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临床上可合并存在,发病率为8.6%~11.5%,多见于高龄风心病患者。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可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也可因为冠状动脉栓塞所致。本文对我院收治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梗塞的早期再灌注问题,在梗塞冠脉旱期自然再通的急性心肌梗塞病例中早已存在,不过以前尚未为临床医生所认识。近年来,根据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绝大多数急性心肌梗塞是由于血栓栓塞所致,故开展了冠状动脉内或静脉血栓溶解疗法,使栓塞的冠状动脉早期再通,缺血心肌获得早期再灌注。由此,人们认识了早期再灌注的  相似文献   

3.
王彩霞 《内科》2007,2(3):344-345
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心肌因严重而持久缺血以致局部坏死,绝大多数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少数由于梅毒性主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开口、结缔组织疾病或是冠状动脉栓塞所引起。近年来,发现冠状动脉持久痉挛,尤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的痉挛,也是引起心肌梗塞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闭塞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冠状动脉闭塞性心律失常系由不同病因累及冠状动脉后引起急性缺血而出现以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急性心肌梗塞为其突出的代表,心律失常发生率可高达95%。其中约80%系冠状动脉血栓所致。此外,某些其它病因所引起的冠状动脉病变也可诱致急性缺血性心律失常。鉴于其发病突然,预后严重,本文拟就其发病原因、机理、病理、演变以及治疗等作一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临床心肌缺血与心电图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鲁端 《心电学杂志》1994,13(3):181-184
临床心肌缺血(clinical myocardial is-chemia,CMI)是指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血的临床状态(clinical setting).它常由冠脉粥样硬化所致,偶可由冠脉痉挛、冠脉炎症、冠脉栓塞及冠脉血流动力学异常等引起.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研究冠状动脉某些节段的急性栓塞性病变是否较其他部位更易引起致命性心肌梗塞。以Johns Hopkins 医院从1970年到1980年尸检病人77例作为研究对象。此77例均符合下列条件:(1)死后的心脏进行造影研究证实冠状动脉有急性血栓栓塞;(2)在死亡前21天内曾有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诊断;(3)病理学显示有心肌梗塞;(4)大体标本及死后血管造影可供研究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和分段系按照美国心脏病协会推荐的标准,凡冠状动脉狭窄超过管腔直径70%时,则认为有明显的冠状动脉阻塞。本文中致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证实,透壁性急性心肌梗塞(AMI)发病4小时内,87%的病人为突然冠脉血栓栓塞所致,冠脉旁路术中及病理证实冠脉闭塞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栓阻塞造成的。本研究旨在临床评价经皮冠脉腔内脉冲染料激光(PDL)溶栓(PDLTL)治疗AMI...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状动脉严重狭窄、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完全栓塞所致,它容易引发原发性心脏骤停及各种严重的并发症。急性心肌梗塞二、三级预防是防止再梗塞及心脏性死亡(包括碎死)。本文系对100例急性心梗病人进行二、三级预防的总结。三资料与方法100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中,下壁梗塞47例(5~60岁38例,61~75岁9例),其他壁心肌梗塞53例。本组心梗病人采取如下二、三级预防措施。1.1口服硝酸酯制剂消心痛10mg每日3~4农口服,或长效消心痛口服。1.2卜受体阻滞剂除且受体阻滞剂可使晚电位阳性、QTd阳性变为阴性外,以下药物有同样…  相似文献   

9.
血栓溶解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综述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治疗进展。评价了链激酶,尿激酶和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等多种溶解血栓药物的临床疗效。尚评述急性心肌梗塞的冠状动脉血栓溶解治疗。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塞的短期或长期预后与心肌损伤数量及左心室功能受损程度有关。限制心肌坏死的最有效方法是早期恢复冠状动脉血流,大部分病者的心肌梗塞与冠状动脉栓塞同时存在。动脉造影显示静脉注入链激酶能使栓塞的冠状动脉重新开放。与冠状动脉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合并心肌梗死的原因、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表现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风心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冠脉造影资料.结果18例患者中二尖瓣病变15例(83.3%),其中5例合并主动脉瓣病变;单纯主动脉瓣病变3例;11(61.1%)例已行瓣膜置换术,服用华法令治疗,国际标准比值(INR)维持在2.0~2.5.合并心房颤动15例(83.3%).18例患者均有突发胸痛病史,心电图显示前壁心肌梗死13例(72.2%),下壁心肌梗死5例(27.8%),其中Q波心梗7例(38.9%),非Q波心梗11例(61.1%).伴有心肌酶增高.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脉正常14例(77.8%),4例为急性栓塞,其中1例发生于常规冠脉造影中,另3例胸痛时造影分别为对角支、前降支及右冠脉堵塞,经介入治疗再通.全部患者存活.结论并发于风心病的心肌梗死很少见,冠状动脉栓塞是引起心肌梗死的原因,梗死部位多为前壁,延迟冠脉造影多数正常.  相似文献   

