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内经》理论体系的基本骨架——阴阳五行学说与古代哲学源头之《周易》中的阴阳、五行观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内经》与《周易》的阴阳五行观存在较大差异,《内经》更重视阴阳与五行的融合应用,其完整的阴阳五行学说与其说是对《周易》的继承与发展,还不如说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思想的延伸。  相似文献   

2.
基于"气化"一词的本义,及其在《内经》中的涵义,提出《内经》中"气化"主体是指天地之气化的观点,气化是从气一元论的自然哲学思想认识人体生命时延伸出的重要学术范畴。《内经》气化思想主要包含天地之气化生万物,天地气化涵盖人体气化两方面内容,气化具有时序性、方位性和内部自稳性的特征。气化学说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黄帝内经》对"气"和"气化"的论述,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中医"气论"特点。[方法]对《内经》中与"气"和"气化"相关的条文进行分析,结合历代注家看法,总结《内经》对"气"和"气化"的认识。[结果]《内经》全书有19篇直接以"气"冠名,1700(2997)处提及"气"字,7处条文论述"气化"。《内经》中的"气"既可以是物质之气,也可以是功能之气,还可以是转化之气。其"气化"的概念包括阴阳五行的转化、各种精微物质的化生和转变、各种物质的运动和敷布、从化、气的运动、五运六气之气化等六个方面。[结论]《内经》中除少数章节外,几乎处处可见气化,从万物化生至精微所存,皆是气化。在《内经》视角下,"气化"既是化生天地万物的根本,也是维持人身健康之根本,因而也就必然是养生、诊断、治疗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4.
"外内合邪"的发病观首见于《黄帝内经》,现今"外内合邪"的内涵已与《内经》本义有所差别。在理论研究中,学者普遍将"外内合邪"的含义阐释为外来邪气与人体内在因素——或指内生之邪、或指体质偏颇与正气不足——相合而发病。在关注外内邪气致病的前提下认知、论治疾病,并且人群调研和动物造模也倾向于对外邪与内邪、外邪与体质、外邪与正虚关系的探讨与研究。如此就偏离了《内经》人体之气本为一气、强调正气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的本义。在《内经》中,"外内合邪"实则体现出人体之气"阴阳俱感""中外皆伤"的发病观。结合近5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内经》原文解读与临床启示分析着手,阐发"外内合邪"发病观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圆道观哲学思想包含了精气一元论;对立统一论;运动、变化、发展思想;相对稳定的中和观;是《内经》中对待事物,认识疾病的思想方法,也是提高中医药高校学生和青年医师临证识病,辨证,遣方用药水平与能力的思想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6.
精字是《内经》中最常见的字之一,全书用达一百多处。由于《内经》成书悠久,文字古奥。往往一字多义,一词多用,字多通借,对正确理解原文带来困难。“精”字也不例外,随着语言环境的不同,含义各有差异。因此,探讨《内经》中“精”的各种含义及用法,无疑对我们学习《内经》,正确理解其义是有裨益的。概括《内经》中“精”的各种含义约有下列10种.1 精微物质精,《说文解字注》:“择米也……引申为凡取好之称。”《增韵》:“凡物之纯至者皆曰精.”《辞源》首释为“纯净的上等米”.可见,精的原义是纯净无杂质的物质。在人体则为精微物质。这一含义在《内经》运用最广,也是大家所熟知的。《灵枢·本神》  相似文献   

7.
1 真气即原气 《内经》中无原气之名,原气一词最早见于《难经》,《难经*三十六难》说:"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原气,亦作"元气",原、元均有原始、本原之义.所以原气,即本原之气,人身生来就具有的一种气.而"真"字也含有本原的意思.《(艹)/(壮)子*秋水》:"谨守而无失,是谓反其真."反者,"返"也,"反其真",即返回其本原.因而《内经》中的真气,有时是指原气.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胟虚无,真气从之."这里的"天真"、"真气",均为《难经》中所说之原气.张志聪说:"天真,天乙始生之真元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在一些古典医著中,有时元真并称,如《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说:"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又说:"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张志聪也说:"真者,元真之气也."  相似文献   

8.
《周易》"居安思危"防病观对《内经》"治未病"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内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治未病"理论体系,即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防变。  相似文献   

9.
<正>在《内经》中,厥字出现有380余处,还有《素问·气厥论》、《素问·厥论》、《灵枢·厥病》3篇专论厥的篇章,充分反映出《内经》论厥的丰富性。后世医家就《内经》中的厥证也多有阐发。直至近现代,《内经》中有关厥的论述对中医理论发展及临床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明确《内经》中厥的含义至关重要。本文试就此作一探讨。1厥的含义《内经》中的“厥”之本字当为“欮”。《说文解字》中说:“欮,阙或省疒”,意思是说欮当为本字,瘚为累增字。阙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瘚,屰气也,从疒、从屰、从欠。”可见,瘚当为屰气,从疒表示一种病,瘚作为病名后借厥字为之。屰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屰,不顺也,从干,下口,屰之也。”屰即逆,义为不顺。从对厥字的解释梳理中,可以认为,厥就是逆,为气逆之意。2《内经》中厥的含义2.1厥为“逆”义自《内经》以后,历代医家对《内经》中厥的含义多有阐发。其中,清代姚止庵在其所著《素问经注节解·九卷》中对《内经》中厥的解释颇为精当。他说:“厥凡三义:一谓逆也,下气逆而上也,诸凡言厥逆是也;二谓极至也,本篇(《素问·厥论》)之热厥寒厥,盖言寒热之极也;三谓昏迷不省人事也,本篇(《素问·厥论》)之言阴盛阳乱也。乃世之云厥者,止以手足  相似文献   

