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国内近年来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腧穴选穴规律。方法:搜索近5年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随机对照相关文献,统计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腧穴应用的频次分布情况。结果:共纳入57篇随机对照的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相关文献,检索结果共涉及52个腧穴(十四经穴46个,经外奇穴5个,阿是穴1个)。应用频次最高的腧穴和经脉分别是关元穴、三阴交穴,任脉、脾经。腧穴分布部位较多为下腹部、下肢部及腰骶背部。结论: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以关元、三阴交为主要腧穴,以任脉、足太阴脾经为主要经脉;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多选取下腹部、下肢部及腰骶背部腧穴。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针灸治疗卵巢早衰临床文献的腧穴选用规律。方法 :检索并筛选PubMed、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建库至2017年5月符合以针灸治疗为主或其他疗法配合针灸治疗卵巢早衰的相关文献,使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0)软件进行逐一录入并进行数据处理,总结其选穴规律。结果:筛选出符合要求的47篇相关文献,处方56首,共涉及55个腧穴,统计了处方中腧穴出现的具体频次,治疗卵巢早衰常用腧穴为关元(34次)、肾俞(29次)、三阴交(28次)、中极(21次)、足三里(19次)、子宫(18次)、脾俞(18次)7个腧穴,关元、三阴交是核心穴位。太溪、太冲、血海、三阴交、子宫穴与关元穴组合是常用穴位组合。结论:针灸治疗卵巢早衰以调理冲任、通经活血为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3.
目的 借助数据挖掘技术探究隔物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选穴规律.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Pubmed数据库中自建库至2021年3月隔物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文献,并建立数据库,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9、SPSS Modeler 18.0和SPSS 21.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78篇文献,涉及24个穴位,3种证型,腧穴使用总频次202次.总使用频次前3的腧穴为关元、神阙和子宫;寒湿凝滞证、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使用前3的腧穴同上,而气滞血瘀证主要选用神阙、关元和三阴交.所用腧穴多位于腹部,主要归经于任脉,经外奇穴多选用子宫.经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共得到5条关联规则和5个聚类群.结论 隔物灸治疗原发性痛经遵循"治病求本"原则,多选用任脉和膀胱经腧穴,所选腧穴多位于腹部,腧穴配伍以调理冲任为主,兼以健脾、疏肝、益肾.  相似文献   

4.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用穴规律.方法 通过电脑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PubMed及Ovid Lww数据库收集1999年1月至2016年7月所有与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相关的文献,并建立文献分析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的关联规则,对选用的腧穴种类、归经及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402条针灸处方,共运用十四经穴62个,经外奇穴33个,总应用频次1981次,头颈和四肢部腧穴使用率分别为79.30%(1571/1981)和20.04%(397/1981),阳、阴经使用率分别约为47.15%(934/1981)和28.42%(563/1981);特定穴占71.02%(1407/1981).结论 局部选穴是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重要原则;重视特定穴使用,其中交会穴的用穴个数及使用频次均为最多,尤以任脉与阴维脉之交会穴廉泉最为常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国内外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收录的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文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对腧穴、经脉进行频数统计,并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腧穴、经脉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共纳入182篇文献,包括308个针灸处方、96个腧穴,腧穴使用总频次为1 928次。其中,主要选取的经脉为督脉及足三阳经;腧穴主要分布于头面、下肢和上肢;累计应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为百会、四神聪、足三里;特定穴多使用交会穴;腧穴配伍以大椎→百会最为常见。结论 国内外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重视督脉及足三阳经的使用;取穴以近部取穴及远近配穴为主;重视特定穴使用,尤其是交会穴。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和分析针灸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用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网、万方数据库2000年1月—2018年5月关于针灸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随机临床对照试验(RCT)及临床对照试验研究(CCT)文献,将筛选后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的使用腧穴进行汇总并录入Excel电子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48篇,腧穴53个,腧穴总使用频次343次,其中主穴310次,配穴33次。[结论]现代针灸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以局部取穴、循经取穴及辨证选穴为原则,足太阴脾经及足阳明胃经是所选的主要经脉,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常用组穴。