续随访1周,观察并记录各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结果 (1)输注前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出血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输注后D3、D6、D14治疗组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出血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维持纤维蛋白原水平>1.5 g/L,患者出血风险减少,可能获益更多。(3)输注后治疗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充纤维蛋白原能有效提高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的纤维蛋白水平,改善出血情况,减少住院时间,但不能降低病死率,且维持纤维蛋白原水平>1.5 g/L可能使患者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15.
对肝炎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和血吸虫病性纤维蛋白质进行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单体聚集力(FMP)和唾液酸(SA)含量的测定。结果70%的肝炎后肝硬化病人,53%原发性肝癌患者存在异常纤维蛋白质血症(DF),而血吸虫病性肝硬化无一例异常。SA含量三组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均无差异。FMP试验对鉴别肝炎后肝硬化和血吸虫病性肝硬化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纤维蛋白原大大超过临床正常值在临床上非常少见 ,而在脑梗塞、冠心病等患者中 ,一般纤维蛋白原很少超过 6g/L 以上。厦门彭浪屿陆军疗养院在慢性胆囊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例中曾发现一些罕见的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0例顽固性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 ,男 2例 ,女 8例。年龄 5 0~ 65岁之间 ,平均 5 5岁。其中慢性胆囊炎 5例 ,风湿性关节炎 2例 ,患类风湿性关节炎 2例 ,患白血病 1例。慢性胆囊炎患者纤维蛋白原数值都超过 15 g/L ,其中 2例血沉增高。患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纤维蛋白原值达到 10 g/以上 ,血沉…  相似文献   

17.
<正>患者,49岁,因"阴道流血10 d,加重3 d"于2018年6月14日入院。患者10 d前进入月经期,但经期明显延长,近3 d阴道流血加重,2 d前自行口服孕酮治疗,症状未见缓解。既往有输血史,无肝炎病史。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结膜苍白,周身皮肤无出血点,皮肤、巩膜无黄染,颈部对称,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干湿啰音;心律齐,无病理性杂音。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外院查凝血功能:Fib 0.61 g/L, TT 34.7 s。妇科门诊彩色超声报告:子宫内膜欠均,多发子宫肌瘤(合并子宫腺肌病),宫颈回声欠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对两个因FGG基因杂合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CD)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型分析,探讨CD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检测两个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PT、APTT、纤维蛋白原活性(Fa)、Fib、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等凝血功能指标。采用PCR法扩增先证者编码Fib的FGA、FGB、FGG等3个基因,纯化产物后测序,寻找突变发生位点;采用反向测序法验证突变,同时检测其他家系成员相同基因位点;使用PolymorphismPhenotypingv2和Muta-tionTaster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突变位点对Fib功能的影响,利用PyMOL软件构建Fib的蛋白空间模型,预测突变对Fib结构的影响。结果两个先证者PT、APTT和TT均正常或略高于正常值,Fa明显降低(分别为0.60、0.61g/L),Fib基本正常(分别为2.31、1.97g/L),D-D、FDPs均在正常范围内。基因分析显示家系1先证者FGG基因存在c.952G>A杂合突变,导致292位甘氨酸突变为丝氨酸(Gly292Ser),其姐姐同样存在此基因突变;家系2先证者FGG基因存在c.902G>A杂合突变,导致275位精氨酸突变为组氨酸(Arg275His),其父亲和祖父存在相同的基因突变。PolymorphismPhenotypingv2和MutationTaster分析提示该两种突变会引起Fib功能变化,有致病性。PyMOL突变模型提示,家系1中Fib的γ链发生Gly292Ser,突变氨基酸与周围氨基酸相互作用的氢键数量增加;家系2中Fib的γ链发生Arg275His,突变氨基酸与周围氨基酸相互作用的氢键数量减少,蛋白结构的空间稳定性均发生改变。结论家系1FGG基因存在c.952G>A杂合突变,家系2FGG基因存在c.902G>A杂合突变,导致翻译的Fib分子结构与功能发生致病性变化,是引起CD的主要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20.
纤维蛋白原Aα链淀粉样变是遗传性淀粉样变常见的类型之一,其肾组织病理改变具有显著特征,表现为仅有肾小球受累,严重者可见正常肾小球结构消失,代之以大量的淀粉样物质沉积,肾血管以及肾小管间质无淀粉样物质沉积.本文报道了中国首例突变基因型为p.Glu526Val的遗传性纤维蛋白原Aα链淀粉样变患者,为中年男性,临床表现蛋白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未见肾外受累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