10.
"形与神俱"是《黄帝内经》的人体结构观,"形"的认识与现代解剖学并没有差异,不过《内经》对形体的基本结构有独特的视角,其理论体系内隐藏着心血管、神经系统同一体的认识,并认为"脏"的基本骨架性主体结构由各脏器内的毛细血管网和纤维神经网所构成,而脏的其它组织学结构都围绕着它们"生成"。《内经》同时重视对"神"的研究,"形神"之"神"具有"力"的矢量性质(作者将这个矢量称为生命矢量),《内经》着重讨论了这个矢量,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学里的应用,就是为了解析这个矢量。现代通过对人体耗散结构与电磁波身体的研究,发现人体存在一个"生命谐和度矢量",其与"生命矢量"成一定的正关连,这为古典中医的"形神"之"神"的测量提供了可行性,通过现代物理学和数学分析,也发现了一个间接的测量方法,即"生命谐和度"测量。  相似文献   

11.
芮经为明代宁夏名医,医术精湛,然史籍关于他的记载仅《乾隆宁夏府志》中"通脉理,修治丸散尤精,往往有奇效,一时重之"18字。墓志铭的出土为了解其生平、医术提供了重要材料,可补史之阙。本文在墓志铭考释的基础上,对其遵奉《内经》《难经》之旨,精通脉理,强调八纲辨证,重视脉诊等医学思想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对《内经》中的"精"字进行分析归纳,认为精有哲学和医学两个层面的含义。在哲学中精是宇宙万物的生成本原;在中医学中精可分为一身之精、先天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脏腑之精,并探讨了《内经》中的精理论。在结构层次中,哲学的精位于整个精理论的最顶端,具体的人体之精位于第二层级,构成人体之精的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位于第三层级,人体各部之精位于第四层级。  相似文献   

13.
认为《内经》的心身内涵包括气形神三个方面,其心身统一实际是气形神三者之间的统一;气外无神,神外无气,神的不同表现与气的不同运动形式相联系的气神一体观是《内经》心身医学的思想基础。并从《内经》的心身生理观、心身病理观、心身诊断观和心身治疗观几方面做了论证。  相似文献   

14.
先秦老庄道家学派思想对《内经》理论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比较二者的形神观,可以发现《内经》对于老庄道家学派思想的承袭与发展关系,从而确认《内经》形神观与老庄道家学派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5.
《内经》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内经》中蕴藏着丰富而朴素的医学心理学学术思想,包括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方面。《内经》中的有关中医心理治疗思想:祝由、情志相胜法、暗示疗法、言语开导法、气功行为治疗法等是我国古代唯物观心理学,亦是我国心理学的珍贵遗产。  相似文献   

16.
<正>《尚书·洪范》曰:"稼穑作甘"。甘乃是土之正味,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从土中而生,且含在口中的食物往往是甜的,因此,从"甘"的字往往与"甜"、"美味"有关。甘之本义为味美,我们从《内经》的角度对五味之甘进行论述。1甘为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首先对甘的阴阳属性进行划分,"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1]33甘味属阳,其为中央之味,能灌溉四旁,有向四周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金匮要略》"中和性"用药思维,并以"相反相成"作为应用法则来作出分析,以期更全面地掌握方剂配伍之法,从而拓宽思路,提高临床疗效。[方法]从《金匮要略》第6、7、17篇中撷选"相反相成"相关条文,并以"寒热并用"之"半夏泻心汤"、"阴阳相济"之"肾气丸"、"动静结合"之"桂枝汤"、"表里双解"之"厚扑七物汤"、"补泻兼施"之"薯蓣丸"等5个代表处方,追本溯源为"中和性"配伍用药作出具体说明。[结果]"中和性"的特点是"矛盾对立,混合统一","相反"是矛盾对立,"相成"是"混合统一"。在《金匮要略》处方之中,"相反"是在讲方剂之用,"相成"是讲方剂之效,所以综合"相反"与"相成"二者而言,即是"中和性"思维之所在。[结论]通过"中和性"来统摄"相反相成"配伍法则,是《金匮要略》处方遣药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是中医学"阴阳相合"理论的最好说明。掌握《金匮要略》"相反相成"之"中和性"思维法则,不仅有助于对中医学理法方药的体会发挥,而且也能提高医者临床水平。  相似文献   

18.
先秦老庄道家学派思想对《内经》理论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比较二的形神观,可以发现《内经》,对于老庄道家学派思想的承袭与发展关系,从而确认《内经》形神观与老庄道家学派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9.
形神观,主要讨论生命的形体和精神、情志活动之间的关系。它概括了精神与物质、心理与生理的关系,所以它既是哲学中的重要课题,也是生物学中的重要课题。《内经》的形神统一观是其理论体系的重要学术观点之一,又是中医整体观念的组成部分。深入探讨《内经》的形神观,对于理解其理论体系,指导中医养生以及心理疾病的咨询、诊断和治疗等都有重要的意义。1《内经》形神统一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高度概括了《内经》的形神统一观。它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1.1形为神之基,神依附于形《内经》在古代哲学思想“精气…  相似文献   

20.
清代名医唐宗海在《血证论》中宗《内经》中"血气和"与"血气不和"的生理病理观及张仲景小柴胡汤"达表和里,宁气宁血"的治则思想,系统归纳了血证论治,总以"祛瘀为治血之要",认为"和法则为血证之第一良法",针对瘀血在经络脏腑、三焦不同部位及瘀血所致的痢疾、发热、血渴等不同疾病,善用小柴胡加减以宁血和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