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原发性痛经针灸腧穴的运用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取穴方案的优化和制订提供依据。方法:查阅1989~2008年中国医用信息资源系统(维普)数据库中所有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文献,对穴位选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取穴主要分布于任脉与足太阴脾经,部位主要集中在腹部、下肢及腰背部;交会穴占很大优势;对于单穴的使用,次髎、三阴交、神阙、十七椎、地机具有初步的研究意义。结论:应用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配伍组方对原发性痛经取穴方案的优化和制订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现代文献中针灸治疗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选穴规律。[方法]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a Biology Medicine disc,CBMdisc)、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数据库中的文献进行检索和梳理,检索年限自建库起至2018年12月31日,分析针灸治疗DN的选穴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78篇,针灸处方110个,现代针灸治疗DN腧穴使用频次最高的依次是肾俞、足三里、太溪、三阴交,经外奇穴使用频次最高的为胃脘下俞;选取腧穴所属经脉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为主;特定穴选取以五输穴为最多;选取腧穴所在部位主要是下肢和背腰部。系统聚类得到6个有效聚类群,Apriori算法关联规则得出肾俞和足三里同时出现的支持度最高。[结论]针灸治疗DN遵循脏腑辨证结合经络辨证、从病因病机论治、局部取穴和随症取穴相结合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针灸治疗胃下垂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对其选穴规律进行分析,总结针灸治疗胃下垂的选穴规律和治疗思路。方法检索建库起至2020年10月期间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数据库中针灸治疗胃下垂的文献,将筛选出文献的治疗方法、所选穴位、穴位归经、分布及特定穴的应用归纳总结,用Excel表格整理归纳,形成针灸治疗及处方数据库,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筛选出60篇文献,经统计分析,针灸治疗胃下垂所选经穴50个穴位和经外奇穴13个,其中足三里和中脘使用频次最高,达到总频次的10%以上;腧穴的选择以远部与近部配合取穴为主;任脉、胃经穴位使用频次最高;经外奇穴分布部位以腹部为主。结论针灸治疗胃下垂经脉多选取任脉、胃经腧穴,配伍以局部与远端要穴相配为主。  相似文献   

10.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对照文献用穴规律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和总结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和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中的用穴规律.方法:检索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随机对照和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文献,筛选合格研究.对文献中使用的腧穴进行提取,用Access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合格文献22篇,共使用腧穴24个.各腧穴分布属于十四经脉,且均为特定穴,涉及特定穴10种.结论: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中使用的腧穴,归经以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为主,腧穴分类以特定穴为主,针灸治疗本病的良好疗效与循经取穴及相关经络特定穴的使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现代针灸治疗中风偏瘫选穴处方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文章旨在总结现代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腧穴运用规律、配伍规律以及特定穴的运用规律,以期为临床选穴组方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在检索1978—2011年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解析针灸处方数据,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所用的腧穴种类、归经及其使用频次、配伍组合、分部和特定穴分类等。结果:选穴频次最多的为合谷、足三里、曲池、肩髃等手足阳明经穴,并且以曲池、合谷、足三里、肩髃、阳陵泉等相互配伍最为常见。涉及的主要经脉为手阳明经、足阳明经、足少阳经、足太阳经、手少阳经、足太阴、督脉等。分部取穴以下肢部和上肢部穴位使用频次最多。选穴以特定穴的选取为主,其中以五输穴为多,交会穴次之。结论:中风偏瘫治疗规律为多选阳经腧穴,首选阳明经穴;局部取穴多选上下肢部腧穴;选穴以特定穴为主,并以五输穴和交会穴为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经穴规律,优化穴位贴敷治疗该病的腧穴配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1987~2017年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上传至中医医案知识服务与共享系统(V1.2.8),选择系统集成的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穴对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腧穴归经、在人体各部的分布及处方取穴。结果:共纳入针灸处方93首,涉及腧穴39个,总取穴频次476次,其中取穴频次最高的腧穴为肺俞;关联规则分析中置信度最高的穴对是肾俞-肺俞、脾俞-肺俞、肾俞-脾俞-肺俞、大椎-肾俞-肺俞、大椎-脾俞-肺俞、大椎-肾俞-脾俞-肺俞,支持度最高的是大椎-肺俞,聚类分析显示可分为4类群。经脉以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为主,取穴以背部腧穴为主。结论: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以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腧穴为主,取穴以背部腧穴为主,肺俞、大椎、脾俞、肾俞之间的配伍是常用组合。