12.
风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塞的可能性已有很多报导。原因是小的甚至大的冠状动脉风湿性动脉炎所致管腔显著狭窄或完全梗阻。作者分析了10例风心病患者的心肌梗塞临床特征,男女各5例:34—40岁3例,41—50岁4例,61—60岁2例,60岁以上一例。风心病病程25年以  相似文献   

13.
不稳定性心绞痛(简称UAP),是临床上常见的冠心病类型,是一种介于慢性稳定性心绞痛(SA)及急性心肌梗塞(AMI)之间的综合征。UAP是一种严重并具有潜在危险的急症状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塞或猝死。近年来,UAP的发病机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治疗上亦有许多新的进展。现就有关国内资料作一综述。 1 抗凝与溶栓 1.1 业已证实,UAP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出血引起附壁血栓形成所致。冠状动脉造影提示血栓形成征象占50%~80%,血管内窥镜发现血栓形成发  相似文献   

14.
胸部外伤后急性心肌梗死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多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所致,少数为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引起,青年(35岁以下)AMI多属后者,常见原因为冠状动脉痉挛、血液高凝状态、外伤、剧烈运动[1]、冠状动脉发育异常、冠状动脉炎、细菌栓子栓塞冠状动脉等,其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患者在急性心肌梗塞后和急性心肌缺血时,甚至在休息状态时,常有左室舒张功能异常.这可能是由于亚临床性心肌缺血或者冠状血流减少所引起的左室扩张能力或左室舒张与充盈的可逆性改变所致.经皮冠状动脉管腔成形术(PTCA)能改善运动时心肌灌注与心室收缩功能.为了测定这一方  相似文献   

16.
自1912年Herrick发现阻塞性冠状动脉病可引起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以来,建立起血管疾病是继发性心肌损伤和心肌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的概念。1969年Raftery首次提出继发于冠状动脉疾病的心肌病,观察到心肌缺血能引起弥漫性纤维化和产生不能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相区别的临床综合征。1970年Burchr命名这种临床综合征为“缺血性心肌病”,后来用它描述心肌缺血所致各种各样的心脏异常。John son虽曾提出应当用“来自冠状动脉病的心肌病”来命名,本文仍依多数学者意见采用缺血性心肌病(ICM)一词,现就有关问题综述如下。定义、病因及诊断标准 Raftery和Burch提出ICM的定义是心肌缺血引起弥漫性心肌纤维化和产生不能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相区别的临床综  相似文献   

17.
目前当临床上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时,治疗主要集中于预防或处理由心律失常或泵出衰竭所致的并发症。然而,最近的研究提示,在急性冠状动脉阻塞的最初几小时内,减少心脏的工作量和心肌的需氧量,可显著地缩小心肌损伤的范围。为此,认识急性心肌梗塞的前驱症状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主要原因,而冠状动脉栓塞引起的AMI临床上却罕见。现报道经导管血栓吸出术联合欣维宁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双瓣置换术后继发冠状动脉栓塞引起急性心肌梗死1例,取得良好效果,并对相关文献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19.
风湿性心病(风心病)常有左房血栓形成,特别是并发了心房颤动(房颤)者40%有左房血栓,新形成的心房内血栓易于脱落,引起动脉系统栓塞,其中以脑动脉栓塞最多见.风心病置换机械瓣术后需终身抗凝,血栓栓塞发生率每年4%~5%.在发生栓塞后及早进行高压氧等综合治疗,可降低病残率和病死率.截至1996年6月,我们共进行高压氧治疗的风心病脑栓塞55例.其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房颤并脑栓塞27例;风心病置换机械瓣术后并脑栓塞28例.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痉挛所致的急性心肌梗塞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冠状动脉痉挛所致的急性心肌梗塞江一清,刘朝中,王文清,黄从春近10余年由于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发病4小时内的急性心肌梗塞(AMI)中血栓形成占86%,认为多由于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斑块破裂致血栓形成是造成AMI的原因。关于冠状动脉痉挛(CAS)与A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