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ules of acupuncture point selection in the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by applying data mining and modern Statistical software.Methods: We retrieved literature from China hownet(CNKI), VIP database(VIP), Wanfang,PubMed, MEDLINE, Embase database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database to February 1,2020. The main information of meridians and acupoints were entered into Excel, SPSS22.0 was used to extract data and do clustering analysis. Results: Quchi, Zusanli, Hegu, Yanglingquan, Xiyan were often chosen for electropunctur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Most of the acupoints are located in the large intestine channel of hand yangming bladder meridian or bladder channel of foot Taiyang, Shaoyang gallbladder channel of foot, stomachmeridian of foot Yangming, the energizer meridian and concentrated in the upper and lower extremities. The frequency of use of five Shu points, crossing point, source point, lowerconfluent and eight meeting points acupoints is higher. Cluster analysis can divide the included acupoints into 5 clusters. Conclusion: Quchi, Zusanli, Hegu, Yanglingquan, Xiyan are often chosen for electropunctur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Most of the selected acupoints aremostly distributed in the acupoints which are located in the large intestine channel of hand yangming bladder meridian or bladder channel of foot Taiyang, Shaoyang gallbladder channel of foot, Stomach meridian of foot Yangming, and the energizer meridian.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针灸治疗混合性尿失禁的用经、用穴及腧穴组方规律。方法 通过电子检索中国知网、维普医学资源数据、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中关于针灸治疗混合性尿失禁的文献,建立数据库并用数据挖掘软件进行腧穴关联分析。结果 针灸治疗混合性尿失禁常选穴位有会阳、三阴交、足三里、中髎、次髎;常选经脉为膀胱经、脾经、胃经;常选部位为腰骶部;特定穴中以交会穴的运用最多;相关性较高的腧穴有足三里-三阴交,会阳-三阴交;刺激方法以电针为主。结论 针灸治疗混合性尿失禁取穴取经有规律,疗效肯定,为临床治疗用经选穴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刺治疗术后肠梗阻取穴组方规律,为针灸临床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从建库至2020年10月公开发表的有关针刺治疗术后肠梗阻的文献,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严格筛选后,采用Microsoft Excel以及SPSS Clementine软件中Apriori算法进行信息挖掘与分析。结果 针刺治疗术后肠梗阻选取腧穴使用频次前5位是足三里、天枢、上巨虚、下巨虚、中脘;选取经络使用频次前3位是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阴脾经;在穴位配伍方面,双穴配伍天枢、足三里组合频率最高,支持度61.67%。三穴配伍时足三里、中脘、天枢或足三里、上巨虚、天枢最为常用,支持度40.00%。结论 针刺治疗术后肠梗阻取穴、组方方面有一定规律可循,本研究可为临床针刺治疗术后肠梗阻取穴及腧穴组方规律提供帮助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不同朝代针灸治疗痞满的处方规律。方法:通过制定数据来源、规范病症腧穴名称、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分析不同朝代针灸治疗痞满的处方规律。结果:先秦、晋、唐选用足太阳膀胱经脉最多,因背俞穴多在膀胱经上,治疗痞满取背俞穴,取义"阴病取阳";其次为任脉,亦有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宋、元、明、清时期,任脉、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频次名列前三,选取的经脉丰富,十四经脉均有涉及。结论:古代针灸治疗痞满,特定穴的选取是主要选穴原则,经脉腧穴的配伍体现了循经取穴的原则,灸法以艾灸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选穴规律,以期为脊髓损伤导致的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治疗提供有益借鉴。方法:检索1989年1月1日至2019年3月1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中的有关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相关临床文献,建立数据库对收集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归纳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选穴规律。结果:共计纳入文献61篇,数据汇总、分析显示,任脉(频次104)、足太阳膀胱经(频次101)、足太阴脾经(频次41)、足阳明胃经(频次31)和足少阴肾经(频次15)上的腧穴常被临床选用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且根据腧穴使用频次治疗本病前3位的腧穴为中极(35次)、关元(32次)、三阴交(26次),临床使用率前10位的腧穴还包括膀胱俞(18次)、气海(17次)、阴陵泉(15次)、肾俞(15次)、次髎(15次)、八髎(14次,含上、中、次、下髎4对)、足三里(11次),多选取募穴、背俞穴和五输穴等特定穴治疗本病,手法以补法为主,联合电针治疗时多采用疏密波。结论:通过对数据库内的文献进行汇总分析,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选穴多为循经选穴和局部选穴,并以调理脏腑、疏通水气为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